静脉输液技术的新进展.docx
静脉输液技术的新进展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 一个重要手段,如何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注到病人体内, 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近来,国内外护理学者对静脉 输液的途径,静脉中微粒污染,成功的静脉穿刺与正确拔针等方面进 行了多项研究,作者对此综述如下。1静脉输液途径增加1.1 输液针的更新1923年Florence Seibert发现致热原,因此,制成无热原液体, 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1940年Alftedshohl等用结晶氨基酸溶 液作静脉输液。1945年Bernard, Zimmerman应用下肢静脉输营养物 质,输入高渗葡萄糖,为从静脉输注高渗液体开辟了途径。1952年 Robere Aabenic报告了用锁骨下静脉插管中心静脉输液十年的经验。1 1957年使用头皮静脉针,为输液后固定针头,方便病人起到积 极作用,至今大部分医院仍沿用头皮静脉针。1964年B-D公司用生 物原材料制成套管针,在静脉内留置。我国在1971年也开始应用静 脉内高价营养,1972年国内制成硅橡胶导管,采用静脉导管水射置 管法。目前浅静脉和深静脉插管的技术已为许多护士掌握,解决了危 重病人穿刺难,反复穿刺的痛苦,因此,静脉切开的方法也基本被取 代。1.2 导管材料的进展导管的材料有两种。1. 2. 1针内管(Needleover Catheter)是指经穿刺针内腔插入 导管,直至管端达到预计的部位,然后拔出穿刺针,导管留在体内, 外端接平头针固定,再连接输液装置。使用针内管应注意的是当插入 导管已出针尖,继续插入有困难时,决不能后退导管,以免锐利的针 头割断导管,造成碎片栓子。1. 2. 2管内针(Catheter Overneedle)通常称为外套管穿刺针, 套管由四聚氟乙烯制成,牢固强、弹性好,加工后导管尖端裹紧的穿 刺针与外套管外径一致,穿刺部位漏血的机会减少。2德国产的 Vasocanrbrauzuzer套管针,其优点是除末梢小血管外,直线走行5cm 以上、富有弹性的血管都易穿刺成功,且易固定。3其次,动静脉 留置针输液其选择血管广泛,不易引起刺破血管形成血肿,且能多次 使用同一根血管,维持输液时间长、速度快,是有效的补液通道。4 为解决静脉留置针经三通管或直接与输液器相连有不易固定、不便操 作的问题,杨氏等人研制静脉留置针Y型配套管,易于固定,病人活 动不受限,加药方便,减少了污染,使置管成功率从68%提高到100%。1.3输液部位增多从最初的皮下输液、周围静脉输液开始,到目前输液路径不断增 加并各有利弊。1.3.1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因此处静脉显露好,穿刺的盲目 性小,初学者易掌握,运用最广泛,施氏报道该院已使用近20年共18240例病人。并作为外科术前常规置管。6但该静脉内有瓣膜, 加之与锁骨上静脉汇合处角度小,有时会导致插管失败或硅胶管插入 不深,而不能测中心静脉压。1.3.2 颈内静脉置管。此静脉属深静脉,看不见,摸不着,定 位困难,穿刺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但静脉滴速快,可用于术中 或术后大量输液、输血。1. 3. 3锁骨下静脉置管。该静脉管径粗,位置固定,不易塌陷, 穿刺成功率高,该静脉血流量大,注入高渗液体及化疗药物,可很快 被稀释,对血管壁刺激性小,可用于中心静脉压测定,但由于胸膜顶 高于锁骨,进针角度和方向不准易穿破胸膜致气胸,又因吸气时是负 压,锁骨下静脉穿刺还易造成空气栓塞,故不适应初学者穿刺,也不 能用于胸部畸形、严重肺部疾患、腹水、呼吸困难病人。1.4.4 股静脉置管。此静脉易定位,穿刺方法也易掌握,较安 全,可用于颈部大手术、严重肺部疾患、使用气管切开的病人,但股 静脉靠近会阴部,穿刺部位易污染,下肢活动度大,硅胶管易滑出。1.4.5 骨髓腔输液。骨髓腔输液并不是新技术,由于导管类型 和质量的改进,在40年代后期不再应用。但最近在国外,又被用于 门诊或住院儿童的急症抢救。一般宜选儿童胫骨的近端做穿刺部位, 也有选股骨、胸骨或骼骨,针穿过骨皮质有落空感,证实已进入骨髓 腔,液体也容易注入,并进入血循环。通常在12h内建立常规血管 通路,就停止骨髓输注,以免增加感染的机会。骨髓腔内输液并发症少见,但最常见的是液体渗漏皮下或骨膜下。RosettT等收集4270例骨髓输液者资料,骨髓炎占0.6%,多因留置时间长或输入高涨液 体或病人已有菌血症。72输液微粒的污染受到重视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 Um的不溶 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 urn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输液 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纸屑、 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微粒进入人体,其危害是严重 而持久的,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 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为防止微粒污染,护理人员进行了以下研究。2. 1操作环境的净化操作者除按常规要求穿衣、戴帽、流动水洗手、避免扫床和减少 人员流动外,还强调为每名病人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 方能为第二者穿刺,8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目前有的医院采取 用100级净化工作台,它是由低、中、高效三组过滤器滤过清除空气 中尘粒,以达到净化空气目的,从而清除微粒污染。92.4 玻璃安甑的正确切割首先切忌用镶子等物品敲开安甑。对“非易折”型安甑割锯痕长 应小于颈段的1/4周,因为割锯安甑时砂锯与玻璃摩擦,在安甑局部 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 的数目也随之增加。在开启安甑前,以75%酒精擦拭颈段是减少微粒 污染的有效措施,经统计学分析,未经擦拭开启的安甑与擦拭后开启 的安甑中药液微粒量差异有显著性。因安甑开启瞬间,瓶内负压吸引 作用会致药液污染微粒。有实验表明,割锯的安甑用75%酒精棉签擦 拭一次,徒手掰开的方法效果可靠,操作简单,节省时间,经济实用。102.5 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 方法。抽药的空针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 也越多。11 抽吸时安甑不应倒置,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 污染最多,于底部抽吸时微粒最少,但针头触及底部易引起钝针,因 此,主张针头应置于安甑的中部。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 管垂直静止片刻。因大于50 口 m以上的微粒沉淀较快,可使其沉淀于 针管内,再缓缓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 较大微粒平稳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2.6 输液配制针头的选择经研究证实未使用过的注射针头与使用过1次、2次、3次后的 针头比较,流经针头后液体内所含微粒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提出临床 配液最好使用一次性针头,这样既可减少针头反复使用在锐利度与牢 固度方面产生的问题,又可减少微粒。12通常加药用的针头型号 912号,其针径是0.91.2mm即9001200 um,也就是说加药时 针头切下的瓶塞微粒最大直径可达1200 nm,而人的毛细血管直径平 均为79 口 m,最大的小静脉为200300 um,所以瓶塞微粒一旦进 入人体是不能通过一般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只能引起血管栓塞。配 液的针头越大,液体中的胶屑越大,对此问题应引起操作者重视。2. 5橡皮胶塞的使用建议液体的包装最好使用新的橡胶塞,因针头反复穿刺橡胶塞, 会使衬膜破损变大,故产生的微粒会多些,如果旧橡胶塞表面抛光层 一旦存在破损,会造成严重的微粒污染。操作中应尽量减少对瓶塞的 穿刺次数。2.6 安装输液终端滤器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 想措施。目前我国的终端滤器能可靠地滤过10 Um以上的微粒,其中 以袋式滤器的截留效果最为优异,它对2口队5um> 10 um、25 um 的滤除率分别为97. 4%、96.6%、93.4%、100%,与其它滤器相比,具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3 另外输液器中的微粒大部分存于最初流 出30ml药液中,而到100ml时,实际已全部流出,因此,也有主张 抛弃最初流出的50nli药液。3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方法的探讨2.7 不同病人的静脉穿刺法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 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要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 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 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 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尖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 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 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糖尿病 人因血流处于高凝状态,如血管过细,可使针头阻塞,造成穿刺失败, 应选粗直的血管。14 同时护士高度的责任心,谨慎、稳妥的心 态,也是取得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2.8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近年来,陈氏研究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 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角时,无痛、微痛者占94. 5%,而对 照组用传统进针角度,约30°角,无痛、微痛占76.71%,两组有显 著性差异,这是因增大进针角度时,进针速度快而痛觉小。152.9 静脉穿刺后拔针方法的改进输液完毕通常是棉签按压皮肤穿刺点,防止局部皮下瘀血,现在 提出正确的压迫点在皮肤进针点和皮肤上方垂直方向,才可避免血液 漏出血管。16 同时不主张在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因按压力与 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而 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综上所述,静脉输液技术在临床应用半个多世纪以来,输液方法 已发展为多途径、快速度、长留置的趋势,对输注液体的安全性更为 重视,不仅要近期无热原应反,也追求远期反应无微粒、无污染;穿 刺方法尽量做到无痛、微痛,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避免对血管机 械性、化学性损伤,使输液技术向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方向发展。参考文献1吴孟超,仲剑平主编.外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上海:科技教 育出版社,1996. 92.2黎介寿,吴孟超,李殿柱主编.外科常用诊疗技术.北京:人 民军医出版社,1993. 108T09.3张德英,樊晋,陈训I如.肠外营养的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 1997, 12(6): 6.4黄桃英,陈璧.烧伤病人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中华护理 杂志,1995, 30(12): 720.5杨菊凤,韩淑芳,闵子君,等.静脉留置针多功能Y型配套管 的研制及应用.护理学杂志,1997, 12(2): 107.6施雁.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7, 12(4): 238.7王靖远,曹建英摘,潘耀东校.骨髓腔输液.国外医学护理分 册,1991, 10(1): 46.8苏冬梅,李青林,刘巧云,等.静脉穿刺前后操作者细菌学监 测与洗手消毒液的选择.中华护理杂志,1997, 12(9): 8.9艾翔.微粒污染与净化台的临床应用.实用护理杂志,1998, 14(1): 13.10李玉梅,李家育,陈善,等.安甑割锯长度和擦拭方法对药 物微粒污染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8, 33(1): 1.11杨希芳,李素云.关于静脉用药中微粒污染的认识.实用护理 杂志,1998, 14(1): 13.12赵霖,王华生,韩忠福,等.溶药用注射针头及药液瓶橡胶 塞微粒污染影响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7, 32(1): 12.13王延玲.对国内输液终端滤器性能的考察与评价.中国药房, 1994, 4(6) : 7. &n bsp;14乔桂珍.静脉穿刺成功因素的体会.护士进修杂志,1997, 12(8): 47.15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7, 32 (6) : 356.16杨伟贤.静脉输注渗漏性损伤的防治近况.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9): 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