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明儒学案(序跋及师说)黄宗羲.docx

    • 资源ID:97036253       资源大小:46.53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明儒学案(序跋及师说)黄宗羲.docx

    明儒学案(师说以前)(清)黄宗羲目录关于明儒学案作者简介前言及原序、A, > ,>刖S郑性序黄千秋跋冯全垓跋于准序仇兆鳌序明儒学案序黄梨洲先生原序贾润序贾朴跋贾念祖跋莫晋序明儒学案发凡师说下一页“为之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自序)在体例上 则以“有所授受者分为各案,其特起者,后之学者,不甚着 者,总列诸儒之案”。(凡例)各学案又都冠以叙论, 作简括的介绍说明,随后分列本案各学者,并依次叙述他们 的传略。在各叙传中,除了介绍生平,还扼要介绍主要学术 观点,并加以评析。同时节录各学者的重要着作或语录,列 於叙传之后,提供了解各家学术见解的具体资料。他的资料 取自原书,而且经过精选,用黄宗羲自己的话说:“皆从全 集纂要钩玄,未尝袭前人之旧本也。”(凡例)黄宗羲还明确提出“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 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凡 例)这是说,他认为人云亦云的人无足轻重,但是有水平、 有独到见解的,所谓“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哪怕 “一偏之见”,“相反之论”,也要加以重视。综观全书,他基本上贯彻了这个原则,因而书中也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各 家学术观点。莫晋在重刻序中说,黄宗羲做到了 “是非 互见,得失两存”,这是对明儒学案的最高评价。当然,黄宗羲有他的阶级局限性和学术倾向性。明儒 学案所收着名学者及他们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渊源,无论内 容和分量,都以王守仁为中心,反映王学的除姚江学案 外,还有浙中王门学案、江右王门学案、南中王 门学案、楚中王门学案、北方王门学案、粤闽 王门学案,属王学而稍有变化的有止修学案、泰州 学案等,估学案总数的一半以上。而颜钧、何心隐等抨击 封建礼教的思想家,却只在泰州学案的叙论中提及。莫 序中所说的“是非互见,得失两存”,也是围绕看“宗 姚江与蹋姚江者”而言,所以莫晋又说:“要其微意,实以 大宗属姚江。”从明儒学案的布局,可以看出一个时代 的学术思想潮流,但也不排除黄宗羲本人的学术倾向以及他 思想上和王守仁学派的渊源关系。明史儒林传序中说“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 余裔”,“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陈献章“孤 行独诣,其传不远”,而王守仁“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 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那么,王学为什么会取代朱学 而兴起呢?首先是朱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暴露出种种问 题。朱学在南宋以后,是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因此大多数 知识分子只是以朱学为通过科举考试而跻身官场的敲门砖, 实际行动却与之相违背,形成一批谋取个人名利的假道学、 伪君子,他们之中有的甚至苟且钻营,无所不为,为正直的 人们所不齿。至於恪守朱熹理学的道德修养传统,著书立说, 讲学授徒的读书人,为数也不少,但他们往往迂阔无能,没 有实际办事能力。所以理学逐渐成为僵死的教条。而王学的特点之一,是反对绝对权威,强调个人的主观 能动性。王守仁认为,正确和错误的标准是个人良知,不是 孔子或朱熹的言论,所以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於心 而非也,虽其言出於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 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虽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而况其言出於孔子者乎?"(答罗整番书)换句话说, 封建道德的准则就在自己心中,凭自己心中本来就具有的道 德准则,自然就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必那么拘泥成说。他 甚至说:“学,天下之公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 得而私也。”(同上)这种反对绝对权威的言论,立论的目 的虽然是为树立自己的权威,但在当时受朱熹哲学的繁琐教 条所禁锢的思想界,不能不耳目一新,而在客观上起到了解 放思想的作用。王学之所以在明代能发展成为声势较大的学 派,成为政治上比较进步的思想家(如李贽等)用来批判封 建礼教的某种思想资源,与上述观点有一定合理因素也是分 不开的。虽然,这是一种唯心论批判另一种唯心论,但在它 的斗争、发展、消亡的过程中,却同时蕴育并推动着新的思 潮。从这个角度上讲,黄宗羲以“大宗属姚江”,即以王守 仁为明代学术的中心人物,不是毫无道理,而是客观地反映 了明代学术思想潮流的。关於明儒学案的刊刻和流传,据黄宗羲七世孙黄炳 厘所编的黄梨洲先生年谱称,清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 年)明儒学案编成,共六十二卷。除钞入四库全书 外,安阳许氏(酉山)、甬上万氏(贞一)各刻过数卷,却 因故半途而辍。故城贾氏刻本却又杂以臆见。只有慈水郑氏 (义门)续完万氏未竟之刻,是为善本。其后,又有莫宝斋 侍郎晋重梓贾本,对贾刻有所校正,但仍杂有贾氏搀入者。另据明儒学案黄千秋跋记载,初刻者是万贞一, 刻於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可惜只刻了原本的三分之 一。稿本为勾章郑义门性所得,一度为广东巡抚杨文乾之子 借去再刻而未成。郑性於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开始续 刻万氏未竟部分,至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刻完,历时四 年。由於郑性服膺黄宗羲,特筑二老阁,祭祀他先人漆和宗 羲,所以是刻称为二老阁本。冯全垓於光绪八年(一八八二 年)以二老阁版重印。万氏之后,郑氏之前,故城贾润看到明儒学案钞本, 赞赏书中叙述明代数百年学术思想,认为不可听之埋没。但 他虽决心刻印而未及开工即去世,他的儿子贾朴继承遗志, 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至四十六年(一七O七年) 刻完,历时十四年。其间曾请黄宗羲撰写序言,宗羲因病, 口授儿子百家代书,病愈后又亲自修改,这二篇略有出入的 序言,都收在贾刻中。是刻以贾润瘠名紫筠,亦称紫筠斋本。 贾氏根据自己的意见,改动次序,以首康斋为首敬斋,并将 “王门学案”改为“相传学案”,郑性说他“杂以臆见,失 黄子著书本意”。贾润之孙贾念祖於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 年)以紫筠斋版重印。四库全书所收,系山东巡抚探进 本,也为紫筠斋版。会稽莫晋刻本是用紫筠斋钞本,据万刻订正次序,即恢 复首康斋和“王门学案”,并校亥豕之讹,清道光元年(一 八二一年)刻完,当时也称善本。一九三六年四部备要 即据莫刻本排印,并参校二老阁本。其他还有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杭州群学社石印 黄梨洲遗书。收二老阁版师说、叙论、叙传 共八卷,各家原着不录。同年,涵芬楼还排印新会梁启超节 录本。这次整理,以二老阁版一八八二年冯全垓印本为底本, 校以紫筠斋版一七三五年印本,及一九三六年四部备要 据莫刻排印本。紫筠斋及莫晋刻本有杨应诏(河东学案八 许半圭、王司舆(姚江学案)。胡瀚(浙中王门学案)、 薛甲(南中王门学案)、王道(甘泉学案)等叙 传,为二老阁版所无,虽然有可能为贾氏所增,但有参数 价值,故一一据以补入。至於节录各家著述,在选材和次序 方面,紫筠斋版和莫晋刻本与底本均有出入,底本校富,故 以底本为准,不再移乙删补。沈芝盈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八日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郑性序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三教既兴,孰 能存其一,去其二。并为儒而不相容,隘矣。孔子大中,如 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幡,是以能祖述尧、舜,宪章文、 武。然尝欲“无言",且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大贤 而下,概莫之及。后儒质有纯驳,学有浅深,异同错出。宋 惟周子浑融,罕露圭角;朱、陆门人,各持师说,入主出奴。 明儒沿袭,而其间各有发挥开蹋,精确处不可掩没,梨洲黄 子胪为学案而并录之。后之观者,毋师己意,毋主先入, 虚心体察,孰纯孰驳,孰浅孰深,自呈自露,惟以有裨於为 己之学,而合乎天地之所以为大,其於道也,斯得之矣。康熙辛未,郸万氏刻其原本三分之一而辍。嗣后故城贾 氏一刻,杂以臆见,失黄子著书本意。今续完万氏之未刻。乾隆己未夏五,慈谿后学郑性谨序。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黄千秋跋先王父所著明儒学案一书,甬上万管村先生宰五河 时捐俸刻之,未及半而去官,遂辍。其稿本归勾章郑义门。 吾姚胡泮英言,广抚杨公文乾令子某欲刻之,属千秋力求之 郑氏。书往而泮英殁,千秋与义门不胜叹惋,以为必浮沉於 蛮溪瘴岭间,不可得还矣。越数年而泮英之甥景鸣鹿贲原本 至,谓泮英殁时属鸣鹿曰:“黄子明儒学案一书未刻, 并未取还,此我所死不瞑目者也。汝能为我周旋,则九原感 且不朽矣。”鸣鹿不负所言匕 远索之归,复还郑氏。义门鼓 掌狂喜,庆完璧之复归於赵也。於是慨然捐费续刻,始於雍 正乙卯,至乾隆己未而竣。是书不终於泯没矣。第三孙千秋谨识。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冯全垓跋姚江黄梨洲先生以迈世之天姿,成等身之着作,自经术 文章以至一能一技,靡不悉心体究,而尤自任以道之重。所 著明儒学案,穷源竟委,博探兼收,将使后之学者各随 其质之所近,浸淫滋溉以至於道,及其成功,万派同归矣。夫有明讲学之家,其辨析较宋儒为更精,而流弊亦较宋 儒为更甚。垓谓学术必原心术,但使存心克正,兢兢以慎独 为念,从此存养省察,虽议论或有偏驳,亦不愧为圣人之徒。 倘功利之见未忘,借先正之名目以自树其门户,则矫诬虚伪, 势必色厉内荏,背道而驰。先生是书,殆欲以正心术者正学 术欤!板为郑氏所刊,久存於二老阁。垓以近年久未刷印,屡 向郑君杏卿探问。郑君见垓志行是书,慨然曰:“冯氏其与 学案有缘乎? "盖指从祖五桥先生曾刊行宋元学案 一书也。垓因向郑君出资若干,携板而归。今年春,修其疏 烂,补其缺失,俯工刷印,冀其广为流布。略书数语於后, 以志向往,并不没郑氏刊板之缘起,而郑君与人为善之意,亦因以俱着云。时光绪八年,岁次壬午,如月上潘,慈谿后学冯全垓谨 跋。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于准序粤自有明三百年间,理学名儒,英贤辈出,程、朱道统, 直接心传,可谓彬彬盛矣,然而宗格物者极诋良知,护良知 者复讥格物。要诸姚江、白沙辈,岂好为是说以惊世骇俗哉, 夫亦各就人之资禀,以为造诣焉耳,譬若登山然,虽径有纤 直险易之不同,而造极登峰,其揆一也,又何必纷纷聚讼为 哉!吾晋自薛文清以复性之学倡於河东,宗其旨者,代不乏 人。独先清端,读书敦行,居恒每以孝弟为先,及出而历官 四方,廉隅首饬,一以忠君爱民为念,初未见其侈谈理学也, 而天子明圣,於考试词臣之顷,特蒙圣谕:“理学无取空言, 若于成龙不言理学,而服官至廉,斯即理学之真者。”煌煌 睿训,华衮千秋,曷足喻也。往余年少,蚤涉仕途,不得讲求格致工夫而窥堂奥。兹 当持钺吴门,适督漕观察副使醇蕾贾君,以梨州黄子所辑明 儒学案一书相示,公余卒业,见夫源流支派,各析师承, 得失异同,瞭如指掌,复录其语言文字,备后学讨论,洵斯 道之宝山,而学人之津筏也。尤羡夫贾君之尊人若水公者, 一见契心,亟图公世。观其总评数则,品鹭犁然,非深於理 学者,能如是乎?贾君又能辘校精刊,克成父志,可谓孝矣。 吴郡颇称繁剧难治,初贾君为守,港任数月,循声鹊起,未 几而翠华南幸,遂晋监司。余尝观其政事,谓必得之家学渊 源,今睹是编,然后知有其父者有其子也,因乐得而为之序。康熙丁亥岁孟秋,西河于准拜题。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仇兆鳌序孔、孟之学,至宋儒而大显。明初得宋儒之传者,南有 方正学先生首倡浙东,北有薛敬轩先生奋起山右,一则接踵 金华,一则嗣响月川,其学皆原本程、朱者也。独天台经靖 难之余,渊源遂绝。自康斋振铎於崇仁,阳明筑坛於舜水, 其斯道绝而复续之机乎!当时从学康斋者有陈公白沙,而甘 泉之随处体认天理,足以救新会之偏。其绩绪姚江者,有龙 溪、近溪,而东廓从戒惧觅性,念蕾从无私识仁,亦足以纠 二溪之谬。就两家而论,白沙之静养端倪,非即周子主静之 说乎?阳明之致其良知,非即孟子良知之说乎?然而意主单 提,说归偏向,遂起后来纷纭异同之议耳。虽然,白沙之学 在於收敛近里,一时宗其教者,能淡声华而薄荣利,不失为 修独行之士。若阳明之门,道广而才高,其流不能无弊: 惟道广,则行检不修者,亦得出入於其中;唯才高,则骋其 雄辩,足以惊世而惑人。如二溪之外,更有大洲I、复所、海 门、石簧诸公,舌底澜翻,自谓探幽抉微。为说愈精,去道 愈远,程子所谓“弥近理而大乱真”者,此其似之矣。后此 东林学兴,若泾阳、景逸诸君子,皆足以维持道脉,而葭山 刘子,一生用功,惟在慎独,贝孔、孟、程、朱之学,合而 为一,其有补於阳明非小矣。吾师梨洲先生纂辑是书,寻源源委,别统分支,秩乎有 条而不紊,於叙传之后,备载语录,各记其所得力,绝不执 己意为去取,盖以俟后世之公论焉尔。独於阳明先生不敢少 有微词,盖生於其乡者,多推尊前辈,理固然也。先生为白 安忠端公长子,刘念台先生高弟,尝上书北阙,以报父仇, 又抗章留都,以攻奸相。少而忠孝性成,耄则隐居著述,学 问人品,诚卓然不愧於诸儒矣。是书成於南雷,刊布於北地, 亦可见道德之感人,不介以孚,而贾君若水之好学崇儒,真 千里有同心夫!康熙癸酉季秋,受业仇兆鳌顿首拜题於燕台邸舍。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明儒学案序盈天地间1皆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故穷天 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后之学者,错会前贤之意,以 为此理悬空於天地万物之间,吾从而穷之,不几於义外乎? 此处一差,则万殊不能归一。夫苟工夫着到,不离此心,则 万殊总为一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2也。关于明儒学案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一一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 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 家黄宗羲(16101695年)撰。黄宗羲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创 始人,对清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章学诚赞誉“梨洲黄 氏,出薮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弟兄经史之学”。并指出黄 宗羲在学术上上承明代学者王守仁、刘宗周,下启清初史家 万斯大、万斯同,为清代浙东史学开山。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康熙十五 年(1676年)。该书62卷,首列师说一篇,作为全书 总纲;以下略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17个学案,总叙 明代学者210多人,每个学案前面为案序,略述该学派师承 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宗旨等内容;其次是学者小传, 首列学派创始人作为案主,然后按照师承或地域胪列本派学 者个案;小传之后摘录传主的主要学术著作或言论之精华, 编成语录,间或撰有案语加以评论,力求全面客观地反 映出每个学案的学术风貌。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展演变为主线,全面系统 地反映出明代学术发展的全貌。明代前期,朝廷大力提倡程 朱理学。但是,随着明代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维护 传统伦理纲常的理学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逐渐趋于 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於一途,勤其成说,以衡量古今,稍 有异同,即诋之为离经畔道,时风众势,不免为黄芽白苇3 之归耳。夫道犹海也,江、淮、河、汉以至泾、渭蹄涔,莫 不昼夜曲折以趋之,其各自为水者,至於海而为一水矣。使 为海若者,犹然自喜,日:“咨尔诸水,导源而来,不有缓 急平险、清浊远近之殊乎?不可谓尽吾之族类也,盍各返尔 故处!”如是则不待尾闾之泄,而蓬莱有清浅之患矣。今之 好同恶异者,何以异是?有明事功文章,未必能越前代,至於讲学,余妄谓过之。 诸先生学不一途,师门宗旨,或析之为数家,终身学术,每 久之而一变。二氏之学,程、朱蹋之,未必廓如,而明儒身 入其中,轩豁呈露。用巫家倒仓之法,二氏之葛藤,无乃为 焦芽乎4 ?诸先生不肯以朦懂精袖冒人糟粕,虽浅深详 略之不同,要不可谓无见於道者也。余於是分其宗旨,别其 源流,与同门姜定庵、董无休操5其大要,以著於篇, 听学者从而自择。中衢之缶尊,持瓦瓯杓而往,无不满腹而 去者。汤潜庵日:“学案宗旨杂越,苟善读之,未始非 一贯也。”陈介眉日:“学案如王会图洞心骇目, 始见天王之大,总括宇宙。”书成於丙辰之后,许酉山刻数卷而止,万贞一又刻之而 未毕。壬申七月,余病几革,文字因缘,一切屏除,仇沧柱 都中寓书,言北地贾若水见学案而叹日:“此明室数百 岁之书也,可听之埋没乎!”亡何贾君亡6,其子醇庵 承遗命刻之。嗟乎!余於贾君,邈不相闻,而精神所感,不 异同室把臂。余则何能,顾贾君之所以续慧命者,其功伟矣。黄宗羲序。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岁,德辉堂谨梓。1黄梨洲文集(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出版。以 下简称文集。)无“间”字。2文集“尽”下作“即如圣门,师、商之论交, 游、夏之论教,何曾归一?终不可谓此是而彼非也”。3文集作“黄茅白苇”,是。4文集“法”下有“也”字,无“二氏之葛藤, 无乃为焦芽乎”句。5文集“操”作“撮”。6文集“亡”作“死”。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黄梨洲先生原序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工 夫7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 万物之万殊也8。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 假邯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 於一途,使美厥灵根者,化为焦芽绝港。夫先儒之语录,人 人不同,只是印我之心体,变动不居9,若执定成局, 终是受用不得。此无他,修德而后可讲学。今讲学而不修德, 又何怪其举一而废百乎?时风愈下,兔园称儒,实老生之变 相;坊人诡计,借名母以行书。谁立庙庭之中正?九品参差, 大类释氏之源流;五宗水火,遂使杏坛块土为一K之市,可 哀也夫!羲幼遭家难,先师薮山先生视羲如10子,扶危定倾,日闻绪言,小子矍矍11,梦奠之后,始从遗书得其宗旨, 而同门之友多归忠节。岁己酉,昆陵郭仲昇来越,著刘子 节要。仲昇,先师之高第弟子也。书成,羲送之江干,仲 昇执手丁宁曰:“今日知先师之学者,惟吾与子两人,议论 不容不归一,惟於先师言意所在,宜稍为通融。”羲曰:“先 师所以异於诸儒者,正在於意,宁可不为发明! ”仲昇欲羲 叙其节要,羲终不敢。是则仲昇於殊途百虑之学,尚有 成局之未化也12 o羲为明儒学案,上下诸先生,深浅各得,醇疵互见, 要皆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而后成家,未尝以懵懂精 神冒人糟粕。於是为之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由是而之 焉,因圣人之耳目也。间有发明,一本之先师,非敢有所增 损其间。此犹中衢之蹲,后人但持瓦瓯II杓,随意取之,无 有不满腹者矣。书成於丙辰之后,中州许酉山暨万贞一各刻数卷,而未 竣其事13,然钞本流传14,颇为好学者所识。往时 汤公潜番有云:“学案宗旨杂越,苟善读之,未始非一 贯。”此陈介眉所传述语也。壬申七月,一病几革,文字因 缘,一切屏除。仇沧柱都下15寓书,言北地隐土 16 贾若水者,手录是书17而叹日:“此明室数百年学脉18 也,可听之埋没乎!”亡何,贾君逝19,其子醇蕾承遗 命刻之。嗟乎!温公通£盛成,叹世人首尾毕读者少20。 此书何幸,而累为君子所不弃乎!暂彻呻S吟Y, 授儿子 百家书之。康熙癸酉岁,紫筠斋谨梓。7文集“工夫”作“功力”。8文集“万殊也”下有“穷心则物莫能遁,穷 物则心滞一隅”句。9文集作“只是印我心体之变动不居”。10文集“如”作“犹”。11文集“矍矍”作“踊踊”。E12文集“未化也”下有“况於他人乎”句。13文集作“许酉山刻数卷而止,万贞一又刻之 而未毕”。14文集“钞本流传”下无“颇为好学者所识” 句,以下则作“陈介眉以谨守之学读之,而转手汤潜庵,谓 余日:'学案宗旨杂越,苟善读之,未始非一贯也。'”15文集“都下”作“都中”。16文集无“隐土”二字。17文集作“见学案”。18文集作“数百岁之书”。19文集“逝”作“死”。20文集作“叹览者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能 读之终篇,惟王益柔尔”。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贾润序余伏处畿南,雅闻浙东多隐居乐道之儒,而姚江黄梨洲 先生为之冠。梨洲之门,名公林立,而四明仇沧柱先生尤予 所宿契者。每欲南浮江、淮,历吴门,渡钱塘,遍访姚江支 派,各叩其所学,而道里殷遥,逡巡未果。已而沧柱先生居 天禄、石渠,操着作之任,益大昌其学。余因遣儿辈执经其 门,将由此以上溯姚江,庶几获闻绪论。儿朴往来都下,得 睹明儒学案一书,则梨洲先生所手辑也,凡明世理学诸 儒,咸在焉。余阅之惊喜,喟然叹曰:“此后学之津梁,千 秋不朽盛业也,盍梓之以公诸天下。”盖明儒之学多门,有 河东之派,有新会之派,有余姚之派,虽同师孔、孟,同谈 性命,而涂辙不同,其末流益歧以异,自有此书,而支分派 别,条理粲然。其於诸儒也,先为叙传,以纪其行,后探语 录,以列其言。其他崛起而无师承者,亦皆广为网罗,靡所 遗失。论不主於一家,要使人人尽见其生平而后已。学者诚 究心此书,一披览间,即有以得诸家之精蕴,而所由以入德 之方,亦不外是。其间或纯或驳,则在学者精择之而已,尝 慨前代所编性理大全,极有功於后学,但於有宋诸儒, 探之未备,而皇极经世、家礼启蒙、律吕新书、洪范皇极内篇,本自别行於世者,亦复混入其间,殊觉 繁而鲜当。他日有人麋宋、元诸儒之说,仿此体而重辑焉, 宁不更快人意耶!余老矣,不能苦心励行,窥先贤之堂奥, 儿辈年方少壮,得是书以为指南,其可不迷於向往矣乎!因 书此以识之。时康熙辛未岁仲夏月,故城贾润谨题於南村书室。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贾朴跋朴忆幼入家塾,习制举业,垫师严督,不敢旁有涉猎, 每侍先君课诵,见先君手一编不置,皆性理、皇极经 世、近思录等书。问尝指以示朴日:“此圣贤心脉, 后学津梁也。孔、孟之学,自秦、汉以来,穿凿支离,汩没 於章句训诂之间,赖有大儒辈出,求之於心性之际,而证其 所为独得者,在宋则有周、程、张、朱五君子,在明则有敬 轩、康斋、白沙、姚江诸儒。冥搜静悟,宗旨炯然,其间虽 不无异同之见,而其求至於圣道则一也。”朴闻先君之绪论 如此。时方工帖括,因循畏怠,未获研究。后先君闻甬江仇 先生入中秘,讲学京邸,乃呼朴,谓“仇先生文章学术,源 本六经,为东南学者,尔其往受业焉”。朴乃执经先生 之门。未几,手授明儒学案一书,朴携归以呈先君。先 君读而卒业,日:“梨洲先生之於斯道,共功能、其心苦矣。 学者诚体验於此,其於圣人之道,庶有得焉。如欲游溟渤者, 历江、汉,涉淮、泗,虽所阅之途各殊,而沂之不已,终归 於海无疑也。”遂命朴等朝夕校辘,授诸梓以广其传。工起 於辛未春,竣於癸酉之孟春。呜呼!先君遗命在耳,而几杖 已不获亲矣。朴捧读斯篇,唯有策愚鞭鸳,朝夕孳孳,期省 身寡过,以无负於父师之明训已耳。岁在癸酉夏月,后学贾朴敬跋。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贾念祖跋先王父若水公精研理学,於宋、元、明诸儒之书,无不 沃委穷源,彻其底蕴。尝谓先大夫素蕾公云:“人生为功名 中人易,为圣贤中人难。”盖其生平立脚为着实工夫者在此, 所以训示子孙者亦在此。晚年读姚江黄黎洲先生明儒学案 一书,深嘉而叹服之。盖取先生各载诸儒所得力之语,以俟 学者之自择,殊涂同归,百虑一致,诚高出於牛氐悟异同者流 也。先大夫承命授梓,自康熙癸酉书成,垂四十余年,四方 笃学力行之土,来索是书者,踵相接也。念祖敬凛先志,尝 手一编为订正其鲁鱼之谬者百有余字,命儿裕、昆、延、泰 脩补旧帙,公诸海内,亦以景仰先贤,不敢有坠家训云尔。雍正十三年七月上浣甘陵后学贾念祖识。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孔子称“善人不践迹"孟子谓"君子欲其自得"系 辞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此三言者,千古 道学之指南也。夫道无定体,学无定法,见每歧於仁智,克 互用乎刚柔,钧是问仁,而克复敬恕工夫顿渐;同此一贯, 而忠恕学识义别知行,各得其性之所近而已。宋儒濂溪、明 道之深纯与颜子为近,伊川、横渠之笃实与曾、思为近,象 山之高明与孟子为近。立言垂教,不必尽同,后人泥於著述 之迹,佥谓朱子集群儒之大成,数百年来专主一家之学。明初,天台、淹池椎轮伊始,河东、崇仁风教渐广,大 抵恪守紫阳家法,言规行矩,不愧游、夏之徒,专尚修,不 尚悟,专谈下学,不及上达也。至白沙静养端倪,始自开门 户,远希曾点,近类尧夫,犹是孔门别派。自阳明倡良知之 说,即心是理,即知是行,即工夫是本体,直探圣学本原。 前此诸儒,学朱而才不逮朱,终不出其范围;阳明似陆而才 高於陆,故可与紫阳并立。当时若东廓主戒惧,双江主归寂, 念董主无欲,最称新建功臣。即甘泉体认,见罗止修,亦足 互相表里。迨葭山提清诚意,约归慎独,而良知之学,益臻 实地,不落虚空矣。黄黎洲先生明儒学案一书,言行并载,支派各分, 择精语详,钩玄提要,一代学术源流,了如指掌。要其微意, 实以大宗属姚江,而以崇仁为启明,薮山为后劲。凡宗姚江 与蹋姚江者,是非互见,得失两存,所以阐良知之祕而防其 流弊,用意至深远也。是书清河贾氏刻本行世已久,但原本首康斋,贾本改而 首敬轩,原本“王门学案”,贾本皆改为“相传学案”,与 万五河原刻不同,似非先生本旨。予家旧有钞本,谨据万氏 原刻重加订正,以复其初,并校亥豕之讹,寿诸梨枣。窃谓 学贵真修实悟,不外虚实两机,病实者救之以虚,病虚者救 之以实。古人因病立方,原无成局,通其变,使人不倦,故 教法日新,理虽一而言不得不殊,入手虽殊,而要归未尝不 一。读是书者,诚能不泥其迹,务求自得之真,向身心性命 上作印证,不向语言文字上生葛藤,则东西相反而不可相无, 百川学海而皆可至於海。由诸儒上溯濂、洛、关、闽,以寻 源洙、泗,庶不负先生提倡之苦心也夫!时道光元年辛巳仲冬朔旦,会稽后学莫晋顿首谨书於教忠星。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明儒学案发凡从来理学之书,前有周海门圣学宗传,近有孙锦元 理学宗传,诸儒之说颇备。然陶石簧与焦弱侯书云: “海门意谓身居山泽,见闻狭陋,常愿博求文献,广所未备, 非敢便称定本也。”且各家自有宗旨,而海门主张裨学,扰 金银铜铁为一器,是海门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也。锤 元杂收,不复甄别,其批注所及,未必得其要领,而其闻见 亦犹之海门也。学者观羲是书,而后知两家之疏略。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 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 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 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 要领也。是编分别宗旨,如灯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盘, 横斜圆直,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於盘也。” 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於理学,前代之所 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程、 朱之蹋释氏,其说虽繁,总是只在迹上;其弥近理而乱真者, 终是指他不出。明儒於毫釐之际,使无遁影。陶石簧亦日: “若以见解论,当代诸公尽有高过者。”与羲言不期而合。每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 人一生之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是编皆从全集纂要 钩玄,未尝袭前人之旧本也。儒者之学,不同释氏之五宗,必要贯串到青原、南嶷。 夫子既焉不学,濂溪无待而兴,象山不闻所受,然其间程、 朱之至何、王、金、许,数百年之后,犹用高、曾之规矩, 非如释氏之附会源流而已。故此编以有所授受者,分为各案;保守和沉寂。与此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不满于思想界的僵局, 开始脱离正宗理学的束缚,酝酿着新的学术思想。到明代中 叶,王守仁建立起心学理论体系,取代程朱理学成为思想界 的主流。后来心学体系逐渐分化,产生了不同的流派。黄宗 羲著明儒学案,准确地把握了明代心学酝酿、形成、繁 荣和分化的轨迹,揭示出明代学术发展的主线。他说:“有 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后来门下各以 意见搀和,说玄说妙,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意矣。”(姚 江学案序)明儒学案注重阐明各派学术思想的宗旨,把握诸家 学术的精髓。黄宗羲鉴于宋元学者语录荟撮简编、去取 失当,使读者难窥前人学术精神的弊病,特别强调准确把握 各派学术宗旨。他指出:“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 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 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 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 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发凡)学者讲学贵在 阐明宗旨,而评价前人学术尤其需要把握其人宗旨,否则就 会像汉代张骞初次赴西域联络大月氏那样无功而返。正因为 他有这样明确的认识,才能于各家学术中纂要钩玄,准确揭 明其学术宗旨。黄宗羲的编纂思想是阐明各家各派的自得之 学,把握学术思想的真谛。他说:“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 其特起者,后之学者不甚着者,总列诸儒之案。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 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 见,有相反之论,学者於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 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胡季随从学晦翁,晦翁使读孟子。他日问季随:“至 於心,独无所同,然乎? ”季随以所见解,晦翁以为非,且 谓其读书卤莽不思。季随思之既苦,因以致疾,晦翁始言之。 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 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此书未免风光狼籍,学者徒 增见解,不作切实工夫,则羲反以此书得罪於天下后世矣。是书搜罗颇广,然一人之闻见有限,尚容陆续访求。即 羲所见而复失去者,如朱布衣语录、韩苑洛、南瑞泉、 穆玄蕾、范栗斋诸公集,皆不曾探入。海内有斯文之责者, 其不吝教我,此非末学一人之事也。姚江黄宗羲识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师说方正学孝孺神圣既远,祸乱相寻,学士大夫有以生民为虑、王道为 心者绝少,宋没益不可问。先生禀绝世之资,慨焉以斯文自 任。会文明启运,千载一时。深维上天所以生我之意,与古 圣贤之所讲求,直欲排洪荒而开二帝,去杂霸而见三王,又 推其馀以淑来禳,伊周孔孟合为一人,将旦暮遇之。此非学 而有以见性分之大全不能也。既而时命不偶,遂以九死成就 一个是,完天下万世之责。其扶持世教,信乎不愧千秋正学 者也。考先生在当时已称程、朱复出,彳爰之人反以一死抹过 先生一生若心,谓节义与理学是两事,出此者入彼,至不得 与扬雄、吴草庐论次并称。於是成仁取义之训为世大禁,而 乱臣贼子将接踵於天下矣,悲夫!或言先生之忠至矣,而十 族与殉,无乃伤於激乎?余日:“先生只自办一死,其激而 及十族,十族各办其一死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十族众乎? 而不当死乎?惟先生平日学问,断断乎臣尽忠,子尽孝,一 本於良心之所固有者。率天下而趋之,至数十年之久,几於 风移世变,一日乃得透此一段精光,不可掩遏。盖至诚形著, 动变之理宜然,而非人力之所几及也,虽谓先生为中庸之道 可也。”曹月川端先生之学,不由师传,特从古册中翻出古人公案,深有 悟於造化之理,而以月川体其传,反而求之吾心,即心是极, 即心之动静是阴阳,即心之日用酬酢是五行变合,而一以事 心为入道之路。故其见虽彻而不玄,学愈精而不杂,虽谓先 生为今之濂溪可也。乃先生自谱,其於斯道,至四十而犹不 胜其渺茫浩瀚之苦,又十年恍然一悟,始知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焉,所谓太极之理即此而是。盖见道之难如此,学者慎毋轻言悟也哉!按先生门人彭大司马泽尝称:我朝一代文明之盛、经济 之学,莫盛于刘诚意、宋学土,至道统之传,则断自海池曹 先生始。上章请从祀孔子庙庭。事在正德中。愚谓方正学而 彳度,斯道之绝而复续者,实赖有先生一人。薛文清亦闻先生 之风而起者。薛敬轩瑁愚按前辈论一代理学之儒,惟先生无间言,非以实践之 儒欤?然先生为御史,在宣、正两朝,未尝铮铮一论事;景 皇易储,先生时为大理,亦无言。或云先生方转饷贵州,及 于萧愍之狱,系当朝第一案,功罪是非,而先生仅请从未减, 坐视忠良之死而不之救,则将焉用彼相焉。就事相提,前日 之不谏是,则今日之谏非,两者必居一於此。而先生亦已愧 不自得,乞身去矣。然先生於道,於古人全体大用尽多缺陷, 特其始终进退之节有足称者,则亦成其为“文清”而已。阅 先生读书录,多兢兢检点言行间,所谓“学贵践履”, 意盖如此。或日:“'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惟觉性天通。' 先生晚年闻道,未可量也。”吴康斋与弼愚按先生所不满於当时者,大抵在讼弟一事,及为石亨 跋族谱称门士而已。张东白闻之,有“上告素王,正名讨罪, 无得久窃虚名”之语,一时名流尽哗,恐未免为羽毛起见者。 予则谓先生之过不特在讼弟之时,而尤在不能喻弟於道之 日。特其不能喻弟於道,而遂至於官,且不难以囚服见有司, 绝无矫饰,此则先生之过所谓揭日月而共见者也。若族谱之 跋,自署门下士,亦或宜然。徐孺子於诸公推毂虽不应命, 及卒,必千里赴吊。先生之意,其犹行古之道乎?彳爰人以成 败论人,见亨他日以反诛,便谓先生不当与作缘,岂知先生 之不与作缘,已在应聘辞官之日矣。不此之求,而屑屑於称 谓语言文字之间,甚矣责人之无已也!先生之学,刻苦奋励,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及 夫得之而有以自乐,则又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盖七十 年如一日,愤乐相生,可谓独得圣贤之心精者。至於学之之 道,大要在涵养性情,而以克己安贫为实地。此正孔、颜寻 向上工夫,故不事著述,而契道真,言动之间,悉归平澹。 晚年出处一节,卓然世道羽仪,而处之恬然,圭角不露,非 有得於道,其能如是?日记云:“澹如秋水贫中味,和 似春风静彳爰功。”可为先生写照。充其所诣,庶几“依乎中 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气象。余尝僭评一时诸公:薛文清 多困於流俗,陈白沙犹激於声名,惟先生醇乎醇云。陈剩夫真晟先生学方胡敬斋,而涵养不逮,气质用事。晚年静坐一机,疑是进步,惜未窥先生全书。周小泉蕙愚按“非圣勿学,惟圣斯学,二语,可谓直指心源(段思容先生坚训小泉先生语)。而两人亦独超语言问答之外, 其学至乎圣人,一日千里,无疑也。夫圣人之道,反身而具 足焉,不假外求,学之即是。故先生亦止言圣学。段先生云:“何为有大如天地?须信无穷自古今。”意先生已信及此, 非阿所好者。是时关中之学皆自河东派来,而一变至道。陈白沙献章愚按前辈之论先生备矣,今请再订之学术疑似之际。先 生学宗自然,而要归於自得。自得故资深逢源,与莺鱼同一 活泼,而还以握造化之枢机,可谓独开门户,超然不凡。至 问所谓得,则曰“静中养出端倪”。向求之典册,累年无所 得,而一朝以静坐得之,似与古人之言自得异。孟子曰:“君 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不闻其以自然得也。静坐 一机,无乃浅尝而捷取之乎?自然而得者,不思而得,不勉 而中,从容中道,圣人也,不闻其以静坐得也。先生盖亦得 其所得而已矣。道本自然,人不可以智力与,才欲自然,便 不自然。故曰“会得的活泼泼地,不会得的只是弄精魂。” 静中养出端倪,不知果是何物?端倪云者,心可得而拟,口 不可得而言,毕竟不离精魂者近是。今考先生证学诸语,大 都说一段自然工夫高妙处不容凑泊,终是精魂作弄处。盖先 生识趣近濂溪,而穷理不逮;学术类康节,而受用太早。质 之圣门,难免欲速见小之病者也。似禅非禅,不必论矣。陈克庵选愚按先生躬行粹洁,卓然圣人之徒无疑。其平生学力, 尽见於张襄一疏,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通纪评理 学未必尽当,而推许先生也至矣。文肃好古信道,真不愧先 生友者。(文肃,先生乡友谢公铎鸣治)罗一峰伦愚按一峰尝自言:“予性刚,见刚者好之,若饥渴之於 饮食,不能自喻於口也。求之不可得,则简友其人於古,相 与论其世,如侍几杖而聆瞥咳也,而唏嘘企羡,至为泣下。 予之好刚,盖天性然也。孔子曰:'吾未见刚者。'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塞乎天地之间。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真至刚之大丈夫哉! 孔孟之所谓刚,固予之所好者也。”此可为先生实录。先生 之学刚而正,或拟之孔融,非是。又传先生既谪官,过崇仁, 求谒康斋,康斋不见,意待再三而彳笈

    注意事项

    本文(明儒学案(序跋及师说)黄宗羲.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