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docx
第二十七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本章考点:1 .概念及分类2 .免疫增生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3 .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 .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第一节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免疫增殖性疾病(IPD),主要是指因免疫器官,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淋巴和单核-巨噬细胞)异常 增生(包括良性或恶性)所致的一组疾病,表现出免疫功能异常或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一、概念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性疾病是指由于浆细胞的异常增殖所致的Ig异常增生造成机体病理损伤的一组疾 病。二、分类1. IPD包括良性和恶性增殖两大类。2 .目前主要是按增殖细胞表面标志分类:分为T细胞(多为血液疾病)、B细胞(多发性骨髓瘤、原发 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淀粉样变性等)、裸细胞、组织单核和其他5类。3 . IPD按其异常增高的Ig性质可分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和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可分为三类:原发性恶性、原发性良性、继发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指血清中两个克隆以上的浆细胞同时增生,体内多种Ig异常增高和/或尿中 出现游离轻链或重链的病理现象。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由单株浆细胞异常增殖所引起的理化性质十分均一的Ig增高所致的疾病。第二节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免疫细胞异常增殖主要造成免疫系统的直接损害或通过其分泌有关物质进一步损伤正常的免疫细胞和 其他正常组织,引起疾病。一、浆细胞异常增殖浆细胞异常增殖常指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并伴有单克隆Ig或其多肽链亚单位合成的异常。1,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遗传;HLA抗原;染色体变异等。外因: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素。2.浆细胞瘤的浸润性生长和分泌的异常蛋白对免疫系统和骨髓细胞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损害而致病。二、正常体液免疫抑制正常的体液免疫是B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效应,细胞因子可有序地启动、调节B细胞的这一过程,以 发挥正常的体液免疫。IL-4:启动休止期B细胞进入DNA合成期;IL-5:促进B细胞继续增殖;IL-6:促 进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如IL-6异常t,直接效应是抑制了 IL-4的正常产生,抑制了体液免疫反应的过 程而致病。子)表达缺失;细胞因子(IL-2、IL-4, IL-5> IFN-y)缺失;细胞因子受体(IL-1R、IL-2R等)表 达缺失。4.伴有其他疾病的免疫缺陷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主要机制是:CD43缺陷,伴有白 细胞和血小板缺陷,XL (性连隐性遗传)。表现:IgM减少,对多糖特异性Ab减少;外周血T细胞逐渐减 少。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CID):主要由于先天性T、B细胞发育不全,导致T、B细胞缺乏和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复杂,免疫治疗效果不佳。1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 : SCID是一组胸腺、淋巴组织发育不全及Ig缺失的遗传性疾病,机制 是不能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常可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或X连锁隐性遗传(XL) o性连重症联合IDD:1)X-SCID:主要病理表现为:T细胞缺乏或显著减少;B细胞数目正常但功能异常,导致Ig生成 减少和类别转换障碍;B细胞表面可表达Pre-B细胞的特异性标志pl20抗原,表明B细胞存在成熟障碍; 反复感染。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SCID,又称AR性SCID无淋巴细胞瘤。主要机制为:T细胞与B细胞成熟障碍, 为ARo2 .腺甘酸脱氨酶缺陷症:细胞内在酶基因缺陷。主要表现:严重感染。血清Ig减少,外周血B细胞、 T细胞可减少。3 .喋吟核甘酸磷酸化酶缺陷症:主要表现为尿酸减少,主要为细胞免疫减弱,反复出现病毒、细菌和 真菌感染。血清Ig正常或减少,外周血T细胞减少,B细胞可能正常。4 .MHC-II类分子表达缺陷病:又称裸淋巴细胞综合征,极罕见的原发性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临床特征:外周血T细胞数目正常,但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CD/T细胞减少,血清Ig减少, 迟发型超敏反应减弱,对TD抗原的抗体应答缺失,对各种微生物易感染。三、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是由于遗传或先天原因使吞噬细胞先天缺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常见。机制:1 .吞噬细胞趋化和粘附功能降低。2 .吞噬和杀菌活性障碍。3,单核吞噬细胞的特殊异常。如IgG Fc受体缺陷。常见疾病:1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 .慢性肉芽肿(CGD) o3 . G-6-PD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4 . LAD (白细胞粘附功能缺陷)。5 . CHS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6 .髓过氧化物酶缺陷。四、原发性补体缺陷是由于先天性补体免疫缺陷。包括补体固有成分C1C9,调节蛋白(C抑制物、C4结合蛋白、备 解素、H因子和I因子),膜结合调节蛋白发生遗传性缺陷。第三节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D是指发生在其他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理化,生物等因素所致的免疫功能障碍。最常见的诱因有: 浸润性和血液系统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外科手术创伤。特殊器官系统功能 不全及消耗性疾病。免疫抑制疗法。营养障碍(不良)。衰老。其他。第四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又称艾滋病,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本病主要是 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一、HIV的结构及基因组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为逆转录RNA病毒。形状为圆形或杆状,直径100140nm。1 . HIV的结构蛋白:包膜蛋白:含外膜蛋白和跨膜蛋白,信号肽。核心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包括 p24、pl7和pl2三种结构蛋白、RNA逆转录酶、蛋白酶和整合酶。2 .HIV基因组:基因组为两条相同的RNA单链,每条单链含有9749核酸,由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等组 成。结构基因有3个:(1)gag基因(2) pol基因(3) env基因 和外膜蛋白。调节基因3个:(1) tat基因(2) rev基因(3) nef基因(群抗原基因)、 (多聚酶基因)、 (外膜蛋白基因)(反式激活因子)编码核心蛋白P24。编码核心多聚酶。、编码外膜蛋白gpl20和gp41。结构基因主要编码核心蛋白、多聚酶、对HIV基因起正调控作用。(病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增加gag和env基因对结构蛋白的表达。 (负因子)、有抑制HIV增殖作用。(1)(2)(3)(4)vif基因 vpr基因 vpu基因 vpx基因调节基因主要通过调节蛋白作用于病毒基因组或其mRNA的某一段序列上。 还有4个基因:(病毒感染因子)、在一些细胞因子协同下,促进HIV在细胞内复制。(R蛋白)、能使HIV在巨噬细胞中增殖。(U蛋白)、促进HIV-1从细胞膜上释放,仅在HIV-1中。(X蛋白)、是HIV-2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所必需,能促进病毒粒子的形成,仅 存在于HIV-2中。HIV有两型:HIV-1:为常见。HIV-2:主要在西非,我国亦有发现。二、AIDS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学特征1 .发病机制主要是HIV直接或间接损害、破坏CD/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缺陷。最后B细胞免疫同时受损,其他免 疫细胞也受损,免疫功能下降,促使并发感染和肿瘤等发生。2 .免疫学特征(1) CD4'细胞受HIV感染。CD4+T细胞受损、破坏而减少,200/ml;进行性细胞免疫缺损。(2)继而体液免疫受损(B细胞受损)。其他细胞受损;如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 C、NK细胞受损。(3) B细胞多克隆激活伴免疫球蛋白增多。三、HI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L流行病学: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性乱者,吸毒者(静脉)、接受污染的注射者;传播途径:a. 性接触传播,b.注射途径,c.母婴垂直传播。2 .预防:加强对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管理;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HIV疫苗; 加大宣传预防力度。3 .特点:潜伏期长,病程进展缓慢。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无症状,也可发展为癌症和严重的条件 致病微生物感染,最终导致死亡。可出现神经系统损害,如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等。机会性感染包括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以卡氏肺泡子菌、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新型隐球 菌和弓形虫感染最常见。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卡氏肺胞子虫肺炎和卡波济(kaposi)肉瘤。第五节 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检测一、体液免疫的检测(B细胞缺陷检测)L免疫球蛋白的检测:Ig的浓度与B细胞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可反映B细胞缺陷与否。常用检测方法:(1)单向免疫扩散法(RID)。(2)速率散射比浊法。(3) IgD和IgE太微量,可用ELISA法和RIA (放射免疫测定)。(4) IgG亚类可用ELISA和免疫电泳法。意义:免疫缺陷病(B细胞)时,Ig下降或缺失。判断体液免疫缺陷病时应注意:一般免疫球蛋白浓度在同年龄2SD (标准差)范围内为正常。总免疫球蛋白浓度(IgG+IgM+IgA) >6g/L, 或IgG>4g/L,同时抗体功能试验正常者,可排除抗体缺陷。总免疫球蛋白浓度<2g/L常表示明显的抗体 缺陷。浓度中度降低(如IgG浓度在24g/L之间或总免疫球蛋白在46g/L没有诊断意义,需结合抗体 功能试验。(1)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断标准:Ig 总量 <3g/L、IgG<2g / L. IgA<0. 05g / L> IgM<0. lg/L0(5) Ig值生理范围宽,检测方法不同而差异大,所以要多次检测。(6) ID原发性多为婴幼儿,要根据各年龄组的变化不同定值。(7) T细胞和单核细胞缺陷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抗体缺陷,有时应同时测定。2.分泌型IgA测定(slgA)主要了解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局部免疫功能情况,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和慢 性腹泻严重的患儿有意义。方法可用:单向免疫扩散法(RID)。ELISA法;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法。意义:选择性IgA缺陷时,slgA也可下降,可测定唾液slgA,正常时平均为310mg / L,新生儿测不出, 出生后712个月为31.2%, 12岁46.2%, 34岁84. 2%, 56岁86. 7%, 79岁为100%。粪便中slgA 平均为 1.312ug/go3.B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1)特异性分化抗原测定:可以测定CD9、CD10、CD19和CD特等B细胞标志。(2) B细胞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测定(Smlg):主要反映B细胞的数量,根据Smlg的类别鉴定B细胞的 成熟程度。a:未成熟的B细胞有:SmlgM和SmlgD。b:成熟的B细胞有:SmlgG. SmlgA. SmlgD。总Smlg:8.0%24%, SmlgG: 0%15%,SmlgMO. 6%8. 2%, SmlgDO. 2%10. 2%, B 细胞免疫缺陷者不同程度种类 Smlg 阳性细胞率下降。方法:同T细胞及其亚群检测方法。4 .抗体功能检测(1)同种血型凝集测定:抗A和抗B抗体,属于IgM,可反映IgM水平。(AB血型正常时无抗A、抗 B抗体,因此不能用此检测,只适用于ABO血型)。正常:6个月婴儿:抗A效价1: 8, 一岁以后为1: 16;抗B效价1: 4, 一岁以后为1: 8;选择性 IgM缺陷者、Bruton、SCID等可下降,常下降1/2。(2)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测定:主要测定机体对Ag的应答能力。B细胞免疫缺陷病下降。伤寒疫苗接 种后可用直接凝集反应来测定Ab,白喉类毒素在接种后4周做锡克试验。5 .抗IgA抗体测定:选择性IgA缺陷者可有抗IgA自身抗体,用间接血凝试验可检测,效价可在1: 10 以上,正常人无此抗体。6 .噬菌体试验:了解机体清除噬菌体的能力,检测B细胞抗体的应答能力。正常人甚至是新生儿,在 注入噬菌体后45天内可将其全部清除。B细胞免疫缺陷病时、清除能力下降,时间延长。二、细胞免疫的检测(T细胞缺陷检测)1 .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最常用的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体内检测方法。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0T、 PPD和PHA皮试。2 .T细胞及其亚群检测(1) T细胞绝对值L2X1()9/L,提示有细胞免疫缺陷可能。(2)可用CD分子的单克隆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或FCM仪或酶免疫技术(ABC法)测定T细胞表面 不同CD抗原,将T细胞及其亚群进行鉴定和分类,了解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免疫缺陷病常表现为T细胞减 少,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可正常,CD/ CD8+比值减少,常1 (正常1.52.0)。(3)特异性受体(E受体)的检测T细胞表面有特异性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即CD2),为特有标志,代表T细胞的数量,了解细胞 免疫功能,粗略判断T细胞的缺陷。现用检测CD2 '所代替。方法同上。免疫缺陷病时,CD2'减少,常减少 到正常值的1/21/3。3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试验(体外试验):为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物有两大类: 非抗原性刺激物(PHA、LPS、刀豆球蛋白A),抗原性刺激物。T淋巴细胞缺乏者其刺激指数降低,如果 T细胞总数无明显减少而刺激指数减少降低,表明T细胞不够成熟。方法有两种:形态学法(转化率)。同位素法(SK刺激指数)。三、吞噬细胞功能的测定吞噬细胞分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两大类,主要功能有:趋化、调理、吞噬和杀伤作用。免疫缺 陷病时,这些功能减弱或消失。方法有:L吞噬细胞数量的检测:可作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的计算和骨髓检查。中性粒细胞1.5义1()9/1(成人 1.8X109/L)时,可认为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导致严重感染,若0.IXIO'/L可发生致死性感染。骨 髓检查主要了解骨髓系粒细胞是否减少或缺如。4 .趋化功能试验:主要判断中性粒细胞运动状况,以了解其趋化功能。有体内试验,如皮窗试验和体 外试验。5 .吞噬和杀伤试验:主要检测白细胞或单核细胞的吞噬和杀菌功能。常用方法有溶菌法;白色念 珠菌法;化学发光法。计算白细胞或单核细胞的吞噬率和杀伤率。6 .四唾氮蓝还原试验(NBT试验):主要检测了解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正常NBT阳性细胞在 5%10%,免疫缺陷时其值下降,如慢性肉芽肿常5%。7 .粘附分子测定:近年来可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对了解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的精确度 更高,可用流式细胞仪检查CD18、CDllb. CDllc、CD62等,可对粘附分子进行定量测定。四、补体系统的检测主要检测:1 .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溶血试验)。2 .单个补体成分测定(C3、C4、Clq、B因子、C1抑制物),主要了解补体缺陷情况。五、基因诊断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发现一些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基因有突变或缺损的位点,为PIDD的诊断 提供了先进的检测手段。六、其他检测如血液检查、胸腺检查(X线)、淋巴结、直肠黏膜活检、骨髓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七、AIDS的实验室检测AIDS的免疫检测从三个方面进行:病毒标志;免疫标志;相关标志。1 .病毒标志:分离培养,直接检测病毒颗粒或HIV组分(金标准)。2 .免疫标志:主要是检测HIV抗体和T细胞亚群(CD4、CD8)为常用。(1)检测HIV抗体:先用ELISA作初筛试验(连续3次检测),阳性者再用免疫印迹法作确证试验。 我国判断标准:HIV抗体阳性:至少有两条膜带(gp41 / gpl20 / gpl60 )或至少一条膜带与P24带同时 出现。H1V抗体阴性:无HIV抗体特异性条带出现。HIV抗体可疑:出现HIV特异性抗体带,但带型不 足以确认阳性者。(2) T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常1.5X109/L, CD4+细胞下降至(0.20. 4) X109/L (艾 滋病相关综合征期),O.2X1()9/L (艾滋病期)CD4/CD8比值下降,常1 (正常2)。3 .相关标志:与HIV感染、AIDS病情有关的一些检测内容,如微生物、红细胞、血沉等。4 .核酸检测:用RT-PCR检测HIVmRNAo习题125当怀疑有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时,首先进行的检测是A. Smlg检测B. CD测定C.同种血型凝集素测定D.Ig浓度测定E.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测定答疑编号 500734280101正确答案D习题126艾滋病病毒检测的确证试验通常采用A.竞争法B.免疫印迹法C.化学发光法1 ).斑点-EL I SA法E.荧光免疫法答疑编号 500734280102正确答案B习题127艾滋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变化为A.T4 I 、 T4/T8 !B. T4 t、T4/T8 tC.T4 t > T8 I 、 T4/T8 tD. T4 I、T8 I、T4/T8 正常E. T4 t、T8 t、T4/T8 正常答疑编号 500734280103正确答案A无活性的Ig可起到封闭这些细胞的结合部位,影响对其他生物信息的接收,阻断B细胞增生、发育和 影响Ag提呈。三、异常Ig增生所致造成的病理损伤主要是无活性的Ig或其片段,又无正常的免疫功能,其含量异常t,可直接或间接损害免疫系统和正 常组织,产生病理损害。四、溶骨性病变主要是由于骨质形成细胞调节功能紊乱(如IL-6的异常增高,可使破骨C增高和功能亢进),而使骨 质发生溶骨性改变,与瘤向骨髓中浸润生长直接破坏也可能有关。第三节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是指患者体内存在异常增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一类疾病。又称丙种球蛋 白增殖病,主要是由于Ig电泳位置在球蛋白区域(丙种球蛋白)。特点是:单克隆细胞增生,Ig理化性质十分均一,无活性和正常的免疫功能,所以又称副蛋白,也称 M蛋白。M蛋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轻链),因轻链分子量小(45000),在尿中测出轻链故又 称之为本周蛋白,它是1847年由Bence-Jones在尿中检出轻链而命名。一、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是单株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亦称浆细胞瘤。L发病机制:不明,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遗传因素有关。(2)细胞因子异常。(3)与粘附分子、IL-6等信号传递受体和Bel-2等抑制凋亡的受体高表达有关,这些物质可使恶变的 浆细胞定植于骨髓,还与myc、ras等原癌基因的异常启动有关,从而直接或间接损伤骨髓细胞和免疫系统。(4)造血干细胞异常(5)外因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可弓I起发病。2 .临床特征(1)骨质破坏:骨髓瘤细胞增生、浸润破坏骨组织一骨质疏松、溶骨改变一骨痛、骨折。(2)贫血:骨髓损害f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出血。(3)感染。(4)肾功能损害。(5)其他组织损害,如神经系统。(6)预后不良,第(3)和(4)常为本病的死因。3 .免疫学特征(1)血清中有大量的 M 蛋白,IgG230g/L、IgA10g/L> IgM,10g/L、IgD2. Og/L> IgE2. 0g /L或尿中有本周蛋白(>2.0g/24h尿);(2)骨髓中有大量不成熟的浆细胞015%),组织活检证实有 浆细胞瘤;(3)正常的Ig水平明显下降。4 .诊断标准:免疫学特征3项中具备2项即可诊断;但IgM或IgD除具备免疫学特征(1)、(2)项 外,还须有多处溶骨性损害。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后,还要进一步作免疫学检查分型。5 . MM不同类型特征:发生率IgG型最常见050%)、IgA型次之(约20%25%)、IgD型少见(约设2%)、IgE型、IgM型罕见。注意:浆细胞白血病:为变异型,其恶性浆细胞不仅在骨髓中可见,在血液中也可见。可与一般的 骨髓瘤相鉴别。二、巨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是以分泌IgM的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多见于老年男性。1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和慢性抗原刺激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2 .临床特征:淋巴结-肝-脾肿大为其特征;老年发病;有不明原因贫血及出血倾向;有中枢 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症状;有雷诺现象;有视力障碍。3 .免疫学特征:血清中有单克隆IgM含量t , 一般10g/L,为其特点;红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 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骨髓中有淋巴细胞样浆细胞浸润;血清相对粘度t;本周蛋白尿(10%30%患 者可有,常为k) o三、重链病重链病:由于浆细胞发生突变和异常增殖,合成功能障碍,只产生Ig的重链或有缺陷的重链,致使血 清和尿中出现大量的游离的无免疫功能的Ig重链所致的疾病。1 .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重链基因群改变及RNA转录后拼接异常有关;慢性感染(病毒等) 有关。2 .根据重链的类别分为四型:IgG ( 丫)、IgA ( a )、IgM ( 口)和Igl) ( 5 ),后一种罕见。3 .临床及免疫学特征:见有关章节。四、轻链病轻链病是由于浆细胞发生突变和异常增殖,产生大量的轻链,血浆中轻链含量异常增加,经肾脏从尿 中排出,由此导致的疾病。临床特点:发病的年龄轻;以发热、贫血,严重肾功能损害(入型)为特点;多数有溶骨性损 害;有淀粉样变性。免疫学特征:血清中异常轻链水平升高,正常Ig水平下降或明显下降;尿中和血清中可检出同类 型的轻链片段;本周蛋白尿。五、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病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指血清中出现高水平Ig和M蛋白(低水平,IgG常见),不呈进行性增力口, 不伴有浆细胞恶性增殖的疾病,正常老年人群中可见。特点是:血中M蛋白水平不高;血和尿中无游 离的轻链和重链;血中有高水平Ig,但通常低于恶性浆细胞病,IgG30g/L、IgA20g/L. IgM不定, 其他Ig大多正常或轻度减少。骨髓中浆细胞10%,形态正常。第四节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包括定性和定量试验。一、血清区带电泳是测定M蛋白的一种定性试验,常用乙酸纤维素膜和琼脂糖电泳两种方法。主要是以正常电泳图谱与 标本图谱进行比较,可看出异常Ig的区带和位置。M区带:M区带多见于丫区或B区。注意:(1)溶血标本和类风湿因子的标本可出现类似M蛋白峰的区带,要作进一步检测分析判断;(2)轻链病血中有时测不出M带,可进行本周蛋白的测定;(3)最后确定还需进行特异性抗体鉴定。二、血清Ig的定量测定1 .单向免疫扩散法(RID):设备简单,操作简便,适用于基层,但敏感性差,检测阈值仅30mg/L, 时间长达4872h,准确性受多因素影响。2 .免疫比浊法:准确、快速、敏感、检测阈值可达0. Img/L,可自动化,常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可测 Ig和补体成分。3 .ELISA法:敏感性高,检测阈值可达0.lmg/L,简便,可自动化,重复性好。4 .意义:Ig定量测定有利于丙球病的诊断;可用于良性和恶性的鉴别、良性单克隆丙球时:M蛋白20mg / L, 恶性单克隆丙球时:M蛋白30mg/L。当M蛋白阳性时,宜进一步作亚型分析及轻链检测,轻链比重链之值 有助于诊断,正常人血清中k/人为2: 1,当4: 1或1: 1时、应考虑k型或A型M蛋白血症。三、免疫电泳(IFP)免疫电泳是将区带电泳和免疫扩散结合起来的一种免疫学分析法。血清标本先经区带电泳将各种蛋白 成分分离开,继而用各种特异性抗血清进行免疫扩散,根据M蛋白在免疫电泳中所形成的特殊沉淀弧,观 察其电泳转移位置与抗原特异性,可将M蛋白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和其轻链型加以鉴定。IFP还不能完全进行 M蛋白分类时,可用免疫固定电泳做补充鉴定。注意:Ag与Ab比例要适当;用游离轻链分析时,由于其分子量小,扩散快,故每隔10分钟观察 一次结果;有时M蛋白(IgA或IgM)的四级结构会影响轻链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体结合,轻链不易检出, 易误诊为重链病,因此,在血清中加入2-疏基乙醇(10ul/ml)作还原处理后,再作试验观察结果。fa“,比 G 为4 讥呢木人 jfrK. b f* HF C I MX *<1 e IMl * 一 1 64Mm例1某血清标本与某型Ig重链及某型轻链抗血清产生相同迁移度的特殊沉淀弧(与一般沉淀弧不同,呈特殊凸出的弓形或增宽现象),提示存在单克隆Ig (M蛋白),此现象多见于IgG, IgA骨髓瘤或巨球蛋 白血症。JL/L中为窥1.中方M, 状o HL<i M I 111 m f MX m f例2该血清和尿液标本的免疫电泳,在同一抗轻链血清反应中,同时出现二条比邻的特殊沉淀弧,可 能M蛋白外还存在游离轻链,偶尔也可能是两种M蛋白。此时需要进一步用抗Igl)和抗IgE抗血清做试验, 还应同时测定尿本周蛋白。ra N7-4I 暮。M Yit VTHtj 电.41宁永匕九加*“义内. 手电血m. m 十 EtfYE. E 火为HBW m ru .人 Al s U * q 力 i/t y MJicA OK Nt B d Kf t2L M «0 4瓶y US f fcTA >tt.M例3如果被测血清和尿液标本仅与IgG, IgA或IgM中的一种抗重链血清产生特殊沉淀弧。但在两型 抗轻链抗血清中无相应位置的特殊沉淀弧出现。血清标本经2-硫基乙醇作还原处理后仍然如此,则提示可 能为重链病,须进一步测定其分子量。临床上诊断为骨髓瘤,但在免疫电泳中(包括使用IgD和IgE抗血清)无异常表现,可能是非分泌型 骨髓型。如果鉴定M蛋白类型还有问题,应选用免疫固定电泳和免疫选择电泳作为补充方法。四、免疫固定电泳(IFE)原理:免疫区带电泳+免疫沉淀反应。本法将血清或其他标本在琼脂平板上作区带电泳,分离后于其上 覆盖含抗血清(分别含抗k或1轻链,或各类重链抗血清)的滤纸,当抗体与某区带中的单克隆Ig结合后, 便形成免疫复合物沉淀(固定)下来,再通过漂洗与染色,呈现浓而窄的着色区带,即可判别单Ig的轻链 和重链的类别。评价:比免疫电泳(IFP)简便、快速、结果清晰,整个试验仅需3h (IFP需24h),敏感性高。五、尿中轻链蛋白检测主要测尿中本周蛋白。本周蛋白在pH5.0时,加热至4060时出现沉淀,继续加热至90100 时又重新溶解,降温至56时又出现凝固,故为凝溶蛋白。常用方法为直接定量测定,可对尿中k和X链作定量分析。定性为加热沉淀法,为筛查试验,阳性者再作免疫电泳分析。六、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性疾病的实验检测应用原则检测方法很多,一般应采用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互相印证。当临床上怀疑MM、巨球蛋白血症、重链、 轻链病或其他浆C恶性病变时,按下列程序进行测定:血清区带电泳分析,发现异常球蛋白区带;Ig 定量检测或尿本周蛋白定性检测,为初筛试验;对阳性者宜作免疫电泳或免疫固定电泳作分类鉴定; 进一步作Ig的亚型定量测定和血清及尿中轻链定量及比值计算等测定作为确证试验;良性与恶性区别: 良性免疫球蛋白增生者,其轻链含量与重链一同增高,为1: 1,比值无明显异常;恶性增生者轻链与重链 比不一致,不是1: 1,轻链比值也可发生异常改变;还要结合骨髓和影像学、病理学检测作出正确诊断。习题119某种免疫球蛋白异常增高伴浆细胞增生,其免疫球蛋白增生属于A.非克隆B.单克隆C.多克隆D.双克隆E.克隆,答疑编号 500734270201f正确答案B习题120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首选检测是A.免疫电泳B.测血清Ig水平C.骨髓检查D.血清蛋白电泳E.本周蛋白检测答疑编号 500734270202正确答案D习题121测定Ig定量试验中免疫比浊法最常用的是A.透射免疫比浊法B.定时免疫散射比浊法C.终点免疫散射比浊法1).速率免疫散射比浊法E.免疫胶乳法答疑编号 500734270203f正确答案I)答案解析免疫比浊法分透射免疫比浊和散射免疫比浊,又可分为终点法、定时法和速率法。测定Ig定 量试验中免疫比浊法最常用的是速率免疫散射比浊法。习题122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性疾病最常用和简单的过筛试验是A.尿本周蛋白定性检测B.血清免疫电泳C.血清和尿免疫固定电泳D.血清Ig测定E.骨髓检查答疑编号 500734270204f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Ig定量检测或尿本周蛋白定性检测,为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性疾病初筛试验,进一步作Ig的 亚型定量测定和血清及尿中轻链定量及比值计算等测定作为确证试验。习题123尿本周蛋白检查的初筛试验方法是A.免疫电泳法B.免疫固定电泳法C.免疫透射比浊法D.加热沉淀法E.免疫散射比浊法答疑编号 500734270205正确答案D习题124轻链病患者本周蛋白检测时应考虑到A.化学法敏感B.化学法操作繁琐C.血标本的检出率不如尿标本I).免疫学法常用的是ELISAE.化学法可确定轻链的类型答疑编号 500734270206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轻链病时,由于本周蛋白分子量小,可迅速自肾脏排出,尿液中容易检出。第二十八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本章考点:1 .概述2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3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4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5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6 .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检测第一节概述概念:由遗传或其他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致的免疫功能不全称为免疫缺陷, 由此而引起的各种临床综合征称为免疫缺陷病(IDD)。主要是出现免疫系统发育、分化增生、调节和代谢 异常,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临床表现为:反复、严重、持续感染,继发自身免疫病和肿瘤。免 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一、免疫缺陷病的分类按病因分为两大类:(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D)按损伤的免疫成分分为5类:(1) B细胞免疫缺陷(抗体)。(2) T细胞免疫缺陷(细胞)。(3)联合细胞免疫缺陷(B、T) o(4)吞噬细胞免疫缺陷。(5)补体免疫缺陷。二、免疫缺陷病的特点IDD的共同临床特点:1 .反复、严重、难治性感染(1)体液免疫、吞噬细胞、补体缺陷患者:以细菌感染,尤以化脓菌感染。(2)细胞免疫缺陷患者:以病毒、真菌、原虫等胞内菌感染。(3)病原体感染也可影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如HIV感染致AIDS。2 .易继发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3 .临床症状、病理损伤多样。PIDD与SIDD不同点:PIDD:(1)常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而引起。(2)常发生在小儿,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重。(3)治疗效果差。SIDD:(1)是后天因素,继发因素。(2)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3)可针对病因治疗,治疗效果好。三、常见发病原因1 .遗传基因异常(1)性染色体隐性遗传(XL) o(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 o2 .中枢免疫器官发育障碍:可因遗传缺陷所致。3 .免疫细胞内在缺陷:多由先天前缺陷引起,如ADA (腺昔脱氨酶)、PNP (噂吟核甘磷酸化酶)、G-6-PD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缺乏。4 .免疫细胞间调控机制异常:调控机制异常,如辅助不足或抑制过剩,均可导致免疫缺陷。5 .继发性免疫缺陷:常因感染、物理、化学等因素而引起。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由于遗传因素、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造成免疫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称为PIDD。发生机制:L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或X连锁隐性遗传 (XL),引起抗体和淋巴细胞功能异常。6 .吞噬细胞、补体成分缺陷致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一、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是由于B细胞发育缺陷或B细胞对T细胞传导的信号无法产生有效的应答 所致的抗体形成障碍,主要为体内Ig水平下降或缺失。1g缺陷有三种主要临床表现:全部5类Ig缺陷; 或某一 Ig缺陷,或某些Ig的亚类缺陷(选择性Ig);Ig正常,但对Ag刺激无免疫应答。如成人IgG 血清中6g/L为低丙种蛋白血症。患者外周血B细胞减少,2g/L为无丙种蛋白血症。T细胞数目正常。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细菌化脓菌感染。常见疾病:1 . X-LA ( a连锁婴幼儿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又名Bruton综合征。最常见 的B细胞IDD。男婴女婴。主要临床特征:外周血B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组织中没有浆细胞或减少。各类 Ig均减少或缺乏,易发生化脓性感染。2 .选择性IgA缺陷:最常见,IgA减少,50mg/L, slgA含量减少。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主要反 复感染,常可伴自身免疫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疾病。3 .伴IgM增多的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又称IgM增高综合征,主要免疫异常为:B细胞应答能力正常, 仅产生IgM类抗体;血清IgMt Ollg/L),其他类型Ig减少或缺失;SmIgM+和SmlgD+B细胞总数正 常,但SmIgG+和SmlgA+B细胞缺乏;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发生细菌感染。4 .选择性IgG亚类缺陷:IgGl-4亚型缺陷,IgG总量正常,某亚类缺陷而减少。二、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原发性T细胞IDD是由于T细胞的遗传性缺陷,涉及T细胞前体和T细胞的发生、发育、分化和功能 障碍。最常见的DiGeorge综合征(先天胸腺发育不良)。据病情程度和症状,可分为:单纯的T细胞缺陷;伴有其他缺陷;严重联合ID;其他。L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综合征:即DiGeorge综合征,主要为T细胞IDI),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的一组综合征。为典型的T细胞11)1)。发病机制:主要为多种胚胎缺陷,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主要免疫学及临床特点:T细胞ID、T细胞功能缺陷、外周血T细胞减少,也可正常。血Ca?+减 少,手足抽搐。心脏大血管和颜面畸形。反复感染(病毒、真菌、原虫等)。2特发性CD4T细胞减少症:病因发病机制不明。主要特征:CD4丁细胞数量减少(绝对值0.3X10" /L);无HI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无明确的其他免疫缺陷症或用药情况,出现严重持久的细胞ID; 存在一种或多种提示细胞免疫缺陷的病;易患机会性感染,Ig可减少。3.T细胞活化及功能缺陷:主要特点是患者外周血T细胞数目正常,但细胞活化及功能障碍,可能与T 细胞表面某种受体及膜蛋白表达异常或缺失有关。发生机制:TCR/CD3分子表达缺失;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