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顶级中学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
重庆市顶级中学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 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乡土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基层形态的一种描述。 乡土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礼俗社会,礼俗传统是乡土社会中人们进行情 感表达和人伦关怀的方式。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礼俗所蕴含的互助 互敬等内容为村民树立的和合共生的处世价值,是社会平衡机制的有 益补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然而,过于沉重和强大的礼俗传 统也会抑制人们的创新意识,并对村民在自治中的能动作用和自治能 力的发挥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 村治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 工作的意见指出,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在这样的契机下,将礼俗传统放入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中,以 礼俗传统和乡土社会之间的互动逻辑为研究对象,考察乡村社会治理 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更好 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从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透视出去,可以发现乡村治理中礼俗传统 仍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村民在世代的文化教化下,自发地遵循乡规 民约,依礼而治保证了他们日常生产生活的运行。然而,乡村不会因 其偏远和闭塞的本质而阻止现代化的进入,乡土社会秩序也会随着社 会的转型而发生剧烈的变迁。从文化的层面探讨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和 法治秩序如何实现共存,是对礼俗文化的重视,也是理解乡土社会问 题所应具有的“包容心态: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法治是人依法(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幽怀韩愈幽怀不能写,行此春江济。适与佳节会,士女竞光阴。凝妆耀洲渚,繁吹荡人心。间关林中鸟,亦知和为音。岂无一尊酒,自酌还自吟。但悲时易失,四序迭相侵。我歌君子行,视古犹视今。【注】君子行:古乐府曲调名君子有所思行。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的胸中块垒不可明言、难以排解,于是来到江边踏青散 心,“佳节”上承“春江港”,一起交代了地点、时间。B. “凝妆”“繁吹”二词视听结合,描写出大好春光下青年男女 聚集在河边盛装冶游、热闹歌吹的青春风采。C. “间关” 一词也在琵琶行中出现,皆用以形容鸟鸣婉转 动听,本诗写林中鸟以声应和,成为诗人知音。D.韩愈诗风以奇崛险怪著称,而此诗则质朴自然而不失韵致, 末句与兰亭集序结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6 .诗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本诗如何表现了佳节中的幽怀?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赤壁赋中,苏轼描写了婉转悲戚、像细丝一样连续 不断的箫声,它能“ ,",想象奇特,笔力深刻。(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达到“十 思”的要求,并且在用人和纳谏方面做到“ ,”,那么治理国家就会很轻松。(3)诗词中常出现“流水”这一意象,或比喻时光流逝,或表 达不尽愁绪,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书法创作的预期指作者创作前的审美期待,作者对这次创作的期 待值越高,那么创作中的刻意程度就越大。古代书画论中所说的 等论断都体现了在创作中的预先谋划,这种事先安排可能是具体的形 式布局,也可能是抽象的感觉,但都是说书家在动笔之前心中期待作 品的审美效果,因此具有先入为主的现成性。如果书家的预期很高,难免会陷入一次次重复书写的困境,修改 上一次存在的遗憾和不足,不断 ,追求完美。这种精神可歌 可泣,但是在创作中过于执着,稍不留神就会丧失自我,陷入一种模 式化的轮回之中,内心的敏感和激情逐渐 。相反,如果书家在书写中不预先设立目标,那么他没有太多压力和顾虑,创造心态反 而会轻松自如,在艺术表现时情感真实且个性鲜明。比如,行书、草 书的创作,就需要迅速在激情挥洒中将书家的情感和理性付诸于笔端, 实施人与书的交融与共生。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准确 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 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古籍的核心价值 。中华民族的文化谱系,也正是依赖古籍的文化信息而得以传承。随着历史进步与时代 发展,古籍所承载的那些文化信息已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不 能为普通读者所了解和掌握,需要将其作现代的阐释,古籍今译作为 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有机转换的一种文字中介而出现于世。今译是不同于传统的经传注疏的以实现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 的重新“呈现”为目的的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 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的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一部好的今 译不仅有利于普通读者理解原著,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 料,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那些认为今译不过是雕虫小技,可以轻而 易举完成,甚至认为其可有可无的看法,不仅是一种偏见,更是对今 译的隔膜和无知。人们常用严复所说的“信、达、雅”作为古籍今译的标准:“信” 是求真, ;“达”是求通,强调译文要全面准确反映古籍的 文化信息,而不只是文句的晓畅; ,强调译文文辞的文雅优 美。这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是对古 典文本的现代阐释,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2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语句。可少量增 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同学认为语文是玄学,需要丰富细腻的情感,心领神会;也有 同学认为语文有清晰的逻辑,有迹可循。你认为应该如何学好语文?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高中语文教材, 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重庆市一中2022-2023 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 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乡土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基层形态的一种描述。 乡土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礼俗社会,礼俗传统是乡土社会中人们进行情 感表达和人伦关怀的方式。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礼俗所蕴含的互助 互敬等内容为村民树立的和合共生的处世价值,是社会平衡机制的有 益补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然而,过于沉重和强大的礼俗传 统也会抑制人们的创新意识,并对村民在自治中的能动作用和自治能 力的发挥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 村治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 工作的意见指出,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在这样的契机下,将礼俗传统放入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中,以 礼俗传统和乡土社会之间的互动逻辑为研究对象,考察乡村社会治理 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更好 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从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透视出去,可以发现乡村治理中礼俗传统 仍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村民在世代的文化教化下,自发地遵循乡规 民约,依礼而治保证了他们日常生产生活的运行。然而,乡村不会因 其偏远和闭塞的本质而阻止现代化的进入,乡土社会秩序也会随着社 会的转型而发生剧烈的变迁。从文化的层面探讨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和 法治秩序如何实现共存,是对礼俗文化的重视,也是理解乡土社会问 题所应具有的“包容心态: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法治是人依法 而治,礼治(德治)是人依礼(德)而治。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礼” 还是“法”,关键在于维持社会秩序时所依据的规范和力量。因此可 以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以乡村中的“人”为出发点,去探索在乡土 社会中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建立礼俗传统创新转化的调适机制,进而发挥其在乡村治 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从本质上说,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亦是乡土文化的 创新转化过程和农民现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通过不断的 对象化活动能够把自然界创造成适合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界。从这个 角度来说,农民可以通过持续的、对象化的活动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环 境,以便有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乡村既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 的作用,又要打破农民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要流动起来,去 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追求自身的解放。更为重要的是, 要建立健全乡村创新的社会教育体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 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摘编自李涵乡土社会中礼俗传统的创新转化)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 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 高乡村善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既是重要内容, 也是重要基础和保障。乡村善治需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一直以来,我国乡村就有自治和德治的传统。通过道德引领民风,以 道德建设滋养乡村治理,历来是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确立了自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村民自治实 践同步的是,我国持续开展了 30多年的送法下乡行动。党的十八届 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目标以后,乡村治理法治化更成为乡村治 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乡村治理不仅要维护乡村秩序, 还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在这个 意义上,乡村善治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当前阶段,乡村善治 的意义在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从长远看, 乡村善治则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 基础。(摘编自吕德文提高乡村善治水平)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传统既对补充社会 平衡机制有益,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B.虽然礼俗传统在乡村治理中仍发挥着作用,但乡土社会的秩 序也将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而发生转变。C.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在乡村治理中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 转化,有助于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D.维护好乡村秩序,实现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 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就需要走好乡村善治之路。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扎实稳妥地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地改进乡村治理,有必 要对传统礼俗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 .用“包容心态”去理解乡土社会问题,可以从文化层面探讨 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如何实现共存。C.乡村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就需引导农民打破故步 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去追求自身的解放。D.与村民自治同步开展的送法下乡行动,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 法治化成为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三皇设言民不违论:“股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B.司马温公形状:“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JC.石柱县桥头镇组建啰儿调、土家族摆手舞等本土文艺队伍, 活化再现了桥头丰富的乡土文化元素。D.全国多地开展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治 理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治理工作。4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提高乡村善治 水平”。5 .材料一、材料二与礼记礼运都谈到了乡村的治理。请 结合三个文本的内容,谈一谈古今乡村治理中手段和目的有什么不同。【答案】1. A 2. C 3. D4 .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健全乡村创新的教育 体制,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完善乡 村治理体系。5 .手段:古代更加注重礼俗传统在治理乡村中的作用,如礼 记礼运中让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幼、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现代社会既尊重传统礼俗,又要促进礼俗传 统的创新转化,同时还注重法治。目的:古代通过礼治来达到理想的“大同”社会。现代社会, 乡村善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传统既对补充社会平衡机制有益,又有利 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偏概全。文中表达的是“在乡村的日常生活 中,礼俗所蕴含的互助互敬等内容为村民树立的和合共生的处世价值, 是社会平衡机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不是指 乡土社会中的所有礼俗传统。故选A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的能力。C. “乡村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就需引导农民打破故步 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乡村既要发挥稳定 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又要打破农民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要流 动起来,去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追求自身的解放”,文 中是并列关系,并没有构成条件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在这样的契机下,将礼俗传统放入乡村治理现代化发 展的背景中,以礼俗传统和乡土社会之间的互动逻辑为研究对象,考 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 新性发展,是更好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可知,材料一 的论述主题是乡土社会中礼俗传统的现代法治规范。A.讲的是治理民众需要道德教化的内容,与材料一观点无关。B.讲的是个人修身治国的准则,与材料一观点无关。C.讲的是乡土文化的传承,不能体现材料一中作者观点。D.讲述了对乡土习俗的法制规范化管理,体现了材料一观点。 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所以乡村既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又 要打破农民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要流动起来,去创新礼俗传 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追求自身的解放”可知,要创新礼俗传统的新 时代表达方式。根据材料一原文“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乡村创新的社会教 育体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 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可知,要健全乡村创新的教育体制,加强精神 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根据材料二原文“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个重 要方面,就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可知,要完 善乡村治理体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礼记礼运中对乡村的治理,所提出的措施建议是“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想达到的目的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最终实现大同社会。其中,“贤”与“能”, “信”和“睦”都是礼俗传统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手段上,古代更 加注重礼俗传统在治理乡村中的作用,让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使老、幼、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最终的目的则是达 到“是谓大同”的理想境界。因此,古代目的是通过礼治来达到理想 的“大同”社会。而在现代,根据原文“因此可以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以乡村中 的'人'为出发点,去探索在乡土社会中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 系,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礼俗传统创新转化 的调适机制,进而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可知,现代 社会既尊重传统礼俗,又要促进礼俗传统的创新转化,同时还注重法 治。而对于目的,根据原文“在当前阶段,乡村善治的意义在于为农 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从长远看,乡村善治则是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可知,现代 社会,乡村善治的目的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基。(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节选)白俄罗斯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一一死亡、爱?或者,这二者之间本无区别? 我到底该说哪一个呢?当时,我们新婚燕尔。即便是去商店,我们也会手牵着手一同前 往。我会对他说:“我爱你J可是,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对他的爱 有多深。我不知道我们住在他工作的消防站的宿舍楼里。消防车 就停在我们楼下。红色的消防车。他是一名消防员。一天晚上,我听到楼下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我走到窗边,向外 面望去。他看到了我:“关上窗户,回床上去睡觉。反应堆着火了。 我很快就回来J我并没有看到爆炸,我只看到了火苗。一切都在发光发热,包括 天空在内。汹涌的火苗夹带着黑色的浓烟直冲云霄。空气中袭来令人 窒息的热浪,令人感觉很不舒服。他还没有回来。后来,他说他们用 尽一切办法,试图扑灭大火。他们用自己的脚去踩踏那些燃烧的石 墨他们当时并没有穿帆布制服。他们穿着T恤和衬衣冲进了火场。 没有人告诉他们需要注意什么。火灾发生,作为消防员,他们应召救 火,这就是事情的全部。4点、5点、6点,按照原计划,我们本该在6点的时候出发, 去他父母家种土豆。耕地、播种一一这是他最喜欢的工作。后来,他应征入伍,在莫斯科的消防连队里服役,当他退役后,他希望自己能 成为一名消防员。除此以外,他别无他求!(沉默。)7点,7点时,我被告知他在医院里。我闻讯立刻跑到医院,我 听见有人大叫道:救护车有辐射,大家离远一点!医院门口已经围了 很多人,那天晚上在核电站工作的男人的妻子都已经赶到了医院。我 看到他了。他全身水肿,皮肤胀得十分厉害,我几乎都看不到他的眼 睛。我走了进去,他们正坐在床上打牌,时不时发出一阵哄笑。“瓦斯亚!”他转过身,看上去十分滑稽。他一向都穿52号的衣服,但是此 刻他身上却穿着一件48号的睡衣。袖子和裤子都短了一大截。我在朋友家住了三天。朋友不断地对我说:你需要什么就拿什么, 水壶、盘子,尽管拿去。我为住在医院里的六个大男孩一一他们都是 消防员一一做了六人份的火鸡汤。他们和他被排在了同一个小组,那 天晚上正好轮到他们的小组值班。他们分别是:巴舒克、基贝诺克、 提特诺克、普拉维科和提斯库拉。我给他们买了一些牙膏和牙刷,医 院里根本就没为他们准备这些洗漱用品。我还给他们买了些小毛巾O 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为朋友当时的表现感到吃惊:他们都很害怕, 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他们仍然不断地对我说:你需要什么就拿,尽 管拿;他现在怎么样了?他们那些人呢? 一定要活着!(说到这儿, 她陷入了沉默。)那时候,我遇到了许多好人,现在,有很多人我都 已经想不起来了。每天一大早,我都会赶往市场,然后再去我朋友家,在那里给他 们做汤。三天后,院方通知我,我晚上可以住在医生的宿舍里,这真 是太好了!“可是,宿舍里没有厨房,我怎么做饭呢? ”“你再也不需要做代了。他们已经无法消化食物J他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一一每天,出现在我眼前的都是一个全新 的人。之前的烧伤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伤口首先出现在他的嘴里,接 着是他的舌头、脸颊一一最开始,那些伤口还十分细小,但是很快就 迅速扩大、蔓延。一天晚上,周围一片寂静。病房里只有我们俩。他目不转睛地看 着我,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开口说道:“我很想见见我们的孩子。他 而治,礼治(德治)是人依礼(德)而治。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礼” 还是“法”,关键在于维持社会秩序时所依据的规范和力量。因此可 以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以乡村中的“人''为出发点,去探索在乡土 社会中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建立礼俗传统创新转化的调适机制,进而发挥其在乡村治 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从本质上说,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亦是乡土文化的 创新转化过程和农民现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通过不断的 对象化活动能够把自然界创造成适合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界。从这个 角度来说,农民可以通过持续的、对象化的活动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环 境,以便有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乡村既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 的作用,又要打破农民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要流动起来,去 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追求自身的解放。更为重要的是, 要建立健全乡村创新的社会教育体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 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摘编自李涵乡土社会中礼俗传统的创新转化)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 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 高乡村善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既是重要内容, 也是重要基础和保障。乡村善治需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一直以来,我国乡村就有自治和德治的传统。通过道德引领民风,以 道德建设滋养乡村治理,历来是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确立了自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村民自治实 践同步的是,我国持续开展了 30多年的送法下乡行动。党的十八届 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目标以后,乡村治理法治化更成为乡村治 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乡村治理不仅要维护乡村秩序,怎么样了?”“我们给他起什么名字呢? ”“你决定吧J“为什么要我一个人拿主意呢?这是我们俩的孩子J“那好吧,如果是个男孩,我们就叫他瓦斯亚,如果是女孩,就 叫娜塔莎J他身上盖着一条很薄的小毯子。我每天都会为他更换这条毯子, 到了晚上,这条毯子就会变得血迹斑斑。我把指甲剪得非常短,一直 剪到流血为止,只有这样我才不会在不经意间划伤他那异常脆弱的皮 肤。晚上,我就坐在他床边的小凳子上。第二天早上,坦尼娅找到我,哀求道:“陪我去墓地吧,我一个 人根本去不了。”他们安葬了基贝诺克和普拉维科,在爆炸的前一天, 我们还一起在大楼前照了一张相片。我们的丈夫是那么英俊、那么高 兴,那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最后一天。那时,我们所有人都是那么快乐! 从墓地回来后,我立刻给护士站打电话:“他怎么样? ”“他15分钟 前去世了。”什么?我在那儿待了整整一个晚上,只不过才离开了三 个小时而已!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柳西娅!柳申卡! ”“她刚才出 去了,马上人就回来J护士告诉他。他听后,叹了一口气,就再也 没有说话。我当时才23岁。我想起了之前做过的一个梦。我梦到了已经去世的奶奶:“奶奶, 这里为什么有一棵新年树?现在明明是夏天因为你的瓦斯亚马上 就要来找我了。”瓦斯亚穿着一件白色的长袍,向我走来,口中呼唤 着娜塔莎。那是我们还没出生的女儿的名字。梦里面的她已经长大了。 他抱起她,向天花板抛去,他们父女俩顿时开心得哈哈大笑。我望着 他们,心想,幸福一一原来如此简单。(说到这儿,她沉默了好长一 段时间。)两个月后,我又去了趟莫斯科,就在那个墓地里,我出现了分娩 的征兆。“娜塔莎,”我轻声说道,“你爸爸给你起名叫娜塔莎。”四个 月后,他们告诉我她死了。随后,他们又对我说了相同的话:我们不 会把她的遗体还给你。(她又陷入了沉默。)我一直在给你错误的信息。一切都错了。自从中风以来,我就不 应该再高声喊叫,也不应该哭。但是,我要说。没有人知道这一切。 “请把她埋在他的脚边。“我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墓碑上只有他的名 字,他们没有把她的名字一一娜塔莎伊格纳坚科一一刻上去。她什 么也没有,只有一个幼小的灵魂。(她的话开始变得杂乱无章,难以 理解。)柳德米拉伊格纳坚科罹难的消防员瓦斯亚伊格纳坚科的 妻子。(非虚构写作切尔诺贝利悲鸣是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 奇对一百多名幸存者的采访集,该书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嘈杂的声音,发光发热的天空,直冲云霄的火苗,令人窒息 的热浪,“令人感觉很不舒服”,说明“我”已清楚爆炸的恶果。B. “4点、5点、6点“,详细计时显示了瓦斯亚多时未归,而 “我”内心着急,希望丈夫不当消防员,过耕地播种的生活。C. “我”打算给住院的六位消防员准备食物时,医生却告知他 们的病情已进展到无法消化的地步,这预示着瓦斯亚等人或将离世。D. “我”铭记着基贝诺克、普拉维科等名字,不仅是因为友情, 更重要的是,只有“我”是他们幸福生活以及因公牺牲的知情人。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既写出了主人公记忆的混乱错 误,又和结尾“中风”“她的话开始变得杂乱无章“相照应。8 . “皮肤胀得十分厉害,我几乎都看不到他的眼睛”,用夸张的 手法写出瓦斯亚被大火灼伤的情形,赞颂了他的敬业精神。C.发现医疗物资短缺就及时购买洗漱物品,为防止划伤皮肤就 剪短指甲到流血等细节,刻画出了 “我”心思细密的一面。D.瓦斯亚临终呼唤“柳西娅”和红楼梦中黛玉说“宝玉, 你好”,含蓄蕴藉,都体现了主人公对爱人复杂的情感。9 .在“我”的梦中,瓦斯亚父女快乐嬉戏。对此你如何理解?10 非虚构写作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通过特定细节等文学手法 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学样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答案】6. C 7. C8 .内容方面,丈夫孩子欢乐嬉戏是“我”渴望自己家庭幸福 的体现;体现了 “我”对瓦斯亚的深厚感情,对他的眷恋不舍;结 构方面,照应上文瓦斯亚给孩子起名,和瓦斯亚悲惨去世形成对比; 效果方面,营造了感伤的氛围,引人深思。9 .作品是作家对切尔诺贝利幸存者的采访记录,作品以“现 实元素为背景”,用幸存者的口吻书写,作家冷静旁观;作品采访 对象由作家选定,采访内容经过作家加工,内容详略、事件细节由作 家安排;非虚构写作是作家创作的作品,是作家冷静观察,精心构 思的结果,体现了切尔诺贝利爆炸后,作家对事件的反思,对爱、生 命、生态等的思索。【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 "说明我'已清楚爆炸的恶果”错误,“没有人告诉他们需 要注意什么”说明当时没有人意识到爆炸的恶果。B. “希望丈夫不当消防员,过耕地播种的生活”错误,“我们本 该在6点的时候出发,去他父母家种土豆。耕地、播种一一这是他最 喜欢的工作”爆炸发生,消防员应召救火,最后死去,再也不能过他 喜欢的生活,表达的是一种遗憾之情。D. "只有'我'是他们幸福生活以及因公牺牲的知情人”错误。 原文“第二天早上,坦尼娅找到我,哀求道”,“在爆炸的前一天,我 们还一起在大楼前照了一张相片。我们的丈夫是那么英俊、那么高兴, 那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最后一天”证明坦尼娅也知道“他们幸福生活以 及因公牺牲”的情况。原文最后一段“没有人知道这一切”的表述更 多地指向幼儿死亡等后续事实。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 “主人公记忆混乱错误”以及和后文“照应”错误,主要是主 人公不知道从何说起。B. “夸张的手法”错误,这是“我”观察到的实际情况。D. “体现了瓦斯亚对爱人复杂的情感”错误,瓦斯亚对爱人的情 感比较清晰。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内容方面,“梦里面的她已经长大了。他抱起她,向天花板抛 去,他们父女俩顿时开心得哈哈大笑。我望着他们,心想,幸福一一 原来如此简单” “我”渴望自己家庭幸福,梦中丈夫孩子欢乐嬉戏是 “我”对幸福的理解;所有的美好的愿望也只能在梦中实现,因为丈 夫已经离去,体现了 "我''对瓦斯亚的深厚感情,对他的眷恋不舍;结构方面,照应上文“我们给他起什么名字呢? ”“你决定吧” “那好吧,如果是个男孩,我们就叫他瓦斯亚,如果是女孩,就叫娜 塔莎”瓦斯亚住院,夫妻谈话中瓦斯亚给孩子起名,梦中瓦斯亚父女 快乐嬉戏,和瓦斯亚悲惨去世形成对比;效果方面,现实中瓦斯亚已经去世,以梦中瓦斯亚父女快乐嬉 戏的方式营造了感伤的氛围,引人深思。【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注释”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是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 奇对一百多名幸存者的采访集“可知,作品是作家对切尔诺贝利幸存 者的采访记录,作品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这一“现实元素为背景”, 采访对象是爆炸的幸存者,本文指柳德米拉伊格纳坚科罹难的消防 员瓦斯亚伊格纳坚科的妻子,用幸存者的口吻书写,作家更能够冷 静旁观;作品采访对象由作家选定,如本文采访对象选择的是柳德米 拉伊格纳坚科罹难的消防员瓦斯亚伊格纳坚科的妻子。采访内容 经过作家加工,内容详略、事件细节由作家安排。如本文主要讲述了 核电站爆炸后,消防员救火,最后在医院死去,详细记述了瓦斯亚这 个消防员死去前身体变化的过程,已经作为妻子的感受。非虚构写作是作家创作的作品,是作家冷静观察,精心构思的结 果,体现了切尔诺贝利爆炸后,作家对事件的反思,对爱、生命、生 态等的思索。“他现在怎么样了?他们那些人呢? 一定要活着! ”“我 遇到了许多好人,现在,有很多人我都已经想不起来了''"我在那儿 待了整整一个晚上,只不过才离开了三个小时而已!”表达出对夫妻 之间、朋友之间爱的理解与思考;“梦里面的她已经长大了。他抱起 她,向天花板抛去,他们父女俩顿时开心得哈哈大笑。我望着他们, 心想,幸福一一原来如此简单”在“我”的梦中,瓦斯亚父女快乐嬉 戏,表达出对生命深深的遗憾;丈夫、女儿相继死去,“我”也中风, 核电站爆炸事故中还要更多的人死去,体现了切尔诺贝利爆炸后,作 家对事件的反思。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原性韩愈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性之品有三。曰:“何也? ”日:“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 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 子之言性日: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 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 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杨食 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 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文王之在母也, 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 舜之均,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瞽嗖之舜、鳏之禹,习非不恶也, 而卒为圣。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 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J(选自韩昌黎文集,有删改)性说王安石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吾是以与孔子也。韩子之言性 也,吾不有取焉。曰:“然则孔子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何说也? ”日:“习于善而已矣,所谓上智者;习于恶而已矣,所谓下愚者。 一习于善,一习于恶,所谓中人者。上智也,下愚也,中人也,其卒 也命之而已矣。有人于此,未始为不善也,谓之上智可也;其卒也去 而为不善,然后谓之中人可也。有人于此,未始为善也,谓之下愚可 也,其卒也去而为善,然后谓之中人可也。惟其不移,然后谓之上智, 惟其不移,然后谓之下愚,皆于其卒也命之,夫非生而不可移也J曰:“然则尧之朱、舜之均、簪嗖之舜、鳏之禹、后稷、叔鱼之 事,后所引者,皆不可信邪? ”曰:“尧之朱、舜之均,固吾所谓习于恶而已者;瞽嗖之舜、鳏 之禹,固吾所谓习于善而已者。后稷之诗以异云,而吾之所论者常 也。叔鱼之事,徒闻之左丘明,丘明固不可信也。以言取人孔子失之 宰我以貌失之子羽。此两人者,其成人也,孔子朝夕与之居,以言貌 取之而失。彼其始生也,妇人者以声与貌定,而卒得之。妇人者独有 过孔子者邪?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注】岐岐然、嶷嶷(n i )然:都形容聪颖早慧。后稷之 诗:诗经大雅生民里写到了后稷出生时的情景。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 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以言取人孔子失之宰我以貌失之子羽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即推究本源;“说”,即对义理的阐释。古代有很多以 此为名的论说文,如原毁原道马说师说。B. “性善”,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人性论,他认为人皆有“恻 隐”“羞恶” “辞让”“是非”之心,这就是仁义礼智的萌芽。C.韩愈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他们与柳宗元、“三 苏”、欧阳修、曾巩都倡导“古文运动”,被合称“唐宋八大家”。D. “中人”,文中意为中等的寻常人,也可指宦官、宫女,贾谊 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是第一个用法。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认为孟子、荀子、扬雄的观点都提到人性的中品却遗漏 了上下二品,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遗漏另外两方面。B.韩愈列举了尧、舜、瞽嗖、鳏四人之子的事迹作为论据,旨 在论证后天养成的习性能够影响人天性善恶这一观点。C.叔鱼刚出生,他的母亲就断定他一定会为财而死;杨食我刚 出生,叔向母亲听闻啼哭,就断定会因他而灭掉宗族。D.王安石认为,一个人从未做过不好之事,就可以被称为上智 者,当他转而去做不好之事时,就成为了所谓的中人。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是以与孔子也。韩子之言性也,吾不有取焉。(2)其成人也,孔子朝夕与之居,以言貌取之而失。14 .韩愈和王安石在人性观点上的根本不同是什么?【答案】10. DJL 11. C 12. B13 . (1)我因此是赞成孔子的。韩愈讨论的人性,我有不认可 的地方。(2)他们长大成人,孔子每日每夜和他们居住,用言语和外 貌来评判人却犯错。14 .韩愈:后天不能影响改变人性。王安石:后天可以影响改变 人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用言语来看人,孔子看错了宰我,用外貌来看人,孔子看 错了子羽。“取人”是动宾结构,“以言”是状语,“人"后面断开;“孔子失之宰我”是“孔子失之(于)宰我”的省略,“孔子” 是主语,“使之”是谓语宾语,“宰我”是后置状语,“宰我”后断开;“以貌”对应前面的“以言”,省略了 “取人”,可单独断开。故DJL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 的能力。C."韩愈是北宋文学家”错,韩愈是唐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