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科研论文基础教育改革30年论文农村基础教育论文: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供给的不均等及制度创新.doc
-
资源ID:97080542
资源大小:36.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基础教育科研论文基础教育改革30年论文农村基础教育论文: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供给的不均等及制度创新.doc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基础教育科研论文基础教育改革30年论文农村基础教育论文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供给的不均等及制度创新摘 要: 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本文立足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角度,通过分析城乡基础教育供给不均等的现实表现,指出导致城乡基础教育供给不均等的制度根源,从制度创新角度提出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的对策建议。关键词: 制度创新 均等化供给 基础教育 城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2000年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如期实现。但受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乡之间基础教育的发展存在着明显差距。自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和要求以来,目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面向城乡提供免费、统一的基础教育,保证城乡居民不论其经济状况与政治地位如何,都有机会接受平等的基础教育,对提高整个社会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水平、改善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不公平状况、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城乡基础教育供给不均等的现实表现财力方面,城乡基础教育生均事业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差距十分明显。2008年,我国城镇小学生均事业经费平均为2757.53元,农村为2217.59元,城乡比为1.24:1;城镇初中生均事业经费平均为3543.28元,农村为3103.16元,城乡比为1.14:1。生均公用经费城镇小学平均为636.28元,农村为561.88元,城乡比为1.13:1;城镇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平均为956.38元,农村为822.09元,城乡比为1.16:1。物力方面,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存在天壤之别。2008年,生均危房面积农村小学(0.38平方米)是城镇小学(0.13平方米)的1.92倍;农村初中(0.28平方米)是城镇初中(0.11平方米)的1.54倍。生均计算机台数城镇小学(0.014台)是农村小学(0.006台)的1.33倍;城镇初中(0.019台)是农村初中(0.009台)的1.11倍。生均图书藏量城镇小学(7.66册)是农村小学(2.74册)的1.79倍;城镇初中(13.12册)是农村初中(6.28册)的1.09倍。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城镇小学(2698.49元)是农村小学(1136.78元)的1.37倍;城镇初中(2898.49元)是农村初中(1413.26元)的1.05倍。农村中小学除生均危房面积高于城镇之外,其他各项指标数值均低于城镇。人力方面,城乡基础教育教师数量、质量相差悬殊。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农村学校教师调不进、留不住,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历结构、学科结构与城镇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城镇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超过90,而农村则平均不到70,城镇比农村高出30个百分点,西部贫困地区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差距更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效需求”不足,现有的教师素质较低,虽然逐步取消了民办教师,但代课教师仍然普遍存在。2008年全国农村初中代课教师数量为6.51万人,占全部专任教师的4.7;农村小学代课教师数量为5.49万人,占全部专任教师的136,相比而言,城镇许多中小学则出现专任教师人满为患的现象。二、导致城乡基础教育供给不均等的制度根源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正式明确了“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将原来的“以乡为主”上升为“以县为主”,这种改革体现出很大的进步,但新体制自实施以来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县为主”存在的下述缺陷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供给不均等的制度根源。(一)主管基础教育的政府级次、职能部门过多我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级政府架构,根据“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五级政府都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负有一定责任,不仅如此,基础教育的管理还涉及教育、人事、财政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如此多头的管理,一方面会造成政府间交易成本的增大,浪费宝贵的基础教育财政资源;另一方面也容易助长政府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的可能,影响基础教育政策的执行和落实。(二)上下相关财政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县与县以上政府之间的关系。在原有财政体制下,基础教育领域职责和财权的划分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现象,中央、省和市层层从下级政府集中财力,却对基础教育不负主要责任。承担基础教育主要供给任务的县级政府自有财力相对不足,经过多年的财源培植,县乡许多潜力很大的财政收入项目不是被上收,就是变成与上级共享,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矛盾十分突出。尽管上级政府给予部分转移支付,但财政缺口问题却一直是农村基础教育稳定发展的一大隐患,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的持续性,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负担向农民转移,危及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二是县与乡之间的关系。在向“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不少地方把原来乡负担的支出转移到县的同时,将乡镇原有的收入上划,并由县将这笔资金相应安排在乡镇基础教育支出领域。这样一来,这种“以县为主”实际上就变成了“以县代乡镇为主”,即在财政领域形式上实现了以县为主,但实际上是将乡镇基础教育的财力在运作上经过县级,县级政府在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资金、协调县内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以及农村基础教育资金困难的局面没有得到大的改变。(三)“以县为主”将县与县之间的差异痕迹植入到基础教育的发展之中“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从县级政府角度讲,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保证对全县基础教育需求提供较为充裕的供给,对全县基础教育资源进行高效合理配置,虽然“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有助于实现本地区城乡之间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但从全国情况来看,“以县为主”的基本前提目前仍有许多县不具备,特别是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如果没有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无力保障,更谈不上为教育需求提供充裕供给,甚至有些经济特别欠发达的县,即使加上中央、省及市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仍难以完成本县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不得不再次走向借债办学、集资办学、收费办学的旧路,县与县之间的财力差异不可避免地在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得到反映。三、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的制度创新基础教育的事权包括供给与生产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涉及资金的筹集,后者则主要涉及资金的具体运用和管理。一般来说,高级次政府具有财力优势,基层政府则具有信息优势,因此,基础教育的供给主体应由高级次政府承担,而生产主体则应由基层政府承担。但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来看,以往我们更多强调的是供给与生产主体的合一,忽视了不同级次政府供给与生产的优势互补,而且在面临基础教育经费紧张问题时,我们主要考虑的不是从供给与生产相分离、不同级次政府相互补充的思路进行创新,而是着力寻求一个比目前政府财力更好的替代者,“以乡为主”变为“以县为主”,也只是简单地将乡镇政府承担的供给与生产任务交给县级政府承担。从以往的体制改革和变迁中可以看出,我国基础教育的事权划分过于单一,要么同时是供给与生产的主体,要么几乎没有任何具体的责任,这样一来,在改革之初虽可以暂时保证改革的效果,但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办法。借鉴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发展中“投资主体上收,管理重心下移”的经验,本文认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既要发挥中央政府的统筹平衡能力,又要发挥地方政府在信息、效率方面的优势,构建“供给与生产主体分离、分级互补,投入以中央为主、分项分级共担,宏观管理以省为主、具体管理以县为主”的新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从制度创新角度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等化供给。(一)投入以中央为主、分项分级共担实行“以中央为主”的体制并不意味着全部的基础教育投资都是由中央政府负担,地方政府不承担任何责任。相反,我们所倡导的“以中央为主”除要求中央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外,还特别强调了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要各负其责,这实际上是一种以中央政府投资为主导,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投资项目上实行中央、省和县级政府分担不同比例的体制。具体包括:教育部根据基础教育运行的实际调研情况确定基础教育基本办学条件的国家标准;基础教育人员经费中央承担;公用经费省级政府承担;基础建设经费市县共同分担。(二)宏观管理以省为主、具体管理以县为主“宏观管理以省为主、具体管理以县为主”要求基础教育区域规划方面的职责由省级政府承担,而生产管理方面的任务则由县级政府承担。具体来说,省级政府主要承担统筹制定全省范围内基础教育学校的布局规划;核定全省范围内教师编制,确定年度教师的引入和培训计划;审核本省范围内的学区调整计划以及中小学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的合并计划等职责。县级政府主要承担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发放;中小学校长的聘任和管理;本县范围内教学计划及学期计划的确定;年度基建计划的申请及具体建设;年度教师引入计划申请;学区调整及学校合并计划的申请等职责。参考文献:1王小和,张艳.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经济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2007,(9).2国家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政策与制度热点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制度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高如峰.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J.教育研究,2005,(3).5王磊.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2006,(1).6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苗木供应合同书甲方:乙方:周至县哑柏镇绿星苗圃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 (以下简称甲方)从周至县哑柏镇绿星苗圃(以下简称乙方)购买银杏苗木,(用于渭政办发2010205号文件,渭南市区绿化),并就相关事宜达成以下协议:一、 苗木数量: 二、 苗木规格:胸径15cm以上,主干通直,树头完整,枝条匀称、丰满,无病虫害,树形美观。三、 苗木价格:每株计人民币四、 该价格包括:苗木费、挖掘费、包装费、装车费、拉运费五项。合计人民币( )五、 付款方式:任务完成后,10日内一次付清。六、 有关事项:1、 土球规格:苗木所带土球直径1.2米以上,厚度60cm以上,卸车前完整不破裂。2、 包装规格:土球包装腰带无间隙宽度12cm以上,纵扎草绳间隙在2cm以下。绳杆高度40cm,缠冠高度2米。3、 所有苗木必须是播种培育,均为本苗圃苗木,严禁从外省、外地调动,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由乙方负责。4、 乙方必须按照甲方时间、地点、数量要求按时送苗。(送苗地点,渭南市城区)并保证我县任务完成居全市前三名。5、 苗木结算数量以接收方接收单上的数据为准,因不符合合同条款中苗木规格要求的,接收方拒绝接收的苗木由乙方自行处理。六、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同意协商解决。七、合同条款违约,造成经济损失,由造成损失方全额赔偿。八、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二0一0年十二月-精品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