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生的压力源及干预措施.docx
急诊护生的压力源及干预措施急诊室是一个综合性临床科室,接诊的多为危、重、急患者,病 情的变化快,患者或其家属就诊时急躁、冲动。工作任务繁重、工作 难度大、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最多,风险高,责任重,要求时刻处于 高度紧张状态,容易造成身心极度疲惫,所以忙碌紧张的工作环境都 给实习生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减压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急诊实习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又可以降低心理压力, 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进而减少医疗纠纷。1压力源分析1.1急诊 工作环境的压力急诊人流量多,周转率快,抢救仪器多而复杂,工 作节奏快,任何操作都要患者家属的注视下进行。护生护理临床经验 不足,护理技术不成熟,无法熟练掌握抢救仪器,处理紧急护理问题 的能力低,使其心生恐惧感,降低其信心。急诊室许多工作非常繁琐, 职业任务很重,任务模糊、角色不清,而个人应对能力较差,从而导 致急诊护生的压力过大。1.2患者及家属的压力由于社会的进步和 国家法治制度不断健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致 使急诊室处于高敏感地带和医患纠纷的多发区,而急诊接受各种急危 重症患者,病情难以预测,护生薄弱的专室知识与生疏的技术操作无 法满足快节奏的抢救效率。明确实习身份后许多患者及家属拒绝实习 生进行操作,不被尊重与信任使得护生工作无成就感这也是一种压力。 1.3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护生要与各室临床医师、带教老师、 患者及家属接触,医师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因无法熟练配合而迁怒于护 生,带教老师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有时会忽略带教工作,甚 至不能让实习生进行抢救操作。而学生有的操作不熟练、速度慢,易 给患者和家属造成心理或生理的不良影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常 见到这样一种情况,尽管他们态度和蔼,但对患者的疑问解释含糊其 辞,操作技术不熟练等,也容易引起患者的不信任及反感。护理工作 中小小的不当都能引起患者的不满甚至投诉,导致护生产生自卑、压 抑、失望等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护理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尤为不 利。1.4来自社会的压力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举证倒置 制度的建立,特别是目前新闻媒体的大量报导,形成了对医疗卫生系 统许多不利的影响,社会舆论的关注给护理人员造成很大的压力。因 此,护生地位问题亦是主要压力源。特别是在急诊室医患纠纷较多, 带教老师也经常受到委屈,无形中给护生带来很大阴影,形成恐惧感。 使得实习生更加畏畏缩缩,能不动手尽量不动手。这样一来,实习生 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就很欠缺,对今后的独立工作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2压力造成的不良反应2.1生理反应失眠、头晕头痛、食欲减退、 记忆力下降、月经失调、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类似神经衰弱表现。2.2 心理反应 敏感、情绪不稳、易激惹、容易烦躁、焦虑不安,严重者 会发展为疑病性神经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3干预方法3.1入室环 境教育及急诊室相关核心制度和工作程序介绍护生入室首要重点为 熟悉急诊工作环境及就诊流程。护生熟悉医院工作环境是临床实习的 先决条件,有助于缓解护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及恐惧心理。同时介绍 急诊室各类相关管理制度,安排一对一护理带教老师及其具体工作排 班、各班次交接班时间及各班工作程序,并要求护生实习过程中按相 关工作规范实习。在急诊高风险的环境下,不仅要培养护生与岗位相 适应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要培养防范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发生的综 合实力。3. 2增强师生互动和沟通,重视护生心理教育 加强护生心 理健康教育,从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 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要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客观事物, 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压力归结于选择职业的错误。这样不仅不能缓 解压力,反而会影响工作状态,加重压力,使护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 质,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帮助其顺利地完成急诊室的实习任务。3. 3 培养护生的动手能力虽然急诊室的工作节奏较快,但在时间和情况 允许的情况下,放手不放眼,给予实习生足够的耐心和机会,多加鼓 励,尽可能给实习生多练习,尽量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哪怕是学生 一点小小的成绩,都要给予肯定,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3. 4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 学生 在进入急救室实习后,耳目一新的生活方式,铺天盖地的新概念新知 识,相对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更具责任感的工作方式以及甚多的压 力,应注意对学生多进行一些职业荣誉感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临床 实习是他们由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正式护士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使 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和困难,想到的是积极去解决,迎难而上的思维方 式,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总之,在急诊室实习虽然充满挑战, 压力甚大,但压力亦是动力,在带教老师的努力教育与引导下相信能 更好地实现临床实习目的,培养出具有更好综合素质,更为理想的学 生。但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研究集中于临床护士这一群体,对日益发 展的护生群体极少关注,尤其是急诊室,因此开展我国护生心理健康 状况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而在社会上,应对患者进行权利与义务的 宣传教育,增加其对护生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 互联网等媒体对护生工作加以宣传,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和尊重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