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江苏省泰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资源ID:97207423
资源大小:128.2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二下】江苏省泰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高二下】江苏省泰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农耕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与生态智慧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耕方式决定了宗族的基本结构,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就宗族内部成员而言,宗族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使其不至离散,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就宗族与外部人群而言,宗族为乡里社会提供地方防卫、兴修水利等公共设施,并积极处理乡里冲突,建立宗族与乡里之间的秩序。总之,在宗族和家庭内部,在宗族与乡里社会之间,宗族协调并和睦父子、兄弟、夫妻、乡邻的关系,形成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宗族的生计模式建立起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联。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从土里长出的文化。农民视土地如生命。土地是人们日常耕作的对象,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时令,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土地也是人们的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具有一种亲密而深厚的家园情感。人与土地之间存在着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适度比例关系。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地,宗族因地制宜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宗族的内聚与整合确保了密集农业劳作得以顺利开展,土地、人口、生计模式之间建立起动态的平衡关系。宗族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扩展,“亲亲仁民爱物”(孟子),“民胞物与”(张载)。以宗族方式组织人群,进而扩展到自然方面也是亲近与和谐的关系。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土地的利用和再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乡村社会中,山水林田和聚落一体的景观格局,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与合理利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材料二: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如何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这就必须首先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在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助于维系农耕文化的代际传递,强化农民把家庭责任和维护土地的责任、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生活有助于维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传统村落是凝固的传统文化。”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密切相关,其含的伦理价值和生态智慧都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乡土中国的底色。B.宗族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既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又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C.只要明确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三个主要问题,就能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D.乡村的空间形态、生产方式和生活都对乡村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根基所在。2.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土地不只是农民日常耕作的对象,还是农民的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由宗族的生计模式而建立起来的。B.宗族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宗族的基本结构是农耕方式决定的。C.乡村文化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和乡村节日与习俗四大类,而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相同。D.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收益者,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白鹿原一书中,白嘉轩是白、鹿两家的族长,他制定乡约,倡导所有乡民背通学习,并以此来领导和管理自己的家庭与整个白鹿原。B.明末清初李氏族人为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订立“输山碑”规约:“凡崎岖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下三丈,永禁开挖。”C.徽州文堂村的文唐乡约家法规定:“本族各户祖坟山场皆须栽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D.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劝谏梁惠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4.材料二在论述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如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花园的小红王安忆小红大约有十二岁的年龄,长了一张特别白皙的圆脸。她要比乡里一般的同龄孩子身材高,也发育得好。要比较乡里同年龄的孩子,她就显得不够世故,脸上有时还会露出不谙人事的表情。比如,她就常常走近我们宣传队的地方,伸头看我们吃饭,说笑,排练。我们宣传队里的人,不知为什么,都有些讨厌她。当她探头探脑地出现时,正在说话的就会停下来,皱着眉看她。她也并不躲避,迎脸对住了看,一手把着门框。她手把门框的样子也有些特别,就像那种娇小的孩子,却又不像,似要有意识得多,不那么天真。可说她不天真也是不对的,她的神情可说是相当幼稚,一点不像十二岁的年龄。乡里的十二岁孩子,要是日子再艰难些,可抵得上半个大人了。她睁大了眼睛,一无顾忌地看人,漆黑的眸子一转不转,简直像一个婴儿。有一次,她正向我们这里跑着她跑路的样子也有点怪,跑得很欢,雀跃的跑法,只有城里孩子才会这样夸张地跑路。可她的腿却略弯曲,身子略向后坐,步子略细碎,这就使她的身姿接近一个妇女,再接着说她跑跑到半道,忽然停下来,说:哟,忘抹雪花膏了!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雪花膏罐,拧开,挖了一团,抹在脸上。看得出来,他们那里的人,都很疼爱她。并不是那种拍着哄着的疼爱,要比那更深一些。他们对小红的疼爱,似乎没什么表现,但是,却能感觉到他们很护她。别人,比如像我们的人,对她嫌恶的眼色,他们立即就感到了,这时候,他们又都变得很敏感。于是,就把她叫回去。但他们也不怎么管束她,很由她。就因为他们那里都宠爱她,所以她也像那些被宠惯的孩子一样,不大有眼色,以为人人都像他们那里一样地对她。她分辨不出哪是善待她,哪是不怎么善待她。遇到我们这里人嫌恶她的眼光,便也坦然地直视着。有时候我们巡回到的大队会款待我们,请大家一起吃顿饭。这样,我们和他们就坐在了一个酒场上。按此地规矩,男女是分桌的。他们那里的两个,烧饭的女人和小红,就和我们这里的女队员合成一桌。她们两人端端正正地坐在案板的一侧,就像这桌上的亲戚。烧饭的女人,看起来是那种乡里的能干女人,虽然有些拘谨,可不失沉着,也会说两句饭场酒场上的话。她一方面对我们的人很恭敬,另一方面又叫人觉得她也是理所当然的主人。小红却变得沉默了,她平时的活泼劲这时都收敛起来,表情紧张地注视着桌上的人。她好像忽然间觉察到这里的人,并不多么喜欢她。这是出于一种对同性的清醒和敏感,人们往往会对异性比较大意随便,而小红呢,又很像是那种在异性堆里长大的女孩。她显得食欲不振,对吃这回事没什么兴趣。烧饭的女人不停地叨菜给她,稀饭碗里堆满了炒鸡蛋和煎豆腐。她则难以下咽地,勉强动几下筷子。一直等到有人来这桌敬酒,她才振作起来,眼睛也发亮了。她端起酒盅,一仰脖,嘴里发出“吱”的一声,就像一个老道酒场的成年女人。她端酒盅的手上,小手指头颤颤地翘着,干杯后,将酒盅向外一对,表示滴酒不剩。她显然引起了前来敬酒的人的极大兴趣,又接着和她干。她则说着周旋的辞令,什么“你干我也干”,或者“我干你随便”。几点酒下肚,她的肤色越发的妖艳,真是面若桃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看来,她是个老酒场了,又带着小孩子的“人来疯”。烧饭的女人有几次要帮她解围,她却并不要,很爽快地喝着。他们那桌上的男人都回头看她,脸上的表情很复杂,怕她喝高了,又怕扫她兴。等敬酒起哄的人终于走了,他们才松了口气地别转头去,小红呢,安慰他们似的,说了声:没事!她坐下来,烧饭的女人劝她吃些菜馍和稀饭,她并不听,而是左右转着身子,东张西望着。因没有人向她敬酒,神情有些落寞。渐渐的,小红才安静了下来。酒场的风波,总是来得快,也走得快。转眼间,平地风雪起,又一转眼,干戈化玉帛。就在他们纠缠的时候,小红歪在了烧饭女人的怀里,她饧着眼,半睡半醒,听大人说话。经过这一番好好坏坏的折腾,气氛倒松弛了许多,我们的女队员问烧饭的女人,小红家里有些什么人?女人像抱婴儿似的抱着小红,笑着说,家里有一个母亲。女队员又问,父亲呢?还问,她家是不是街上下放的居民?女人一概不回答,只微笑着。于是,我们也不好再问了。第二天,大家都起晚了,起来时,太阳有一竿子高了,将人影拉斜了在地上。小红挽着烧饭女人的胳膊,一歪一歪地叉着脚走。她很会叉泥路,脚落地很轻,起脚也就轻。腰跟着扭一扭,肩上背的一只荷叶边的花书包便一摆一摆。从会叉泥路来看,小红像是个乡里孩子,可她叉泥的样子,还有挽人胳膊的样子,又不太像了。(有删改)注花园:村名。饧(xíng)着眼:精神不振,眼睛半睁半闭。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花园村的人不怎么管束小红,还经常护着她,与“我们”对待小红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花园村人的友善与宽和。B.“他们”住在同一个村庄,了解小红的身世,看着她成长,而“我们”对小红所知甚少,这种陌生感造成了“我们”与小红之间的距离。C.小红“歪在了烧饭女人的怀里”,女人“像抱婴儿似的抱着小红”,画面温馨美好侧面表现了花园村人与人关系的和谐。D.“我们”未曾了解小红的全部日常,但烧饭女人的只言片语,还是温暖了“我们”的心灵,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瞬间显现。7.对文中描写小红走路两处文字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红跑路的样子“有点怪”,像城里孩子般的欢快雀跃,她的身姿又接近一个妇女。B.“跑到半道,忽然停下来”的原因,竟然是为了涂抹雪花膏,表现她爱美的习惯。C.走泥路的时候,挽着人的胳膊,既是对大人的依赖,也体现出她对烧饭女人的感情。D.这两段文字都借助“他们”的视角,聚焦一个女孩子的走路姿势,画面自然有趣味。8.为什么说小红是“花园的小红”?请结合文中相关文字简要分析。(4分)9.“反概念化”创作是将人物塑造成感性的、非概念化个体。本文运用这种文学手法,塑造了独特而鲜活的小红形象。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朝散潘公墓志铭(宋)吕祖谦公讳好古,字敏修,一字伯御,处之松阳人。公乐易安恬,甚似其先人。自为童子时,祓除遨嬉,委己于学。母叶夫人爱之尤,每抑止之,公愈自力。少长,入成均,从四方士游,闻见日博。京都失守,有谍虏剽诸生者,公方与同舍郎环坐,虏且至,众骇詟(zhé),或劝趣自裁。公徐晓坐人曰:“死当择所,未见虏逆自毙,与自经沟渎伍耳。”既虏入两斋,亡所得,舍去。事定,众皆以识度归公。公事复州孝,昼夜淬厉,蕲世科以慰满其意,再试礼部,辄不偶。郊祀任子,复州屡欲上公名,公固辞,复州亦不能强也。后子景桂秩,得封其亲,命书数下,公以前尝止复州之奏,慨然曰:“辞父泽而安子荣,宁吾志耶?”绍兴丙辰岁大侵婺米斗千钱公既发廪不足则橐厚赀致他郡粟下其直十之三以贷之秋稔,民劝趣偿惟恐后,公闵民偿之不易也,视初贷复绌其一。甲子岁水,并舍有僧庐,公挈孥栖其危。水怒张,屋廪廪欲仆,众方左右视,迫怵亡计。隃(yú)望波涛间,有棹舟至者,呼公亟济。僮仆相贺更生,前扶公即舟。公顾同避者尚数十人,叹曰:“吾去是曹其鱼矣!”乃谕舟人,姑置己,先载余人。舟人曰:“吾德公长者故犯险脱公耳。”公曰:“此距平陆不十里,汝不惮一往反之劳,厄此者皆汝生之也。”舟人义而从之,众毕济,公乃济。其于死生缓急之际,先人后己如此。婺田恃陂塘为命,天不雨,尺竞寸攘,斗阅毙踣者相望。公有塘曰叶亚,溉数百顷,独听民取之。斥塘下田以广潴蓄,或献疑以膏腴可惜者,公曰:“乡邻安则吾安矣。”独喜著书,有诗春秋语孟中庸说,合五十一卷,他书亦数百卷。自公之殁逮其葬,稚耄矜寡尝受公施者,拜走号哭于堂、于门、于途,其声相及。乡之人虽涧隈山曲,承公讣,皆倚耒投耜,戚戚有惋怛色。呜呼,是岂苟然者哉!(选自全宋文,有删改)注潘好古的父亲晚年曾被任命为复州的官员。潴蓄:蓄洪贮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绍兴丙辰岁/大侵婺米/斗千钱/公既发廪不足/则橐厚赀致他郡粟/下其直十之三以贷之/B.绍兴丙辰岁/大侵婺/米斗千钱/公既发廪/不足则橐厚赀致他郡粟/下其直十之三以贷之/C.绍兴丙辰/岁大侵/婺米斗千钱/公既发廪不足/则橐厚赀致他郡粟/下其直十之三以贷之/D.绍兴丙辰/岁大侵婺/米斗千钱/公既发廪/不足则橐厚赀致他郡粟/下其直十之三以贷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均,相传远古五帝时代的学校名成均,进入周朝,大学仍沿用了这个名称,后来就成了历朝官办最高学府的泛称。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管理全国学校、科举考试,铨选考察官员,负责藩属、国际交往等方面的仪制。长官为礼部尚书。C.郊祀,中国古代君王在一年中某些重要时日,带领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上天,感恩上苍,为百姓和国家祈福。D.甲子,干支纪年或记岁数时,六十组干支循环一周称为一个甲子,共六十年。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一年称“甲子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京都沦陷后,有情报说敌兵将劫走学校中的学子。在大家惊恐失措有人提议自杀时潘好古劝退敌兵,使诸生安全度过劫难。B.乡里发大水,潘好古携家眷与乡亲一起在僧庙避难。房子将要倒塌,有人专程前来搭救潘好古,他劝船夫先救众人,最后撤离。C.大旱之年农夫们为争尺寸水源大打出手,死伤累累。潘好古却开放自家的水塘,让农夫灌溉,又开挖自家的良田以贮水抗旱。D.潘好古喜欢著书立说,著作颇丰。他声名远播,深受爱戴,去世以后无论是得到过他恩惠的人,还是听到这个噩耗的乡邻们都非常悲痛。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辞父泽而安子荣,宁吾志耶?(4分)(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4分)1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潘好古的形象特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春日登楼王禹偁红桃飞尽绿杨深,独倚危(高)楼半日吟。六里山川多逐客,贰车官职是笼禽。蓬沾残雪(白发)经秋鬓,葵隔浮云(朝廷中的小人)向日心。身世荣衰不能算,且倾村酒沃愁襟。注这首诗写于诗人无辜被贬至商州团练副使的第二年。此句下诗人自注:近代朝士左迁多在此郡。贰车,喻指副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描写了春意将尽时诗人独自登楼的情形,照应标题,为抒发深沉的感慨作铺垫。B.颔联由商州多贬客联想到自己境遇,丰富了个人遭际中所包含的时代与历史的内涵。C.颈联以生动的比喻为诗人自己写照传神,表现身体向衰、仕途遇挫而初心不改的品节。D.尾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说是不想纠结于个人荣衰,却又为此借酒浇愁。16.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诗人“愁襟”的具体内涵。(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_,_”。(2)杜甫在客至中用“_,_”来表达招待不周的歉疚,让人感受到主人竭尽诚意的盛情。(3)“铁衣”是用铁片连缀而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发愤图强成材不负青云志,_。”立足新时代,当代中国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定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1)_。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当代中国青年()。青年的命运从来都与时代紧密相连,民族复兴是当代青年()的重大使命,也为青年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康庄大道并不等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2)_。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3)_,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中国青年要有理想,让对党的真挚信赖、对国家的赤诚热爱、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在心中深深扎根;要能吃苦,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要肯奋斗,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8.文章开头的上联是“发愤图强成材不负青云志”,下列语句适合作下联的一项是(3分)A.鞠躬尽瘁报国常存赤子心B.大江东去流水前波让后波C.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展宏图D.继往开来中华儿女更风流19.请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0.请在文中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茶里住着小精灵。绿茶里的小精灵一定是住在嫩绿的叶尖上的,你看到的绿茶全身都是毛茸茸的白毫,应该就是小精灵的化身吧,只待沸水一冲一泡,它们就会将掩藏在体内的漫山遍野的春日气息释放出来,飘散到你的鼻尖,渐渐蔓延。这样的小精灵保持着采自乡野的茶叶的新鲜和清醒,泉水只帮你喊了一嗓子,它们就全都醒过来了。第一泡里,春的味道最浓烈,泼了岂不可惜?绿茶自然是不需要醒的。白茶、红茶和黑茶却不一样,发酵之后,它们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沉睡了,且这一睡已是经年。酣睡中的白茶、红茶和黑茶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一饼茶,也似乎早淡忘了乡野、春雨和村庄的样子,只顾埋头酣睡,睡得越酣、存得越久,这种茶的味道越浓烈。即使是最滚烫的第一泡沸水,也难以将它们从久远的睡梦中彻底唤醒。你需要像那位采摘它的村姑一样,唤着它的乳名,喊它一嗓子,再喊它一嗓子,才能将它的魂魄唤回来,让它将积淀在体内的茶香和自然气息全部带回并激发出来21.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白茶、红茶和黑茶存得越久,茶的味道越浓烈。”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22.下面是“普洱茶”制作的流程图,请将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上,年轻书法家谭桥获得最高奖。几位颇有水平的书法家认为他的获奖作品有点“神仙难认”的感觉。的确草书难以辨认,但它是有合乎法则的讲究的。谭桥也承认自己的草法并不严谨,但他在创作中艺术地进行了超乎定格的处理。书法创作如此,生活营造如此,人生演绎也是如此。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为主题,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悟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A项原文是“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这里偷换了概念;C项原文是“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必须首先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这里显然曲解文意,推理不成立;D项材料二原文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在文中没有依据。)2.C(原文材料二第三段只是说“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不是“都不相同”。)3.D(A项体现“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B和C项体现“宗族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D项体现“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砍伐和田猎”,蕴含的是统治者可持续发展的治国理念,没有体现农耕文化与宗族之间的关系。)4.巧用设问提出问题,引出中心观点,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问题,然后探讨乡村文化的类型和载体,最后指出乡村文化建设要遵守的两个原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论证语言简练,论述条理清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评分标准:一点1分,四点4分。)5.赓续农耕文明,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保护好传统村落,保护好乡村文化的载体。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创造。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传承乡村传统手工艺。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一点2分,答任意三点得6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6.C(“侧面表现”错误,这里是正面表现。)7.D(“都借助他们的视角”错误,应是“我们”的视角。)8.小红生活在花园村,和村里人一样淳朴。花园村的“他们”对小红特别关爱,疼爱有加。小红依赖着花园村的“他们”生存,在温情的环境中成长。(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9.小红是个个性独特的普通人,她既不像城里人又不像乡下人,既不像大人也不像小孩,没有概念化的特征。小红是个鲜活的平凡人,既不完美无缺也不让人嫌恶,既不高大也不卑微,没有刻板的脸谱化标签。小红是具体可感的平常人,既不世故也不做作,举止率真自然。(一点3分,两点6分,每点中:观点1分,理由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10.C11.B(铨选考察官员不是礼部的职能。)12.A(“潘好古劝退敌兵”理解有误。)13(1)拒绝父亲带来的恩泽(禄位)却安享儿子带来的尊荣(诏命),难道是我的心愿吗?(“辞”、“泽”、“安”、“宁耶”各1分)(2)(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虚无荒诞)的,把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固”、“一”、“彭殇”、“妄作”各1分)14.器识过人:诸生闻敌而欲轻生,潘好古以理相喻,挽救了诸生。淡泊功名:独爱著书,拒绝以父荫得官以子秩而受封的待遇。急公好义:灾年为民减负,早年为民供水,逃生之际先人后已。(一点2分,三点6分。答到“勤奋刻苦”“孝顺父母”“善良仁义”等,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先生名叫好古,表字敏修,还有个表字是伯御,是处州松阳县人氏。先生喜欢过平淡宁静的生活,与他的前辈很相似,自从开始读书,就放弃了游玩嬉乐,专注于学业,母亲叶氏特别疼爱他,常常对他的刻苦加以抑止,先生却愈加主动发奋。稍微长大一些,进入了高等学府,与各地读书的士人交游,见闻一天天广博,京都沦陷,有情报说敌人劫持了众学子,先生正与僚友围坐在一处,敌兵将至,大家十分惊恐,有人提议赶紧自杀。先生缓缓地晓喻在座的人说:“死应当有所选择,没见到敌人就自杀,不过与在困境中上吊的人一样而已。”敌兵进入左右两斋后,一无所得,丢下他们离开了。事态平息后,大家都拿有见识和器度来赞美先生。先生侍奉父亲很孝顺,白天黑夜很尽力,希望能考中科举让父亲满意,结果两次参加礼部的考试都失败了。皇上郊祀时荫补官员后代,他父亲多次要报上他的名字,他却坚决推辞,父亲也不能勉强他。后来他儿子景珪的品级,能够封先生的官,诏命多次下达,先生因为先前阻止了父亲的奏报,感慨地说:“拒绝父亲的恩泽却安享儿子带来的尊荣,难道是我的心愿吗?”绍兴丙辰年,收成特别不好,婺州一斗米卖一千钱,先生开仓放粮后还是不足,就装了大量的钱买来别的州郡的粮食,降价十分之三借给灾民。秋天丰收了,百姓们争先恐后地迅速偿还借贷,先生同情百姓还债艰难,比照刚借出的时候又减去了一成。甲子水灾之年,邻舍有僧庙,先生带着儿女栖身高处。水势迅速上涨,房舍危险将要倒塌,大家正向左右瞻望,紧迫恐慌之际,无计可施。遥望远方波涛之间,有人划桨行舟而至,叫先生赶紧渡水离开。僮仆们互相庆贺得以重生,上前扶着先生上船,先生看看左右一起避难的还有几十个人,叹道:“我离开了这些人都要被洪水吞噬啊!”就对船夫说,暂且丢下我,先载其他人离开。船夫说:“我感激先生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所以冒险来救您脱险的啊。”先生说:“这里距平原陆地不足十里,你不要畏惧往返的辛劳,受困此处的人都是你让他们活下去的。”船夫为其大义所感动,就听从了他,大家都渡完了,先生才渡过去。他在死亡的紧急时刻,就是这样先人后己。婺州的农田依仗狭小的池塘存在,天不下雨,一点点水坑都要争抢,争斗而死的人很多。先生有个名为叶亚的池塘,灌溉几百顷土地,唯有先生听任乡民取水。他还开挖塘下的土地用来扩大贮水面积,有人觉得用肥沃的土地来贮水值得惋惜,提出疑问,先生说:“乡邻平安我就平安了。”先生偏爱著书,有诗经春秋论语孟子中庸等著作的解说,共计五十一卷,其他著作也有几百卷。从先生去世到下葬,曾经受过他恩惠的孩童老人鳏夫寡妇们在堂内、门前、路上奔走号哭,那哭声连成一片,乡民们即使在山涧沟壑,听到他去世的消息,都放下手中的农具,悲悲戚戚呈叹惜悲痛之色。唉,这难道是一般人随便能做到的吗?15.D(尾联并没有体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16.春光将逝,岁月不居,多愁善感的诗人不免生出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悲慨。身居副职,投闲置散,有如笼中鸟无法展翅,有心作为却不能施展的焦愁。心向朝廷,牵念国事,却遇浮云蔽日,未免对朝政与国事产生深深的忧虑。(一点2分,三点6分。)17.(1)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也(2)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3)示例: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句1分,其他切合情境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18.A19.生逢其时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一马平川(一处1分,其他符合情境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20(1)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2)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3)青年一代有理想、能吃苦、肯奋斗(每句2分,其它答案衔接连贯,符合要求亦可酌情给分)21.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茶叶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三类茶叶越存味越浓的特点。原文句子整句散句结合、长句短句结合,整齐中又有变化,具有韵律美。原句语言灵动活泼,与前后文风格一致。(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22.普洱茶可制成熟茶和生茶。(1分)鲜叶在摊晾、杀青、揉捻、解块、晾干的基础上(1分),经过筛分、蒸压、包装,成为生茶(1分);经过渥堆、筛分、存储、成型、包装,成为熟茶(1分)。23.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作文评分建议一、审题1.作文题解读这是一道要求围绕“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展开思考的思辨型作文题。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共两段。第一段中的第一句话是材料背景,年轻的草书书法家获得作品展最高奖。第二句话是具体话题的引子,几位水平较高的书法家表明“神仙难认”的疑义。第三至四句话是一分为二的评价,在承认疑虑的情况下肯定其合理性。第二段用排比句强调了“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普适性或普遍性。本文题的核心概念应是“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重点写二者的辩证关系。关于未“合乎”的不足或遗憾与能“超乎”的创制或巧妙地例子,历史和现实中比比皆是,如断臂维纳斯,断臂是其不“合乎”的不足或遗憾,但断臂又给人想象的空间,并已成为有缺憾的艺术美;再如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又催生了“超乎”的引领性发展、颠覆性创新、爆发式增长的效益及美好前景。“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主题是明确的,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与思辨性。材料末尾“书法创作如此,生活营造如此,人生演绎也是如此。”则将“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并存这一特质演绎至更宽广的领域,旨在引导考生在写作时,不应只注重写“合乎法则”或“超乎定格”中的某一个方面,更应在广阔的领域认识并揭示出“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辩证关系。写作任务中的“你”,再次肯定材料中反映的哲理对多数人具有启发意义,提醒考生在行文时要凸显自己的身份意识,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不能仅仅是证明材料,简单演绎文题。写作要求中强调“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这意味着写作的角度和立意并不是唯一的,考生在行文时可以自选角度,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写得深入透彻。2.写作注意点材料中虽然设置了书法作品展的情境,但要求考生正确理解的却是“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关系。考生可以从“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是并存的”出发,确定自己的立意。但不管是何种立意,都不应偏离“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这个核心,更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考生必须要根据材料的提示深挖“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内涵和关系,不能只围绕着“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泛泛而谈,更不能举一大堆“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事例,没有重点,没有剖析。只有理解了内涵才能理解材料的本意,才有可能进一步联系创作实践、现实生活和人生历程,从对概念与关系的探讨转向对创作、生活和人生的思考。未作文体要求。这意味着考生虽然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写作形式,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均应符合相应的文体特征;若选择应用性文体,应充分体现具体交际情境,并能完成交际目的。二、评分(一)判分原则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综合衡量,精准量分。需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形式、内容均恰当,要敢打高分。(二)评分等级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一等下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类别分值审题立意语言表达主要特征一等卷48-60分一等上54分以上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充分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特。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侧重叙述的感情真垫,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生活气息浓郁,构思独特语言鲜活,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一等下48-53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文章有亮点,层次分明。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侧重叙述的,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有较强的生活气息,有形象和意境。二等卷36-47分二等上42-47分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语言通顺,言能达意。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侧重议论的,观点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述的,有生活气息,主旨明确,叙事完整。二等下36-41分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基本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三等卷24-35分三等上30-35分审题不够完整,立意不清晰。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未能完全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基本符合生活真实,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三等下24-29分貌合神离。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对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四等卷0-23分自说自话。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全然不顾材料和写作要求,写作水平差。(三)评分提示1.考生能结合材料,任选一个角度,围绕“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关系行文,即不低于40分。2.考生能正确领会材料的意义,正确理解“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内涵,适当阐述“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辩证关系,则赋分不低于45分3.考生不仅能正确分析“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而且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则赋分不低于48分。4.考生无视材料,另起炉灶,不能体现“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所包含的内涵,则赋分不高于30分。5.对角度精当、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有文采、有意蕴的作文,应敢打高分。6.考生若从书法作品的角度评论作品“合乎法则”或“超乎定格”,而不涉及其辩证关系,最高不超过45分。7.考生如果只围绕“遗憾与完美”作文,审题欠精当,可降一等级赋分。8.每位评阅老师均须认真、正确、精准理解和把握作文试题的题意、指令和要求,个人阅卷整体均分须在44.2左右(正负值须小于1.2)。(四)个案处理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2.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