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建筑的文化与传承透析.docx

    • 资源ID:96959175       资源大小:14.9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建筑的文化与传承透析.docx

    建筑的文化与传承透析本文作者:陈烽工作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院文化的内涵对自然环境的感知的方法和态度,是景观意识之源, 这种感知基础上的文化传承,成为景观建筑观念建构的起点。我国早 期景观建筑类型与使用人的身份有关,大致有四类。其一的代表是台, 起源于帝王权贵的祭祀与观景行为,演变到后来也包含了楼阁,均用 于远眺风景;一类的代表是亭,“早期的亭是驿站和乡村的行政单 位” 1,代表了大众生活与观景行为;一类的代表是画舫斋、榭等, 起源于对水岸诗意环境的留恋,是古代文人热衷的场所;一类的代表 是琳宫梵刹,是占据了名山胜境的宗教建筑。四类人代表了四种不同 的景观体验和审美意趣,基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文人阶层的观 念对景观建筑影响最大。儒家伦理美学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 比德思想奠定了自然审美在认知上的基础,其后山水审美逐渐成熟并 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寄情山水对应于文人雅士的归隐心态,将己 身之思寄托与山水之间,印证在建筑与山水的结合方式上,景观建筑 在意境上成为了文化的中介。其中微妙之处表现在隐与显之间的度, 显而高不可及,隐而深却可通,对应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结 构与人文结构,乃至山水审美的结构同构一体,文化内涵是其中的核 心。陈志华先生就曾指出,脱胎于自然山水的传统私家园林"所标榜 的归来'和遂初',其实是一种政治态度和相应的道德评价 失意的士大夫们在山水之间又重新肯定了自己。”文化的建构从景观 意识到文化建构,就是从自然山水的感知到园林艺术的凝练过程。江 南园林为我国园林艺术集大成者,因画境写意而显缩微优势,因写意 缩微而能拥有跳脱自然胜于自然的表情与内涵。其间的亭台楼阁等逐 渐演绎成十大类园林建筑。江南园林的缩微尺度,营造了完整的自然 山水的知觉氛围,这种氛围里的景观建筑,在文化的可识别性方面与 园林的整体格局构成了耦合关系。在这样的景观感知中建构的文化, 构成了建筑与景观一体化的文化表述:“门内有径,径欲曲。石 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 路欲分。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亦方。”3在传统文 化语境中,建筑与景观整合的理想状态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 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就是建筑与环境不分彼此,相互关联。“天人合 一”在哲学定位上就是改变了二元分立状态的一元和合,实际上是在 技术层面上消解了主客之间的分立关系,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势 吻合。因此奥古斯丁•博克(AugustinBerque)认为:“中华 文明是完全独立于西方的现代性而创造了景观强调人与自然、微 观宇宙与宏观宇宙间的相同和亲近。这就是为什么,欧洲面临着物质 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对立的巨大难题时,中国传统能够在客观和主观之 间的中间世界中,连贯起将景观同环境整合起来的关系”文化的表征无论是一元和合还是二元分立,都有一个潜在的定义: 景观不等于自然环境,也正因此,景观对象才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 詹姆斯•科纳认为:“景观能够让人感觉到大自然与社会之间 的关系,这取决于主观的集群形态假如每个社会都具有一个景观 意识,就很容易在文化之间具有自身的可识别性。” 5正是景观的这 种文化性,使得景观建筑具有了文化上的生命力;也正因为文化之间 的可识别性,才使得景观建筑在文化之间具有表征和传承的作用。18 世纪的英国,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和浪漫主义思 想和美学、以及逐渐形成的自然风致式园林,认为对自然环境的形式 与秩序的肯定,是自身文化表现对自然的一种妥协。这种观念以自然 景色为基调,引导了风景地域主义建筑的起源。尽管中国造园艺术对 自然风致式园林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西方景观建筑的观念和中国依然 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据伊丽莎白•梅耶的研究,在现代主义建 筑的话语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建筑与景观的对立根植 于西方传统的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就像人与自然、理性与情感、男人 与女人的关系一样,建筑与景观相对立并且存在等级关系,建筑凌驾 于景观之上,景观是作为“建筑的他者”出现的6。这样的景观建筑 是超然的,是景观环境的主导,是人文文化在自然环境中立足的一个 据点,是人类文化存在的表征。如今我们在21世纪不断挖掘丰富的 乡土建筑构成的景观资源的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景观资源很 大程度来自于历史上那些归隐山林的乡村文人对山水的审美情趣,这 正印证了文化在传承与交融中始终保留着自身的可识别性,文化通过 特定的建筑而自然显现。文化的参照物19世纪中期,西方建筑技术 逐渐传入中国,并在20世纪引领了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在这一过 程中,引进重点是技术,建设重点是城市。正如早年盖瑞特• 埃克博说过的那样:“建筑代表生产,景观代表休闲。” 7中国传统 景观理念并未受到较大影响,因为早期建设步伐尚未触及休闲文化领 域。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步入休闲时代,双休日和长假是这一 时代的标志之一。景观及景观建筑有了快速发展的机遇。随着西方现 代景观设计思想的引入,我国当代景观建筑就面临了意识领域的观念 更新。实际上,建筑领域里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一直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个是形式上的求存,表现在对中国固有形式的争议;一个是文化内 涵的延续,表现为作为文化的参照物而存在。形式上的问题根源同样 来自对内涵的理解,文化的定位与传承才是其根本。传统视野中,建 筑的分类定性一直有所谓正杂之分,是古建筑行业对官式建筑的一种 习惯区分,区别在于屋顶8。而园林建筑能摆脱屋顶上的形式区分自 成一体,则是来自于内涵的分野,这是因为“在古代,住宅和其他用 途的房屋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任何性质的建筑物都是由住宅发展而 来。” 9而园林建筑是作为居住功能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具有文化上 的存在意义,代表的是精神上的意境追求。也正因此,园林建筑如今 成为了休闲文化的参照物。我国建筑领域对于固有形式的争议,在风 景园林学科领域中虽然有所滞后,如今却也摆在了面前。西方学者从 学科发展的角度认为景观的话语权往往处于“建筑学的等级与支配 的修辞之下” 10,但景观环境中的建筑,却成为关注的交叉点,研究 的内容集中在关于建筑与景观、建筑与自然的理解。美国现代生态建 筑理论的倡导者扎赫尔就认为:”建筑非常需要在观念、理论和哲学 上与自然结合。”她批评“在现代主义的巅峰时期,建筑师狂热的相 信有一个内燃机式的简介公式和设计的精神幻想。起点就仿佛是一个 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和已经成为摆脱大自然约束的象征的技术前 景。” 11如今,西方当代景观理念的强势冲击使得作为文化的参照 物的景观建筑面临着融合发展的机遇。文化观念从技术层面看景观建筑,就是处于景观环境中的建筑, 属于建筑的研究领域,但景观建筑的特殊性在于景观与建筑不仅不可 分立,而且是交互影响的。18世纪从英国开始渗透西方的自然风致 式园林和风景地域主义在文化及形式上都对景观建筑产生了或多或 少的影响。有记录可查的“景观建筑(LA) ” 一词最早出现于1828 年出版的一本风景画册中,它的意思是“将建筑以特有的方式置于美 丽的风景中,尤其适合于绘画。”作者梅森(GiIbertLaingMeason) 看到了景观环境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的意义,认为“可以立即丰富和 约束(设计)创意,使建筑适应用地,使建筑和场地背景融为一体, 使二者与周围景色协调一致。” 12只是后来在现代语境中重新提出 该词,已经成为关于景观营造、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词汇,这是由 于Architecture 一词的多义以及该领域的不断扩张而造成的。从彼 此协调的角度来看,景观建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延伸和表征。早在 18世纪70年代,景观设计领域有一个大的争议,即“景观设计是一 个创造人工景观的过程还是管理自然的过程” 13。这个争论其实就是 关于文化和技术的争议,实际上两者关系是不可分的。针对建筑与景 观的关系,ElisabethKassler曾经提出三种观点:第一,建筑是人 类精神的创造物,独立于它的自然形态,暗示了其与景观是动态 的对立关系;第二,修正的纯景观风格,是18世纪英国景观运动的 最佳代表;第三,建筑与自然环境互相渗透14。ReubenM. Rainey更 加精炼地指出,景观建筑的历史揭示了三种基本的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模式:对比、融合和互益。15现代建筑自由的平面和互相穿插的空 间为重新思考景观与建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16。换句话 说,西方景观与建筑的结合契机,在于现代设计理论中,功能、空间 对两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而正是基于同一平台,两者的结合非常自然。 Danieljauslin在分析了 OMA、MVRDV, P•艾森曼等事务所的诸 多作品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当代建筑已经受到了景观 概念的极大影响。一个新的倾向改变了建筑的核心原则:建筑空间系 统和组成作为一个景观而存在。173. 2学科拓展学科发展的技术平台 总是在开放中相互融合。克里斯托夫•唐纳德认为现代主义景 观设计无法同精神追求、技术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相分离18,这 句话从侧面印证了景观建筑的学科平台在不断地拓展,其内涵和外延 随着理念的更新也在不断的变化中。从景观都市主义角度来看,“景 观是一个媒介,对时间变化、转换、适应和连续。景观作为 当代城市化进程的类似表征,作为对无边界开放、不定的、当代城市 条件的变化需求的独特的适应媒介,就如Allen所说:今天的景观不 仅是一个形式上的城市主义模型,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发展的模 型。” 19而库哈斯更是将城市视作“景(scape) ”,将建筑与景观 看做是一个无差别的整体。20在这样的理解中,城市不再是以往的 城市,城市已经在观念上接近了以往的景观环境。景观也不再是以往 的景观,景观已经在观念上包容了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经验。毫 无疑问,建筑与景观如今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平台。景观和建 筑的形式表现是在同一理论基础上,介于内与外、硬质与软质、光影 与生命的转换。景观建筑已经不再是景观环境中的建筑的单一范畴, 城市环境也必将成为景观建筑的土壤,虽然这种观念还不一定能让大 多数人适应,但无数的建筑师、景观师已经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 回到我们传统园林和园林建筑,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观点摆在我们面 前。“中国园林通常意味着有建筑的开放空间和覆盖空间的结合 体” “中国园林,不仅是中国景观中的空间概念,似乎表现出在人类 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哲学意向。” 21这种哲学意向恰好与当 今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的发展方向相耦合。面对景观设计领域的历史 争议,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创造人工景观,还是去管理自然,都是我们 需要的方向,这是哲理、文化在技术层面结合的结果。景观建筑是心 物合一的产物,也是这种结合的关键点。

    注意事项

    本文(建筑的文化与传承透析.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