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王阳明《传习录》导读.docx

    • 资源ID:97034052       资源大小:53.67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王阳明《传习录》导读.docx

    一、引言良心这个词语现代人还经常挂在嘴边:我们会常听到人说良心不安、或某人做了坏事 会受良心的谴责、或者责备人说他没有良心等等。甚至在西方也是常常被用到的,譬 如说:I甘地是人类的良心之类。西方哲学家也会触及到良心的问题,像大家都知道的 德哲康德就说过:I良心是人的内部法庭。基本上,大家都理解良心是跟人的道德行为 有关的词语,而且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都认为良心是善的,有良心是赞美性的说法。 -这让我们理解到:道德问题是普世性的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的问题。但是,由于文化背景 的不同,对良知内涵的诠释和定位就有极大的差异。不仅中国和西方差异很大,我们一般 人常用的意思跟哲学家思考的就不完全一样。虽然我们常说的良心可能要远溯到孟子 (372-289B.C.),(见孟子?告子篇上)可是我们世俗的用法并不尽符合孟子的说法。这虽 然不防碍我们会按照良心的指引去做事,却隐含着许多我们习而不察的问题。而中国历代 儒家的学者最能发挥孟子良心及良知之说的就是王阳明先生。他提出的致良知是 中国哲学的一个高峰。我们将要简单地介绍他的生平和思想。我相信诸位同学都听到过王阳明的名字,或者读过他的传记。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 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以一个文人而能指挥作战,并且战无不胜,他做平了多次叛乱,安定 社稷,功业卓著,使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他所成就的圣 贤人格永远都是后世的典范。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传入日本之后,深受学者喜 爰,间接影响到其政治思潮。直到现在日本学者对王阳明先生的尊敬远胜过中国学者。(可参 看余秋雨山居笔记中乡关何处篇。)不过,这一演讲的目的并不只是介绍王阳明和他的书,也不是讨论跟阳明有关的中国哲学或儒 家思想;而是希望透过对王阳明本人和他的书的初步了解,进而思考和反省一些跟我们切身有 关的问题。例如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甚么应该是我们最关切的问题?我们对自己能做抚,不必用兵。所以上疏辞,并举荐人代替他,但是没被接受。他只好奉旨前往。出发前他还与高弟钱德洪与王龙溪(畿)论学,这便是有名的天泉(桥)论道。守仁把他悟得 的道理归纳成四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且说:此是彻上彻下语,自初学以至圣人,只此功夫。初学用此,循循有入,虽至圣人, 穷究无尽。尧舜精一功夫,亦只如此。又说:此四句中人上下无不接着。我年来立教,亦 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人心自知识以来,已为习俗所染,今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 夫,只去悬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此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赴任途中,经过江西南浦的时候,父老军民都顶香林立,挤满街巷,使他走不动。守仁接见他 们,东出西入,有人舍不得,出去又回来。从早晨到傍晚才散。第二天讲大学,因人太壅 挤了,好多人听不到。沿途讲学不辍。到了梧州,守仁尽撤数万防守之兵,示叛者以恩信。叛者自缚请降。守仁数其罪,责而释之, 安抚其众七万余人。扰攘数年的战乱,守仁不发一卒,不杀一人,消弭于无形。奏闻于朝,陈 用兵十害,招抚十善。为之设官府,以本土人治之。兴南宁学校,鼓励习礼向学,敦厚风俗。 而因回军之便,突袭八寨、断藤峡的贼寇,扫荡平之。这两处的贼人从明朝初年就为患,屡征 不服。英宗天顺间(1457-64)韩雍统兵二十万,曾破其巢穴,然而不久又占据天险,攻陷州郡。 流劫出没,为害岁久。守仁出其不意,以不满八千之众,分道征之。一月之内,大破一百六十 年所不能诛之剧贼。设置城邑和行政区划来管理,使两广良民可以安业。守仁的病则日趋严重, 于是上疏班师。守仁十五岁的时候,曾梦谒伏波庙,这时拜祠下,宛然像在梦中一样。作了两首诗,有四十 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之句。守仁咳喘日甚,加上水泻不止,两足不能坐立。至南安,病危。门人周积问他有什么遗言,他微哂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不久,瞑目而逝。这是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二十九日辰 时。享年五十七岁。守仁殁后,忌他的朝臣还参他擅离职守,诬其学为邪说。胡涂皇帝大怒,不予封赏。过了三十 八年,换了新皇帝(穆宗)才得平反。三、阳明思想的渊源阳明说他的I致良知之教是从千死百难中得来,只是说这是他亲身体验反思而得,不是 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但却不是完全前无所承的。首先,良知一词是见于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基本上阳明发挥了孟子 的思想。进一步说他是承接儒家的大传统而发展出来的。儒家是从孔子开始,但孔子也是承续既有的文化、反思其精华,而赋予新的意义。所以说述 而不作,又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表示儒家本来就植根在人的文化生活中,不是单 纯的抽象思维。孔子所创新的是他从其中深刻地反思到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这价值的核心, 孔子称之为仁。他说:I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并不是说仁很容易得到,而是 说仁不是在我之外,只要你一念自觉,仁就在那里。譬如你做错了一件事,心里觉得不安,这 不安就是仁。相反的,如你没有不安的感觉就是不仁。我们常说人麻木不仁就是这个 意思。所以仁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感,也是人的道德根源。这自然不是说有了这根源人就 是有德的人,这要人自觉到之后还要努力去实践才行。所以孔子教弟子都是如何去行仁, 而不是告诉他们仁是什么。仁是无法定义的,用定义的方式不能说尽它的义涵。有人解释仁是二人偶,被引伸成 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是错的!如果因实践仁而自然地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是可以说的;但 却不能说仁是种人际关系。假如人坚持他的道德理念去行事,宁可得罪人,也不会为顾及到人 际关系而改变。这只是从字面上了解的附会之说。一般说仁是I爱,固然不算错;但只说爰会偏在感情方面,仁是在爰之外,还有这种爰是无私、合理合宜的意思,所以也不能 单说是爰。前人注解说仁是全德,应该说仁是诸德之源。所谓义、礼、智、信皆仁也,意思 是说因为有仁的自觉,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名目才有真实的意义。换言之,有了仁的自觉,去 行的礼才不仅是形式化的仪式;去行的义才是真正应当做的行为。否则这些德目便成为僵化 的教条。这些德目在现实里已经逐渐僵化,孔子点出仁,才使它们具有活生生的意义。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这里只简单地提出他思想里最重要的部份。(诸位读论语的时候也 许还不易领会,可先背诵,然后咀嚼涵泳,不必急于求解。)孔子之后,孟子(轲)承接他的 思想主张性善。性善的性就相当于孔子说的仁。这不是指I食色,性也的性, 而是指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部份。一般常常不加分辨,不知道孟子用这性字有特殊 的意涵,就会产生很多误解。性善是指人有与生俱来的、不属于生物本能的道德性能。因 为人有这种性,才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所以跟禽兽不同。孟子常用比较具体的心 字来代替性O他所谓的I'心也是指有道德感的道德心,而不是指人生理构造中的心。这 强调人有内在的、自发的道德意识。孟子说明这种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指出在这种情境下,人的道德心会自然呈现。这一恻隐之心的呈现并不是经过预先思考的(所以说乍见),也不是因为功利的目的一不是想跟幼儿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得到社会上 的好名声,同时,也不是一种生理反应(为了讨厌他的哭声)(这涵着道德行为是无条件的)。 如果没有这种四端之心就不是人!这是价值判断语。不是说他不是生物学上的人,而是指他已 经丧失人的价值,不能算是人。所以谓之端,是表示这种心的发动固然是人人皆能,但是 还不够;应进一步扩而充之,经过实践的功夫,才是有德(仁、义、礼、智)之人。所以有 人误解,以为孟子太乐观了;若是性善为什么有那么多坏人?其实,性善并不等于人善。性善 是指出人人具有内在的、不必外求的道德根源。但是它常被人的私欲所蔽,或者日渐丧失;若 人不能自觉,致力于修身的功夫,就不可能成为善的人。有人认为善恶是相对的,有性善就有性恶。比孟子大约晚五十年的荀子(况)就主张性恶, 也批评孟子不对。但是,荀子所谓的性是指人生理和心理的部份,像眼睛能看,耳朵能听,累 了想休息等,跟孟子所谓性的内涵不同。他把性视为人生物本能的欲,人为满足自己的欲望, 与他人冲突,造成社会的混乱,所以是恶。性中既没善,就得向外去学来。这是荀子作劝学 篇的理由。他的主张虽然跟孟子相反,其实并非冲突(孟子也不否认人有同于禽兽的本能, 但不认为那是人性)。不过,荀子见到的只是表层的,易于经验到的性;不能指出深层的. 作为人道德根源的性。所以后来的儒者都不赞成他的主张,因为他无法使人植定善的根基,不 能由人内在、自发地成为善的人。严格来说,性善与性恶并不是对等的词语,孟子的 主张才能凸显人的尊严和价值。(荀子的长处是他重视心的理性成份,对政治和社会问题 提出很好的意见。荀子也希望人能先成为有德的士君子,最后成圣王。仍是儒家的理念;不过 从儒家的大传统来看,他应该是旁枝。)在孟荀前后,有三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易传、中庸和大学。它们的作者都不清楚 (中庸旧说是子思作的,但不能确定。),却对儒学有很大的影响。易传是依儒家思想 来解释易经的,藉玄奥的易理来深化道德问题。中庸和大学本来是礼记中的篇名,被独立出来。宋代把它们与论语孟子 合称为四书,给予新的诠释。汉代的经学重视章句训诂,较少深刻的思想;魏晋隋唐道、佛盛行。直到宋代儒学才得复兴。 周敦颐(濂溪,1027-1073)最先把中庸的诚和易传的义理挽合在一起讨论,使 汉代以来庸俗化了的儒学得到新的生命。濂溪人格高洁,如光风霁月。他以为圣人可学而至, 要弟子程景页(明道,1032-1085)和程颐(伊川,1033-1107) |寻仲尼、颜回乐处。明道思想 高明圆融才妾人一团和气;伊川精密周详,严毅方刚。比他们年龄稍长的张载(横渠,1020-1077) 是苦思力索,勇于实践的思想家。他们把个人生命与儒学结合,深入诠释论孟易传 等典籍,教出不少弟子,对儒学的发展贡献很大。(横渠提出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 说法,区分开孟子与荀子及汉儒之说的不同。把一般说的性都归之于气质之性。并认为气 质之性不能算是人性。解决了纠缠不清的问题。二程有类似的说法。)南宋朱熹(晦庵,1130-1200)是极博学的思想家。上承伊川对大学格物致知的解释, 重知识和笃行的功夫,又能综合北宋诸家自成一贯的系统。他的著述非常多,对后世的影响最 尢一般尊称他为朱子而不名。陆九渊(象山,1139-1192)则远承孟子,他说自己是读孟 子而自得之。跟朱子论学不合。他们曾有鹅湖之会(江西信州,1175),不欢而散; 不过他们都赞赏对方之长。一般认为朱子主张道问学,象山主尊德性;其实,朱子未 尝不尊德性,象山也不废道问学。两人基本上都以修德成圣为目标,只是功夫方法不 同一当然也涵着对道德本质的理解有差异。历代各家虽有异同,而都在儒学的大传统之下,阳明之学也是承此传统。只是他得之于孟子的 多,所以跟陆象山相近,而与朱子较远。通常提到宋明理学,大致分为I程(伊川)朱和陆 王两大系统。其实各家大都是个人体悟所得,自有其特色,并不限于这两个系统。只要看黄 宗羲着的宋元学案与明儒学案就可以知道了。四、阳明思想要义 从上文阳明生平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思想发展颇为曲折。阳明从开始就追求一个理想的自我一学 为圣贤。少时对词章文学最为用心,诗文作得很好,却不能满足他,于是放弃。后来学朱子格 物不成,以为无缘做圣贤,才转而究心佛、老之学。他导弓I静坐,已修为到高明的境界;然 而发现这也不是他追求的至道。及遭贬谪,在龙场艰困的环境下,才豁然悟得圣人之道,吾性 自足;格物致知并不是向外求理,而是一念自觉,推致于事事物物,使皆得其正。这样经过三 次转变才得到门径。所以他所追求的不是知识的累积,而是生命的意义和安顿。他体悟到的道 理跟他的存在现实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一方面他接受儒学的大传统,一方面他经过自我的体证, 他的思想才有创造性的发展。阳明在教法上也有三变。在贵阳主教书院,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州以后(四十 二岁)多教学者静坐;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江右以来(五十岁)才单提致良知三字。这教法 之变也是阳明思想的进境,平定宸濠乱后的五六年间,所操益熟,所得益化,他的思想到 了最圆融的境界。基本上,阳明所说的良知跟孔子的仁与孟子的性善或I四端之心的心没有 什么不同。而良知或良心本来出于孟子。不过,阳明是经过自我体悟之后,对良 知再作诠释,不只是因袭。首先,我们得注意,无论是孟子或阳明所说良知都不能跟世 俗说的良心混为一谈。一般所谓的良心固然有类似之处,却夹杂着心理情绪或习染来 的价值观;而不是纯净至善的。上文(页7)引阳明说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就是说|心体 (即良知)是绝对善的,所以不能用相对善恶的观念来形容;而不是说心体(良知)没有善恶。(这 在晚明就有人误解。)下云: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是说在人意念发动处,才有善恶之分。 而人能分辨意的善恶,则是良知的作用,所以说:知善知恶是良知。因为良知是善恶判断 之所由出,所以对它本身而言,就不能说它是善或是恶。这是突显良知的尊严与绝对的地位, 意思很清楚;有人把它跟禅宗的不思善、不思恶混在一起,就谬以千里了。能知善知恶还 不够,还要做为善去恶的功夫,也就是I格物。阳明把格解释成正,物即事。 这是他对格物大学独特的解释,跟伊川和朱子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非常不同。 (程朱解格是至的意思。)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传习录上这I知是良知之知,不是普通知识之知。知孝、知弟、知恻隐是指良知的萌动, 而不是仅仅知道什么是孝、弟。这是内在于人,用不着向外去求的。如果良知的萌发,不受私 意的障碍和蒙蔽,就是扩充其恻隐之心,而有无尽的仁德行为。然而,平常人不可能没有私意 障蔽,所以必须得用致知格物的功夫。他又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大学问阳明的解释不一定合于大学的原意,但是他清楚地说明了致知是致良知。致(即 孟子扩充之意)我心的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就是格物。同时,阳明认为 吾心的良知即所谓天理,心与理本来是一,所以说心即理。他常说I良知之 天理,又说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天理的意思是最高的价值和真理, 也涵着自然而有、遍在一切之意。(天、不是称上帝。阳明说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这表示良知虽是由个人自觉而见,但有绝对普遍性,不是主观的、偏私的。阳明将良知与天理 并提,也警惕人不可把私见误认为是良知。简单地说,良知是人判断是非的本源和最高准则,也是知道什么是应当的行为的依据。阳 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传习录下这是把孟子四端之心中的是非之心特别凸显出来说明I良知。(说只是个不过是强 调的意思,不是说良知不涵其它三端。)是非是道德的判断,当然不同于是非题的是 非。好恶也不是情感上的喜不喜欢,而是好善恶恶之意。是非、好恶的意义是一样的。 自然,良知不仅判断是非,也好是恶非;所以在知的同时就涵着行,故有知行合一 之说。(徐)爰日:如今有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 是两件。先生日: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 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 立个心去好。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 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传习录上 我们通常把I知只看作知识之知,所以总认为先知后行是不成问题的。而对知行合一也 是从知识层面去了解,不知阳明是从道德实践上立论,不是泛说知识与行为的问题。所谓知 行本体实在是就良知而言。或者说在良知本体处(良知本体就在当下感应之是非之决定处见, 并无一个隔离的悬空的本体。),知与行原是合一的,只是被私欲隔断才分成两截。所以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 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传习录中这跟他致知格物的主张实际是一致的,重点在指明道德实践的本源。而真切笃实与明觉精察也都可说是致知格物的用 功之境,这种功夫很简易,却是极精微的。阳明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 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 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在良知明觉精察之下,意念的善与不善无所遁形; 不善的立即彻底克治,不是等发之于外以后再去改正。这自然需要内省自觉的功夫,也即所谓须于心体上用功、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的功夫。阳明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是他思想的纲领,也是他经过长期体验 之后提出的教法。他对良知的体悟高明圆融,这里只是简单的介绍,要读传习录才能有深 入的理解。五、传习录节选传习录是阳明弟子所记,陆续刻印的。取论语学而篇)传不习乎之意。卷中也 收录了阳明自己写的几篇论学的书信。原文明白晓畅易懂,叶绍钧的点注本(商务印书馆出版) 标点分段,只注典故出处,简明可用。另有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学生书局印行) 注解比较详细,也多出补遗部份。除上文引的以外,下面再节选数则。1 .(蔡)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 色足而无铜铁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 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 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 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 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 色处,可以无愧。故日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 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工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 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力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 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 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 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 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 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卷 上X阳明的譬喻发挥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最为彻底。其中寓涵的平等和个人自主的思想非常可贵。后来弟子怀疑他说孔子九千镒比尧舜少,阳明回答说这 是计较功利的想法。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各人尽着自己的力量精神,只 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 足。卷上只要在致良知上努力,每个人都能成就他自己,不必羡慕他人的才力。2 .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 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卷中.答聂文蔚第二书 X人的道德行为都是良知的发见,孝弟忠诸德都是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 得其理。阳明又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 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卷下3 .萧惠问:己私难克,奈何?些什么?我们的道德行为是依据什么?如何才是真正的道德?乃至我们对自然宇宙的态度如 何?我们可以从王阳明那儿学到他的重要的思想,也可以得到他的启发而思考他没想到的 问题。阳明有他的时代和知识的限制,我们也有我们的限制,我们必须突破我们的限制,以开 放的态度先试去了解阳明,领会他揭示的真理,然后作自我反省。因此,在基本上,这不是知 识性的探讨,读了传习录并不能增加现代所谓的知识,甚至也不可以仅仅当作是一种 人文知识;这跟你们已经上过的大多数人文课程不同。而是希望经过阅读之后,能够反求诸己;把体会到的道理跟自己联系起来,帮助自我的成长和人格发展。这当然不是一蹴而 几的,需要长期的阅读、思考和涵咏。因此,这个课只是提供大家知道阳明和他的书的机会, 希望大家能进一步多接触他。二、王阳明的生平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阳明是他的别号。浙江余姚人。父华,明宪宗成化十七年进士第 -o母杨夫人,怀守仁十四月而生。祖母岑夫人梦神人乘五色云送至,所以起名叫云。一 直到五岁不会讲话,有一天正跟一群儿童游戏,有个僧人见到他,就对他父亲说:好个孩儿, 可惜(把梦)说破了。他祖父(名天叙)觉得有道理,改名守仁,才会讲话。有一天背诵他祖父 曾经读过的书,他祖父很惊讶的问他,他回答说:听到祖父朗诵的时候就默记下来了。 守仁十一岁的时候,跟父亲到京师(今北京)去。经过金山寺,他父亲跟朋友一起宴会,想赋诗, 还没拟好,守仁在旁边赋诗说: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 吹彻洞龙眠。大家很惊奇,要他再赋蔽月山房诗。守仁随口即赋: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 见山小月更阔。他的才气和识度这时已经表现出来了。他从小就豪迈不羁,让他父亲很担心, 可是他祖父很了解他。十二岁才就塾师读,问塾师说:I什么是第一等事?塾师说:I只有 读书考中科举而已。他怀疑这种看法,就说:|考取科举恐怕还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大 先生日:将汝己私来替汝克。又日: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 克己,方能成己。萧惠日:惠亦颇有为己之心,不知缘何不能克己?先生日:且说汝有为己之心是如何?惠良久日: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谓颇有为己之心。今思之,看来亦 只是为得个躯壳的己,不曾为个真己。先生日:真己何曾离着躯壳?恐汝连那躯壳的己也不曾为。且道汝所谓 躯壳的己,岂不是耳、目、口、鼻、四肢?萧惠日:正是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声,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乐, 所以不能克。先生日: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 发狂,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岂得是为汝耳目鼻口四肢!若为着耳目 鼻口四肢时,便须思量耳如何听,目如何视,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动;必须 非礼勿视听言动,方才成得个耳目鼻口四肢,这个才是为着耳目鼻口四肢。 汝今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这都是为着躯壳外面的物事。所谓汝心, 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即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 理。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 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 之即生,无之即死。若汝真为那个躯壳的己,必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须常常 保守着这个真己的本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惟恐亏损了他一些;才有一 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 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汝今正是认贼作子,缘何却说有为己之心不能克己!J倦上X阳明这段话非常痛切。指出能主宰自我的良知才是人真实的自我,没有真己,如同行尸走肉,要能克治私己才能保全真己。克己是实实在在的功夫。后来所谓王学末流就忽略了阳明这种教训,才发生流弊。4 .先生日: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 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 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卷上 派思想的深入和功夫的进境是一致的,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色。5 .在虔(江西赣县)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曰:一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 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日: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日:不敢。先生日: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于中乃笑受。卷下)派阳明故意以圣人代替I良知。卷下另载其弟子出游,阳明问游何见?对日见 满街都是圣人。也是说良知是人人都具有的,并非人人都已经是圣人。这样故意夸张的说法, 自然有语病。不过,阳明这里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则没有语病。6 .郡守南大吉以座主称门生。然性豪旷,不拘小节。先生与论学有悟。乃告先生曰:一大吉临政多过,先生何无一言?先生曰:何过?大吉历数其事。先生日:吾言之矣。大吉日:何?日:吾不言何以知之?曰:良知。先生日:良知非我常言而何?大吉笑谢而去。居数日,复自数过加密。且曰:与其过后悔改,曷若预言不犯为佳也?先生曰:人言不如自悔之真。大吉笑谢而去。补遗 派阳明教学态度很自由,这两条可见。卷下又载,他让弟子随便扇扇子,有人说不敢 他说: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妆做道学的模样。卷下并且赞美曾点的狂 态和孔子宽洪包容的气象。(见论语先进篇)下面的记载更可见他开放的精神: 明儒学案泰州学案:王艮以古服进见,至中门举笏而立,阳明出迎于门外。始入,艮据上 坐。辩难久之,稍心折,移其坐于侧。论毕,乃叹日:简易直截,艮不及也。下拜自称弟子。退而绎所闻,间有不合,悔日:吾轻易矣! J明日入见,且告之悔。阳明日:善 哉!子之不轻信从也。艮复上坐;辩难久之,始大服,遂为弟子如初。阳明谓门人日:向者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却为斯人动矣。7 .有一属官因久听先生之学,日: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 学。先生闻之,日: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 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 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 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谱 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 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 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卷下)X阳明曾告诉弟子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这种格物正是在事上磨。致我心之 良知使事事物物皆得其正,是在任何事物上都可以做致知格物的功夫,贩夫走卒也都能做。 (阳明曾云如此格物,虽卖柴人亦做得。)阳明弟子盛多,到处讲学,乡村农民都往听讲, 多者逾千人。在民间形成广大的自由学风。(可参看明儒学案)8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 山之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 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J 卷下)X 一友是从经验知识的观点,从心的认知活动来理解。阳明不是反对心有认知的功能; 却认为心体有高一层次的明觉感应的作用。在明觉感应中,我与花,乃至我与万物同 时呈现。感就俱现,无感则俱寂。换言之,在心的感应之中,花才能是真实存在。9 .先生日: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 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 非为体。卷下10 .先生日: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 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 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卷下)派这跟中庸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意思相同。由于诚,万物才能成为 真实的存在。不诚,万物尽成虚幻。也就是说诚保住了万物存在的意义或价值。良知也是如此, 天地鬼帝只是涵盖一切的说法,宇宙万物之所以能成为有意义的存在就在于良知。这不是指客观的宇宙万物的存在。生成就表示他们是在良知灵明中的存在。(以上三 则可见良知超出了一般所谓伦理学或道德学的范围,显示出高明圆融的精神境界。)【附录】阳明有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外集二)今录其二: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X仲尼代良知,人为闻见知识所蔽,以致不识良知,今为指点出来,不可再生疑惑。阳明以 良知属于德性之知,一般所谓知识则是闻见之知。(张载已有I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之说。阳明云:I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 见闻。卷中.答欧阳崇一书说得比较周延。)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X良知一念自觉,纯出内在,所以说独知。此是乾坤万有基就是上引第10条的意思。般人因为不识良知是我自己具有的,把自家的宝藏丢掉,反而向外面去求取。肯定善的根源内在自发,道德行为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六、结语 从以上的引述,可以概略知道阳明所主的致良知的义涵。简单地说,良知内在而当下呈现, 知善知恶,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问题在于它常为私欲或闻见所蔽,所以需要自觉和推致的 功夫。致良知的重点是在功夫上,事亲、读书、待人、处事,无处不有良知发用流行,也 无处不是推致扩充的功夫所在。功夫入手真切简易,其进境则是无限的。有些西方哲学家虽然不像阳明这样,对良知和致知的功夫有如此精微的体认与阐发;却也能从 不同的层面来分析良心,而重视良心在道德问题上的作用。我们姑且选一位现代原来是物理学 家、出生(1891 )于匈牙利的哲学家博蓝尼为例。他的一篇演讲就以权威与良心为题(博 蓝尼讲演集彭淮栋译,联经出版)。他特别强调科学良心,指出科学的基础里有道德的 成份。科学家必须努力防止自欺,在声称做成发现之前,他必须先聆听他的科学良心。他也认 为良心是内在的,任何人都有的:我有希望能在他内里找到一个良心这良心一旦被唤醒, 就会和任何人的良心一样归向它的义务。(页143)至于他说的所有人的良心都凝集在同一 个宇宙性传统的根据里。(页144)也类似阳明说的良知之天理。博蓝尼更具体的说:我 们相信一个自由社会是其成员的良心所构成的一个组织-为了履行他们对真理的天生义务而 构成的组织。(页134)公民之间、所有公民之间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留给一而且必然留给一 个人的良心去决定。(页140)这是套在现在社会的架构下说的,阳明说致良知之天理于事 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正,正是要求个人以真正的良心来做这类决定。虽然社会组织可有 差异,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也可能不同;但在最后还是要诉诸无私的良知来决定。博蓝 尼固然不曾涉及推致上的功夫问题,而他在一个组织和问题极端复杂的现代社会里,探本寻源 地凸显良心的重要和作用,实在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睿识和贡献。这样断章取义、粗略的对照,问题当然很多。这里不过是想指出良心(良知)有一个宇 宙性的传统,它作为道德的根源与基础并不限于任何地域或文化。不同的文化里会有多样的 价值观,但在终极之处人对道德问题的关怀是一致的,这种关怀会形成一个传统,传统或有更 新,不会断绝;良心有时沉睡,不会死亡。阳明致良知功夫的高深境界,对一个现代人而 言也许不易做到;但常常自觉,唤醒自己的良知,在良知之天理的指引下,磨利辨别是非 善恶的能力,并不困难。一个人在自我发展的途中,时时静下来请倾听良知的声音,必然不会 在歧路上徘徊。2000/11/19综合讨论我们在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有大略提到中国的思想,国文课的时候也有提到,我们国文老师 是说,阳明之学开头或许很好,为什么到后来越走越没落?很多学说都是开头很好,可是越走 越偏激化,变的比较狭隘。我想针对这个问题请问教授的看法,谢谢。我想请问教授,就我看到在中国有许多文人,他们尊崇的是儒家的思想,譬如像韩愈,他也 像王阳明一样,到最后他对佛老非常的排斥,像韩愈甚至提出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 人之志不敢言,基本上我觉得他走的已经有点狭隘,变成一定要遵从儒家的那套思想,刚刚 看教授所写的,王守仁也是对他的弟子说他用错了功二十年,我想请问教授,所谓佛老的思想 跟儒家内生外王知道有什么抵触?他们是不是有所偏见才走到这么狭隘,还是这只是夸大之 说?刚刚听教授介绍王阳明的生平,他一生都是在反求诸己,不断地修自己,可是却带来别人的误解,有人认为阳明之学空谈误国,我在想阳明先生的终极理念到底是什么?如果致良知他的中心思想,是不是他比较忽略了儒学在人际关系上的讨论?是不是也因为这样,使得阳明 政治之路有点坎坷,阳明思想到底适不适合用来治世?或是它用来当作教学蛮好的,可是到政 治上反而会有些缺失?我想请问教授一个问题,刚刚教授有提到王学末流,所谓的王学末流在思想上是怎么样?我 们常可以看到在中国的文学批评或思想的批评上,我们是以儒家为主轴,常常有个现象就是说, 凡是符合儒家的我们就认为是比较好,凡是和儒家强调的理念(比如经世济民等)相冲突的就 是不好的,我们称王学为末流者,也许它是不符合经世济民之道等等,我想请问教授,我们会 称他王学末流是什么原因?还是只因为他走到最后并不像儒家强调的经世济民? 2000/12/03 综合讨论这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说,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他是指出内心有疑问去悟道, 悟得的道就是自己的,但是却没有提出实际的作法,这是不是说明王阳明的学说是属于消极的 学说?第二个问题,教授认为明亡的的原因不能怪罪于王阳明的理学,但是明末理学盛行,大 家都过着比较消极的生活,和晋朝谈玄一样,

    注意事项

    本文(王阳明《传习录》导读.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