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教案 5-3十八岁出门远行.docx
-
资源ID:97026369
资源大小:16.9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大学语文(第三版)教案 5-3十八岁出门远行.docx
第五单元时代泛舟3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积累部分词语,了解作者概况。(2)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2 .能力目标:(1)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2)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3)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3 .职业素质关注点:面对一切不如意的境遇,经历挫折和失败后,能够保持 初心,重新振作。教学重点:1 .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2 .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 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和探讨相结合。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同学们,你们有过独自一人出门远行的想法吗?当厌倦了周围熟悉的一切 人和事时,我们都会萌生愿望: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摆脱所有的约束与羁绊, 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发挥自我。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会如想 象中那般美好吗?十八岁出门远行将给我们讲述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初次出门 远行的故事。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 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二、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当代作家。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 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 雨中呼喊、战栗等。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 奖。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 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 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 无情的暴露。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 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三、整体感知给学生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然后请一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广阔、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 不会考虑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我”总会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把它 们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 的事情。虽然“我”在黄昏来临时找旅店并不顺利,但在经过一番周折后“我”搭 上了一辆卡车,“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烟就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小聪明,而 且,“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出门对“我”而言,仍然是快乐的。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他们甚至打伤了阻 拦的“我”,而苹果的真正主人一一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最后,司机竟然拿 走我的行李,骄傲地离去,“我”成了惟一的受害者,孤零零地站在抛锚的汽车 一工人 刖遍体鳞伤的“我”躺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感到“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 是暖和的”,这让“我”明白,“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我”想起了出门前父亲对我的叮嘱:“你已经十八了,你 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四、文章结构请同学们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开头至“这话不错,走过去看”):写“我”出门远行,在路 上心情愉快,有些兴奋,但在黄昏找旅店时却不顺心。第二部分(从“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驰过去看吧”):写“我”搭上 了一辆卡车,经过一番周折,“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对找旅店也不很 在意了。第三部分(从“可是这汽车抛锚了”至“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写 汽车遭抢劫时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体鳞伤时感受到“旅店”其 实就在自己心窝里。第四部分(从“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至结束):这是一段倒叙,写“我” 出门前与父亲的一段对话,照应开头。五、文章主题1 .找出小说的“文眼”所在(即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的部分)。文眼:对“我”遭到抢劫后,躺在汽车里一番感想的描写。“我”虽然无限悲伤,但在同样遍体鳞伤的汽车里,“外面风越来越大, 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 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寻找旅店,没想到 旅店你竟在这里”。分析:这一段描写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 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 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换句话说,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2 .文中多次出现“旅店” 一词,请分析“旅店”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在课文中,“旅店”本来是“我” 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但当“我” 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时,“旅店”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 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3 .归纳小说的主题小说选取的故事是一个十八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生活片段,写了 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它告诉读者: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 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灰心丧气,而应 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气,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这也是成 长中的收获。第二课时一、写作特点(-)荒诞性描写1 .小说中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场景描写,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些描写,思考“荒诞”性的发展过程。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两部分。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 的因素开始出现。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 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当 “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地旅 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 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 吧”。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 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 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 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 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 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 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 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 “荒诞”性达到了高潮。2 .这些“荒诞”的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可以从对情节的发展和对主题的揭示角度思考)第二部分中,司机态度的突然转变,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而“我”同样不知目的地旅行,总有些让人担心,这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 铺垫。第三部分中,“荒诞”性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冲突:“我” 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 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 “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 界图景”。正因为其“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 “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二)新奇独特的语言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语言,试举几例,体会其 中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五进行)例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 像一条船。分析: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 “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 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例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 的头发。分析: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 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 出戏,“黄昏的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 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例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 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分析: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 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 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 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例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 来到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 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分析:这句话的有趣之处在于说“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 个旅店”。这样突出了 “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 是旅店。例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分析:这句话写出了 “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这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即可)二、总结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和主题都是很常见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呈现出 另一种面貌,这主要源于小说那些悖于常情可又合乎常理的情节,正如余华自己 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 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 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而小说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 种微妙的心情,则艺术地帮助小说完成了主题的揭示,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 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审美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 审美张力。教学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来深入分析和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