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煤矿概况.docx
贵州煤矿概况一、概述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理坐标:东京104。-109°北纬25° -29° ,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由 乌蒙山、大娄山、苗岭、武陵山构成全省地势骨架,西高东低。主要有乌江、北盘江两流域,分属长江、珠 江水系。以贵阳为中心有滇黔、川黔、黔桂等四条铁路及公路与邻省相连,各县及公社多通公路。贵州 省 煤炭资源分布较广,全省86个县、市、区中,产煤县、市、区有74个,含煤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土地面积的40%以上,划分为20个煤田。但在 全省9个煤田中,六盘水、织金、纳雍和黔北三大煤田煤炭 资源约占已探明储量的86%o我省煤炭资源总量2419亿吨,至一九九三年底止全省保有储量:4983017万吨;预测储量(可靠级) 864亿吨。其中探明储量499亿吨(2003年省矿产储量简表),预测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量1920亿吨。 截至2004年末,贵州省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587.29亿吨。包括在建生产矿井在内,贵州省已利用的煤炭 资源量为83. 68亿吨,已利用资源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例仅为14.25%,尚未利用的资源储量为503. 61 亿吨,占累计探明储量的85.75%。截止2005年底,我省煤炭资源规模以上开发强度从“九五”末的11%左右提高到16%以上,原煤产量 年均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2005年全省原煤产量已达到10795万吨,与2000年3025万吨相比,增长了 2. 57倍。煤炭外销3361万吨,与2000年1000万吨相比,增长了2. 36倍。从销售结构看,省内耗煤约为 65% (电力30%,冶金、建材、化工、民用35%),省外用煤约35%。外销的主要方向是广西、广东、云 南、湖南、重庆、四川等省、市、区,其中广西约占65%以上。(1)贵州含煤地层特征一、 下古生界含石煤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最主要的是寒武系牛蹄塘组。分布 于黔北、黔东北、黔东南等地,总厚26313米,平均170米左右。含石煤总厚1020余米,发热量 400-800卡/克,个别高达3000卡/克。常伴生磷块岩及锐、钛、铝、锲、铀等稀散放射性元素。二、下石炭统大塘组:总厚19-992米,一般200-500米。主要分布于黔西北威宁、毕节、纳雍和 黔东南贵定、龙里、都匀、荔波等地。由页岩、砂质页岩、石英砂岩地煤组成。威宁、荔波、都匀等地煤 层发育较好,含煤110层,可采12层,厚1.21.5米。煤种:厚煤一无烟煤。三、下二叠统梁山组:除黔东北思南等地缺失外,其余地区普遍沉积。总厚0300余米。为泥岩、粉 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和煤层组成的滨海相沉积。黔西北水城、毕节以西,黔东南凯里、从江、黎平等 地煤层发育较好,地层一般厚10-50米,含煤07层,一般可采1层,厚0. 63-1.0米,煤层呈透境状、 串珠状。为气煤一无烟煤。四、上二叠统龙潭、长兴组:总厚53852米,一般213米(修文)一439米(格目底)。除黔东南一隅外均有分布,为一套碎屑岩、灰岩、煤层组成地含煤地层。由北向南厚度为:桐梓113米,息峰229米, 贵阳320米,紫云852米,册享332米;大致有薄一厚一薄的变化。自西向东分为三个相区,厚度变化无 明显规律。含煤060余层,一般可采1层(天柱)一41层(格目底),煤厚0.534.1米。(一) 过渡相区:分布于毕节、水城、盘县一线以西,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偶夹泥灰岩和透镜状菱铁 岩。一般含煤40一50余层,可采十余层,多分布于煤组中上部,厚5. 1632米。煤质:中灰、低硫一中 硫。煤种:气煤一无烟煤。(-) 海陆交互相区:位于过渡相区以东,桐梓、贵阳、兴仁一线以西。由碎屑岩、灰岩、煤层组成, 灰岩层数、厚度自西向东递增。煤组厚度、煤层层数变化较大,六枝矿区煤组一般厚360米,含煤8-32层,可 采一般6层,厚12米左右。多为中灰、中一高硫煤。以无烟煤为多,也有部分烟煤。(三) 海相区:桐梓、贵阳、兴仁一线以东地区,自西向东龙潭组逐渐过渡为吴家坪组,以灰岩为主, 夹碎屑岩、煤层。含煤1数层,可采1层,厚约1米。为中灰、富一高硫煤。煤种:肥一贫煤。五、上三叠统二桥组:总厚70-1460米,分布于黔北、黔西北及贵阳地区。分贞丰型和郎岱型。(一) 贞丰型:以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灰岩、泥灰岩,含煤280层,可采04层,厚05米。中灰、富一高硫;气一肥煤。龙头山向斜本组厚1389米,含煤22层,可采4层,厚约5米。(二) 郎岱型:碎屑岩夹煤线、薄煤、炭质页岩,一般无可采煤层。六枝郎岱本组厚334米。六、新第三系翁哨组:保存不全,可见厚度60-212米。分布于旋秉翁哨、盘县平关、威宁水中等地, 陆相含煤沉积,含褐煤1-11层,可采1-8层,最厚达30余米。灰分39.91,硫分3.21%o(2)煤层构造特征贵州省地处新华夏系第三褶皱带与沉降带的南部和南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褶曲、断裂均较发育。 上 二叠统含煤地层为省内重要含煤地层,其沉积发育受下述几组构造带的影响较为明显:(一)展布于纳 雍至 黄平一带的东西向构造带,其南北地层发育不同。(二)南北向构造体系,尤其是展布于遵义、贵阳、 罗甸 的黔中构造带。(三)华夏、新华夏系全省均较发育,多展布于黔东地区。对各煤田影响较大。(四) 北西 向构造带主要展布于黔西水城望谟地区。北西向复式褶皱、断裂对黔西煤田的发育、改造影响较大,受其影响 水城煤田南、北含煤地层的厚度、含煤性等差异较大。由于几组构造带(体系)相互切割、联合、改造的影响, 使各煤田小断层比较发育,构造更加复杂化。二、现状按照国家提出的“十一五”煤炭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方案和国家编制的大型煤炭基地规划,贵州省已 被列入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 云贵基地规划之中。根据国家对各省在大基地规划内煤炭产量计划的安 排,要求到2020年我省大基地规划范围内煤炭产量达到1.27亿吨/年。其中,贵州省2010年在大基地 规划内的产量规模安排为0. 96亿吨/年(外运3200万吨)。根 据国家“十一五”煤炭工业中长期规划和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规划的要求,结合我省“十五”期煤 炭产销情况分析和产业发展对煤炭消费的需求,通过对我省电力、冶 金、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部门“十 一五”发展中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以及省外煤炭市场发展的需求预测,“十一五”期末我省原煤的需求量 将达1.6亿吨。其中:省内消耗量为1.2亿吨,其中:电煤约0.7亿吨,其他冶金、建材、煤化工等约 0. 5亿吨;外送约0. 4亿吨。在国家对煤炭行业实施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通过 引进优强企业,由原来单纯依靠省内四家煤矿企业的模式,转变形成以国有大中型骨干煤矿企业和具有实 力的其它所有制企业联合开发的格局,实现了煤炭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了我省煤炭工业规范化、规 模化发展实力。尤其是通过煤电联营模式新建设了一批大中型骨干矿井,促进了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十五”以来贵州煤矿取得的进展“十一五”以来,国家一方面加大了对我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投入,主要是健全和完善矿井水害 防治系统、顶板灾害防治、“一通三防”安全设施配套(包括通风设备更新、瓦斯抽放、安全监测监控、矿 井防尘灭火系统的改造和完善)。一方面重点加大了煤矿采掘、洗选工艺的升级改造。我省国有重点煤 矿 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安全保障得到加强,煤矿的总体形象出现良好的态势。“十五”随着煤炭工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煤炭企业在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煤炭 经济效益的意识,陆续开始启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有关项目的开发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批利用煤 矿瓦斯发电,以及煤研石发电等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在我省建成投产。“十五”以来,根据我省能源工业发展对煤田地质勘探的需求,各级政府加大了煤田地质勘查支持力 度,在政府加大投入补助力度的同时,采取多种资金筹集方式,确保煤田地质勘查任务的完成。与“九五”相比, 煤田地质勘查呈现出“质好量大”的局面。共完成钻探工程量约70万米,获得资源量约50亿吨,提交大 中型井田的地质报告40件。有效地保证了我省“十五”时期各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任务的完成。0“十五”煤炭项目建设进度安排按照国家“大煤保大电”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我省为一、二批“西电东送”电源主要配套了 25对大中型矿井,建设总规模5140万吨/年,“十五”以来已陆续开工建设。其中:“十五”建成3对,可 形成生产规模540万吨/年,“十一五”建成22对,可新形成生产规模3800万吨/年,“十二五”收尾 建成,可新形成生产规模800万吨/年。我省 2006 年、2007 年、2008 年、2009 年、2010 年:预计原煤生产量分别为:11900万吨、12900万吨、13900万吨、14800万吨、16000万吨;根据对我省对电煤配套大中型矿井建设进度安排,大中型矿井产量分别为:2910万吨、4040万吨、5895万吨、7895万吨、11010万吨;大中型矿产量在全省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4.5%、31.3%, 42.4%、53.3%、68. 8%;三、“十一五”总体规划和目标1、主要任务(1)在全省推广和使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以及其他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在建和新建大中型矿井的 地质勘查精度,在提高矿井安全施工建设保障程度的基础上,按期建成投产;加大对后备区资源普查勘探 和保护力度,确保煤炭资源按照规划,有序开发建设。(2) 将煤炭的开发建设重点逐步转移到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培育和发展一批煤及煤 化工等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新能源工业基地,延长煤炭产业链,促进煤炭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就地转化。 从机制和体制创新入手,培育和打造一批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基地,促进煤炭和相关产业的协 调发展。(3)大力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支持大型煤炭企业 通过兼并、收购、租赁等一切合法可行的形式联合改造规划煤炭矿区内的小矿,加快提升规模和竞争实力。2、目标产量目标:全省原煤产量“十一五”末预计达到L 6亿吨。安全生产目标: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00%安装瓦斯抽放系统,建设并完善安全监测、监 控系统;根据煤尘爆炸性及煤层自燃发火性完善防灭火和防尘的技术装备。行业结构目标:力争在“十一五”分别培育23个煤电化(铝)一体化的跨行业、跨所有制的 大型企业集团,实现煤炭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变煤炭行业长期以来结构单一的状况,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 力。产品结构调整目标:大力提高原煤洗选比率,到2010年,洗选比率达到70%以上。努力争取煤 的液化、气化、煤层气开发等煤的加工转化以及综合利用项目有较大突破性进展。 煤炭清洁生产环境目标: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积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使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 转向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力争到2010年,新建项目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现有矿井污染有较大程度的减轻; 使矿区的环境质量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达到相当水平,逐步建立起生态良 性循环体系,使环境 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地质勘查目标:继续加大对规划矿区内矿井以及后备区的普、详查力度,开展对深部勘查工作, 增强我省资源战略储备能力。推广和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我省煤炭地质勘查精度,提高我省煤 矿安全生产和建设管理水平。3、煤炭重点建设项目(1)主要新开工大中型煤矿项目配套我省火电项目,以及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十一五”新开工建设43对大中型矿井,总 规模4905万吨/年。(2)老矿区扩能技改项目对盘江和水城矿区的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挖潜和扩能改造,力争“十一五”末使盘江矿区(老区)达到 1200万吨/年,水城矿区(老区)达到1000万吨/年。配套盘江、水城老矿区矿井技改扩能对相应配套 选煤厂进行扩建,规模为:10801500万吨/年,新增洗选能力420万吨/年;新建选煤厂,规模为:8000 万吨/年。(3)煤炭综合利用项目I、以重点解决我省城市燃气为主,建设一批煤气化制醇酸项目,“十一五”建成投产180万吨/年 甲醇以及60万吨/年二甲醛、20万吨/年醋酸、30万吨/年烯燃等下游产品。II、矿区瓦斯综合利用项目在矿井布局相对集中的盘江矿区和水城矿区,分别启动瓦斯发电厂项目的前期工作;IIL青山一保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尽快完成勘探和参数井试验工作,争取“十一五”末进入商业性开发。(4)煤田地质勘探“十一五”计划开展42个地质勘查项目,地质钻探工程量79万米,预算投资6. 37亿元。其中:普 查项目8个,地质钻探工程量9万米,精查项目34个,地质钻探工程量70万米。四、需解决的问题和措施1、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资源合理开发“十五”以来,经过矿业秩序整顿,我省地方小煤矿泛滥的局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仍然处于煤 矿数量偏多,平均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至2005年底,全省原煤产量中地方小矿产量约占78%。全省共 有生产煤矿2143对,平均单井产量不足4万吨/年。由于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造成以下问题影响我省 煤炭工业发展。一是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占我省煤矿总数78%的小矿由于自身生产、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的限制, 也导致全省煤矿事故多发,煤矿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二是资源回采率低。我省目前小矿比率仍然过大,由于小矿自身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煤 炭资源回采率低,也影响到全省煤炭资源回采的提高。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我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起步较晚,加之对煤炭深加工技术的研发能力和引进 实力欠缺,影响了煤化工项目的开发深度和市场的发展。(2)电煤运输紧张形势日趋严峻,运输“瓶颈”仍然存在省内运输。我省电厂大都属于坑口电厂,主要运输方式除胶带运输外均采用公路运输解决。尽管 对电煤运输公路进行了规划,但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运煤公路的建设已经滞后。随着电厂陆续建成投 产,电煤需要量的逐渐增加,运输紧张形势日趋严重。省外运输。南昆铁路、株六复线、内昆线建成通车后运量发展很快,目前已无富余运煤能力, 南下通道仍然不畅,而其它通往华中、华南的铁路线也基本饱和,通往两广最大的煤炭消费市场的通道能 力仍不足,另外由于空车严重不足,仅能满足三分之一左右运量,严重影响了我省的煤炭外销。(3)电源建设进度普遍提前,造成配套矿井建设滞后和电煤供应紧张我省“西电东送”第一批电源配套矿井由于受国家对煤矿建设项目审批的特殊要求,项目核准有关程 序时间较长等原因影响,造成矿井建设滞后电厂。但是,尽管“西电东送”第二批电源配套矿井均与电厂 同步或提前开工建设安排,由于电源建设普遍存在不按照计划工期纷纷提前建成投产情况,不仅使配套煤 矿总是处于滞后于电厂建设进度的局面,而且影响了电煤供应计划安排,造成电煤供应紧张。(4)煤田地质勘查程度和精度尚待进一步提高一是煤田地质勘查程度仍然较低,特别是对后备区和中、深部的地质勘查程度,不能保证满足煤炭资 源综合开发规划布局和资源战略储备的需要;二是由于我省受地质条件限制,煤矿地质构造和开采技术条 件较复杂,不同程度影响了我省煤田地质勘查精度,对矿井煤与瓦斯突出、顶板事故、水灾等多种灾害的 防治带来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煤炭工业的发展。三是煤炭资源开采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矛盾突 出。随着我省“十五”以来煤炭资源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强,加之陡坡耕种等问题突出,一方面造成水土流 失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质量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进而形成岩溶石漠化;另一方面煤矿排放的三废(废 水、废渣、废气)对水源、大气污染加剧,井下抽出的瓦斯排入大气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水土保持、生 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四是煤炭资源开采与地质环境的矛盾突出。我省“十五”以来“西电东送”任务重,配套电煤矿区、 矿井开发、建设全面铺开,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十分巨大,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诱发滑坡、崩塌不可 避免,地质环境的治理将会任重而道远。五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与城市经济发展矛盾突出。随着我省城市经济发展,加大了对城市清洁能 源的需求,仅仅依靠外来供给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利用煤炭资源开发清洁能源技术拓展我省城市燃 气气源,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十分迫切。六是水电建设与库区移民安置矛盾突出。我省“十五”一“十一五”开工建设的大中型电站预计库区 移民将达30万人,库区移民生产和生活安置工作强度大,库区社2、发展措施(1)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煤炭资源的总体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合理确定矿区开发建设规模,认真 贯彻执行国家在煤炭开发建设方面的产业政策和规定,在加快建设大中型矿井的同时,搞好地方小矿的整 合工作。(2)重视煤炭资源的战略储备,对有较大潜在资源量的新煤田区、稀缺煤种区和重要煤种,实行战 略性保护。坚持煤炭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努力搞好环境、生态保 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煤炭经济和矿区环境协调发展。(3)加大煤炭采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力度,高起点提升我省煤炭工业的科技水平。今 后大型煤矿、选煤厂项目的设备招标不仅要面向省外市场,也应面向国外市场,只要性价比高的,有利于 安全生产和降低运行成本的,应该大胆引进。(4)重视和加强我省煤炭深加工研究开发技术力量的培育力度,打造和培养我省自身煤炭科技研发队 伍,提高和增强我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实力。(5)进一步搞好环境容量平衡,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按照国家对我省环境总量控制的目标要求,我省“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任务十分艰巨。因此, 在抓紧作好后续电源点有关环境评价工作的同时,“十一五”期重点应抓好现役火电厂和已经建成投产电厂限期脱硫工作,一是要求尚未安装脱硫装置的现役火电厂必须在“十一五”全部安装脱硫装置。 二是“十五”期已建成投产的第一批“西电东送”火电厂,凡是没有安装脱硫装置的,必须在“十一五” 期内限期完成脱硫装置的安装任务。三是后续电源点的脱硫装置一律与电厂同期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做好煤炭矿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一是加强矿区环境保护。对煤炭开采、洗选、运输、加工、利用和废物处理等环节进行全面控制,减 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二是贯彻国家资源保护法,对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确保煤炭生产持续稳定,避免大起大落,根 据规划调控生产总量和组织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