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鸿门宴教学设计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归纳总结文言字词,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相关人物。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性格在政治军事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比较赏析项羽和刘邦的两首诗,体会感情和命运的差异,再引入新课对比二人性格。垓下歌一一汉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诗是项羽兵困垓下时作,后突围至乌江自刎身亡。这是英雄末路的挽歌,唱出了气盖 一世的英雄之士穷途末路的悲慨。大风歌一一汉-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土兮守四方?(此诗为刘邦统一天下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它生动地表现了刘邦夺得天下后那种踌躇满志 但又忧虑的矛盾心情。)二、知人论世1、作者其人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卜岁便开始诵读古文。二十岁后外出游学,游踪几遍全国,考 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承继其 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而F 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前后14年,完成史记。2、作品史记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 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笫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去亡去不义(离开,动词)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当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故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故听之(所以,连词)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从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胜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击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内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辞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告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为客何为者(w©i,做,干,动词)使子嘤为相,珍宝尽有之(w©i,做,干,动词)窃为大王不取也(w6i,认为,动词)为击破沛公军(v6i,替、给,介词)我为鱼肉(Mi,是,动词)吾属今为之虏矣(v0i,被,介词)何辞为(wC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we i,动词,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wei,给,介词;第二个“为”,成为)军中无以为乐(wdi,动词,作为)且为之奈何(w4i,对,动词)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坨i,是,动词)君为我呼入(w6i,替,介词)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而,给,介词;“画,做,动词)E:因言曰:(趁机)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因击沛公于坐(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以具告以事(介词,把)籍何以至此(介词,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长于臣(介词,比)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或然不自意(然而,连词)不然(这样,代词)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一鸿门宴之珍宝尽有之一一代珠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一一到为之奈何一一代词,指这件事吾得兄事之一一代词,指他与之同命一一代词,指沛公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一一结构助词,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一代词,指关中3、梳理情节通读全文,根据鸿门宴前后过程,按照“宴前一宴中一宴后”三部分,梳理鸿门宴中发 生的事件。(-) 宴前有关事件第1段:(D无伤告密(2)项王拟战(3)范增劝击第2段:(4)项伯夜访(5)张良献计(6)笼络项伯(7)项伯回营(二)宴中有关事件第3段:(8)刘邦谢罪(9)项王留饮(10)范增举玦(11)项王不应(12)项庄舞剑(13)项伯翼蔽第4段:(14)樊哙闯帐(15)项王留饮 (16)沛公如厕(三)宴后有关事件第5、6段:(17)沛公回营(18)张良留谢(19)项王受璧第7段:(20)无伤被诛四、赏析人物1、人物对比鸿门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司马迁在出场人物的安排上,双方基本对应,并在情节展 开中暗示胜负结局。立足文本,在刘邦和项羽两大阵营中,选择相应人物单挑,看看胜败 如何。阵营主帅谋士武士内奸刘营刘邦张良樊哙无伤项营项羽范增项庄项伯(1)第一回合:樊哙VS项庄项庄只能听(范增)计行事,不料被项伯识破阴谋,出面干扰,空有一身好剑法,却不得逞。樊哙却能审时度势,相机行事,有勇有谋有义气,若论粗中有细,勇中有谋,项庄比不过樊哙, 樊哙胜。第二回合:张良VS范增张良具大义,有智有勇。当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并劝他“毋从俱死”时,断然拒绝。说 “亡去不义”,可见他是i个重义之人。他请项伯调停、叫樊哙进帐、留谢项王几件事情,无不体现了其智勇、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范增虽有远见卓识,洞察形势,办事果断,深谋远虑,但刚愎自用。特别在宴会上挤眉弄眼, 举玦三,颇显小家子气。若他以“亚父”身份,当机立断,先斩后奏,项羽又能奈何!以大义、 大智、大勇对小家子气,张良胜。(3)第三恒I合:项伯VS曹无伤曹无伤通风报信只是加速矛盾公开化,于整个局势“无伤”。项伯走漏风声,宴会上“挺身而出”,直接打破了范增“项庄舞剑”的阴谋,使整个局面发生 逆转。论杀伤力,曹无伤赶不上项伯,而且项伯是向着刘邦的。(4)第四回合:刘邦VS项羽项羽对刘邦,刘邦胜,项羽败。从二人用人、处事、性格三方面比较: 用人方面:刘邦赢于“用人”,而项羽输于“自大”。刘邦任人唯贤,贤上谋臣才会对他高度忠诚。比如,鸿门宴前,张良对刘邦表现了高度的忠诚: “今事有急,亡去不义。”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 略。可以说刘邦集团在鸿门宴中变被动为主动的一初话可机导演的。谋士贤才在刘邦这里有 充分施展的天地。史料佐证: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扰百姓,给馈饷,不 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 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刚愎自用造成了最终悲剧。鸿门宴前,范增根据刘邦入关前后变业到其真正目的, 提出“急击勿失”的正确主张。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块,项明不应。鸿门宴后,刘邦逃 脱,范增失望愤怒,可见项羽不会用人,最终孤独被围,己在情理之中。史料佐证: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一一史记4练丞相世家 处事方面:刘邦为人宽容,深得民心;项羽心胸狭隘,不得人心。刘邦心胸宽广,深得人心。在生死做关的选择面前,作为一个与刘邦没有血缘关系的谋士, 张良却说出“亡去不义”的惊人感人之语,除了共图大业,利益相关,刘邦任人唯贤之外,恐怕 与张良对刘邦本人魅力与能力的认可不无关系。【史料佐证】刘邦到达霸上后,便召集当地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秦朝的苛刻法律全部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也为他后来统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项羽心胸狭隘,残暴成性、不得人心。在课文中、与张良忠于刘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项羽甚至得不到亲叔叔的诚心。项伯不顾全侄儿大业,而以个人情义为重,向刘邦告密,这 侧面暗示了项羽终将走向灭亡。【史料佐证】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成阳、大肆烧杀、成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关中 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衣锦夜行”为 借口加以拒绝。劝者感叹:“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即烹杀说 话人。项羽心胸狭隘而又不得人心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性格方面:刘邦善用计谋,项羽有勇无谋。刘邦重“智”。刘邦善用计谋,善观人心。鸿门宴前,巧妙利用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拉拢收买 项伯、通过项伯麻痹项羽。鸿门宴上,刘邦极力奉承项羽、卑躬屈节、并且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紧紧抓住项羽重“义”的弱点,大做文章。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 邦不露声色,却牢记在心,回营后“立诛曹无伤”。如此种种,皆体现了刘邦善用心机。【史料佐证】比如,用陈平反间计,使项羽怀疑范增,不用其谋,迫使范增怒而归乡;再如,明 修栈道,暗度陈仓;又如,垓下之战时,下令在楚营周围吹起悲歌,哀音重重,使楚军无心恋战。项羽重“勇”,但缺少谋略。项羽易怒,很冲动。听到使者告密便“大怒”“旦口飨士 卒,为击破沛公军”,易怒之人处事鲁莽,面临新情况必然失之草率。项羽心无戒备,胸无城府。 一句“曹无伤言之”出卖了告密者,此后恐断了情报来源。项羽还很轻信,刘邦三两句假话, 他不仅消退了怒气,留沛公与饮。总结:刘邦从一介平民,击败贵族出身的项羽,成为开国皇帝,过人之处自当不少。容人之量与 用人之宽应为最重要一点。他不怪罪怂恿韩信反叛的蒯通,证明他对人宽容;能于逃卒中提拔 韩信为大将军,证明他不拘一格用人才。刘邦的功绩是使自周王朝东迁后动荡了几百年的社 会归于正常,这样的功绩,足以证明他的伟大。2、人物评价项羽虽失败了,但司马迁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生平,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 原因何在?项羽的魅力在于重“义”重情。他心中有道德标准,就是“义”。鸿门宴前,项伯说:“今 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对叔父私见张良一事,项羽因其重义,不但不追究,还“许诺”。 杀刘邦之心已有动摇。之后说出叛徒曾无伤,恐怕也有嫌曹不忠不义之心。鸿门宴中,樊哙闯 帐护主,义字当前,本性残暴的项羽便对他宽容有加,称之为“壮士”。但项羽的魅力也是他 的弱点,最终断送了前程。项羽的魅力在于他具有中国古典英雄的勇武之美。他是真正的征战天才,是军事家。他 对战争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也敌不过。史记中记载:巨鹿之战中,项羽鼓舞士气,破釜 沉舟,只带三天干粮,以表示不胜宁死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项羽的战略眼,和决断力。“破 釜沉舟” 一战,可以看出其领兵才能和为将自信。项羽的魅力在于他不过乌江,保全气节。李清照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 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一个“不肯”,就是一种“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如 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度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造就出那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悲壮,这也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总结: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截然不同的选择,我们很难评说孰优孰劣,只能说他 们各具风采,各有归宿。在评价文学人物或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到他英雄的一面, 因为人都不是完美的。缺点、弱点像影子一样追随着每个人,但往往有了缺点、弱点,“人” 的味道才更作品才更真实和生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只有拥有了缺点和弱点,才能真正拥 有价值魅力。与其说事业成就人,不如说人成就事业。事业成败不是偶然,而是与i个人的性格、信 仰、人生选择有种种必然联系。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把握在他自己手中,希望大家能在今 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面对一切挑战。黄帝时代,卜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 不俚。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书中很多流传千占的名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众口银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失之亳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良药苦LI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留侯世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滑稽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干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3、选文背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诸侯并起,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进入关中谁便可称王。刘邦 用张良的计策,于公元前206年10月先于项羽入关中,占领咸阳,接受子婴投降,还军霸 上,按约可称王。大破秦军主力的项羽不服,12月,攻破函谷关,驻军戏西,准备进攻刘 邦。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 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 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 局。三、整体探讨1、通译全文全班分组完成文章的翻译,梳理文言知识。译文刘邦驻军砺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 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 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 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蜡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 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 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 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卜.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 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 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 抵挡项王吗?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 ”张良说:“请让我 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 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 ”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 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 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 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 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 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 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项羽答应了。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顶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 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 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 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 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 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 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 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 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 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 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 ”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 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 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 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 着把酒喝了。项王乂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 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肩膀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 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 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卜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 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 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 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 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 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 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 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壁,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 送给亚父。正碰.匕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 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 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 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 军营里,你再进去。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 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 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I口I到军营了。“项王就 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 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2、梳理文言(1)通假字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借德(“倍”通“背”,背叛)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不者(“不”通“否”)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修”)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拔剑切而陷之("咯“通“啖”)(2)词类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军)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于项羽日(告诉)不可不语(告诉)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吾得兄事之(侍奉)范增数目项王(示意)刑人如恐不胜(惩罚)道芷阳间行(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称王)发上指(向上)若入前为寿(走上前)B、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口夜望将军至(每口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道芷阳间行(抄小路)C、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D、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E、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F、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后续者)(3)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崂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非常)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 北省)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刘邦。今义:现在的人)沛公己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今:岁数大)(4)特殊句式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用“者,也”表示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用“为”表示判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无标记表示判断此亡秦之续耳。倒装句 .宾语前置今口之事何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客何为者?籍何以至此?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沛公军新上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具告以事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被动句.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省略句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日:“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 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5) 一词多义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沛公起如厕(往,到去)沛公默然,日:“固不如也。”(比得上)尽: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谢:旦口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军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日(说,动词)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幸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