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16——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讲练(上海专用).docx
-
资源ID:96963206
资源大小:35.6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16——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讲练(上海专用).docx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16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解析版)(上海专用)【考点解析】1 .作品的思想意义:即文章的主旨。评价思想意义就是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否健康,观点是否正确、 深刻;主题是否鲜明、突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表现的人物、事件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评价文章素材是否真实,妥当,说明的信息是否传播了新的信息,是否具有推广宣传的价值,等等。2 .作品的艺术价值:即作品的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征等。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即对上述儿 方面进行优劣的评判。设题角度有:对作品的结构布局,选材剪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征等方 面的优劣做出评价。知识典例一、怎样“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高考所说的评价文章的思想性,主要指评述文章的主旨。具体而言就是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否健康, 观点是否正确、深刻;主题是否鲜明、突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表现的人物、事件是否具有 积极的社会意义;评价文章素材是否真实,妥当,说明的信息是否传播了新的信息,是否具有推广宣传的 价值。评价思想性应注意以下问题: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依据观点和材料相统一的原则来评述材料的作用和作者的观点,便是一种价值判断了。 二、评价的思维方法(1)具体地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地结合文学作品的实际材料和作者的写作思路,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际的 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2)客观地评论对于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 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时代社会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的创作实际、作 者的思想倾向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3)历史地评价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 求古人和外国作家。三、评价的技巧:(1)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通过对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的把握,可以较准确地推断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准确评价作者所表现 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那些主题较为丰富深刻、情感较为含蓄、象征意味很浓的作品 尤为突出。(2)抓住文章主要人物的语言和关键的语言文章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评述的一些关键性的语言最能说明问题,可以帮助读者分析和评9.深山中藏着生物们不可知的命运、它们将遭遇严寒饥饿等严酷的考验,这一切都是未知的(1点),同时, 对于人们而言,习以为常的大自然背后包含着诸如冬牧场的自然规律、动物的自然习性、单纯自然的生活、 淳朴真诚品质等未知(1点)。而作者敏锐地感知到这些;对大自然中生存的万物作者充满怜悯(1点),同 时深切地感知在生物之间、甚至深山与生物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怜悯(1点)。由此,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 规律的喟叹(1点),对严酷环境中的生物们的悲悯之情(1点)。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评分说明:1点1分,任答4点即可。二、2017年上海高考相思贾平凹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 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 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 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 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须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 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剪得七长八短,你 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 !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 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 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 弯地照着,苏州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 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 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 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 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 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 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 有一定的温度的。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衣兜里,担心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 害怕冻坏它,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 着你,画图纸,鉴定矿石,常常忘了吃饭,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这苹果却同 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现在,北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边, 放在你的脖子下。你,听见了黄蛉的“蜗蝴”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 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深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 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 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 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 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土瓷罐里了。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蝴螭”的生命之歌。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窸窸窣窣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 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 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有删改)11.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4分)【答题参考】11.(4分)答案示例:本文表现了主人公个人情感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的融合,在当下 社会,有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生活、工作中,当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所冲突时,我们应承担社会责任,对事业不懈追求,同时心存个人情感,不忘家人。评分说明:评价对象的概括2分,评析的过程2分。三、202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红薯,红薯许心龙一棵秧一嘟噜果。秋高气爽的田地里,奶奶拎着一根粗壮的红薯秧,连根拔出了一嘟噜大大小小的 红薯块,还有毛茸茸数不清的因突然面世而羞赧的根须。那老秧根的威力,二孙子现场在红薯地里看到过, 还用食指插入沟里费力地掏出了一块不规则的大红薯。这裂沟跟路边的大树根把地皮撑裂了一样醒目,令 人遐想。奶奶的兴奋总与十月有关。每到深秋十月,“迫不及待”这个词用在村里的田地上,更为贴切,更为 令人欣慰。十月的红薯地,被霜打的红薯叶,脱去绿衣,露出了黑色,一副脱胎换骨的模样。一地茂绿时, 没有立足之地,一只虫子也难逮。半夜里下的一场一场的苦霜,把土地下了出来,同时,它还惊奇地袒露 出了裂开的痕迹。那是地下迫不及待的大块红薯,要抛头露面了。这时,奶奶,还有黑压压的村里人,都 充满了欢欣,充满了鼓舞,弯腰刨开红薯垄。奶奶到底是有能耐的人,在红薯地翻红薯秧时,竟把五叔活生生地给生了下来。奶奶后来描述说, 正翻着红薯秧,突然感到肚子一阵坠疼,直疼得弯腰蹲在了地上,腿发软了,一会儿上气不接下气了,就 顺手插入垄上的裂沟里,抠出了一块红薯,嚼了一口,口生甘津,又有了力气。多亏吴大奶奶,她正巧赶 来所以,红薯对于奶奶来说就无比神圣了。那感情是融入了奶奶周身血液里的。五叔身上的元气都是红薯之气。奶奶给了他非一般的体能,无论田里干活,还是后来当兵拉练,都 是一把好手,力道得很。这红薯块,是多好的东西啊,养出了人的精气神,又发展了人的德智体。五叔十 分敬爱奶奶就不言而喻了。五叔给奶奶买了台洗衣机。奶奶不太相信洗衣机能洗干净衣服,说那还要手干 啥?奶奶的手伸进洗衣机滚筒里,忙又抽了出来,问:“那不搅烂了衣服? ”奶奶关切地问这自动的洗衣机 要花多少钱。五叔却笑了,举着手机,说:“不需要花钱,只需扫码就行了,钱都存在这里呢。“奶奶一愣:“咋?钱都存里面了? "奶奶摇摇头,叹息一声,又说,“那时我们的口粮可是都存在红薯窖里啊。”就在老鼠饿得也到处乱窜的年景里,奶奶用大半袋红薯为二伯铺了一条路。奶奶把二伯送去了学校, 当了教书匠一一只不过是个临时工。可没有这“临时”,也就没有“长远”,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正式。政策 来了,二伯转正了,二伯成了名正言顺的人民教师。那半袋红薯,改变了二伯的命运,却让一家子人忍饥挨饿了好几天。那几天里,大人小孩都在找红薯皮红薯头吃,问题是连红薯皮红薯头也很难在地里觅到了。 地上一干二净,地下也一干二净。二孙子是一大群晚辈中最聪慧的。奶奶执拗地认为二孙子的聪慧跟那块大红薯脱不了干系。有一年 红薯地里长了一块巨大的红薯,足有八九斤重,奇石一样壮观。二孙子不知天高地厚地用锁头给砍了个稀 巴烂。二孙子稀罕啊,这块红薯咋长那么大的块头呢?里面会藏有啥宝贝吗?二孙子在一群人的鼓动下, 亢奋地拿起锻头劈了个痛快淋漓。细碎的红薯渣溅了二孙子一腿一裤子,也溅了围观的众人一身。二孙子 惹了祸,奶奶被罚了一百斤红薯。奶奶当时就哭了,恨不得要刷了二孙子。现在奶奶再回忆起这段情形时, 也不过多地指责谁了,光说二孙子淘气,又说淘气鬼有出息。二孙子读大学,又在城里上了班。二孙子光 宗耀祖了呢! “你说是不是那块大红薯助了二孙子一臂之力?敢劈大红薯的人,这样的人会简单吗? "奶奶 不无自豪地说。在我们镇被授于“长寿之乡”的典礼上,坐拥最大两位数年龄的奶奶和吴大奶奶应邀出席。一名镇 干部笑着给奶奶和吴大奶奶一人戴上一朵大红花。奶奶还接受了黑色话筒的采访。奶奶说:“啥秘方?也没 啥秘方,大鱼大肉那时候吃不上,现在也不咋吃。我觉得还得感谢那红薯,这一把年纪真是吃红薯吃出来 的。”吴大奶奶指着奶奶说:“她能吃着红薯,就把儿子给生了下来,嘻嘻。”奶奶和吴大奶奶说着,都笑了, 笑得没露出一颗牙,倒把红薯颜色的牙床全露了出来。冬日里,气吞山河的“引江济淮”工程对村里大块麦田动了剖腹手术。一条宽大的深沟匍匐前行。 置于沟内的粗大的圆柱形水泥管道,足能跑辆小四轮车。这时,奶奶说:“让我去看一眼吧,这稀罕不见见, 死了也不值。”众人一愣,一惊,只得点头,遂了奶奶的心愿。奶奶坐在轮椅上望着一地麦田,望着那宽大 的深沟和水泥管道铺成的水泥路,几根白发随风摇曳。许久,奶奶咕哝道:“这多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啊!” 还真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我们咋没想起来呢?众人望着奶奶,感觉奶奶就是块红薯变的活人。奶奶与红 薯,须臾也不能分割。众人感叹,世事变迁,沟里已不是一嘟噜一嘟噜鲜活的红薯了,沟里躺着的是一个 一个紧密相连的水泥筒子。筒子是水的通道,能把滚滚长江之水引到淮河里来,供周边人饮用。奶奶昏迷了,植物人一样。期间又苏醒了一次,像回光返照。奶奶咕咕哝哝半天说,她梦见自己被 埋进了院子那口红薯窖里,尖尖的土堆上一夜之间长出了一根秧苗,红薯苗,这根独苗很快变粗变大,枝 繁叶茂,土堆上很快裂出了几条沟纹。一旁的二姑闻听后,把头俯在奶奶的胸口,抽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选自金山2021年第7期)10.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红薯,红薯”不能改成“红薯”,请对此作评析。(4分)10.这个观点有道理。红薯是本文的主要事物,贯穿全文,(1分)红薯是奶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凝聚物,(1分)“红薯” 一词的重复,(1分)表达出一种深沉、丰富的情感,(1分)改成“红薯”不能体现这种情感。(1分)评分细则:答对1点得1分。价文章的思想内容。(3)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作品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然后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评判文章 内容。避免人云亦云、以偏概全、主观片面。对作品的评价,需要以一定的文体知识、修辞知识、写作知识为基础,还需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才 能对作品做出公正的评价和鉴赏。评价要点一、对文本内容、形式要有准确把握。评价是建立在理解、概括的基础上的,所以第一步是对作者观点、思想、情感的准确理解,对艺术特 点的准确分析,然后才谈得上评价其好坏、价值。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思想水平,对要求评价的对象要有明确的判断。提高艺术素养,即熟谙作品的艺术技巧及其表达作用。提高思想水平,即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要求我们平时关注生活,善于思考,扩大阅读面,丰富自己的学识。三、认真审题,养成正确的答题思路,从而规范答题。四、掌握一些常用术语(文学作品通用)评价主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富有哲理言近旨远 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 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淋漓尽致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分析手法: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征 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 寄寓 寄托 衬托烘托 渲染 侧面描写 对比 水乳交融语言特点:勾勒 浓墨重彩 惟妙惟肖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诗情画意 跃然纸上 行云 流水形神兼备 简洁洗炼(练)浅显明白如话 质朴清新淡雅 词藻华丽 琅琅上口文章结构:作铺垫 埋伏笔 呼应 照应 浑然天成虚实相生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 一格不落窠臼(现成格式,老套子)不落俗套自出机杼 颇具匠心 曲折 层次分明 一气呵成 五、注重语言表达。一般来说,这类题目都是分量很重的大题目,分值很大,要求回答的内容、要点比较多,语言的条理 清晰、简洁准确是起码的要求。【经典例题】一、2019年秋考记忆与写作第7题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我们无法做到一边 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看来也 没什么道理。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 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 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有人十分形象的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 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当然,反刍并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就是说, 在生命的不同时段,只要愿意,作家随时可以对记忆中的任何一种储存物进行反刍,从而完成对材料的多 次使用。你和父亲去钓鱼,河边开满了金银花,你们在烈日下坐了三个小时,最后在日落时分钓到了一条大 鱼。第二天,你去上学,把这件事告诉同学的时候,由于钓到大鱼并享用美食的骄傲尚未消退,你讲述的 重心也许会集中于那条鱼的大小重量,而那三个小时的完整信息自然会被简化。我们知道,讲述本来就是 一种选择性行为。通过选择,这个故事中有太多的内容被忽略掉了。记忆中的大部分元素仍然在酣睡,但 这不能说明这些元素不存在,只是经历在记忆中尚未充分发酵,假设二十年后,当你再次来到这条河边, 你发现河流的原址上矗立着厂房,如果你猛然回忆起当初跟随父亲去河边钓鱼的情形,你是否会想起清澈 的河水,天空中的白云在水面上投下的斑驳阴影?是否有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之感?经历在记忆中的灵光重现虽然依赖于时间距离,但我要说的是,时间距离却并非是真正关键的因素。 哪些记忆内容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渣泛起,取决于作家的召唤。这种召唤的契机多种多样,但经历的“重复” 也许最为常见。“重复”所引发的回忆究竟要将我们的意识导向何方,我们事先并不知晓。促使你回忆起与父亲去河边钓鱼情形的契机,也许是你再次回到那条河边,也许是你再次见到一朵 金银花或闻到一缕花香。此时,你是否会回忆起二十年前河边的金银花丛那醉人的幽香?回忆起温暖的阳 光下植物卷曲的叶子?在这里,现实境遇的真实感让位于回忆中感觉的真实感。这些被感觉所唤起的内容, 可能是已经被我们“遗忘”的记忆,这些内容其实仍然存在,只不过暂时沉睡在记忆之中,因此有人称之 为“非意愿性记忆工我们的理智总是希望将记忆简化成可以把握的内容加以储存、识别和归类,可实际上,写作有时就 是要敞开一个理性无能为力的世界,呈现那些曾被省略的非意愿性记忆。构成文学作品真正质地的,也许 不是可以被理智归类的现实“经验”,而是有待完成的诸多可能性。(节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7.“河边钓鱼”的事例在文中重复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5分)【答案示例】“河边钓鱼”事例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阐明了写作是一种选择性行为、时间距离对 经历的发酵有其作用等观点;用再次回到河边及与此相关的花香等,阐述了经历的重复是作家召唤 记忆的契机,被召唤的记忆包含着非意愿性记忆,这一事例与观点紧密契合,多次使用使文章衔接 自然,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这一事例的使用在论述中有 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评分建议】1 .题目中“重复出现”,共分为两次出现,部分考生未具体落实两次出现情况,做了综合表达, 也视为合理。逐点给分。2 .具体得分点如下:(1)第一次出现:a阐明写作(表达、讲述亦可)是一种选择性行为1点【以下视为等同表述:al表达是不客观 的;a2表达是不完整的、省略的、简化的;a3表达时很多内容被忽略;a4表达受个人偏见、习惯 等影响】;b阐明时间距离对经历的发酵有其作用1点【以下视为等同表达:bl时间距离不同,产生不同 体验;b2时间距离不同,对心态的影响不同;b3经历在记忆中的重现依赖时间距离】(2)第二次出现:阐述了经历的重复是作家召唤记忆的契机1点阐述被召唤的记忆包含着非意愿性记忆1点【最后引出“非意愿性记忆”、点到“非意愿性记 忆”视为同等表达。】(3)结构角度:多次使用使文章衔接自然1分【论证全面、论证充分亦可。】;(4)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1点。【“事例本身贴近 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 “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为1个得分点的两个方面,具有等值效果,任答 一个方面均可得1分,重复答亦仅得1分。】二、2019年秋考流沙中的弱水河第11题蒙语中的巴丹吉林,意为“绿色深渊这片名叫巴丹吉林的沙漠,古称“流沙”。从史前到不远的 17世纪,这里一直草场茂密,风吹草低,牧人鞭梢儿撩起云彩。但是诗意的名字阻挡不了沙漠的进攻,疯 狂的沙漠风云怒卷,摧枯拉朽,聚起黄沙和硬石,日日推进,沙漠强大的攻势使巴丹吉林所包含的绿洲逐 渐缩小,绿洲千百年来的顽强坚守和无奈溃退,让我感到了时间的强悍和傲慢,嗅到了与自然对抗的弥天 血腥。但是,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额济纳绿洲和北部边缘的鼎新绿洲并没有被流沙掩埋。弱水河自始至终 都在它的身体之内发出啜亮的歌声,以清洁的水质营养并支撑着巴丹吉林沙漠和它体内体外的两片绿洲。 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弱水河,今天的巴丹吉林沙漠将会怎样,它的苍黄颜色、浩瀚凶猛的性格都不会被 我发现。我甚至想,弱水河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光顾、滋润和穿越更像是上天的安排。我始终坚信,每一个生 命都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和适宜环境,哪怕是一株毫不起眼的青草、藤萝和水藻。因此,我总觉 得巴丹吉林沙漠是幸运的,它的幸运当然就是弱水河了。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在干燥的沙漠,如果没有水,没有河流,我们的生命怎么会如此葱茏浓郁 呢?弱水河就在身边。可是我最初并没有发现它的踪迹,只是隐隐地感觉到,在近处或远处的苍茫之中, 总有什么在沉默,在隐藏,在呼吸和奔走。这也正是我所忽视了的弱水河,它不事声张,自知自己的意义 和方向。当地人习惯将弱水河称作黑河。两者比较,我倾向于前者,古典,精美,悠远并张力四射。“黑河” 太俗了,坦白得让人掀不起一丝想象的波澜,轻率、功利、直奔主题、省略过程。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长期伏案和单调枯燥的生活,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部 坏了多处的机器,少去了青草的茂绿和阳光的直射。夏天的一个傍晚,我走了出来。骑着单车,我行在满是粗大石粒的乡间公路上。夕阳在祁连雪山的头颅上耀着碎金,细微的东风带着细微的黄尘,蛇一般急速游走。它们擦过了我的身体,进入到我的肠胃,但长久的沙漠生活,已使我逐 渐习惯了尘土满面和呼吸憋闷的感觉。公路两旁的白杨紧密相挨,一棵接着一棵,它们的枝,亚相互挽着。 再庞大的树林,也是一棵一棵的树组合起来的,每一棵树的生长就是树林的生长,一棵树的死亡也是一个 生命的死亡。树还有我们身边更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尊严。村庄的炊烟像蛇,流动着向更高处的云彩靠拢。炊烟的呛人气息令我咳嗽几声。田地边的水渠里浊 水涌动,咕咕的声音很是好听。河水原本是干净的,它的浑浊其实是携带了沿途太多的浮尘。这渠水的响 声其实也就是祁连山积雪融化和弱水河的响声。我们都在水和泥土、空气中活着,河流存在,我们就存在,河流支撑并运载着我们的一切。在鼎新 绿洲,弱水河的流动舒展着人的生命,也舒展着树木、花草和鸟儿的生命。村庄的远处,是泛着雪一样盐碱的草滩,数匹马儿、驴子和黄牛在上面脚步缓慢,它们落在夕阳下 面,低头吃着弱水河赐给他们的青草。再往远处就是戈壁滩了,稀疏的骆驼草摇着绿色,它们带刺的身体 似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身体内那些来之不易的水分。它们比人更懂得珍守自己。戈壁是干燥的,它满身的沙砾像是巴丹吉林松动的皮肤,一波一波的流沙犹如大地的皱纹,朝向天 空张开巨大的喉咙它在春秋季节连绵的风暴仿佛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嘶吼。上天和我们都看见了,可是 上天睡着了,无动于衷。我们只能看着,听着并忍受着,我们的力量小得出奇。更远处就是黄沙涌动的沙漠了,一色金黄的沙漠,仿佛不确定的陷阱,一阵狂风就又是一副模样, 一阵风后,一座沙丘堆在这里,张开眼睛,就不会再是原来的那座沙丘了。沙漠的变化如此迅速和隐秘。 当沙漠战胜河流,风暴袭击我们,我们究竟会不会随着无力的河流走向腐朽?至少,现在是不会的,弱水河就在我们的左侧。它的影子在巴丹吉林的每寸肌肤上缭绕,河流的影 响其实就是生命的影响。河流和它运载的水滴,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和两片绿洲的血液与骨髓,生生不息, 活跃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每一寸肌肤。它让我们心存感激。(节选自沙漠之书,有删改)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分)【答案示例】本文赞美了艰难无奈中坚持抗争、生生不息的生命,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很有启示 作用。在生活的困境中,我们应当汲取力量、坚忍不拔,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才能赋予生命以意义。评分说明:评价对象的概括2分,具体的评析过程2分。三、2021-2022学年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语段,完成各题。老来割麦蒲楠桅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 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桅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 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铿刀铿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 齿,要一个个铿,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 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睛好,适合开镰。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 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 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喇喇”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 大半天时间的。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真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 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 直不起。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 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喇涮” 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嚷: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 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 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 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六哥自言自语:他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唉,田不收,吃啥呀。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回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 开人呢。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 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 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 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挂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 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喇涮”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 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填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一眼,如是同时冒出了一句:走 吧,该回了。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 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顺爷叹了 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顺爷说:真的呀!真好。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 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10.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在温暖与希望中又隐约闪现伤逝情绪”,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答案】10.温暖希望:小说中顺爷和六哥眷恋故土,珍视土地、勤劳质朴、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 承发扬的可贵品质;小说中写道“大孙子回村子创业”,象征着青壮年对祖辈事业、农业的 回归与继承,代表着农村新生的希望与光明的未来;小说结尾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 示着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伤逝情绪:小说中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赚钱,只剩下年老孤独的顺爷、六哥留守乡村; 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流转,使得人地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变得疏远;流露出对社会转 型时期传统乡土文明不可避免地远逝的不舍与伤感。【牛刀小试】一、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卡哇掌的冬牧场刘梅花大雪路过人间。雪落在马牙雪山,落在卡哇掌,落在乌鞘岭。羊群怕冷,不会在风雪里乱跑,只愿意呆在圈窝里,咀嚼黄草。青棵草,麦草,披碱草,青燕麦, 各种杂七杂八的干草。而老耗牛性子野,才不想回到圈窝。白耗牛,黑耗牛,花耗牛,一个比一个凶悍, 顶着风雪找草吃。极冷的三九寒天,大风卷雪,毛藏深山的老耗牛从卡哇掌山顶往下撤,一路狂奔到山脚,找个避风 的地方蹴着。老耗牛不回圈窝,天大地大,浪逛着,逍遥着。饿了,几蹄子刨开被雪埋住的马莲草。枯黄 的马莲草柔韧,草窠蓬松,大雪里也能找到。如果把老耗牛圈养起来,没准会把它给愁死一一它不想让人 类喂草,只想在大自然里撒开蹄子狂奔。天大地大,老耗牛活得透彻。它们在山谷里生长,像风一样自由奔跑,喜欢冒险,喜欢体验,充满 了生命的活力。它们谢绝任何束缚,就算温暖的圈窝,也别想召唤它,这些唐突的家伙就喜欢顶着一头大 雪闲逛。牧人只操心懦弱的羊群,不用管老耗牛。老耗牛是一种昵称,不是岁数大的耗牛,是说耗牛皮实, 老练,所向披靡。说起来羊的毛也不是薄薄一层,但是羊怕冷,动不动会冻死。它们害怕荒凉寂寞,害怕 狼,不肯去很远的地方觅食。牧民们早在秋天就开始晒干草,给羊群储藏深冬的口粮。木头架子上搭着半 干的青草,一捆一捆,斜斜披垂着,渐渐变枯。如果把干草一根一根接起来,估计能爬到月亮上去。草籽多极了,秋天的牧草比人还要忙。所有的野草都晃动草梢子,等待风,等待路过的小兽。漫山 遍野,一场巨大的草籽迁徙正在拔剑出鞘。菟丝子伸出带刺的触手,把草籽粘在胡跑的野兔子身上。羊群 路过一大片披碱草,草籽抓紧羊毛,离开草甸。老耗牛撒开蹄子狂奔,蓼莪草籽们齐齐呼喊,快一点,缠 住牛蹄腕里的毛,看看外面的世界。赶在一场大雪到来之前,草籽最原始的迁徙已经完成。海拔三千多米的毛臧深山,曾经是西夏人养马的地方,朋友是牧人,正在冬窝子照看他的牛羊。旷 野里没有人,他是个独孤的思考者。天地很静,雪白草枯,他坐在石头屋子里抽烟读书。这个老牧人,不 会比一场雪更孤独。如果大雪封山,我猜他有一个地窖,储存着苹果白菜和土豆。在毛藏山深处度过一辈 子,陪伴草木牛羊,清风明月,他比谁都单纯自然。深山给人包容,给人豁达,让人忘却贪婪。寒风呼号,老牧人戴着棉帽,屋子里生了火,煮一壶砖茶。羊在窗外叫,老耗牛在卡哇掌山脚下奔 跑,牧羊犬披着一身雪打外边回来,世界多么澄澈干净。牧场的日子淳朴真诚,带有古典哲学的意味。如果你觉得山野空旷寂静,啥也没有,那简直就是错觉。各种动物都在挖空心思捕食。草窠后面可 能躲着狐狸,岩石后面可能躲着野狼,石洞里免不了藏着黑鹰。老树上一群乌鸦窃贼,像拿自己的东西一 样,大咧咧把啄木鸟深藏的坚果偷光。一群灰雀子揪头拔毛打架,用爪子按住彼此的脑袋,狠啄。而深深 的土层里,藏着冬眠的蛇,旱獭,瞎老鼠。数不清的嗜睡者打鼾,沉沉入梦,多大风雪都惊不醒。大雪稍微一停,尤其是深夜,整个山谷全是声音。冰冻的岩石发出断裂声,大河里冰块膨胀破碎, 树木冻折,露出白生生的茬口。老舌鸟鬼叫,野狐狸奔窜,狼嚎叫,牧羊犬几声尖利地吠声。山猫一忽儿吱 吱叫,一忽儿不见踪影。深山藏着各种未知,也藏着各种怜悯。这样的深夜,大群的马鹿从森林里钻出来,悄悄跑到牧人的冬窝子,找草吃。马鹿和牧人是老熟人, 根本不怕他,大模大样吃他牧场里的草,用无辜的眼神瞅他。如果牧人耍滑,做个麦草人吓唬马鹿,也不 行。马鹿认得牧人的衣裳,嘴巴伸进衣裳底下,把干草吃掉。天一亮,马鹿撤回森林。一群狼埋伏在半途,偷袭马鹿。然而马鹿相当厉害,战斗力比老耗牛都强 大。狼只有扑到马鹿身边,才能下口撕咬。马鹿深谙此理,弹跳极高,蹄子像匕首,哪一匹倒霉的狼躲闪 不及,被马鹿挖一蹄子,非死即伤。狼和马鹿都不恋战,速战速决,大多数时候,狼溃败,马鹿胜。雪豹也会拦截马鹿,然而你想不到的是,马鹿跑得和雪豹样快,但它跳得比雪豹高,飞似的逃走。 沮丧的狼和雪豹只好合伙打劫犯鹿。狗鹿个小体弱,打不过大兽,只好被吃掉。牧人洞悉山谷里的一切,太阳升起又落下,万物周而复始。古代的西夏人曾经在这样的天空下牧马, 在某个山洞里,翻开碎石,还有西夏的灰烬,石头上还有他们留下的字符一一那些曾经的勇猛或者怯懦。 一群耗牛走进山洞避风雪,眸眸叫着。千年时空,在深山野林里,也不过是几声牛叫一一老耗牛的吼叫是 和天地说话,山谷听得懂。若是没有老耗牛,牧场算不得真正的牧场。若是没有飞禽和野兽,山谷就没有灵魂。所有的草木和 动物,土生土长,繁衍生息,山谷才成为山谷,才成为有尊严的地方。(有删节)9.有评论称:“刘梅花的散文善于对世间细微的事物张开敏锐的毛孔,传达丰富的内蕴J请结合这一评论, 立足全文赏析第段画线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