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97140020
资源大小:14.82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1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 “文明的印记”,所选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 中书的一封书信,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山水之美,传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2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但他们对于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和文化背景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点拨。 同时,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要学习作者高雅的志趣和情怀。>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文中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节奏感。2 .讨论法:通过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3 .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文中的美景,提高审美能力。4 .讲授法:通过讲授,介绍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答谢中书书,它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以清 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山水之美,传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二、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号华阳隐居,是中国南朝时期 的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隐居茅山,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医药著作有本草经集注,炼丹著作有陶隐居集等。三、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 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四、题目解析“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指谢征,作者的朋友。“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 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五、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情感。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大意。3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4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重音和情感。六、研读赏析1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高耸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水流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和沙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对立而峭拔,石壁上有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交相辉映,非常美丽。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青翠的树林和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文章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山水之美,传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2 .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山水之美的?明确: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 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 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 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 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 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 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 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 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3 .你觉得文章中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为什么?明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而且“入”和“见”两个 动词用得非常巧妙,使山水有了灵性和活力。-“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写出了两岸景物的 丰富多彩和变化多姿,而且“交辉”和“俱备”两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和 整体感。-“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用早晚的变化和动物的活动,写出了山林 之朝暮和生命之活力,而且“乱鸣”和“竞跃”两个词用得非常生动,增强了声音的热闹和节 奏的明快。-“实是欲界之仙都”,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江南山水的美好和珍贵,而且“仙 都”这个词用得非常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和美感。4 .作者为什么会有“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受?明确:作者有“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受,是因为他酷爱自然,鄙弃尘俗,对山水有着深厚的 感情和审美的情趣。他在文章中抒发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快乐,也体现了他对谢中书的敬仰 和劝慰。5 .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作者是一个有着高尚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人,他能够发现自然的美,也能够欣赏自然的美, 还能够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自然的美。他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崇尚高雅的人。七、小结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美文,也是一篇抒情的佳作。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 人间仙境般的美景,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仰和向往。文章以感慨发端,以赞美收束,中间 部分则具体描写了山水之美,层次井然,过渡自然。作者抓住江南山水的特点,以清峻的笔触,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快乐,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鄙弃尘俗的 高洁志趣。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成功地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深入了解了陶弘景的文 学风格和他对待自然的态度。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解读,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陶弘景在文中所表达 的对自然的热爱和景物的赞美,同时也能理解他抒发情感的方式和表达手法。我在教学中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 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对文本的探究欲望。例如,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 探讨了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他们理解了陶弘景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然而,我也意识到这节课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文本的过程中,我对一些细节的 解读可能还不够深入,没有充分挖掘出文本中的内涵和意义。此外,我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 间来独立思考和阅读文本,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总的来说,通过这次的教学体验,我认为我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更好地引导学生进 行阅读和思考,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 进,我能够更好地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