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1).docx
-
资源ID:97240535
资源大小:128.3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1).docx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卷出题人 : 王风华 审题人:王微微 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文学体裁的诗意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的诗意性(形象、节奏和韵律)和思维语境的诗意性(感性体认和自然品格)两个方面。诗意思维指的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环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普遍作用的具有文化艺术特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等思维活动的总称”。因此,诗意思维所形成的文学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童话等,而基本上或完全不具备这两个层面特征的文学体裁就被归入“去诗意”或“非诗意”的范畴,本文称之为“写实”,涵盖了小说、传记、速写、报告、实录、说书、政论等多种体裁。当然,诗意化体裁中并不排除写实内容,写实化体裁中也有诗意质素,只不过在具体文本中往往以其中一种为主导而已。“五四”时期,诗歌、书信、童话等属于诗意化的文学体裁范畴,与现代小说互渗所生成的文本,在文体形式上呈现出诗意盎然的总体格局。诗意体小说文体形式的独特性:一是“诗语”的植入,即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对现代小说的渗透;二是“情感”的激荡,即至真情绪倾注于创作,从而使小说文本充满着某种“情调”。书信的应用文体特征也被转化为一种合乎“情”的文体形式,文中写信者强烈追求合乎生命律动的有回应的情感倾诉与倾听,隐现着双向期待的审美心理。1930年代以后,极富个性色彩的梦幻逐渐退隐,时代环境难以承受个人化的闲情逸致,甚至于“一九二七年以后,精致的闲话,微妙的对白剧,也使读者和作者有点厌倦了,于是时代便带走了这个游戏的闲情,代替而来了一些新的作家与新的作品”。向内的抒情显得不合时宜,而向外的叙事和明理则成为主导。于是,叙事型的散文体小说便出现了,其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客观化。散文与现代小说的互渗融合现象曾引发一番争论。1930年代,穆木天直言小说散文化倾向是“一种危机”,认为“近来有些东西简直分不出是小说还是散文”,与穆木天同声合气的还有徐懋庸,他批评创作散文体小说的作家因为“空虚浅薄”而不得不借助“随笔化”以吸引读者。他们认为时代呼唤着合乎自身的文体形式,即3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体应当追求客观化的展示胜于主观性的讲述,即叙事长于抒情。他以丁玲小说杨妈的日记为例提出批评:“杨妈的生活是可以客观描写的,可是叫杨妈写出那一段漂亮日记来,则是滑稽的了。写实化文体对现代小说的渗透,逐渐褪去下通达心灵的自适色彩,反映的是从个体生命状态向群体生活状态的位移与嬗变。文体互渗现象的生成不但与自身形式的发展变迁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内容。但也并非是说,外部因素就是唯一的力量比如,30年代以后写实化文体潮流中,就间以诗意化文体的面影,如沈从文、萧红、萧乾、孙犁等的小说创作。这便说明了某一种文体形式的出现还得经过创作主体的过滤而生效,不可能完全由外部环境来直接决定。(摘编自王爱军诗性的放逐: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材料二:在长期创作和对古今小说反思的基础上,顾随提出诗意描写和表现为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形成鲜明独特的小说美学。其诗意小说美学的内涵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写一篇小说而没有诗意,是没有成其为小说的理由的”,诗意是人生有意义的基础,一个作家要对人生、人世有一种大爱,有一种关怀、同情,而不是冷漠、麻木、无动于衷,才是诗心。他认为:“鲁迅先生有的是一颗诗的心:爱不得,所以憎;热烈不得,所以冷酷;生活不得,所以寂寞;死不得,所以仍旧在呐喊”“惟其爱的极,所以憎得也深”,因此鲁迅才“无处不、无时不流露出诗的作风来”。其次,小说作为精心构思的艺术品,要追求完整之美。其中,顾随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要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个性,在小说家之鲁迅中他举了一系列的“将那人生与动力一齐诗化了,而加以诗的描写与表现,无须乎借了大自然的帮忙与陪衬”的例子,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买了尖刀满街寻陆虞侯,宋江得知何涛到郓城拿晁盖,都是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变得生动、完整。再次,在结构方面,顾随曾说过:“鲁迅先生好的作品则简直使人觉得好像一座经过整理了的园林。”又说:“像彷徨里的伤逝一篇,结构之谨严,字句之锤炼,即是在极细微的地方,作者也不曾轻轻放过。”而这种美感,有如安德列夫的那种严肃、深刻、纤细的“文章美”。(摘编自李云论顾随的诗化小说美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意思维是我们民族长期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特征和普遍作用的思维活动,它有着文化艺术的特质。B.小说的诗意化由诗歌、日记、童话等文体的渗入而产生,小说重视客观写实,不具备诗意化艺术特征。C.小说散文化摆脱了诗歌和日记体等形式向内抒情的不足,但仍可能弱化客观表现,而存在主观化倾向。D.文体互渗现象受到时代变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艺术发展自身规律和艺术创作者因素的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小说“诗意化”的内涵(不尽相同,前者重文体互渗,后者重小说诗化艺术特征。B.两则材料都涉及到小说诗意化受小说自身特点限制的问题,不过两则材料表达这个意思显、隐不同。C.小说文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材料一从文体历史变迁的角度阐述,材料二从文体艺术追求的角度总结。D.对小说创作规律的总结,材料一着眼于宏观考查,材料二着眼于微观分析,材料一的结论更具有客观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用诗词塑造人物、结构小说是对古代章回小说诗词运用的发展。B.狂人日记以日记体与意识流小说结合的方式体现现代小说发展的特征。C.西游记写神话传说故事与中国古代崇信神仙鬼怪的文化氛围密切关联。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用漫画艺术形式创造了滑稽幽默的风格。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3分)5.鲁迅小说被顾随先生称赞,是否会被批评家穆木天、徐懋庸称赞呢?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月下桨声韩少功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小小年纪的两个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他们的家也许不在附近。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我朝小船吆喝一声。他们望了我一眼。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接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冒出来:“第一先把父母孝,有老有少第二条,第三为人要周到”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农民用密网打鱼。他痛心地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叶。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吧。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嫌狠。但我没有说什么。我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船出来打鱼。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我收下鱼。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她不好意思地笑笑。“你家没有养狗么?”她摇摇头。“你喝茶。”她点点头,却没有喝。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妻子问。“把钱算错了。”“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真算错了。”“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我也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责任。“不是,是你们多给了。”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你们还会打鱼吧?”“不一定。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他不打算读了。”“为什么?”她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可是小钞票凑不够一块钱。最后我们满足她的要求,好歹收了七角。她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地低头而去。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她清出一个旧挎包,一支水笔,说要给那位上学的弟弟,替他们省两个钱。但是我再也没有遇上姐弟俩。后来从一位船夫口里得知,水管所加强禁渔,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学费凑足了吗?弟弟还能继续读书吗?人世间许多事,我们并不知道,萍水相逢之际,连对方名字也不知道。每天早上,推窗眺望,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引来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鼻子抽缩着,叫了两声,回头看我,眼里全是困惑。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再出现的红色上衣成为女孩的特定标志,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红色的显眼与女孩的内向少言又形成了反差。B.小男孩很懂事,在船头帮忙划桨;也很聪明,一听钱的数字就知算错了;催促姐姐赶紧退还钱,又可见他的诚实。C.城里来的客人认定农民觉悟低、民风十分刁悍,“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D.狗的两次吠叫引出女孩的出场,巧妙推动情节发展;狗让女孩提心吊胆的描写,又使女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7.关于文中人们拉网赶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段文字交代女孩摇手的原因,也为姐弟忙了半晚却收获不丰这一情节做好铺垫。B.赶鱼时的热闹场面与月夜的柔美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从不同角度表现乡野的氛围。C.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D.民歌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暗示姐弟成长的环境,增强女孩坚持还钱的合理性。8.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3分)9.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选自答司马谏议书)乙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高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B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C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D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盘庚,是商朝明君。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迁都到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B忧,这里指丁忧,这是封建传统礼制。古代朝廷官员在任职期间如果遭遇父母亲的丧事,要辞官回到家乡为父母守孝。C卿,既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可做古时高级官名,也是古时夫妻或好友之间的称呼。文中是君王对臣子的称呼。D神宗,是赵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唐玄宗、宋太祖、康熙帝等都是庙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不卑不亢。他回信言辞之间既表达了对司马光的尊重,又有理有据阐述了自己变革是为了兴利除弊。B王安石刚毅坚定。他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C王安石才能很高。他屡次辞官不任,士大夫们唯恐不能与之共事,可见就职前王安石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士大夫肯定。D王安石刚愎自用。他陈述儒家经义,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即便驳不倒群臣,也执意坚持自己的想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2)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14在“变法”问题上司马光、唐介和皇帝对王安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春尽 韩偓(唐)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注释:(1)这是韩握晚年寓居南安之作,韩屋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2)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的“醉”反复渲染的既有诗人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也有诗人内心的烦闷。B、 颔联利用南方暮春时节的景象,传达了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也融入了作者的身世之感。C、 颈联在心理刻画上的精微,既有春光在人的闲散中白白流过而无力挽回的痛心,也有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重,把自己的理想希冀融注其中。D、 尾联借流莺的殷勤相顾,略解春愁,实际将世无知音的落寞表达的更为含蓄。16.赏析全诗所体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 ,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3)“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4)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 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5)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轻视他人会带来 的结果。(四)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10小题,10分)1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必固其根本 根本:事物的本质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做上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致:获致,得到而陛下说之 说:说说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实:使充满西蜀丹青不为采 为:被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就:成就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是:判断动词,是A. B. C. D. 19.下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 制诸侯之术也B.而况于明哲乎?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C.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今取人则不然D.所以饰后宫 此非所以跨海内2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休 永远保持没有止境的休战B.情不胜其欲 性情不能控制欲望C.秦不生一焉 秦国一个都不出产D.适观而已矣 适于观听罢了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B.辟邪说,难壬人 难:排斥C.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今具道所以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度义而后动C.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23下列加粗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囷囷焉(qn) 妃嫔(bn) 霁(jì)颜 辇(nin)车B横槛(jiàn) 大笔如椽(yuán) 鼎铛(chn) 矗(chù)立C媵嫱(qián) 珠砾(lì) 锱铢必较(zh) 粟(sù)米D不辨妍媸(yán) 逦迤(l y) 呕哑(u y) 缦(màn)立2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25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B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可怜焦土 D秦人不暇自哀 则足以拒秦26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骊山北构而西折 B.辇来于秦 C朝歌夜弦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27、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杳不知其所之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秦爱纷奢 使六国各爱其人C辇来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D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5分)(一)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0题。一进望海楼楼门,赫然入目的是高5.7米的大型贝雕帆锚相依,上书“洞天福地,从此开头”8个大字。这8个大字的题者是著名作家余光中,它们流露出他生前对洞头的一往情深。二至四层的大厅展示洞头的历史、闽瓯民俗风情和相关的海洋知识。步入五层的观景廊,极目鸟瞰:海滩开阔平展,黄沙细柔。南面是国家级中心渔港与半屏山;东面为新老城区,楼宇布局高低不一,但 ,富有层次;北面七座大桥横亘海上,连接起八个岛屿;西面一望无际的海洋犹如硕大的蓝宝石,表面镶嵌着翡翠般的群岛、大型养殖网架及片片归帆。导游驾艇带我们出海,近距离领略洞头的岩奇礁美。离港东去,海浪滔滔,突然,右侧一座岸边耸立的断崖峭壁被我们的目光吸引了。它仿佛被利斧劈掉了一半似的,犹如一扇巨大的屏风雄峙海上。导游将艇慢慢靠近,指着屏面上那些浮雕般凸显、依次展开的景观,向我们 地介绍起来:这是“一帆风顺”“众象吸水”,那是“巨龟负山”“玉帝金印”仔细看去,它们一个个形象生动, 。这就是目前国内已知最长的海上天然岩雕画廊,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的半屏山。2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30请你根据文段对洞头的介绍为其写一个旅游宣传口号。要求语言简练,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3分)(一)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1-32题。在动画市场大都被日本、欧美作品所占据,很多人对国产动画并不看好的今天, ?中国奇谭红出圈,胜在创意。 。虽围绕“奇谭”两字做文章,但打破了传统志怪故事的固有思路,在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立足当下,对经典故事进行新的解读。无论小猪妖的独特视角、送货郎迷失鹅山的玄幻,还是小狼与人类儿童的天真无邪,必及带走了主糍儿希神仙的乡村巴士,都让人从妖怪世界中看到了现实生活,感悟到自身境况,休会到人间百态。这种创作理念和手法,触动了人们的内心,拉近了同观众的距离,让人在会心一笑或低头深思时,与作品产生情感、思想共呜.中国奇谭红出国,胜在“中国基因”,8个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在内客上,小妖怪的夏天聚焦“善与恶”,鹅鹅鹅关注“虚与实”,秫林则讲述“人与自然”,这些主题都贯穿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术上,囊括了二维、三维、剪纸、定格等不同手法,多视角、多维度展现出中国美学。 ,让中国奇谭多了不一样的意味。全球化语境下,国产动画深扎民族文化沃土,才不会在同质化中“泯然众人矣”。3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3分)32近几年国风动画屡屡翻车,结合材料中介绍的中国奇谭给他们几点建议。(3分)四、作文(60分)3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位名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汽车代替了行走,电视代替了观察,网络代替了交流,读书成为一种似乎遥不可及的奢侈。但是我们知道,有的东西是永远不能代替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熠熠闪光的文字照亮你的灵魂,乃至生命!请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与解析1. B【详解】B.“不具备诗意化艺术特征”说法绝对。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小说的诗意化并不仅仅有文体互渗的方式,还有材料二中的各种方式,所以断言小说不具备诗意化艺术特征不当。故选B。2. D【详解】D.“材料一的结论更具有客观性”错,材料二对顾随小说美学特点的归结也是建立在对其小说创作和创作思想表达的大量资料分析基础上的,即使是个体作家研究也能做到有理有据,并不能说不具备客观性。故选D。3. B【详解】材料一观点是“文体互渗现象的生成不但与自身形式的发展变迁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内容”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对“五四”时期小说艺术现象总结基础上的。B.狂人日记作为日记体小说有小说自身借鉴突破的内在发展规律影响,也有“五四”时期西学东渐的时代印记,如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借鉴。A项和C项虽然大体也符合观点要求,但属于古典小说范畴。D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是情节,不是漫画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入。漫画艺术也不属于“文本”范畴。故选B。4. 首先简介文学体裁的诗意化来自语言和思维,并按照诗意思维将文学体裁进行区分。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五四时期小说诗意化的特点和30年代后小说散文化的原因及特征。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文体互渗现象与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有关。【详解】材料一共有四段,第一段“文学体裁的诗意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的诗意性(形象、节奏和韵律)和思维语境的诗意性(感性体认和自然品格)两个方面”首先简介文学体裁的诗意化来自语言和思维,“诗意思维所形成的文学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童话等”并按照诗意思维将文学体裁进行区分。第二、三段“五四时期诗意体小说文体形式的独特性:一是诗语的植入,即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对现代小说的渗透;二是情感的激荡”“1930年代以后,极富个性色彩的梦幻逐渐退隐,时代环境难以承受个人化的闲情逸致”“向内的抒情显得不合时宜,而向外的叙事和明理则成为主导。于是,叙事型的散文体小说便出现了,其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容观化”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五四时期小说诗意化的特点和30年代后小说散文化的原因及特征。第四段“文体互渗现象的生成不但与自身形式的发展变迁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内容”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文体互渗现象与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有关。5. 示例一:会。穆木天等认为小说应该客观地展现现实生活的风貌,而三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呼唤着叙事为主的小说;鲁迅先生小说内涵丰富、真实客观地展现了时代的风貌,不是浮浅的、主观抒情为主的散文化小说,所以会受到称赞。示例二:不会。穆木天等批判小说散文化的原因之一是文体不纯粹,散文以作家的主观抒情为主,小说以客观叙述为主,力求展现真实的现实生活。鲁迅先生的小说,如社戏等也存在抒情性强、情节散淡的问题。示例三:不一定。顾随先生是从艺术表现力角度称赞鲁迅小说,穆木天是从小说文体特征及与时代、生活的关系角度评价小说。两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立场和态度也会有所不同。【详解】会受到称赞。结合材料一“穆木天直言小说散文化倾向是一种危机”“他们认为时代呼唤着合乎自身的文体形式,即3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体应当追求客观化的展示胜于主观性的讲述,即叙事长于抒情”可知,穆木天等认为小说应该客观地展现现实生活的风貌,而三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呼唤着叙事为主的小说;而鲁迅先生小说内涵丰富、真实客观地展现了时代的风貌,不是浮浅的、主观抒情为主的散文化小说,所以会受到称赞。不会受到称赞。结合材料一“近来有些东西简直分不出是小说还是散文”“他们认为时代呼唤着合乎自身的文体形式”可知,穆木天等批判小说散文化的原因之一是文体不纯粹,散文以作家的主观抒情为主,小说以客观叙述为主,力求展现真实的现实生活。鲁迅先生的小说,如社戏等也存在抒情性强、情节散淡的问题。不一定。结合材料二“小说作为精心构思的艺术品,要追求完整之美。其中,顾随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要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个性”“像彷徨里的伤逝一篇,结构之谨严,字句之锤炼,即是在极细微的地方,作者也不曾轻轻放过。”可知,顾随先生是从艺术表现力角度称赞鲁迅小说;结合材料一“穆木天直言小说散文化倾向是一种危机,认为近来有些东西简直分不出是小说还是散文”可知,穆木天是从小说文体特征及与时代、生活的关系角度评价小说。两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立场和态度也会有所不同。6. C【解析】C项涉及“城里的客人”一节。从乡村的视野看,其实“我”“我妻子”都属于“城里的客人”,但文本中强调是“城里的客人”,是那种到乡间旅游的人,有钱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谈论起在乡村的遭遇,当然,用密网打鱼,这也并非完全是偏见,也是农村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事实,韩少功对此并没有讳言。选项围绕“妻子”的态度设置问题,“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有误,从小女孩来还钱时妻子的诘问中,可以看见妻子一开始并未完全放弃这种成见,直到后来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时才转变了态度。因而C项为答案选项。7. C【解析】“人们拉网赶鱼”这部分内容,在文本中属于“插叙”。这一插叙是由“女孩摇手”联想而出,所以A 项的表述正确。其它三项均围绕“赶鱼场景”而设置。B项涉及月夜、动静两种不同景象,它们形成对照,均为乡野所特有的氛围。因而B项正确。D 项集中于3句民歌内容及作用的理解。从内容上看,民歌的确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这也是作者所强调的乡野文化的力量,这种立根于“乡土中国”的教化传统,自然是乡野里的每个人的成长的文化背景,姐弟两人也不例外,由此可以推断出,即便家庭生存环境艰难,但姐弟两人的纯朴、善良的美德仍然存在。这一选项对于学生阅读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蕴有较大的帮助,也利于思考“现代与传统”的复杂主题。C 项中“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是文本的内外性表述,主要是作者的情绪、思索,姐弟情绪的变化并没有与欢乐、焦急、忧伤呼应。这个故事里,姐弟也很少出现“欢乐”的情绪。因而 C 项这答案选项。8. 【参考答案】开头“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们是谁,为何出来打鱼。结尾“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的踪迹,表现“我”对姐弟生出敬佩、有了牵挂。结尾“月下桨声”恬静柔美,象征着“我”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诗意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月下桨声”是这篇小说的核心,小说标题、故事展开、人物形象、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小说艺术特色的体现等,均由“月下桨声”得出。本题题干指向小说开头、结尾,蕴含不同思想情感,“不同”是其各自的不同,不需要比较自然得出即可。参考答案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小说开头的“桨声入梦”,这应该是小说写作的起因,由“梦”及“事”,由“事”及“人”。这一层次的情感可用“这是(由何而来、由谁而生)桨 声?”的角度来思考;小说结尾的“月下桨声”,作者有意否认为桨声来自姐弟,“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 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而对于这桨声由谁而发,作者极力模糊化,“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这里可以用两个问题去理解和体会,一是“我为什么要去寻找这桨声背后的姐弟两个?”一是“这桨声为什么会如此深固于我的梦中?”前者仍然与姐弟俩相关,后者则与作者这样一个“城里人、文化人”对于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难以言说的矛盾情感有关。这里的情感理解与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结合人、事来理解,更需要结合小说背后的文化意蕴即小说的主旨意向去把握。9. 【参考答案】送鱼和还钱详写,叙述节奏较慢;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弛有度。“我”亲眼所见从正面写,“我”未见到的则通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具体表现姐弟自立与诚信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略写,使得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首先需要对题干作出理解,从中得出“启发”。“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首先是题干里的“正面详写”,自然可以反向思维,得出“侧面、略写”,至于题干里的“其他方式呈现”,这里暗示出的“侧面略写”应该是无法忽略的,此外还有什么方式,需要把握文本叙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