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前景.docx

    • 资源ID:97000197       资源大小:18.0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前景.docx

    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前景本文作者:陈春保单位:南京市鼓楼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 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 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 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 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 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 促进教育公平。对此,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我们要深刻理解和 准确把握教育公平的内涵,并以此作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 学校各项行动和措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本文以A市为对象,对 该市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对目前该区域的基础教育非 均衡现状进行归因,探索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策略。一、A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调查A市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主要数据来源于A市教育事业统计资 料(2008 / 2009学年初统计),根据A市各区县的地理位置关系, 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将A市分为城区、郊区与县三个层次,通过对 事业发展指标、办学条件、教师水平、基础教育经费等四个方面的要 素描述该市三个层次区域的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并对区域间的对比情 况进行研究分析。(一)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指标差距分析涉及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指标主要有: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在校生年流动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等。笔者从 城区、郊区、县及分区县两个维度进行该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差距 分析。1 .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城区、郊区、县指标差距分析(1) A市城区、郊区、县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初中年流动 率、升学率和高中年流动率差距比较。整个A市的儿童都有学额保证, 但就入学率来说,城区入学率最高,都超过了 100% (注:入学率指 新生数和适龄儿童数之比),最高的达到102. 59%。在小学升学率 方面,城区、郊区和县有很大不同,三者之间出现5%左右的差距。 在初中部分存在较大差异的是城区与郊区、县的升学率差异。城区的 初中升学率较之郊区与县高出10%左右,反映出郊区(县)与城区 的初中生在本区域内升学比例的差异。年流动率方面,郊区的初中与 高中流动率最大。(2) A市城区、郊区、县学校与教师负担差距比较。 小学学校数最多,城区、郊区、县的教师负担相差不多,其中城市负 担比县镇及农村较重。初中学校数较之小学数骤减,县教师的负担明 显高于城区与郊区。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高中阶段。2 .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区县指标差距分析A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区域指标差距突出体现在该市若干个区县 的比较差距上。(1) A市区县基础教育阶段招生水平差距比较。该市 小学升学率最高的区县为123. 69%,最低的区县为61. 72%,差距 高达60%左右(注:升学率指区域内初、高中招生数和区域内小学、 初中毕业生人数之比)。初中升学率最高的区县是114. 8%,最低的 区县是96. 03%,差距达19%。说明各区县基础教育各阶段吸纳本 区域内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 A市区县学校与教师 责任差距比较小学城市教师负担最重的明显集中在一个区,该区小学 校数最少。而且从初中的综合数据来看,问题同样集中在该区,该区 域是A市拥有初中学校数较少的区域,教师负担仍然很重。(二)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分析目前A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办学条件的不均衡现象还比较突出。 笔者选择了生均占地面积与生均建筑面积、生均拥有图书、生均固定 资产值、计算机人机比等与教育教学质量关联度较大的办学条件项目, 对A市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行差距分析。1. A市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城区、郊区、县差距A市全市中学生均占地面积为32. 09平方米,其中城区占地面 积最少,为18. 09平方米,郊区占地面积最大为39. 94平方米。城 区生均拥有图书量最高为33. 0本,县最少为27. 9,这与城区的相 关投入成正比。生均占有固定资产值郊区最高为2. 53元,县最少为 1. 31元。计算机人机比县比郊区、城区高。虽然中学段郊区学生数 最多,但是郊区的生均占有面积与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固定资产值均 为最高,生均拥有图书量和计算机人机比也较高。小学县生均占地面 积高于郊区与城区,生均拥有图书量、计算机等,县高于郊区与城区。 生均固定资产值,郊区最高。2. A市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各个区县差距A市中学生均占地面积最高为44. 21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最低为13. 58平方米。相差30多平方米。生均拥有图书量最高为37. 3 本,最低21. 0本。生均固定资产值最高为3. 67元,最低为1. 10 元。人机比最低为3. 0, M区最高为9. 50A市小学占地面积最高为 32. 73平方米,最低为9. 02平方米。生均拥有图书量最高为30. 8 本,最低为18. 3本。生均固定资产值最高为1. 43元,最低为0. 55 元。人机比最高为10. 4,最低为4. 9o(三)A市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水平的差距分析1. A市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水平城区、郊区、县差距从专任教师学历情况的数据表来看,小学和幼儿园的专任教师, 都呈现出城区、郊区、县学历水平越来越低的趋势。初中和高中教师 的学历水平总比例高于城区。从专任教师职称情况的数据表来看,普 通高中、普通初中和幼儿园的专任教师职称,呈现出城区、郊区、县 学历水平越来越低的趋势。其中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呈翻倍下降。小学 的小高以上郊区的比例最高,小一以上县最高,城区最少。2. A市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水平各个区县差距全市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本科以上的大都在90%以上,其中最 高达99. 53%,最低为77. 31%。普通初中教师学历达到专科及以 上的均在95%以上,最高为100. 00%,最低为95. 77%。小学、 幼儿园教师学历水平区县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普通高中与普通初中 的职称情况,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水平区县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最好的高中中高达49. 3%,中一以上为86. 3%,初中中高为24.1%, 中一以上为74. 8%。而最低的集中在一个区,分别为高中22. 3%, 初中9. 1%。与最高的区相差20% 30%之多。在小学部分,呈现 出小高以上与小一以上的严重差距,小学小高以上职称教师最高只有 74. 1%,而小一以上最高为97. 0%;小学小高以上职称教师最低 只有51. 7%,而小一以上最低为88. 2%,差距巨大,小学教师职 称亟待提高。而幼儿园专任教师的职称情况差距也较大,小高以上最 高达42. 2%,而最低仅为8. 21%,小一以上最高为78. 3%,最 低为20. 1%,差距更达50%以上。#p#分页标题#©#(四)基础教育经费的差距分析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情况,集中体现了政府配置基础教育资源的状 况;而经费投入的区县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可能出 现失衡。2008年度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最高为43574万元,而最低 为15515万元,相差近三倍之多。2008年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 最高达1. 1256万元,最低为0. 588万元,相差近两倍。初中生均 教育事业费支出最高同样为1. 7197万元,最低为0. 55万元,相差 逾三倍。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最高为906. 38元,最低三个区为 300元,相差逾三倍。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最高为1223元,最 低为456元,相差近三倍。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最高为 37. 21%,最低为14. 52%。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支 出最高为75. 87%,最低为51. 89%0二、A市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归因分析(一)A市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政策归因分析1 .发达区域取向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我国形成 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 共政策优先满足发达地区以及城市居民的利益。教育政策的制定无视 或忽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 巨大区别,是导致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在A市,反映在 办学条件上,由于城区本身占地面积有限,因而县的生均占地面积可 能是城区的2-4倍,但是从生均建筑面积和生均固定资产值来看, 却又相差无几,甚至出现颠倒的情况。这种发达区域和区县的取向直 接影响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从而不能有效改善县和农村的办学 条件。2 .重点学校取向学校办学水平差距悬殊是全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一个典型 特征。为迎合家长及教育精英人才的培养需要,各地形成了一批以传 授考试知识为主,以为高校(中专、中师)输送人才为目的的重点小 学(示范小学、示范初中)。多年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下,政府 用十分有限的财政经费支持少数重点学校,使得其基础条件呈现滚雪 球的增值效应。在现实条件下,示范、重点中小学大量招收借读生、 择校生,收取借读费、择校费,使这些学校既能得到政府和教育行政 部门的经费投入倾斜,自身又有了造血功能,从而学校资金相对丰裕, 办学条件得以不断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较高,普通学校的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大量流入。长期存在的非均衡导向的精英教育模式,加剧 了教育的不均衡性。重点学校垄断了较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它的存在 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 差校,导致学校之间差距不断拉大。如果我们特别强调实验学校的 窗口和示范作用,那么一个区、县应该办多少所实验学校是合适的? 但从目前现实的情况看,争创省、市实小、示范初中、星级高中成为 每个学校的目标。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区、县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 这些财力到底是雪中送炭进行薄弱学校的改造,还是锦 上添花建更多的实验学校?从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以 维持义务教育的公平和公正的角度来说,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二)A市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执行归因分析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法律法规,但正如人 们所说,教育法大多是软法,没有刚性,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 很难落实到位。如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但时至今日,这个 比例也只有不到3%。又如教育法明确提出了教育经费三个增 长的要求,但大多数省份由于经济、认识和管理等原因,多年来一 直未能很好地执行。再如,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 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全市各区县、 学校并没有落实。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使得从教育经费 的筹集和使用,到教育政策的执行和落实,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结果 是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三、A市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一)地方政府应在教育均衡发展中承担主要责任政府是基础教育的主要责任主体,A市各级政府应该明确基础教 育责任及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市级政府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力度, 包括监管制度、经费控制、办学体制等改革都应该朝着有利于全市基 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前进,区级政府应该与市级政府联手共赢区域 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构建规范的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加强对政府履行责任情况的监督,加 强宣传、正确引导,倡导教育公平和公正。作为市、区县级政府有义 务有责任加强去择校热的宣传,缓解社会、家长的盲目跟风,正确 引导学生就近入学。(二)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均衡配置基础教育资源,完善中小学校布局 结构调整。A市由于各区县人口、地理、经济等诸因素造成中小学校 布局结构逐渐不合理的现象。就近入学的距离方便和优质的教学资源 相比,已经不能满足普通百姓的求学需求。对于城区学校的布局调整, 应该抓住机遇,合理整合优质资源,而对于弱势区域的学校布局调整 则应进行资源的优势组合,增加中心校的规模,逐步形成高中向城 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 心村集聚的新布局。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加快推进 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是A市提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一项十分 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推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强教 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建构完善的信息教育评价体 系。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包括统筹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 结构,改革教师工资制度,加强教师培训L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建立教师队伍流动机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平等 接受基础教育,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三)学校应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认真执行教育法规各级基层学校应该以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为办学方向,认真落实 相关政策与制度,规范招生行为,校内不分快慢班,以科学公正的评 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限制学校办学规模等。因此,学校教育 应从人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从课程改革入手,有效推 进课程改革,均衡设置课程结构,改革课程评价机制,提高均衡推进 课程改革的组织程度。以学校的特色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才能从基层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一味地以升学为目标取向, 限制学校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是促使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重要 因素。深化基础教育升学制度改革,一是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 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二是积极推进初中升高中的招生方式改革。 三是正确引导家长和社会的择校行为。#p#分页标题#6#

    注意事项

    本文(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前景.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