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 03 学校、选拔、官职、皇帝、刑法-2022年高考语文必备古代文化常识深挖细讲(知识).docx
-
资源ID:97037481
资源大小:28.8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文化常识 03 学校、选拔、官职、皇帝、刑法-2022年高考语文必备古代文化常识深挖细讲(知识).docx
文化常识。3:学校、选拔、官职、刑法一、思维导图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学、俸、序,校-国子监-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博士-教授L助教-教育管理机构L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岳酣书院-白鹿洞书院-寓阳书院(石鼓书院)选拔人才-察举制L孝廉.秀才(茂才)等-征辟-科举制-院试一堂生参加,中齐秀才生员)(案首)-原生-乡试(秋闱)L秀才及歌生参加.中存举人(解元)-会试(春闻)L举人参加中乔贞士会元)-殿试- 贞士参加,中先进士,状元)- 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一甲)- 进士出身(二甲)一同进士出身(三甲)一制科L特科,选拔特殊人才-恩科清朝前:指科举制度中尸正科外皇帝特恩- 开科取t:- 清朝I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官职官署-官职变动- 授予官职:除、拜.除、选、举- 降职:左迁、贬谪,放、窜、出、外- 罢免官职,罢,黜,夺- 官职升迁:推,拔、迁、陟、拜、加- 官职调动:徙、调,转、改、出、外、入- 留代官职,权、署、领、假、摄辞官:告老、衅官.请老、乞身、乞骸一骨.移病、致仕.悬车、挂冠- 赠官:先祖或者本人死后-三公L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更:户悍.水普、比曾、仓藩掾吏-三省六部- 中书省- 口下省- 尚书省- 吏部:文官的任免、考课、调动、升降等- 户部掌管全国土地、M税、户籍等礼部:掌管五礼、学校、科举藩属与外"国行李往来L鸿胪寺- 兵部:选用武官、兵维、军械、军令等-五人为伍,五伍为行L符节- 刑部:展馆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等- 工部:掌管水利、屯阳等工程一牌位L公、候,伯、子.男皇帝相关-向皇帝进言一拿:谢恩一奏:按幼-表:陈情-议,执异疏3议论朝政-皇帝出行-幸、脚幡官L践昨-称呼天子L陛下-分达命令-诏-敕-制古代刑法-宫刑L司马迂-刖刑L孙唳一剜刑L公子虔一除刑(里刑)L英布-笞刑-弃市一汤钱二、知识点(-)古代学校1 .学校发展起初,学校被称为“庠”。高一级的大学叫“上庠”,低一级的小学叫“下庠”。到了夏朝把学校又 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 “东序”“西序”“校”。商朝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 “学” “右学”“左学”“序”。到了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 学”“南学” “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 清朝,“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 院,“书堂,“私塾,等。2 .太学(国子监)(1)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2)唐代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主持政务。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掌教学。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 土科还是考明经而分科学习。3 .四大书院“四大书院”中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 院(今江西九江庐山)三大书院无争议。而第四个书院,是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还是石鼓书 院(湖南衡阳石鼓山),存有争议。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举办了 “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 式,邮票所选书院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由于石鼓书院毁于日军战火,来 石鼓书院实地考察的人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后改选河南郑州登封嵩阳书院。4 .泮宫西周诸侯所设大学,与周天子辟雍类似,是国家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按时举行祭祀、庆功等多种礼乐 活动的场所。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日辟雍,诸侯日泮宫”(二)科举制度1 .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1)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2)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 前134年)开始的。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 任命官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2 .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土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 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土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 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时始置 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 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土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 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 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 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明清科举简表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乡试次年三月,杏榜会试同年四月,金榜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3 ,与科举相关的内容(1)童生试:明、清以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 O 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 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2)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 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 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 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训俭示康)(3)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4)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 称鼎元。(5)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 监生。(6)縻生:中国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7)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 “八比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一定 的字数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8)制科:又称特科,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唐代制 举堪甚盛,至宋代,贡举大为发展,而制科则趋于衰微,但作为一种科举制度,仍不失为一代之制。清代 康熙、乾隆时的博学鸿词科,光绪末的经济特科,均属此类。(三)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 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 .中央官职三省六部制 (皇帝(审核政令)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 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 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 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 等。礼部治下有官署鸿胪寺,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为九寺之一,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 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 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2 .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 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 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 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 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3 .掾吏掾吏:官府中辅助官吏的通称。4 .官职变动古人用字讲究,在官员任免之事上,更加慎重。官职变动,升官、贬职、平调等所用字词有差别。授予官职:除、拜、除、选、举降低官职:左迁、贬谪、放、窜、出、外罢免官职:罢、黜、夺官职升迁:擢、拔、迁、陟、拜、加官职调动:徙、调、转、改、出、外、入暂代官职:权、署、领、假、摄辞官:告老、解官、请老、乞身、乞骸骨、移病、致仕、悬车、挂冠追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5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因此爵位本来是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的。爵 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 尽相同。(四)皇帝与臣子的互动1 .奏折的几种形式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作用及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秦初改”书“为”奏汉代, 呈文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 “奏” “表”“议”。文慨在文心雕龙章表写道:“章以谢恩,奏 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2 .臣子称呼皇帝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 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3 .皇帝传达的命令诏、制、敕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所表达内容不同:(1) “诏日”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日"。(2) “制日”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3) “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 傲自满,恃宠而骄。4 .皇帝(1)践昨:为走上阵阶主位;即位,登基。(2)帷宫:古代帝王出行时以帷幕布置成的行宫。帝王到某地为“幸”。(五)刑法1 .髡、黑京、鼻h笞、杖、刖、膑、宫(1)髡: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2)粽: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 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古书记载“臣不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 即粽刑。(3)鼻心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这种刑罚大约起于商代。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鼻I之。”(4)笞刑: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 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5)杖刑: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6)刖刑: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脚的刑罚。“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 一句中记载的就是 这种刑罚。(7)膑刑:是古代的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汉书司马迁传中“孙子膑脚”即指膑刑。(8)宫刑: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司马迁曾受宫刑。髡、莪、副、笞、杖、刖、膑、宫这 几种刑罚比较起来,一个比一个残忍。髡刑最轻,宫刑最重。2 .大辟、炮烙、汤俊、车裂、凌迟、腰斩、弃市、枭首、殖酶、极刑(1)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周、商、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2)炮烙:相传为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堕入火炭中 被烧死。(3)汤俊: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滚汤中煮死。(4)车裂: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 “辕裂”,俗称“五马分尸”。“秦惠王车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车裂之刑而死的。(5)凌迟:是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五代时开始在刑罚外另设立凌迟一条。宋代凡是犯所谓“大逆” 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将凌迟(俗称“副刑”)正式列入刑罚之内,明、清两代沿用。(6)腰斩: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史记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告 奸者与斩敌首同赏。”(7)弃市:是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秦、汉、魏、晋各代,这种刑 罚极为流行。隋、唐两代以后,虽然没有列为刑罚种类,但是执行死刑,一般都用弃市。(8)枭首: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9)殖醯:一种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10)极刑:是分割肢体、零割全身的酷刑。有时也用极刑指最严酷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