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07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解析版).docx
-
资源ID:97037349
资源大小:36.7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热点07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解析版).docx
热点07诗歌阅读SV一满分技巧做诗歌鉴赏的时候,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读懂,否则我们很难准确作答,但往往很多诗歌 的语言较为生涩,那么诗歌鉴赏怎样才能读懂诗歌呢?1 .抓住重点词语虞美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的“愁”字就是一个关键字,李 煜所有的国恨家仇都凝聚在这绵绵不尽的长江水里。2 ,抓住重要意象诗歌通常借助一些意象来渲染气氛、表现形象、传达感情,因此,抓住诗歌的重要意象是准 确读懂诗歌的又一把“钥匙”。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列锦的手法,这里的所用 的九个意象很好地诠释了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羁旅之情。3 .抓住诗题标题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可窥探到诗歌的许多有效信息,如写作的背景 或原因、诗歌的主要话题、主体思想等。春夜喜雨杜甫,显然写的就是春雨润物的欣喜之情,一个“喜”字就把是人的情感标出来了。还 有表示诗歌题材的诗歌,比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越中览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就明显地表现出是咏史怀古类和送别诗。4 .抓住细节描写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可看成是浓缩了的散文,其中的细节描写对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 关系重大,我们在读诗时切不可放过。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这个细节描写就把周瑜这个运筹帷幄 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儒将形象刻画出来了,与下句词人苏轼写自己做下很精确的铺垫,写自己“早生华 发”功业未成,抒发了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5 .抓住注释命题人在诗歌后面给出的相关注释绝非可有可无的,必须充分注意,道理很简单,如果注释 与我们读诗或解题毫无关系的话,命题人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诗歌为了很好地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意思,往往会有注释加以辅助理解,比如苏轼送子由使契丹,苏轼故,以寓作者“人生如寄”的深沉感叹。【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小君,是指作者亡妻王弗”错。从全词来看,这里的“君”应该是指王缄。下片切入现实中的送别,此句意 思是在送别的酒宴中,你(王缄)未见到我的别愁,归来后才发现自己已悲伤到无肠可断。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第一,运用反语。前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中,“忘却”正话反说,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 的彻骨相思,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 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 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 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表达的正是对 亡妻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第二,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凭将清泪洒江阳”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 一吊。王缄的到来让作者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非常伤感, 此处化抽象为具体,把思念倾注在泪水之中,流露出词人思念亡妻的哀婉急切。第三,反衬手法。“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王缄的到来让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 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以故乡无恙反衬出词人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 凉。第四,借代的手法。“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以“断肠叫昔代悲伤,在酒席的强颜欢笑中充满了离 愁别绪,寓意悲伤到了极点。王缄耍离去使作者伤感,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 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 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第五,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L作者通过这两句表达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运 用了比喻手法,把流转的驿站比喻成词人自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漂泊不定的凄凉状况;同时,该句 亦借用典故,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 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 家者也。”“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以寓作者“人生如寄”的深沉感叹。七、【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10月阶段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惜红衣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 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箪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 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 赋,三十六陂秋色。【注】淳熙十四年丁未,诗人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甘碧:香甜鲜碧的瓜果。墙头唤酒: 化用杜甫诗“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写杜甫在佳客来访时,向邻家借酒,一 唤邻家就把酒从墙头递过来。三十六陂:言水乡湖塘之多,也是荷花生长的环境。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墙头唤酒”句,借用杜甫诗句,但又反用其意,写自己客居他乡,无人造访,表达出内心的孤独与 冷清。B.本词用字精练,生动传神,如“换”字写词人感到时光飞快,“半”字写荷花已凋零大半,“虹梁”使用比 喻,具有诗情画意。C. “维舟”两句远望,“可惜”两句感叹,“问甚时”两句遥想,字里行间希望与无奈交织,流露出矛盾的感 情。D.本词结构曲折精微,开头描写生活细节,中间交代时序变迁,层层暗示寂寞之情,结尾时才倾吐出 怀人相思的期盼之苦。15 .此词为姜夔自度曲,“红衣”即荷花,请结合全词(包括小序)分析“红衣”在词中的作用。【答案】14 . B15 .小序中描写荷花的“盛丽”,交代了写作此词的缘由,词作对荷花“丽”与“香”的描写,为诗歌 营造了清新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为线索,结构全篇。从序中的“一路荷花 相送” “往来红香中”到“红衣半狼藉”再到结尾期待同赏荷花的愿望,“荷花”贯穿词作,连缀全篇。 借景抒情,借荷花的美好,抒发无人同自己共“游历”,无人同赏荷花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远方“美人” 的思念之情。(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 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意象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为情铺垫;贯穿全诗,成为线索。解答此类题目 要结合意象本身的含义及诗歌内容分析。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CD无误。B. “时光飞快”错误。此处“换”字,是写词人感觉时光缓慢、通过抚琴读书打发时光。故答案为:Bo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结合“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可知小序中描写荷花的“盛丽”, “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交代了写作此词的缘由,“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词作对 荷花“丽”与“香”的描写,为诗歌营造了清新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序中的“一路荷花相送”“往来红香中”到“红衣半狼藉”再到结尾“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期 待同赏荷花的愿望,可知“荷花”作为线索,连缀全篇,贯穿词作。借景抒情,“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舍舟登岸后,遥望天北故国,却唯渺邈而已。“可惜渚边沙外, 不共美人游历”,可惜,此水乡尽管清绝之地,竟不得与故国之美人一起饱览旖旎的风景。美人在天一涯, 渺不可及呵。借荷花的美好,抒发无人同自己共“游历”,无人同赏荷花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远方“美人” 的思念之情。八、(2022新高考2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河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15 .【答案】B【解析】B项,“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试题情境】本题以诗句内容、表达方式、人称代词等相关信息为微情境,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试题属于基础性考查。16 .【示例】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 依不舍的离情。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 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九、(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注】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 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 底座。19 .这两首诗中都写到 和,寄寓鉴戒之意。20 .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答案】19.勤政楼 .千秋节21 .情感不同: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十、【广东省佛山市一中2023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藤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丝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5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填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16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15.B 1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 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15.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 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媵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滕望如线, 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藤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16.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 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 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 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 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 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 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 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 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 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 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 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如果没有这三个注释,你很难理解出苏轼对自己的胞弟苏辙所怀有的心情,既希望他建功立业(不辞驿骑 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也有对他此次远行的路途遥远和生命的担忧(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 一人)。6 、.结合作者生平阅读理解中,常强调“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真正读 懂诗歌是很重要的,考试中有时甚至还会碰到直接考查作者生平的题目。7 .结合诗后题目诗后的题目有时也会成为我们理解诗歌的凭借之一。9 ,结合诗词常识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律诗的中间两联对仗、词的“过片”或转折或承接,这些诗词 常识也可帮助我们读懂古诗。比如考查桃天(诗经),第小题:“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第(2) 小题:“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命题人在诗题后所加的括号说明真是用心良苦,我 们若注意到这点,那么就可知道这两道题分别考查诗经的主要结构形式和主要表现手法,应该 说这两点是我们应知应会的常识。10 .联系所学旧知在读诗过程中遇到“拦路虎”的时候,我们一不要紧张,二不要轻易“跨过”,我们不妨搜 索一下自己的知识积淀,联系所学旧知,或许就可化险为夷、化难为易了。近几年,高考诗歌阅读试题一般是两道试题,一道选择题,一道简答题,选择题一般就诗歌本身的赏 析来考查的,简答题一般就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价值观或者是比较阅读的角度考查; 分值的设置上一般是选择题3分,简答题6分,总分9分。限时检测一、【2022届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高三考前模拟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望蓟门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请长缨:指汉代 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D.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15.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此诗:“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答案】14 . A15 .写景的角度。首联中“笳鼓喧喧”写出了军营的威风,颔联中写到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四方曙色中高 高飘扬的旌旗,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抒情的角度。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尾联借用典 故,抒发了想要像终军一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惊惧忧思哗昔误。首联中的“惊”并非“惊惧”,而是震惊、震撼。诗人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Z汉营中笳 鼓喧喧,震天动地;边塞万里的积雪、飘扬的旌旗等景色雄奇伟丽;虽然烽火连天,但是蓟门稳如磐石, 异常雄壮。这一切,让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心潮翻涌。另外,“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说法也不 妥。故选Ao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 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 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 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 喧声重叠。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 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 生花,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 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 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 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 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 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 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 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二、【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薪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靳):祈求。肱:上臂, 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化用了左传储公四年中“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的句子,“谢不能”三字表明诗人与友人音讯难 通,对大雁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直入主题,道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他们两地遥隔、音书难通的慨叹, 渲染出一开片浓烈伤感的情思。B.颔联笔锋一转,由第一联写相距千里之苦转到写回想当年的欢聚和悲叹现在漂泊江湖的凄凉,凄风苦雨 为诗人感慨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C.颈联诗人转向表现好友的品格和才干,不仅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友人的赞誉之情,也说明了朋友之间相知 甚深。D.尾联在结构上与首联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处境的关切和想象。该联虚实结合,在凄凉的猿声中 结束,这是诗人对朋友处境的担忧和不平之鸣。15 .请简要赏析颔联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答案】14、D15.“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或明媚与凄凉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或短暂与长久的对照);“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解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D项,“虚实结合”错,尾联想象之景,是虚写。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在作 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 不倦。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其读书声是否还像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 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故选D。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题干中已经明确赏析颔联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颔联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大意是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 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相聚之乐用“桃李春风”来写,“桃李”、“春风”这两个词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 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而“江湖夜雨”中“江湖” 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用 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 相思念,深宵不寐。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两个朋友,各自 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数词的对照,写出 相聚的短暂与分别的长久。上下两句感情基调也形成对照。“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 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总之,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 出来,令人寻味无穷。三、【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三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干戈王中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鹘鸦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注:王中南宋末诗人。令鸟: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 寻找同类。语出诗小雅棠棣。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A. “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无成。C.颔联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D.全诗充满着满腔的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16 .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 16.借物抒情(或者"比喻”)。嘴鸟鹑”比喻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了思念之情。“乌鹊巢 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用典。“乌鹊”语出曹操短歌行, 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中山千日酒”表达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反问。尾联运用反问句,表达对现实(统 治者)的不满之情。【解析】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 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 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中,C项,“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中“完全一样”错误,从诗句中来看,“大纲”是 “大致相似”,“小样”是“差不多相像。选项曲解诗歌意思。故选C项。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然后理解这两联 的意思,看写了哪些内容,使用哪些技巧,表达什么情感。“鹤鹑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前一句中 “鹤鹑”为鸟,古人常用此鸟来比喻兄弟,“音断云千里”是说兄弟相隔千里,此处借助比喻表达对兄弟的思念 之情;后一句是说归依无主,怀才不遇,这里用典故,曹操短歌行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 匝,何枝可依”,这里既有比喻,也使用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 “中山千日酒”使用典故,搜神记中说,中山人狄希,能酿造一种千日酒,人饮用后会一醉千日,相传刘 玄石曾因饮了此酒,醉而不醒,家人以为其死去而埋葬之,千日后,酒家得知此事,让刘家掘坟开棺,刘 刚好醒来,这里使用这个典故,表达对太平的期盼;“安得”使用反问,以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 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 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 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 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 排除巧妙用。四、【河南省长垣市十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11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舟过大通镇杨万里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芦荻偏留缆,渔曹最碍船。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注释】大通镇;今铜陵市大通镇,地处贵池、青阳、根阳、铜陵四县及交界处,自古就是沿江重镇, 明代在此设“巡检司“,“河泊所”、”递运所,“驿运站”。淮上云垂岸: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压着厚厚的云 层。牵:通“纤' 纤夫拉船用的纤绳。缆:拴船的缆绳。渔譬:用竹竿支架的渔网。川后:船行驶 的慢。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说大通镇风急浪高,江中浪海翻涌,险象环生,后说并不曾有丝毫抱怨船 行的慢。B.诗人以浓郁、凝练的文笔,撇开闹市的繁华,单从大通镇的自然美景中截取画面,从一个侧面描绘出鱼 米之乡。C.“芦荻偏留缆”,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醉手法,丛生密集的芦荻,偏偏好客地欲牵留着船上的缆绳, 显得有情有义。D. “渔譬最碍船L诗人特地选取最富地方特色的渔臂来写,最是那些捕鱼虾的渔譬十分繁忙,阻碍着船只 的前行。15.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4. B 15.这首诗描绘了水拍江滩图、渔譬碍船图和鱼蟹价廉图,表达了对大通段长江风光的惊奇之情,对当时大通的繁华、富庶的境况的赞美之情。【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浓郁”错,应该是淡雅的文笔。故选Bo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江中浪拍天概括出“水拍江滩图”,结合“渔皆最碍船”概括出“渔皆碍船图。结合“鱼蟹不论钱”概括出 “鱼蟹价廉图”。诗歌描绘了大通风急浪高、江中浪海翻涌的长江自然美景,也描写了丛生密集的芦荻好客牵留缆绳、捕鱼 虾的渔皆不让船只前行的有情有义的长江风俗画面,还有“鱼蟹不论钱”所表现出来的繁华、富庶的境况。表 现了诗人对大通段长江风光的惊奇之情,对当时大通的繁华、富庶的境况的赞美之情。五、【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3届高三上第2次验收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土【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己故去十年。1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主要表现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B.颈联虚写梦回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实写身老桑村麦野的处境,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情 感。C.尾联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 象。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塑造的典型形象相关,也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 系。17 .诗中的主人公有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 A 15.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 老去。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A. “儒雅谦恭”错误,“谈舌如云气吐虹”意思是“谈吐间壮志凌云、气势如虹”,应是豪迈洒脱的形象。故选Ao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诗歌首联和颔联是回顾诗人当初的情形,由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可知,诗人年轻时候文 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由颔联"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可知,诗人当年面对战鼓雷鸣、 烟尘遮天的情形也不畏惧。但现实中的诗人却是“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心怀壮志却“身老桑 村”,可见壮志难酬。颔联后一句“一簪华发醉秋风”中“华发”即白发,白发丛生,这是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可见迟暮 悲伤。尾联“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意思是“我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我也想与他一样,可是 谁能和我一同前往”,可见孤独寂寞。六、【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临江仙送王缄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注王缄是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王缄到钱塘看望作者,作者作此词相送。传舍: 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16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忘却”句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不思量,自难忘”表达的情感相似。B.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一句,承上启下,由思妻之情转到对自身孤独处境的感叹。C “坐上别愁君未见”中的“君”是指作者亡妻王弗,意指除妻子外自己的心思无人能懂。D.全词的中心句是“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写出词人渴望早日结束漂泊的内心憧憬。16.本词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表达丰富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 16.开篇“忘却”正话反说,表达的正是对亡妻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凭将清泪洒江 阳”,化抽象为具体,把思念倾注在泪水之中,流露出词人思念亡妻的哀婉急切。“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 凉”,以故乡无恙反衬出词人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则以“断肠”代 悲伤,在酒席的强颜欢笑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寓意悲伤到了极点。“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运用了比喻 手法,把流转的驿站比喻成词人自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漂泊不定的凄凉状况;同时,该句亦借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