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比的意义教案及反思.docx
比的意义教学目标:L经历观察、感悟、对比、辨析等过程,理解比的意义。2,通过自学交流,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知道比、除法、分数三者间的联系和区 别。3.欣赏生活中的比,感悟美,体会比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感悟、理解,建立比的意义。教学难点:区别生活中记录得分的比。教育过程一、谈话揭题1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比,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2 .生活中你在哪里有见过比呢?水的配置、盐水等看来,生活中用到比的事情很多。二、比的意义1 .感悟比的倍数、分率关系。有种漱口水,盐和水的比是1:24(1)如果让你配这样的盐水,盐和水你会分别放多少呢?生说师记录(2)讨论:这些都可以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怎么计算的?生说,师记录算式。小结:盐是水的1/24,水就是盐的24倍。盐和水是倍数关系或是分率关系(3)变化规律:那什么在变化呢?怎样的变化?同时变化,而且变化是有规律是一样的。2 .辨析比赛中的比。两支足球队上半场等分是2:1.(1)师生问题。如果后面球队踢进2个,那另一支球队呢?前支8个呢? 你们有什么想 说的?哦我作为第二球队更定不愿意,你们知道为什么吗?(2)模拟计分。我们一起模拟,你们选一支球队,另支球队是六2,比赛开始,比分是0:0 , 现在进了一球,希望记哪只?再进一支?最后进一只?可能是谁得。(3)对比:这两个比有什么区别?变化没规律,不是倍数和分率关系。观察真仔细,是的, 这种比只是记录得分情况,不是我们数学上的比。T:水这能写0吗?盐这呢?为什么不能?真会分析。3 .应用再次感悟比意义。T:老师这有4件事情,哪些事情可以用1:24来表示:请把能的序号写在本子上。(1)学生操作交流(2)集体反馈。哪位同学来说?预设:1、2、41、4T:你们都认为1和4是能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原来是倍数关系、分率关系。真好!T:那2到底是不是呢?同意的请举手,不同意的请举手,我们两边各说说看。老师很欣赏你 的谈论态度,观点、想法,勇气。是啊!比我们还要看清是谁和谁的比,注意前后的顺序, 不然比就发生了变化。T:那你们都认为3不是,又是怎么知道的?相差关系,用减法,那你还想到哪些不能?乘 法、加法,。只有什么可以?是相除。4 .概括比的意义T: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比了吗?相除、倍数、分率,这些都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也就是两个数的比。板书:两个数相除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及关系1 .学生自学T:关于比还有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自学P46-47,把认为重要的概念划一划、读一读。倒计 时5分钟。2 .反馈交流哪位同学上台指着屏幕上的书本,说说你学到哪些知识?大家可以跟着读一读。感谢你 的分享。还有哪位上来说说。阅读的真认真,边阅读边梳理,我们一起用表格来梳理下。 有联系点,那又有什么区别呢?3 .不同量的比大家还有阅读到什么信息?大家看这里有一条信息,有关路程和时间的,能写成比吗? 一个 量是路程,一个量是时间,是两种不同量,为什么也可以呢?(因为路程除以时间)T:哦,原来是路程和时间相除,也可以写成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表示速度。速度是路程 和时间的比值。你还想到了什么?四、尝试练习真会联系,沟通。下面请完成P47 o完成后同桌对一对。L反馈。谁上来边说边写,和同学们对一对。 老师刚才也发现有同学比值写成这样的,你有什么想 说?算比值时要注意化简。后项怎么求?你怎么知道的?原来根据比和除法间联系来计算的,现学现用,很棒.五、欣赏生活中的比生活中还有很多比,你们看。是的,在我们的摄影、绘画、建筑、等领域中到处用到了比,。板书:比的意义两数相除记录得分情况倍数关系分率关系反思:本课教师尊重学生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通过感悟、体验、辨析中逐 步建立比的意义,通过生活中比赛的比分辨析明晰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主要体现以下几点:L教学学生思考问题的导向。课的开始,教师出示课题,直接询问学生看到这课题你想 了解哪些知识,其目的一是了解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学习起点,二是教会学生一种思考问题 的方向,学生明白今后遇到新问题时,从自身的角度、需求等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形成自学能力。2重视学生感悟体验,建立比的意义。课中,教师通过学生举例、计算、讨论、交流等 方式,让学生全身参与其中,体验感悟其中,从而建立比的意义,水到渠成,一气呵成。同 时,引入生活中的比,通过模拟比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交流体验、感悟、区别生活中记录 得分情况的比和数学中的比之间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建立比的意义。3 .回归生本课堂。课中,教师始终将学生摆放课堂中的首位,创设多个环节、情境让学 生参与讨论交流,充分体验感悟。如学生上台前记录盐水的配置、指书本谈自学收获等环节, 无疑在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将课堂还于学生的理念。4 .用实教材资源。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让学生交流自学收获,交流中教师 适时介入提问,引导学生再次研读教材资源,质疑、解答书中的问题,教师也在引导学生要 细读教材资源,以教材中资源引出不同量的比,充实比意义。如此将教材资源用实用透,真 实发挥教材的作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