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2024届新高考中国史部分考点整理系列0503(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doc
-
资源ID:97227461
资源大小:4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8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历史2024届新高考中国史部分考点整理系列0503(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doc
新高考历史中国史部分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一员,其起源与发展过程展现出了独特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与风格。深入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于理解其历史脉络和文化精髓具有重要意义。一、从猿到人的演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猿类逐渐演变而来。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直立行走使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地面生活,而制造工具则标志着人类智力的飞跃发展。当猿类开始学会制作工具时,它们已经迈出了向人转化的重要一步。二、石器时代的特征与发展1.原始工具的出现与石器时代:在人类早期,石器是最早被使用的工具。人们将使用石器作为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大致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2.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为主,这一时期的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而新石器时代则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为特点,人类开始尝试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原始农耕和聚落逐渐发展起来。三、不同文化遗存的特色1.仰韶文化:以彩绘陶器和种植粟为主要特征,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2.河姆渡文化:以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为特色,展现了长江流域的农业文明和丝绸文化的起源。3.龙山文化:以黑陶制作为代表,其胎壁薄如蛋壳的“蛋壳陶”更是技艺高超的体现,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高度发展。4.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存中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具备了较为复杂的宗教和祭祀活动。四、原始社会组织与生活特点1.原始社会组织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组织结构从松散到紧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2.生活特点的变化: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生活方式相对原始和简单。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出现,父权制逐渐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同时,氏族间的联系也趋于紧密,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五、中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长达二百万年的历史,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后来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石。同时,中华文明的起源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教版·高中】 新高考历史通史(中国古代史部分)考点2: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二、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1、禅让制:尧-舜-禹 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2、夏朝:(国家的产生)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出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公元前1600年,夏朝为商汤所灭。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河南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国家性质:天下为公 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 传子;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奴隶私有制。(禹死启继,表明当时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禅让习俗受到严重的冲击,王权的观念已经产生)3、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掉夏朝,建立商朝,都城在亳(bo今河南郑州)。商朝前期都城多次迁移(原因:中原屡有洪灾,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国力一度衰弱),后来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一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实行内外服制度。商朝的最后一个王纣(帝辛)亡于暴政。(商纣也是我国古代一位暴君,对外征伐,对百姓课以重税,还曾炮制“炮烙之刑”)4、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国人暴动”后,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建立)(1)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他们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依据),授予宗亲和功臣(对象:外戚、先代的王族,)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在封地内再分封;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这一制度(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间接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但是,分封制度下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到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2)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继承制度,逐步建立起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国家法律规范。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是血缘与政治的结合。这一制度使得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保证了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夏商周是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5、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距今4000多年)。商代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造型雄伟、最重)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注意图片记忆)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是:利簋(gui)(西周最早的青铜器,记载了武王牧野伐纣的过程)6、甲骨文: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甲骨文。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比甲骨文更规范的文字是金文,(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古代视铜为金,所以叫金文,又因铸刻在钟鼎之上)也叫钟鼎文、铭文。目前所见“中国”一词的最早实物见证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由夏商到西周,实现了禅让制到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转变,国家机构逐渐完善(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也有所发展,为东周向封建社会过渡奠定基础。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的编年史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大动荡、大变革)。2、春秋时期社会变化:(注意三点)(1)经济发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是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2)王室衰微:社会经济发展使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郡县制出现,分封制瓦解,周天子地位下降,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3)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霸主地位)。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春秋无义战);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固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在不断的战争中,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民族交融)。3、春秋首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战国时期形成的标志事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春秋后期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将晋国分了(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田氏代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周朝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 年被秦国吞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立木为信”取信于民,开始变法。废井田、明法度、奖励耕战、军功授爵、推行县制等措施的实施,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商鞅变法带给我们的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改革者不但要有有勇气和魄力,还要有为改革而献身的精神。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原因:(补充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法家思想的推动。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兴修水利。5、都江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长江支流岷江中游修建了综合性的水利枢纽(防洪灌溉)都江堰,使水患不断的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启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6、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与世无争天下太平);人应该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著有道德经一书。(道家的经典)春秋时期,与老子同时代的还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7、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 和“礼”;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推崇西周的政治制度;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编成春秋。孔的言论收集在他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中。(个人经历:孔子出身下层贵族,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吏,因在政治上不得意,故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的工作,编订了春秋等书)社会大变革反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8、“百家争鸣”:各派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著书立说,彼此论战辩驳,取长补短,这一文化繁荣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影响深远。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注意总结:)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各国统治者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9、“诸子百家”:(注意区分)(确切的讲诸子百家是在战国时代)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史称“诸子百家”;(1)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提倡选举贤能和节俭(尚贤、尚俭)。(代表了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2)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要求实行“仁政”;“民为贵、君为轻”,保护自然资源; 荀子: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维护社会秩序。(3)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顺其自然,精神自由,独立人格。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5)兵家:代表人物孙膑,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对待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补充了解)(1)总的原则是既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2)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时人的共识。秦始皇顺应时代的潮流,灭六国而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启了一个时代-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统称秦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