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课堂记录及反思+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96968990
资源大小:14.9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课堂记录及反思+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琵琶行(并序)课堂记录及反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是读小序。我首先安排了一个自读环节,布置了三个 任务:一是将注释抄写到原文去,二是标记自己在文意理解和文言 翻译上有疑惑的地方;三是尝试概括小序的内容。自读的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一边翻译,一边抄写注释, 并标记疑惑,但概括者较少。不过小序的内容简单,概括不是件难 事,我并不担心。自读结束后,齐读检查了一下读音,纠正并强调 了 贾人的发音。这也说明学生的自读效果还不错。接着是问疑环节。我竭力地想要激发学生问疑的欲望,让他们 明白问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我也慎重 对待。学生陆续问及铮铮然"感斯人言 恬然自安”等词句 的翻译,我有时会请学生来解答,因为这些文中缺少注释的词句, 有不少学生主动查阅工具书已经解决好了,这时可以调动学生群体 的自我教育,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有时我也直接解答,一般 是学生查阅工具书后存在翻译或理解不准确的地方,需要老师进一 步说明,以及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有个学生问及"转徙 一词的翻译,我在强调逐字逐句的翻译原则的基础上,给学生总结出"组词的翻译方法,”转徙即可 翻译成辗转迁徙。此词所在的句子转徙于江湖间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于是我抓住学生问疑的机会,引导学生翻译整句,比较 原文与译文的不同,学生很快发觉这是一个倒装句,这时我再顺势 抛出了状语后置的语法概念。但我没有继续纠缠于"状语后置这 个概念,而是引导学生找序中的另一个状语后置句,学生很快就找 到了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这说明学生对状语后置句已经 有基本的感觉,当这种感觉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引导学生概括”状语后置的特点了,但这是以后的事。这时我还不满足,又引导学生回忆单元测试中遇见的另一个倒装句,陶渊明传里的置无弦琴一张这个定语后置句,希求通 过多向对比,加深学生对于倒装句的理解。学生还问及“使快弹数曲中的使,因为长句中的”因为的翻译理解问题,我依势抛出了文言翻译中省略句、古今 异义等知识点。最后是概括环节,经过前面充分的阅读和讲解,学生基本把握了小序的内容:记叙了诗人被贬九江郡、送客偶遇琵琶女、琵琶女 的身世及本诗的写作缘由等。我进而总结小序的一般作用:介绍创 作的背景和缘由。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开始读诗歌。琵琶行的篇幅较长,教材对诗歌做了分段,我便依照教材的分段来读。第一段我给了学生五到十分钟的自主阅读时间,要求学生结合 注释疏通诗意,充分感受思考诗歌,形成疑问和感受。自主阅读完之后,我开始组织学生讨论。生1提出了一个问题: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一句不太好理解,为什么两个人告别,一个从 马上下来,另一个却在船上?这个问题其实不难,一般同学甚至没 有留意,但这句诗的诗意是很值得探讨的,尤其是生1提出的问题 很有探讨价值。果然,还不等我多说,就有学生起身发表他的看法:"我觉得这是基本的礼仪,与朋友送别怎么能骑在马上呢?肯定要 下马啊。"这个学生的回答不算准确,问题在于脱离文本,但能联 系生活思考,我一面给以肯定,一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小序 还原送别场景这段本身就是描写送别场景的,回归文本可以让 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很快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画面:主客二人一同骑马到; 盆浦 口,潞浦口是一个渡口,自然要下马换乘船,诗人在船中给朋友践 别。我趁机作势问道:"不是主人下马客在船吗?怎么变成一 同下马,又一起坐到船里去了呢? 大部分学生一时语塞,仿佛不 知从何说起,直棱棱盯着我,好像在说:我压根没注意这回事。 我看着他们疑难的眼神,继续提醒到:有没有想到一句诗样子和 这句挺像? 有一个学生反应很快:秦时明月汉时关!我看时 机已到,在简单解释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句意的基础上托出了 互文这一修辞,从而解决了上面的疑问,然后趁热打铁,又复 习了木兰辞里的几处互文,并提醒学生理解消化。接着生2提出了问题:醉不成欢惨将别一句该怎么理解? 马上有学生起来解释道:是诗人送别喝酒喝得不尽兴,然后两个 人就要分别了。学生的解释基本解决了问题。但我不满足于此, 我隐隐觉得这是一个切口,可以借此梳理完这段的内容。于是,我 紧追不舍:"是什么导致他们不能尽兴饮酒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 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说无音乐助兴的,有说秋夜之景所致的这说 明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理解,却缺乏整体的把握。于是我叫停了他们, 引导他们重读第一段,完整地再现送别场景,然后归纳出这个场景 的特点,是凄清萧瑟的,尤其是诗中的几句景语。然后针对这段内 容,结合学生的讨论做了简单的总结。接着我们又一起读第二段,这时剩余半节课。学生的自读开展 得很顺利,开始是学生自己在结合注释有声诵读疏通,逐渐地同桌 之间围绕诗歌自发地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同时我也观察到有些同学 开始无所事事,不知所为。看着时钟一分分逼近下课时间,我开始纠结起来。最终距下课 已不足十分钟时,我喊停了他们的讨论。向学生范读了这一段,提 点了一些字词的读音,又让学生齐读了一遍。来不及进入问疑讨论 的环节,下课铃声就响了起来。而刚才被我中断讨论的几对同桌, 又迫不及待地争论起刚才的问题来。教学总结(完成所有课时教学任务后的总结反思)关于备课 是不是一定要写好教案才能上课呢?当实际的教学过 程偏离我最初的教学设计时,当所谓的教学常规检查一次次引发我 内心的厌恶感时,当紧张的高中教学任务令我无暇完成教案时我 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从常理来看,将备课内容记录成文,形成文字教案,可以在教 学中提醒教学的内容和方向,这对于课堂教学的确是必要的。但我 们的备课就止于教案的形成吗?我想不是的。语文阅读课堂,重要 的是文本和学生,文本具有无限的解读可能,愈是经典的篇目愈是 如此;而每个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丰富多样的个性。将这两个 因素纳入备课的考量之中,备课就具备了无穷的变化。这岂是一篇 教案所能预料和容纳的?故而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应满足于在课前 做出一篇教案来,而是应该无时无刻不在备课,甚至在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边备边上。这样一来,我便释然了,教案并不是课堂教学所必要的,这不 是说我们不必备课,而是要将精力放在文本的钻研和学生的了解上, 据此拟定大致的教学思路,便可去上课了。需注意的是,这时的备 课还没有结束,课堂中还可以修改补充,或者是灵机一动,或者是 一时兴起,赋予教学无限的可能,课堂才会焕发生机与活力,而教 案有时会限制这种可能。乃至于教学活动结束了,备课也依然没有结束,或许在课堂中 自己对文本又有了更多的理解,或许文本、学生同自己的生命又产 生了新的联系这样,教学又有了新的可能,难道我们要弃之不顾 吗?所以,我想每一篇课文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备课,不断地充实它的教学内容,丰富它的教学可能性,而不仅限于写下一篇教案。当然我们还是需要教案,但它只是一个备忘案而已。关于课堂教学关于课堂教学我有两点想说的。第一,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认识基础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我的课堂固然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但有一点,我一直还想辩解两句,即 所谓内容杂乱,结构零散。的确,如第一课时里小序的文意疏通, 学生东问一个词西问一句话,自然显得"乱,而且有些文言知识 势必遗漏或错过,像明年这样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应该是必讲的 知识,但没有学生提及,所以略过了。(其实,讲"因为"时,是可 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明年也是一个古今异义词的,这的确是一个 教学失误。)但我依然坚持,学生需要的才是课堂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什么首要的不是考试规定了什么,不是课程标准要求了什么, 而是学生自己说出来的"我需要什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有利 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有实效的收获,也就能更积极地思考。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向考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才更易接受。学生的需求又以其阅读体验和认识基础为前提。学生在自己的已有 的认识基础上阅读文本,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和感受,这样就形成 了新的认知需求和表达需求。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必需知道我要什么。所以在第三课时,当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围绕着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的 片段争论不休,尽情阐述自己的看法时,我内心激动无比,这就是我想看见的学生,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学生动起来了,不是瞎热 闹,是围绕着文本向真理的高地进军。或许他们暂时无法达到理想 的高度,可亲身跋涉定当练就他们坚实的骨骼和强劲的肌肉,助力 他们未来的奔驰。然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去思考,即当学生给出 一个教学起点的时候,老师如何引导课堂走向深入,如何增加课堂 的深度和厚度?第二,听说读写应成为阅读课堂的主要活动。很多次的听课评 课中,我们总是在关注老师讲什么,怎么讲,却忽略学生做什么, 做得怎样。我们的课堂常常也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霸占着"话 筒",滔滔不绝;学生强竖起耳朵,昏昏欲睡。这实际割裂了学生 与语文阅读的关系,违背了在实践中学习的真理。我们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听说读写活动 的实践者,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所以,无论课 前学生已经将课文读了多少遍,开始讲课前我都要给时间让学生再 读。课文选文都是语言表达上的典型,多读几遍又何妨?但我们在 这方面常常吝啬得很,以为会耽误讲课的时间,如果能够督促学生 在读的过程中写呢?许多要讲的东西,学生还是能够自己读出来的, 这不比老师讲好么?读完之后,要继续围绕文本讨论,进行听与说的活动。这样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习听说读写,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然而,还有问题要去思考和总结,将活动交给了学生,老师对于课 堂的控制权自然就减弱了,老师应该如何控制课堂节奏,推进课堂 有序进行呢?在活动中,师生各有不同的话语权需求,如何做好话 语权的合理分配呢?在第二课时中,我就屡屡出现了这样的困扰, 自主阅读时,有的学生读得快,所获不多,读完无事可做;有的学 生读得慢,边读边论,越论越有兴致。面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老 师应该如何自处?从哪个节点推进课堂?哪个切口深化课堂?如何 构建师生本之间的和谐对话?这些对老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