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 资源ID:97129776       资源大小:52.99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2024年春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2024年3月考生注意:1.可能用到的数据:2.客观题请用2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的水笔书写在答题卷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在叙事性抒情长诗离骚的下半部分,屈原以大段篇幅,写到了诗篇主人公因在楚国处处碰壁,很不得志,而不得已离开人世远游天国的情节。他在向重华陈辞后,踏上了“往观乎四荒”的征程,几乎离骚诗的后半部分,诗篇的主人公一直在幻想的广阔天国遨游,上下求索,“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只是由于毕竟心系楚国,不忍心去而不返,才中止了天国之行,最终回到了现实人间。毫无疑问,离骚中这一部分远游天国的情节,乃是诗人屈原展开想象翅膀,让诗篇主人公神游天国世界的生动表现,是诗人想象力丰富的充分体现。不过,在屈原那个时代,人的想象力是否已达到了如此惊人的地步,居然可以离开人世,去往宇宙天际?为何之前的诗经,以及同时期北方地区的诗歌或歌谣中,却罕见类似艺术性的夸张描绘或表述?这就使我们想到了楚国的历史、风俗和文化,想到了楚国的历史史料,其中尤以楚国本土出土的文物最有说服力,它们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最能说明屈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楚人的民风、民俗。我们先从楚国出土的工艺品说起。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凤虎纹禅衣,江陵战国楚墓出土的楚漆器圆盒等,其中禅衣的图案与纹饰、漆器圆盒的造型和绘画图式,都表现了鸟兽与云霞在天际空间的翱翔飘飞形态,给人们以强烈的漂浮动感,这些都毫无疑问地让人们了解到,楚人在当时已具有了朦胧的宇宙空间意识。再看楚墓出土的帛画,这是能直接体现楚人企求灵魂升腾上天意识的文物。长沙烈士公园发掘的三号墓的内棺外表丝织物上,其图案为龙凤;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基,内棺上画有鸟身执戈奋翅的羽人,羽人上方有风,这些帛画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借龙凤而登天飞仙,离开人世到宇宙天国去。从帛画在当时的功能来说,它主要是为死者祭魂、招魂、安魂、护魂,代表生者对死者的祭奠与祝愿,而这种做法的最终理想归宿,乃是死者灵魂的升入天国,到天国世界去寻找欢乐。由此,我们再来看屈原离骚中的神游,也就更可明白问题的实质了。作为生于楚地、长于楚国的屈原,深染楚风,是不容置疑的,加上他博闻强记,熟谙文史,对天文星象之类,一定深怀好奇之心,并有所专研,正因此,当他一旦思想受到强烈冲击,情绪难以自已时,抒发升天国神游、寻找理想境界和归宿之情,便是自然而然的了。鉴此,我们可以断言,屈原离骚中的神游描写,与楚国的出土文物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楚国的出土文物,为我们寻求屈原神游思想及其创作表现,提供了最好的来源和富有说服力的实据。(摘编自徐志啸从楚国出土文物看<离骚>的神游)材料二所谓的神游,就是超越时空,出入古今,在时间隧道中穿行,在虚实相兼的空间中漫游。对于先秦楚辞抒情主人公神游的精神寄托,古今楚辞学者所作的论述可谓多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先秦楚辞抒情主人公神游叙事的一个重要的指向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在时间隧道中的逆向穿行,追本溯源,最终把楚族祖先圣地作为精神家园。由对时间隧道的逆向穿行而导致精神依托空间挪移,表现出深沉的恋祖情结。离骚正文最末一段提到的旧乡,指的不是楚国疆域,而是指此次神游的目的地西海。西海是楚族的发祥地,传说颛顼就在那里出生。西海是孕育楚族的摇篮,屈原把那里称为旧乡,可谓名副其实,恰如其分。抒情主人公神游太空,来到西海的上方,当他俯视到自己祖先出生之地,就悲伤怀恋而不离去。言外之意,抒情主人公要在这里驻留,守护楚族发祥的圣地。正因为如此,乱辞称“又何怀乎故都”,他认为自己决定在楚族发祥地驻守,就没有必要再怀念当下楚国的首都。由此可以断言,离骚正文结尾及乱辞,所表现的不是屈原的爱国情怀,而是他的恋祖情结,即对楚族发祥地西海的眷恋,也是对祖先的崇敬和守护。这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之后所作的选择,以此作为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寄托。把屈原定性为忠君爱国诗人,这个历程从贾谊、司马迁就已经开始。到了王逸为楚辞作注,把这种看法渗透在楚辞注解的各个方面,并且得到古今注家的普遍认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屈原的爱国情怀又被进一步放大,把他说成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人的恋祖情结则被淡化,乃至被忽略。对屈原所作的伟大爱国诗人的定性成为主流话语,从而诗人的恋祖情结被遮蔽埋没,很少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屈原的确没有离开楚国,这是历史事实。可是,先秦楚辞作为浪漫之作,抒情主人公的神游却是上天入地,远离楚国,并且把自己的最终归宿锁定在祖先圣地,以恋祖情结取代先前的忠君爱国情怀。文如其人是中国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理念,人们往往根据作家的立身行事去解读他的作品,而忽视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这种理念出发,既然屈原是爱国诗人,最终没有离开祖国,那么,先秦楚辞抒情主人公对自己归属的设定,就只能是楚国故都,而不应该是其他的地方。根据这种逻辑推理,本来是祖先圣地的旧乡,却被说成是当时的楚国,把诗人在现实中的立身行事与作品的叙事抒情混为一谈。(摘编自李炳海先秦楚辞神游叙事的恋祖情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离骚中存在神游情节,取决于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B.材料一认为贯穿离骚首尾的神游情节,依靠屈原个人的想象力是难以完成的。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神游情节蕴含着诗人受挫后找寻人生的理想或归宿的努力。D.材料二认为,很多人正是由于忽略了诗人的恋祖情结,才将屈原定性为爱国忠君诗人。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用多个论据,从宇宙空间意识和灵魂升天意识两方面证明了楚文化具有想象力。B.材料一第四段指出帛画在屈原时代的功能,强化了当时楚人已具灵魂升天意识的观点。C.材料二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以此证明了离骚并没有表现屈原的爱国情怀。D.材料二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深入,首先提出问题,接下来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是( )(3分)A.贾谊因贬离京,内心抑郁,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抒发心中的怨愤。B.欧阳修忧北宋朝廷命运,借助伶官传序表达了对国家如何才能长治久安的深入思考。C.1879年的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这也激发了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剧本的热情。D.大卫·科波菲尔虽是狄更斯带自传色彩的小说,但童年狄更斯并非像大卫一样是孤儿。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疑问句,请简析其作用。(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离骚中神游情节的关注和分析,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家庭【注】 林漫媳妇打清早出门,到天弥黑才回来。婆婆走进屋子,就看见地上躺着一架木头机子,一看到拿起露出旧棉花的袖子擦汗的媳妇,就明白了,准定是媳妇把她自己娘家的纺车搬来了。媳妇老爱向人夸赞她做姑娘时候自己用过的纺车,像惦记着什么亲人似的总忘不了,一到妇救会主任在大会上讲了什么纺线织布,媳妇可更乐上了,成天就嚷着纺线纺线。看着障眼的木头机子,想到这将是一场落空的胡闹,婆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嫌恶。媳妇俯下身子整着打村合作社领来的棉花,搓成絮节。婆婆真爱雪一样白的棉花,要说什么,可是没有说,就上了炕,偎起被子坐着。媳妇也一句话没说,抱起打奶奶身旁一歪一扭走过来的小庆,坐在锅台旁的蒲团上,翻着两眼想说什么。丈夫回来了,也没有说什么,一屁股坐在炕头上,心事像山一样重。妻把睡着的小庆轻轻地放到炕上睡好,点起灯,就向丈夫说:“你先睡吧!我要待一会儿。”丈夫闷不作声。妻就把灯放到锅台上,坐下地,凑近纺车,拿起把子试摇了两下,纺车轴就转起来了。“呜隆呜隆呜隆”这调子一响动,妻就说不出的心里畅快,好像又回到六年前做姑娘的时候了。嫁到这老远的山里来以后,她就和每天做伴的纺车断了缘,这里男人在外种地,娘儿们在家里做饭缝衣裳,从不兴纺线织布什么的。婆婆躺在被窝里老是咳嗽着,不断地拿眼角瞟着纺车和坐在纺车旁边的媳妇。她心里格外痛惜油灯里剩着的那一点点油。媳妇却正因几次的断线苦恼着,直抱怨油灯的光焰太不顶事。婆婆听到“呜隆呜隆”的声音,就好像毛刷子刷着心那么难受,咕哝着:“五毛钱一两,什么紧要的公事,耗油费灯的”困坐的丈夫也突的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睡觉!”还没有绕上三道的细线又断了,从锭子上滑下来。小庆给吵醒了,哇哇地哭。丈夫闷声闷气的声音和婆婆的咕哝还在耳边响着,媳妇心里乱得不像样。婆婆还在里头炕上咳嗽。婆婆平常嫌媳妇不听话,跑到外面开会干什么的,媳妇又嫌婆婆不热心抗日工作,加上一个性格沉闷的丈夫,一家子有时候闹得谁对谁好几天也不讲话。这会儿大家饿肚子,一顿接不上一顿,谁也发愁。屋里四个人,除去四岁的小庆,各有各的惆怅。饿肚子,没饭吃,只恨鬼子太凶残,又烧又抢,弄成这结果,也不能光靠政府救济,也不能光等丈夫弄粮食来,她相信妇救会主任的话,她相信纺织生产可以战胜鬼子造成的灾荒。第二天一早起来,她就坐在纺车旁边,把断了的线缠到锭子上,右手摇起把子,左手里的絮节就不断地引出一条长长的线来。媳妇的手还是不很如意,不是左手和右手不对头,就是线忽然断了。婆婆拿眼角斜瞟着这种情形。丈夫又出门去了。小庆时不时跑到这里来,娘就不得不放下两手的活儿,抱起他,亲着脸,一面说:“跟奶奶玩儿,看娘正忙着!”可是时不时还是打奶奶怀里跑到娘怀里,有时还冷不防把线给打断。婆婆的眼角老是斜瞟着。胳膊也酸起来了,不及姑娘时候呢,还是好几年不纺线的缘故呢?可是媳妇一直忍着,坚持着。“呜隆呜隆呜隆”纺车叫着,越叫越紧,居然锭子上的穗子一时比一时粗起来。媳妇脸涨得红红的,对婆婆说:“这就是织布的线,再紧一下,双股合起来,就是咱们缝衣裳的线。”婆婆嫌恶的眼睛吃惊地睁大了,可是还带着不相信。天黑,媳妇从纺车旁站起来,腰酸腿麻,拿秤一称,就高兴地喊叫:“今儿纺了六两多!”丈夫回来,她又讲给丈夫。丈夫点了点头。口里“嗯”一声。妻却兴奋得连饭都不吃,不管天黑,把线送到合作社去了。回来的时候,小孩子似的嚷叫:“娘,你看,合作社当下就发了工钱,换成斤半玉茭子,你看!”婆婆简直有点不相信自个儿的眼睛了。她手颤抖地摸着小升子里一粒一粒金黄的玉茭子,声音颤抖地说:“是真的吗”沉默的丈夫没有讲什么,眼睛里却闪着光彩,死钉在他脑袋里的四口人的生活,像放开的发条一样松弛了。婆婆眼睛有点湿了,看着媳妇说:“这,这一个人就养活两口人我我也想”媳妇说:“你不会呢,娘!”“你教给我!”婆婆手太不灵便,絮节绕不到锭子上,赶到絮节绕上锭子,手又不做主,右手一摇把子,左手就引不出线来,左手勉强引出一点线,右手又顾不上摇把子。而且老是断,老是断。看着媳妇熟练的两只手的动作,说不出来的羡慕。心里奇怪过去为什么老是不满意媳妇,媳妇才是个能干的身手。小庆还是往媳妇怀里跑,不断地使媳妇放下手里的活儿。婆婆就把小庆拉到自个儿怀里,用手轻轻地拍着他的脊背,柔声地说:“乖乖的!莫打搅娘!来跟奶奶玩儿!”媳妇还给选成生产小组长,她自个儿纺线积极,领导小组更积极。媳妇打合作社领上棉花,走回家来的时候,婆婆从锅里拿出一碗热腾腾的豆腐来,端到媳妇跟前。媳妇惊得张开了口说:“娘!你哪里来的钱买豆腐!”“你不要管,吃吧!”“你吃!娘!你真是”媳妇不好意思了。婆婆把碗推给媳妇,媳妇把碗推给婆婆。1943年5月(摘编自晋察冀文学作品选)【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小说家庭创作于这一时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婆婆对棉花、玉茭子的珍爱,以及对灯油的吝惜,是在物质条件匮乏的环境中产生的真实、自然的情感。B丈夫在家总是“闷不作声”,对媳妇说话“粗声粗气”,是媳妇感到心乱、惆怅的原因之一,体现了他对家庭的冷漠。C因多年没有纺线,媳妇操作纺车有些生疏,面对断线频繁、胳膊酸疼等困难,她仍能忍耐坚持,终于获得了成功。D小庆年幼,无意间打搅了母亲纺线,婆婆见到后主动将小庆拉到自己怀里,可见她对媳妇的态度已发生明显转变。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插叙鬼子凶残抢掠等内容,既交代故事背景,又解释“大家饿肚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B本文多次聚焦人物眼睛,如媳妇“翻着两眼想说什么”、婆婆“拿眼角斜瞟”,这些细节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C文中关于婆婆跟媳妇学纺线的描写部分,既表现纺线劳动的困难,又侧面烘托出媳妇能干、肯吃苦的形象。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大量使用口语,生活气息浓郁,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抗日根据地农村家庭生活场景。8从文学角度看,小说对“丈夫”着墨很少,但这一角色又很重要。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9“人民性”是指文艺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情感、愿望等的反映,这篇小说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人民性”,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张自新传归有光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枚,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资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答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侍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注】轻儇:轻薄浮滑。归子:作者自称。俦人:伴侣,朋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横线上写出断句处的字母。(3分)输A纳B无C所D出E每F岁G终H官I府J催K科L搒M掠N无O完P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青紫:本为古时公卿的官服(古代按官职品级高低对官服颜色有规定),借指高官显贵。B“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宁”字含义不同。C“未尝视人颜色”与“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颜色”一词含义不同。D“殊不为意”与“始皇既没,余威振于殊俗”(过秦论)两句中的“殊”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自新自幼聪明,他背诵古代经书的内容,过目不忘,同时,他不修边幅也遭到嘲笑;他家庭生活困难,母亲想让他中断学业,他没有接受。B张自新对吴中轻浮讲究穿戴的学生视而不见,他谈论古今,意气慷慨;学官向张自新索要礼金,他拿不出钱来,遭受辱骂,郁郁不乐,不久得病而终。C本文歌颂了张自新的高尚品格,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件,其中几个细节很感人,如用灯檠投掷睡着的同窗、涕泣长跪求母亲、为兄代过受责等。D这篇人物传记,通过作者的描写,一个正气凛然、自信满满的大丈夫形象跃然纸上,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对张自新怀才不遇的痛惜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4分)(2)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4分)14“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这一句写张自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张自新的文章的什么特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见说:听说。升沉:指功名得失。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入蜀的道路,从蜀道之难开始,它与蜀道难开篇写法类似,感情强烈。B.颔联承“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形象。C.诗人用君平的典故,委婉告诫朋友不要沉迷名利,其中也不乏对自身身世的感慨。D.全诗开阖顿挫,变化万千。颔联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道风景可乐,尾联以议作结。16.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中“ , ”两句以早晚采集芳草来表现诗人对“志洁”的坚守。(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以人仿佛能触摸星辰、内心惶恐来写蜀道之高的两句:“_ ,_ 。”(3)柳永望海潮中“ , ”两句,将时序不同的景物放进画面中,充分体现了西湖之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无论是诗史之诗,都是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当仁不让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书写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18.文中处划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3分)19.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框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3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心理和谐,是就个体的心理生活状态而言的, A 。前者主要指个体的生理状况与心理功能、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人格系统等内部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身体健康状况影响着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功能的水平,一个健康的人必须是一个认知、情感和行为协调一致的人。人格系统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具有内部一致性的心理结构。其中,人格系统的核心成分是自我,它对心理和谐具有统摄和调控作用。自我和谐一般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等方面。大量研究表明,自我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社会处境不利者尤其具有保护作用。外部适应, B ,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事、人与科技、人与自然等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状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也是个体良好外部适应的集中体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认知相容性、情感亲密性、行为接纳性以及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等。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AB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竞争是成功最有力的促进剂。拿破仑·波拿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请综合上面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月考评分标准1.(3分)C(A项“取决于”有误;B项“贯穿离骚首尾”有误;D项因果关系有误)2.(3分)C(C项“离骚并没有表现屈原的爱国情怀”有误)3.(3 分) D(第四段观点是不能忽视作家的立身行事与作品的差异,A、B项都是在证明作家与作品的一致性,C 项是在证明创作与时代的关系)4.(4分)通过设置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引出对屈原的想象力与楚国文化之间关系的分析。(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5.(6分)材料一关注的是神游天国;材料二关注的是神游“旧乡”。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神游情节与楚国文化的关联;材料二侧重于分析屈原神游诗歌中恋祖情结被遮蔽的原因。(第点2分,第点4分)6B【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对家庭的冷漠”分析错误。丈夫的沉默与“粗声粗气”是一种无奈,突出家境的窘迫。故选B。7A【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鬼子凶残抢掠等”选项相关内容为人物心理描写,不属于插叙,也未体现“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故选A。8(4分)丈夫的沉默能渲染紧张气氛,突出家境的窘迫。丈夫的束手无策衬托出媳妇的能干。小说旨在表现根据地妇女克服困难、生产自救的精神风貌,略写丈夫更能凸显女性形象。(一点1分,三点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丈夫回来了,也没有说什么,一屁股坐在炕头上,心事像山一样重”“丈夫闷不作声”丈夫的沉默能渲染紧张气氛,突出家境的窘迫。“困坐的丈夫也突的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睡觉!”“丈夫回来,她又讲给丈夫。丈夫点了点头。口里嗯一声”“沉默的丈夫没有讲什么,眼睛里却闪着光彩,死钉在他脑袋里的四口人的生活,像放开的发条一样松弛了”丈夫因家境的窘迫心情烦闷,话少、沉闷,说明他对改变家庭的现状无能为力,丈夫的束手无策衬托出媳妇的能干。结合注释可知,这是一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背景下的小说。小说旨在表现根据地妇女克服困难、生产自救的精神风貌,小说中的媳妇自己纺线劳动,能干又肯吃苦,是小说的主人公,丈夫是次要人物,是媳妇的陪衬,所以略写丈夫更能凸显女性形象。9(6分)小说反映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艰苦生活,塑造了媳妇、婆婆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战胜因侵略者造成的饥荒的信心等。小说弘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顽强抗战等时代精神。(一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媳妇老爱向人夸赞她做姑娘时候自己用过的纺车,像惦记着什么亲人似的总忘不了,一到妇救会主任在大会上讲了什么纺线织布,媳妇可更乐上了,成天就嚷着纺线纺线”“看着障眼的木头机子,想到这将是一场落空的胡闹,婆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嫌恶”“婆婆躺在被窝里老是咳嗽着,不断地拿眼角瞟着纺车和坐在纺车旁边的媳妇。她心里格外痛惜油灯里剩着的那一点点油。媳妇却正因几次的断线苦恼着,直抱怨油灯的光焰太不顶事”“心里奇怪过去为什么老是不满意媳妇,媳妇才是个能干的身手”“媳妇打合作社领上棉花,走回家来的时候,婆婆从锅里拿出一碗热腾腾的豆腐来”小说反映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艰苦生活,家境窘迫的媳妇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纺线劳动,婆婆也由嫌弃媳妇变为支持,塑造了媳妇、婆婆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饿肚子,没饭吃,只恨鬼子太凶残,又烧又抢,弄成这结果,也不能光靠政府救济,也不能光等丈夫弄粮食来,她相信妇救会主任的话,她相信纺织生产可以战胜鬼子造成的灾荒”“第二天一早起来,她就坐在纺车旁边,把断了的线缠到锭子上,右手摇起把子,左手里的絮节就不断地引出一条长长的线来”在战争年代后方的百姓生活艰苦,小说中的媳妇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劳动,小说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战胜因侵略者造成的饥荒的信心等。小说通过描写媳妇一家人在抗战困难时期不等不靠,纺线生产,改变现状,弘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顽强抗战等时代精神。10EHL 11D 12A 13(1)(4分)每年回家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食。(2)(4分)我和自新交往最长久,看见他当面批评别人的过错,使人无地自容。14(3分)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表现了张自新的文章“博雅而有奇气”的特点。(一点1分,两点3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租税没地方来。每年年底,官府催交租税,把他哥哥拷打得体无完肤。“所出”做“无”的宾语,其后断句;“官府”是主语,“催”是谓语,“科”是宾语,句子结构齐全,前后断句。故选EHL。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B.怎么能或难道能;宁可、宁愿。句意:再说我怎么能因为衣食而使母亲忧愁呢?/宁可跳入水中,葬身鱼腹。C.脸色;容貌。句意:不曾看人家的脸色。/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D.“两句中的殊字含义相同”错误。前者为“很”,后者为“不同”。句意:他也很不放在心上。/秦始皇去世以后,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的地方。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他背诵古代经书的内容,过目不忘”错误。由原文“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可知,应是张自新对古代五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省”,探亲;“敝”,破;“敝衣草履”名作动;“具”,准备。(2)“游”,交往;“面”,当面;“过”,过错;“无所容”,无地自容。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的意思是:纯甫喜欢奖掖读书人,然而其中受到他赞许的,不过一两个人,却唯独称赞自新。写纯甫对自新的称赞,属于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结合“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可知,表现了张自新的文章“博雅而有奇气”的特点。参考译文: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开始读书,非常聪明。古代五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装扮粉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耻笑他的,把他看作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着了,自新用灯台掷过去,油污溅满书桌,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像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庭生活不能维持,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如捕风捉影,期望做大宫,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为什么还去读书呢?”自新流着泪长跪,说:“父亲用这来嘱咐我,他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记呢?再说我怎么能因为衣食而使母亲忧愁呢?”他的兄长是里长,村里很多人逃亡到外地,租税没地方来。每年年底,官府催交租税,把他哥哥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替哥哥,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惊奇他的义气,正要打时,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二十岁,自新到别的地方读书。每年回家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食,兄弟欢畅,大家很开心。自新对那些有权势的大人物,蔑视而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浮,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相会聚集时,用下流话戏笑作乐,自新对这一切都不理会。人家和他搭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时,他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又怎么样呢?”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发,像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急,自新实在拿不出,多次遭受鞭打辱骂,心里怏怏不乐,想要离开,不久得病而死。自新写的文章,渊博高雅而有奇伟气概,没有人能知道。我曾把他的文章拿给吴纯甫看,纯甫喜欢奖掖读书人,然而其中受到他赞许的,不过一两个人,却唯独称赞自新。自新死后,纯甫买来棺材安葬了他。归有光说:我和自新交往最长久,看见他当面批评别人的过错,使人无地自容。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被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探问吗?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它与蜀道难开篇写法类似,感情强烈”错,这香诗的首联语调平缓自然,蜀道难则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二者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16. (4分)颈联中“笼”和“绕”用得好;“笼”字写出了山上树木繁茂、枝叶婆娑并笼罩栈道的景象,生动传神;“绕”字写出了山下春江环绕蜀城的美景,形象贴切。(一个词1分;分析各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芬芳的花树茂密葱茏,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流淌,环绕着蜀城,颈联中用得最好的两个字自然是动词“笼”和“绕”。“笼”字生动地写出了栈道旁的芬芳花树长得枝繁叶茂并笼罩栈道的景象;“绕”字写出了河流环绕蜀城的秀丽美景。两字生动传神,写出入蜀之路的瑰丽秀美,让诗句由前两联的哀苦变为开朗明丽。17.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18. 答案:还是;当之无愧;镌刻(3分)19.(3分) 答案:以“我们”后辈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你”作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图强的辛劳付出;第一人称“我们”,更能直接表达对“你”的敬意,有利于带入读者共情;如单用第二人称“你”,行文难免单调呆板,不如多种人称结合富有变化感。(一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人称作用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人称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在文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结合运用,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以面对面交谈的方式,直接表达了对黄遵宪的赞美。20(4分). 答案:“悲愤”“思考”本是无形,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它们比作“秋风”,“夏日流萤”,或真实可感或视觉可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的心路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引领作用。“感悟”“思考”本是无形,作者运用“瘦、堆积、点亮”等形容词与动词,将描写对象有形化,更富形象感与感染力。(一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修辞的能力。作答时,要首先判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结合修辞特点进行分析。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比喻有化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可以使句子生动形象。21(4分) A.分为内部和谐与外部适应两个方面B.指的是个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22(6分)语句可修改为:身体健康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功能的水平语句可修改为:其中,自我是人格系统的核心成分语句可修改为:对社会处境不利者尤其具有保护作用23.(60分) 【审题分析】审材料,明要求这是一则含有思辨性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是由两句名言构成的。首先要理解两句话的内涵和关系。从两段材料来看,话题应该是“争与不争”。第一句话“竞争是成功最有力的促进剂”说明了竞争的正面价值和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敢于去竞争,大胆去竞争。“竞争”这个词,贯穿了人类的历史。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个“争”字比如美好的生活要自己“争取”、做人要“争一口气”、生存就是“竞争”、为了捍卫权利可能还要“争战”等等。同时,竞争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亘古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于是自然界进化出优胜的物种,人类社会演变出优秀的民族,人群中脱颖而出优胜的个体。竞争可以挖掘人的创造力和潜能,激发自我完善的动力,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竞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可以加速各项事业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加快社会的进步,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第二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所谓的“不争”,并不是说要害怕竞争、不敢竞争,逃避竞争,更不是躺平和摆烂的不思进取。“不争”是为了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为了“莫能与之争”。所以,这种看似在退,实则

    注意事项

    本文(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yz****8)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