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资源ID:97129640
资源大小:854.4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安徽省淮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淮北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考试说明: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请将本试卷答案答到答题卷上指定位置,否则不计分。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成功后“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距今九千年左右的济南月庄遗址出土了黍、粟和一定数量的水稻,且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这说明( )A. 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B.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 早期农业合理利用环境D. 北粟南稻格局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九千年左右(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禹治水成功后“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即在低湿的地方种植水稻,距今九千年左右的济南月庄遗址出土了黍、粟和一定数量的水稻,且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种植不同的作物,体现了早期农业合理利用环境,C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了济南月庄遗址出土的农作物,并不能说明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仅凭月庄遗址的出土情况不能确定北粟南稻格局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2. “上农除末”的秦王朝,在严厉打击中小商人,贬黜其社会地位、加重其经济负担的同时,又对乌氏倮这样的大工商业者给予特殊的荣誉和照顾,使之“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这反映秦朝( )A. 经济政策存在内在矛盾B. 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受挫C. 政府措施服务集权统治D. 重农抑商政策执行灵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朝严厉打击中小商人,是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劳动力,维护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而对乌氏倮这样的大工商业者给予特殊的荣誉和照顾,是为了笼络他们,使他们支持其政权,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其经济政策针对不同群体存在差异性,排除A项;“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受挫”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能体现秦朝抑商政策的灵活性,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说明其实质,排除D项。故选C项。3. 北魏孝文帝时形成了结合本民族传统和汉制的新官方礼制体系,孝文帝还颁布诏书,要求“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说明,孝文帝礼制改革旨在( )A.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B. 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定C. 实现汉晋体制的回归D. 借礼教加强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形成了结合本民族传统和汉制的新官方礼制体系,并强调了家庭和社会伦理,这表明孝文帝的礼制改革旨在强化家庭和社会秩序,以确保统治的稳定,B项正确;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是孝文帝礼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是要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是本民族传统和汉制结合的新官方礼制体系,而汉晋体制是指汉朝和晋朝的政治体制,不是实现汉晋体制的回归,排除C项;借礼教加强民族交融也是为了维护北魏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4. “士大夫”一词在唐初多指门阀士族,后来主要指“熟诗书、明礼律”的官员。到宋代,“士大夫”多指家世不太显赫的地方精英家族,甚至成了士族的对立面。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门第观念的影响力基本消失B. 儒家伦理开始影响基层治理C. 地方势力崛起冲击中央集权D.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初年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以考试成绩选官,并且对于报考的考生不限制出身和门第。到宋代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最终使得很多家世不太显赫的地方精英家族也逐渐成为之前专制门阀士族的“士大夫”,说明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使之前社会地位较低的地方精英家族的社会地位提高,D项正确;到宋代时期,门第观念的影响减弱,但并没有消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并不是儒家伦理开始影响基层治理,排除B项;宋朝时期通过制度建设,使得地方势力无力崛起以冲击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5. 1280年,元朝政府规定,对贩卖土货的商人改收单份税,鼓励国内贸易商出洋贸易。1293年,中书省又制定了“二十三条则法”,整顿市舶贸易,严防走私。这反映( )A. 政府谋求对外贸易的巨大利润B. 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C. 海外贸易的走私现象异常严重D.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逐渐放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元朝时期减少对贩卖土货商人的税收,鼓励对外贸易,整顿市舶贸易严防走私,这些措施都是元朝政府意图发展对外贸易,同时从对外贸易中获取税收,从而谋求对外贸易的巨大利润,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排除B项;元朝政府严防走私并不代表当时海外贸易的走私现象非常严重,排除C项;元朝时期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6. 在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成汤祈雨”的故事基本定型。下表为该故事在唐中晚期至明中晚期书写内容及特点的变化。这表明( )时间书写内容及特点唐中晚期汉儒的祥瑞灾异理论受到士人群体的挑战。宋至明初水旱天定观念融入士人的叙述中。明中晚期士人常援引“成汤祈雨”讥刺时政,表达对治世明君的期待。A. 封建制度日益僵化B. 天人感应理论已被摒弃C 历史记述角度多元D. 儒学复兴影响士人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在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与“唐中晚期:汉儒的祥瑞灾异理论受到士人群体的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晚期至明中晚期的士人知识分子中,唐代儒学地位受冲击,唐朝的知识分子质疑汉代儒学,但在宋代之后,由于理学形成,汉代儒学的部分观点被知识分子赞同,D项正确;本题主旨是“儒学复兴”,“封建制度日益僵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天人感应理论已被摒弃”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表述士人的看法,没有体现“历史记述的多元角度”,排除C项。故选D项。7. 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日后若有国书递达中国朝廷者,应由中国办理外国事务之钦差大臣,或两广、闽浙、两江总督等大臣将原书代奏”。同年,两广总督兼领钦差大臣,专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1859年,又改授两江总督为钦差大臣。这体现了( )A. 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B. 列强侵略意图已实现C. 清廷外交机制的调整D. 天朝上国观念的破除【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曾出现一个两广或两江总督兼任钦差五口通商大臣独办外交的局面,体现的是清政府外交机制的调整,C项正确;地方督抚势力膨胀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排除A项;此时列强侵略意图尚未完全实现,排除B项;天朝上国观念破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8. 洋务企业经营过程中,李鸿章热衷于官督商办;张之洞虽认官商“权限必须分明”,但强调“盖国家所宜与商民公之者利,所不能听商民专之者权”,企业“利可归重股东;权则股东须有限制”。这反映洋务派( )A. 经济理念仍囿于传统B. 顺应了近代化潮流C 践行了中体西用主张D. 强调规范管理企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材料“李鸿章热衷于官督商办;张之洞虽认为官商权限必须分明”“盖国家所宜与商民公之者利,所不能听商民专之者权”体现的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虽然采用机械化生产,但是管理理念仍然囿于传统,A项正确;该观念不利于近代化发展,排除B项;材料与践行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排除C项;材料观念较为落后,非规范管理企业,排除D项。故选A项。9. 1915年1月,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科学杂志在上海创刊。该刊首创左起横排兼使用西式标点的书刊形式,“以便插写算术及物理化学诸程序”,创刊后一度畅销。该杂志( )A. 开启近代出版事业新篇章B. 实现了“科学救国”理念C. 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载体D. 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根据材料“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科学杂志在上海创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科学杂志在上海创刊,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有利于人们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状况,推动思想解放进程,D项正确;“开启”一词不准确,排除A项;该杂志体现了“科学救国”的理念,但并未说明已经实现,排除B项;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主要载体,排除C项。故选D项。10.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廉洁政府”。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这些做法( )A. 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B. 形成了完善的廉政制度体系C. 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影响D. 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廉洁政府”,并且以各种方式进行宣传,这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A项正确;当时廉政制度尚不健全,排除B项;当时国民党对根据地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 19531956年人民日报有关三大改造的报道统计时间类别1953195419551956批评角度2365表扬角度13494458由此可知,这些报道( )A. 鼓舞了全民的士气B. 增强了参与者的信心C. 纠正了存在的问题D. 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531956年(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53年1956年人民日报对三大改造的态度都是表扬角度明显多余批评角度,三大改造得到官方媒体的表扬,增强了参与者的信心,B项正确;“鼓舞了全民的士气”的说法扩大了范围,排除A项;人民日报对三大改造的态度都是表扬角度明显多余批评角度,并且材料没有提及批评后整改的结果,不能得出纠正了存在的问题的结论,排除C项;“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12. 原始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不用雕塑或绘画的方式表现佛的形象。公元1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古印度犍陀罗地区首先出现了石刻佛像,其形象和服饰带有古希腊雕塑的典型特征。这一现象能够说明( )A. 文明交流促进文化革新B. 佛教已经实现了希腊化改造C. 丝路改变艺术创作方式D. 古印度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12世纪(犍陀罗地区)。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犍陀罗佛像具有古希腊的特征,被称为“希腊化的佛像”,说明犍陀罗佛像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结果,文明交流促进文化革新,A项正确;材料是说具有古希腊雕塑的特征,不能得出佛教已经实现了希腊化改造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是艺术风格,没有提及艺术创作方式,排除C项;犍陀罗佛像具有古希腊的特征,不能说明古印度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13.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教会的职能在于宣传“基督教信仰”,并将宗教信仰“结合在一个主权者的人格中的一群人,他们应当在主权者的命令下聚会”。霍布斯的主张( )A.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B. 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C. 旨在打击罗马教廷权力D. 奠定了政教合一理论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欧洲。根据材料“结合在一个主权者的人格中的一群人,他们应当在主权者的命令下聚会”和所学可知,霍布斯认为一个近代国家的统治者只能有一个,中世纪双剑理论所提倡的教权和王权并立的格局必然被打破,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马丁路德发布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国家,非打击罗马教廷权力,排除C项;材料与政教合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 1784年,英国一磅细纱的售价为10先令11便士,原料费用为2先令;1812年,一磅细纱的售价为2先令6便士,原料费用为1先令6便士;1832年时,其售价为1125便士,原料费用为75便士。这一变化会导致( )A. 棉纺织业提高机械化水平B. 英国率先建立新型垄断组织C. 商人加大对中国鸦片走私D. 政府逐步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英国。材料体现的是从1784年到1832年,英国一磅细纱的售价逐渐下降,结合当时工业革命的背景可知,这是因为棉纺织业提高机械化水平,A项正确;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排除B项;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商人加大对中国鸦片走私,排除C项;此时英国政府主张自由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5. 下图为一战期间美国海军的征兵海报哇!我真希望我是一个男人!,据此可推知( )A. 一战提升了女性社会地位B. 世界局势即将发生重大转变C 美国女权运动达到新高潮D. 国防动员方式出现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期间(美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2月,德国宣布施行无限制潜艇战政策,一向倾向于协约国的中立国的美国被德国这一政策激怒,最终美国向德国宣战,海报反映了这一历史史实,美国参战加速了协约国的胜利,B项正确;一战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是这幅海报的时间是一战期间,A项排除;此时女权运动并没有达到新高潮,C项排除;征兵海报只是一种征兵的形式,根本变化论述过于绝对,D项排除。故选B项。16. 有成员国指出,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国家的分类一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表明( )A. 世界贸易规则违背国际需要B. 经济全球化发展成就突出C. 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D. 霸权主义阻碍世界多极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材料“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体现的是部分国家认为世界贸易组织对成员国的划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应该与时俱进,说明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国际需要,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成就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霸权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24分,18题12分,19题16分,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盟约具有国际司法和调节功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与此同时,儒家也力图将国际法纳入“礼”的范畴,构建和谐的“天下秩序”。据高旭先秦国际法的溯源与探究等材料二: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应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据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际法体系。(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的认识。【答案】(1)背景: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经济联系增强;各国矛盾加剧、战争不断;专业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出现;百家争鸣。(任答3点即可)应用:诸侯会盟;制定国际规范;调解国际纠纷;确定外交原则。(任答3点即可) (2)评价:西方崛起和殖民霸权的产物;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形成欧洲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任答4点即可) (3)挖掘传统外交思想的现代价值,赋予当代中国外交鲜明特色;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体现大国担当;为国际法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完善全球治理。(任答2点即可)【解析】【17题详解】本题是背景类 、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问: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可得出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根据材料“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可得出各国矛盾加剧、战争不断;根据材料“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可得出专业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可得诸侯进行会盟,并制定国际规范,以此来调解国际纠纷;根据材料一“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可知,诸侯国之间确定了外交原则。【18题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二“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可得,近代国际法体系的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所学可知,积极方面主要包括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消极方面主要包括是西方崛起和殖民霸权的产物,形成欧洲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等。【19题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可知,中国从国际法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在国际法体系的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应挖掘传统外交思想的现代价值,赋予当代中国外交鲜明特色;根据材料三“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可知,中国在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时,应充分履行国际义务,体现大国担当,为国际法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图1 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来源分布 图21922年直隶农户年收入分布状况 表1为抗战前期部分大学学生年均开销学校名称驻地学生年均开销清华大学北平最低标准256元,一般为300元左右交通大学上海400元中央大学南京300350元南开大学天津300元中山大学广州220元 表2为20世纪30年代专业技术人员、职员和公务人员群体的收入分配状况职业月收入教师大学教授200600元,中学教师100260元,小学教师50100元公务人员局长450600元,科长250400元,科员60180元银行职员经理250400元,主任120250元,普通行员40120元企业职员总工程师200300元,部长60200元,股员2050元据张铭雨等民国时期大学生的社会阶层来源:基于量化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1)学者通过上述统计数据得出“民国时期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的结论。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这一结论得出的依据。(2)如果要进一步论证该结论,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史料,并说明理由。【答案】18. 依据:从图1可知,民国时期大学生家庭的职业结构来说,工商业从业者和以律师、医生、教师等为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有显著优势;从表1可知,抗战前,一名大学生平均年度开支约300元左右,这表明在民国时期就读大学需要相当程度的经济支持;从图2可知,当时大部分农民家庭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子女的大学教育;从表2可知,专业技术人员、职员和公务人员的中上层有较高的收入,与图1大学生社会来源分布的统计形成一定的互证。 19. 补充:中国近代城市和乡村社会阶层的分布状况,以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划定社会阶层。理由:可以更加明晰,城市和农村哪些阶层有能力提供子女的大学教育。【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由“图1 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来源分布:商38%,专业技术人员20%”可得出:民国时期大学生家庭的职业结构来说,工商业从业者和以律师、医生、教师等为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有显著优势;由“表1抗战前期部分大学学生年均开销一般为300元左右”可得出:抗战前,一名大学生平均年度开支约300元左右,这表明在民国时期就读大学需要相当程度的经济支持;由“图二直隶农户年收入分布状况:0-49元占62%”可知:当时大部分农民家庭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子女的大学教育;由“表2为20世纪30年代专业技术人员、职员和公务人员群体的收入分配状况:月收入:局长450600元,科长250400元,大学教授200600元,经理250400元等,”可得出:专业技术人员、职员和公务人员的中上层有较高的收入,与图1大学生社会来源分布的统计形成一定的互证。【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补充: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近代城市和乡村社会阶层的分布状况,以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划定社会阶层。理由:结合所学可得出:可以更加明晰,城市和农村哪些阶层有能力提供子女的大学教育。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作为欧洲“第二面包”,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对爱尔兰家庭而言,一头牛所产牛奶和一英亩的马铃薯足以支撑一家人生计。经过英国的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不断减少,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农民出卖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据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1)根据材料,概括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物种交流的认识。【答案】19.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内战和殖民统治对爱尔兰的破坏;马铃薯适应环境能力强;营养丰富用途广。 20. 影响: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引发疾病流行;带来移民运动,改变了人口结构;加深了爱尔兰人和美国爱尔兰族裔与英国的矛盾;为现代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借鉴。启示:物种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避免单一化种植模式;物种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背景: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可分析出英国内战和殖民统治对爱尔兰的破坏;根据材料“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可分析出马铃薯适应环境能力强;根据材料“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可分析出营养丰富用途广。【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影响:根据材料“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可分析出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引发疾病流行;根据材料“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可分析出带来移民运动,改变了人口结构,加深了爱尔兰人和美国爱尔兰族裔与英国的矛盾;根据材料“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可分析出为现代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借鉴。启示:结合所学,从文明交流、农业生产结构、粮食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物种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避免单一化种植模式;物种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