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里的故事,故事外的钟书.docx
镜子里的故事,故事外的钟书钱钟书怀疑的不是镜子,是镜子里的故事。破镜重圆是一则流传很广的爱情故事。故事的来源,一般都认为 是唐末孟占摹侗臼率,故事的背景是隋代统一北方后,对于偏安东 南一隅的陈朝虎视眈眈,最终在589年灭陈,陈后主君臣被俘。后主 时陈国政事不修,亡国可期,徐德言有鉴于此,与妻早作准备,破镜 为约,以求乱后还有机会见面。这一乱前之约还居然实现了。公主虽 然进入权贵杨素之家,得到宠幸,但难忘旧情,终于在某年正月望日 让仆人卖半镜于都市,徐得其下落而题诗相赠。杨素得悉情委后倒也 没有为难她,让她随徐而归。夫妇历经磨难终得团圆。所引两首诗, 徐的诗写睹物思人,公主诗写面对前后两个男子时悲喜交集的心境, 都很动人。隋朝时期的镜子铸工低劣,性质上异常小而薄,容易破碎。镜子 破碎仅仅代表一个故事,代表一个约定。故事中镜子并不是镜子,是 信物。故事中的杨素对于逃走的妓人也不太在意,而对于心爱女人的 伤感往事,出于同情或理解,放其夫妻团聚,也非绝不可能之事。镜 子代表了夫妻之间的爱和杨素的失落。钱钟书是清华大学外文系学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面对破镜 重圆的记载,钱钟书秉着好奇的心探索了一遍。他发现,家里的镜子 都无法“破镜”。那是为什么?因为钱钟书是无锡贵族,家中所藏铜 镜自然不会是工艺低劣的次品。钱钟书并不在意镜子中的故事,在意的是传奇。破镜重圆故事记载虽然简单,但已经具备了后代大团圆戏曲、小 说的一切经典桥段。镜既是女性妆容的物品,也是夫妻生活的见证, 同时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即圆镜如同满月,月圆则家人团聚,镜 残则夫妻分飞。钱钟书的镜子无法“破镜”,更是说明了钱钟书、杨 绛夫妻的关系。“摔镜”体现了钱钟书先生的实证精神。只是,中国古代的铜镜 是否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是很难被打碎的呢?这个问题认真解答起来, 远不能用是否可以被摔碎这么简单。首先,镜子本身有差别。在铜矿贫瘠的中国,青铜镜很长时间是有闲阶级可以显示身份的 珍藏,实用功能之外,不厌精雕细琢。到了宋朝以后,湿法冶铜技术 开始大规模运用,铜的供应增加,普通百姓购置铜镜变得不再特别困 难。同时,精美瓷器的崛起,使有闲阶层可收藏及把玩的小型物件有 了更多的选择,传统的青铜镜不再受到特别垂青。不过,考古学家和 金属材料学家的金相分析认为,古代铜镜是铜配以锡等其他金属铸造 而成,使用一段时间后,镜面就会氧化暗淡,就需要重新磨亮。磨得 多了,自然越来越薄,铜镜一分为二并非不可能。但无论铜镜是否能 够“堕地分二片”,钱钟书严谨的治学精神,依然值得敬佩。至于铜 镜是否能够断开,断开后还有无使用或销售价值,是另外一回事。前 几年就看到有古墓发掘中得到破铜镜的记录,现在一些博物馆展示的 铜镜,也颇有破损后重新缀合的痕迹,由于徐德言与公主约定了时间, 因此具备了再遇的机缘。其次,是钱钟书对镜子故事的态度。镜子本身易碎,钱钟书心知肚明,只是怀揣着一种好奇镜子是不 是会碎的心态。钱钟书的实验只是验证了 “耳听为虚,眼见不一定为 实”的观点。从心理学角度讲,钱钟书是试探镜子之间代表的爱情观 念,懂得了镜子不一定“破镜”这个结果。钱钟书怀疑镜子,更怀疑镜子里的故事。【编辑评点】本题目可以从质疑与盲从、普遍与个例等角度展开 思考,本文作者从钱钟书这方面着手,写他对千百年流传说法的质疑 及好奇探索精神,肯定了他的求实态度。素材方面,作者也很有探索 精神,挖掘了 “破镜重圆”的来历,加重了作文的史实浓度。作者还 由此联想到了钱钟书、杨绛夫妇,思路很有发散性。另外,作者把铜 镜的制作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如果不这样认真地考证, 读者也就不会知晓青铜镜曾经的历史地位,也就不能得出适当的结论。 总之,本文素材的加入,恰当丰富,有理有力,值得学习。(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