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ACM 005-2017 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评价.docx
摇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摇 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评价 / 中华中医药学会编 郾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郾 10摇 ISBN 978 - 7 - 5132 - 4531 - 9摇 玉郾 淤外摇 域郾 淤中摇 芋郾 淤外用药( 中药) - 皮肤 - 药物副作用 - 研究摇 郁郾 淤R286摇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17) 第 250884 号目摇 摇 次前言 玉引言 芋1摇 范围 12摇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摇 术语和定义 14摇 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的分类 15摇 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的评价时间 26摇 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的诊断 27摇 不良反应与外用中成药的因果关系判断 38摇 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评价 39摇 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处理原则 3参考文献 4前摇 摇 言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本标准按照 GB / T 1郾 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李邻峰、 温海、 顾恒、 顾军、 刘玮、 刘巧、 刘玲玲、 徐金华、 肖生祥、 李明、 李斌、 徐薇、 段逸群、 柳曦光、 李元文、 刘红霞、 宋坪、 闫晓宁、 陈维武、 周冬梅、 张军、 刘维达。玉引摇 摇 言外用中成药应用越来越广, 不但用于治疗皮肤病, 也用来治疗肌肉、 关节、 软组织甚至内脏疾病。 外用中成药皮肤局部不良反应并不少见, 但由于缺乏统一认识, 多数反应被临床医师笼统地称为“过敏反应冶 , 导致患者不能继续使用该药。 由于某些外用中成药临床 “ 过敏反应冶 较多, 这些中成药甚至有退出市场的风险。 实际上, 许多外用中成药的皮肤反应不一定是过敏反应, 正确评价外用中成药不良反应, 对于外用中成药的推广及合理使用非常重要。中成药的成分复杂, 说明书中对不良反应的标注多为 “ 尚不明确冶 , 故不能像化学药物那样参考已知不良反应进行评价, 因此有必要单独制定外用中成药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 以利医生在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中参考。芋T / CACM 0052017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评价1摇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评价的原则、 依据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的划分与判定。2摇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有参考价值。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 ICD10GB17149郾 11997摇 国家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GB17149郾 21997摇 国家化妆品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GBZ182013摇 国家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3摇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郾 1中成药摇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 以中药为原料, 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 经国家批准依法生产的成方中药制剂, 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3郾 2外用中成药摇 Topical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指为治疗及预防疾病而在皮肤表面使用的中成药。3郾 3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摇 Dermatologic adverse reactions of topical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鄄cine指由于使用外用中成药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4摇 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的分类4郾 1摇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指外用中成药通过非变态反应机制而致的皮炎。 特点是无需致敏, 如果刺激性足够强, 任何人均可以发病。 皮肤薄嫩部位、 局部皮肤有损伤以及特应性皮炎患者更易发。 刺激性强的药物可以在使用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生反应, 刺激性弱的药物则可能在用药数日或数周后发生反应。 局部通常有烧灼感、 疼痛或瘙痒。 皮损表现为与药物使用区域边界清楚一致的红斑、 水肿、 水疱、 大疱或脱屑, 也可以表现为区域内散在的丘疹或脓疱、 糜烂或溃疡。 慢性累积性刺激皮炎可以出现皮肤肥厚、 鳞屑及皲裂。 轻者仅表现为皮肤感觉异常。 降低外用药浓度或减少接触时间可以明显减轻或不出现皮炎。4郾 2摇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指外用中成药通过迟发型变态反应机制引发的皮炎。 仅发生在已经对外用药过敏的患者, 致敏期 3 天以上。 致敏后再接触多在用药数小时后发生反应, 48 小时左右达到高峰。 停止接触后炎症反应不能马上消退, 多维持 1 周左右。 临床多表现为湿疹样, 有明显瘙痒, 局部出现红斑、 水肿, 可以有密集丘疹、 丘疱疹、 水疱或大疱、 糜烂、 渗出。 一般无疼痛, 不出现脓疱、 坏死及溃疡。 皮损可以超出用药部位, 向周边蔓延或在远隔部位出现。 也可以出现多形性红斑样、 扁平苔藓1T / CACM 0052017样皮损及色素改变等。4郾 3摇 接触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指外用中成药通过变态反应性机制或者是非变态反应性机制引发的反应。 由过敏机制引起者可以诱发严重全身过敏反应。 反应在接触外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 并在 24 小时内消退。 轻者表现为一过性红斑, 典型者为风团, 重者出现全身风团及严重全身过敏反应。 也可以出现湿疹样改变。 停止接触后反应可以很快消退。 自觉症状可以有烧灼感、 刺痛或瘙痒。 非免疫性机制引起者一般无严重全身反应。4郾 4摇 光毒性接触性皮炎及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光毒性皮炎及光变应变性皮炎指皮肤使用外用中成药后, 再行光照所引起的局部皮肤反应。 按照发病机制可以分为两类, 其中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的反应称为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反应, 表现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由非变态反应机制引起者称为光毒性接触性皮炎, 表现类似日晒伤, 可以遗留明显的色素沉着。5摇 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的评价时间贴剂及硬膏剂型应在去除药物至少 30 分钟后进行判定, 以排除因药物局部压迫皮肤造成的红斑反应。 其他剂型则不需要。6摇 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的诊断6郾 1摇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6郾 1郾 1摇 有明确外用中成药用药史。6郾 1郾 2摇 自使用至发病所需时间与药物的性质、 浓度、 接触方式及时间有关。6郾 1郾 3摇 在同样条件下, 大多数使用者发病。6郾 1郾 4摇 皮损边界清楚, 与外用中成药使用部位一致。6郾 1郾 5摇 皮损表现为红斑、 脱屑或红斑、 丘疹, 可以出现水疱或者大疱、 糜烂、 溃疡。 自觉烧灼感或疼痛, 也可以瘙痒。6郾 1郾 6摇 具自限性, 停止使用后 3 4 天内很快消退。 降低药物浓度或者缩短使用时间可以不发生反应。6郾 1郾 7摇 用可疑药物做斑贴试验阴性。6郾 2摇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6郾 2郾 1摇 有明确外用中成药用药史。6郾 2郾 2摇 初次使用不发病, 需要至少使用 3 天以上致敏后才会发病。 致敏后再接触则常在数小时后发病。 反应程度与药物的致敏强度和个体素质有关。6郾 2郾 3摇 在同样条件下, 仅少数人发病。6郾 2郾 4摇 皮损与外用中成药使用部位一致, 但可以向邻近部位扩展而超出使用部位。6郾 2郾 5摇 皮损表现为红斑、 丘疹或水疱, 但无糜烂、 脓疱或溃疡; 自觉瘙痒。6郾 2郾 6摇 停止使用后不会马上消退, 往往持续 1 周左右。6郾 2郾 7摇 用可疑外用中成药做斑贴试验阳性。6郾 3摇 接触性荨麻疹的诊断6郾 3郾 1摇 有明确外用中成药用药史。6郾 3郾 2摇 由过敏反应机制引起者初次使用不发病, 存在一定致敏期, 致敏后再接触常在数分钟至 24小时内发病。 非过敏反应引起者可以初次使用即发病。6郾 3郾 3摇 在使用部位出现红斑或风团, 重者出现全身风团及严重全身过敏反应。 也可以出现湿疹样改变。 自觉症状为烧灼感、 刺痛或瘙痒。6郾 3郾 4摇 停止接触后反应在 24 小时内消退。2T / CACM 00520176郾 4摇 光毒性接触性皮炎及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6郾 4郾 1摇 有明确的外用中成药用药史。6郾 4郾 2摇 过敏者初次接触不发病, 有致敏期, 致敏后再接触常在数小时后发病。 反应程度与致敏物的致敏强度和个体素质有关。 药物光毒性反应可以在初次使用时发病。6郾 4郾 3摇 在同样条件下, 药物光变态反应者仅少数人发病; 药物光毒性反应可以多数使用者发病。6郾 4郾 4摇 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光毒性接触性皮炎的表现为外用中成药使用部位的红斑、 丘疹、 脱屑, 自觉疼痛或烧灼感, 遗留明显色素沉着。6郾 4郾 5摇 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用可疑外用中成药做光斑贴试验阳性。7摇 不良反应与外用中成药的因果关系判断7郾 1摇 有明确外用中成药用药史, 皮损的发生与使用外用中成药有合理时间关系。7郾 2摇 皮肤不良反应部位与外用中成药使用部位基本一致, 反应表现符合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特点且与该外用中成药已知皮肤不良反应相符合。7郾 3摇 停止使用可疑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减轻或消退。7郾 4摇 再次使用可疑外用中成药出现类似皮肤不良反应。7郾 5摇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皮肤病变。注: 肯定有关: 上述 1 5 全部符合。很可能有关: 符合 1 3 条。可能有关: 符合 1 2 条。可疑: 仅符合第 1 条。无关: 不符合 1 5 条中的任何一条。8摇 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评价8郾 1摇 主观症状主观症状包括瘙痒、 疼痛或烧灼感, 可以按照 4 级方法评价: 0 = 无。 1 = 轻度, 不影响日常生活及睡眠。 2 = 中度, 影响日常生活, 但不影响睡眠。 3 = 重度, 影响睡眠。8郾 2摇 皮损表现皮损表现包括红斑、 丘疹、 水肿、 水疱、 大疱、 渗出、 脓疱、 糜烂、 渗出及溃疡、 肥厚、 脱屑及色素改变等, 可以按照 4 级方法评价: 0 = 无。 1 = 轻度, 只有模糊红斑, 没有水肿 ( 皮损摸不到隆起) 及丘疹。 2 = 中度, 清晰的红斑, 伴水肿 ( 皮损可以触摸到隆起) 及丘疹。 3 = 重度, 出现水疱、大疱、 渗出或脓疱、 糜烂、 渗出或溃疡或风团、 肥厚。8郾 3摇 总体评价主观症状及皮损表现积分有 1 项达到 1 即为轻度, 达到 2 为中度, 达到 3 为重度。 以反应严重程度加上不良反应类型进行综合评价, 如轻度刺激性接触性皮炎。9摇 外用中成药皮肤不良反应处理原则9郾 1摇 及时清除皮肤表面的外用中成药。9郾 2摇 轻度刺激性皮炎, 无须处理, 可以在密切临床观察的情况下继续应用; 中度刺激性皮炎应停药, 必须使用时可以待反应消退后减少使用时间或降低药物浓度后尝试使用; 重度刺激性皮炎应禁止继续使用。 接触性变应性皮炎、 接触性荨麻疹及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不应再继续用药。9郾 3摇 皮肤不良反应的处理参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3T / CACM 0052017参摇 考摇 文摇 献1 宋立人 郾 现代中医药学大辞典 M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85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 郾 外用中成药治疗湿疹皮炎的专家共识 (2012) J . 中华皮肤科学杂志, 2012郾 45 (12) : 841 - 8423 李林峰 郾 接触性皮炎与皮肤变态反应 M .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 254郾 125 - 1364 Rietschel RL Clues to an accurate diagnosis of contact dermatitis J. Dermatol Ther, 2004郾 17: 224 - 2305 Fonacier LS, Dreskin SC, Leung DY郾 Allergic skin disease J . J Allergy Clin lmmunol郾 2010, 125:138 - 1496 王侠生, 廖康煌 郾 杨国亮皮肤病学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392 - 3937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 郾 皮肤外用药局部不良反应评价专家共识 J . 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 (4) : 483 - 4848 李邻峰 郾 湿疹皮炎与皮肤过敏反应的诊断与治疗 M .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 48- 609 Bourke J, Coulson I, English J郾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ntact dermatitis: an update J . BrJ Dermatol, 2009, 160 (5) : 946 - 95410 Von Krogh G, Maibach HI郾 The contact urticaria syndrome郾 Semin Dermatol 1982; 1: 5911 Lahti A郾 Non - immunologic contact urticaria郾 Acta Derm Venereol 1980; 60 ( Suppl 91)12 Harber LC, Bickers DR郾 Photosensitivity diseases: principl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郾 Philadelphia:WB Saunders, 198113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 S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督司, 200514 Agbabiaka TB, Savovie J, Ernst E郾 Methods for causality assessment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 sys鄄tematic review J . Drug Safe, 2008, 31 (1) : 21 - 3715 桂文民, 王永铭, 程能能 郾 药物不良反应的判定与其研究方法 ( 续一) J . 中国药物警戒,2004, 1 (2) : 17 - 1916 杜文民, 王永铭, 程能能 郾 药物不良反应的判定与其研究方法 ( 续完) J . 中国药物警戒,2005, 2 (1) : 11 - 1417 李林峰 郾 接触性皮炎与皮肤变态反应 M . 第 2 版. 北京: 北 京 大 学 医 学 出 版 社, 2003:254郾 209 - 217.18 Mowad CM郾 Contact Dermatitis: Practice Gaps and Challenges郾 Dermatol Clin郾 2016郾 Jul; 34 (3) :263 -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