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离骚(节选)》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课 题统编版高中语文离骚教 学 目 标教学重点1.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并掌握诗中关键语句的意思,反复诵读,背诵诗歌,培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理解诗人“香草美人”意象体系和深刻内涵:了解离骚艺术特色。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屈原的精神理想和高尚的人格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正确价值观。教学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诗中关键语句的意思,反复诵读,背诵诗歌,培养读古诗文的能力。难点:通过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屈原的精神理想和高尚的人格美。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一、导入新课是篇之作,在怀王之世。原虽被谗见疏,而犹未窜斥。原引身自退于汉北,避群小之愠yùn,以观时待变,而冀君之悟。故首述其自效之诚,与怀王相信之素,谗人交构之由。而继设三端以自处,游志旷逸,舒其愁绪。然且临睨 nì 旧乡,跳 quán 局顾眄 min,有深意焉。若夫荡情约志,浏漓曲折,光焰瑰玮,赋心灵警,不在一宫-羽之间。为词赋之祖,万年不桃 tio。汉人求肖而愈乖,是所谓奔逸绝尘,乎皆后者矣。-王夫之楚辞通释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前 340年一前 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担任要职,曾任左徒、三闾1ú大夫(是战国时期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因遭贵族排挤诽谤,屈原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楚怀王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境地,派兵攻秦,结果失去汉中的国土。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在子兰等人的怂恿下,前去秦国,结果被秦兵扣留,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国实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批评小人误国,受到了子兰等人的迫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好佞误国,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在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屈原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公元前 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 ying 都,屈原自觉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便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莫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拗三、知识链接(一)“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汲取了楚地民歌的营养,运用楚地方言韵律,写成诗歌形式,反映楚地的民风。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赋、比、兴的糅合形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语言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字数不等,句法参差错落,起伏回宕,并且多用“分字增强韵律和表达充沛的感情。“楚辞”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二)楚辞西汉时期,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合编为楚辞从此,楚辞便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四、文题解读离骚是楚辞中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文学史上,人们常将“风”“骚”并称,它们是指诗经·国风 和楚辞·离骚,二者分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离骚”,从西汉司马迁以来就有不同的解说。偌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指出“离骚者,犹离忧也”,认为“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班固进而解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认为离骚是屈原抒写自己遭受忧患的诗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解释为“离别之忧愁”近世有些学者认为,“离骚”本为楚地古乐曲名。五、背景探寻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进行着复杂而激烈的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触犯了旧贵族集团的利益。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情感,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六、初读释义1.读文:全班齐读课文,纠正错音。离骚屈原帝高阳之苗裔 yì 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 zu 兮,惟庚 gng寅 yÍn 吾以降 jiàng。皇览揆 kuí 余初度 dù 兮,肇zhào 锡 xi 余以嘉 ji 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 chóng之以修能。扈 hù 江离与辟 pi 芷 zh 兮,纫 rèn 秋兰以为佩。汩 yù 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 zho 搴 qin pí 之木兰兮,夕揽 1n 洲之宿 sù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hui 兮,何不改此度 dù?乘骐 qi 骥 ii 以驰骋 chng 兮,来吾道 do 夫先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婍 ku 以韉 i 羁 j 兮,賽 jin 朝 zho 谇 sui 而夕替。既替余以蕙 hui 鑲 xing 兮,又中之以揽 1n 蔗 chi。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 j1余之蛾é眉兮,谣诼 zhuó 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 min 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炖 tún 郁邑 yi 余侘 chà 傺 chi 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 ning 溘kè 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 zhi 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 yuán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 rng诟 gòu。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 zhù 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 g0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j1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cháng。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 gun 之岌岌 j1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 róu 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2.释义:逐字逐句翻译,疏通文本。·第一段帝高阳之苗裔 yì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阳: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颛 zhun 顼 xú。之:结构助词,的。苗裔:远代子孙。朕:我。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皇,大。考,称已故的父亲,曰:称,叫作。译文:我是颛 zhun 顼 x 帝的远代子孙(即楚王的同宗),父亲名为伯庸。摄提贞于孟陬 zu兮,惟庚 gng 寅 yín吾以降 jiàng。摄提:即“摄提格”,寅年的别称。贞:当、正当。于:介词。在。孟陬:孟春正月,是寅月,正月为陬。惟:句中语气词,不翻译。庚寅:庚寅日。降:降生。译文:正当寅yín年的寅月寅日,我降生了皇览揆 kuí)余初度 dù兮,肇 zhào锡 xi余以嘉 ji 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皇:“皇考”的简称。览揆:观察衡量。览,观察。,测度、衡量。初度:出生时的情况。肇:开始。锡:赐给。以:介词。把。嘉名:美名。译文:先父观察衡量 1iáng 我降生时的情况,一出生就赐给我美名。给我取名为正则,给我取表字为灵均。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简要概括。述家世。屈原首先介绍自己高贵的出身、吉祥的诞辰和美好的名字。思考:本段屈原为什么用如此多的笔墨介绍自己高贵的出身、吉祥的诞辰和美好的名字?(1)出身高贵诗人自叙族源出身。颛顼为中国远古部落联盟首领,传说的“五帝”之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出生祥瑞太岁在寅,庚寅而生,表明他是在寅年寅月寅日生的。庚寅,在楚国风俗中被认为是吉祥日:生逢三寅,是吉祥的征兆,当时有“男命起寅”之说。所以朱熹楚辞集注说:“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赋我美质于内也。”(3)名字蕴含政治理想“正则”“灵均”,都与“平”有语意上的关联。王逸:“正,平也。则,法也。”玉篇:“均,平也。”周礼·小司徒中也有“乃均土地”之语。灵,当为美称。帛书十六经记载了黄帝问其大臣的一段话:“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为之若何?”可见,正、均、平,皆为古人的政治理想。 追述世系,表现了他身为贵族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表明了他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述吉祥的诞辰,说明诗人对自己降生的时间充满自豪感。写诗人美好的名字,名字包含着父亲对他的期望。)以上三点,共同表现了诗人因出身高贵而自负、自傲、自爱,这是屈原高洁的自我形象的一个内因,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也是构成他悲剧命运的一个因素。·第二段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 chóng之以修能。扈 hù江离与辟 pi 芷 zh分,纫 rèn秋兰以为佩纷:盛多。重:加。以:介词。用。修能:美好的容态。一说指优秀的才能。能,一说作“态”扈:楚地方言,披。辟芷:生于幽僻之处的白芷。辟,同“僻”,僻静、幽静。纫:连缀、连接。以为:把作为。译文:我既有这么多美好的内在品质,又加之以美好的容态。肩披江离与长在幽僻处的白芷,将秋天的兰花连缀起来做成佩饰。汩 yù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 zho 搴 qin pí之木兰兮,夕揽 1n洲之宿 sù莽。汩:水流很快的样子。这里用以比喻时间过得飞快。之:主谓之间,取独。不吾与:即“不与吾”,不等待我。朝搴:比喻早晚勤勉修德。搴,拔取。肶:土坡。夕揽:揽:采摘。译文:时间过得很快,我好像赶不上了,担心年岁不等待我。早晨我采xié坡上的木兰,晚上摘取洲中的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忽:迅速。其: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淹:久留。代序:时序更替:惟:思,考虑。之:主谓之间,取独。美人: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是屈原自指,一说指楚怀王。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暮年。译文:时光迅速地逝去,不稍稍停留,春季与秋季时序更替,永无止境。想到草木飘零凋落,担心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也会衰老。不抚壮而弃秽 hui兮,何不改此度 dù?乘骐 qí 骥 ji以驰骋chng 兮,来吾道 do夫先路!抚壮:把握壮年。弃秽:抛弃污秽的东西。度:法度、准则。骐骥:骏马、良马。驰骋:骑马快速奔跑。道:同“导”,引导。先路:前驱。译文:何不趁着年富力强去除污秽,何不改变现行的法度?乘上骏马疾驰,我愿为前驱!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简要概括。绘品质。屈原叙述了自己的才能修养、忧虑希望,表达立志改革,愿为前驱的报国之情“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江离:香草。-芬芳辟芷:幽僻处的香草。-淡泊秋兰:秋天盛开的兰花。-高洁木兰:香树。去皮而不死。-顽强宿莽:经冬不凋的草。一坚守无论是佩带香草,还是朝取木兰,夕撷宿莽,都是一种隐喻,是诗人美好品德、高尚情操的表征这种洁身自好的追求,随着春秋代序、岁月流逝而更加迫切。因此,诗人决心趁年岁未老,为国家除污去秽,改变法度。知识拓展:香草美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 fú 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离骚经序“香草美人”是屈原以比兴的手法传达出的美好的政治理想。以“香草”比喻君子的德行,而“美人”就是他日夜挂念的君王。“移情”手法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第三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婍 ku以韉 j 羁 j兮,骞 jin朝 zho 谇 sui而夕替í。太息:叹息。掩涕:掩面而泣。民生:人生。好:爱慕、崇尚。修娉:美好。以: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赣羁:喻指束缚、约束。,马缰绳。羁,马络头謇:楚地方言,助词,无实义。谇:谏诤。而:连词,表转折,却。替 废弃。译文:(我)长声叹息,掩面而泣,哀伤人生多灾多难。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既替余以蕙 hui 纊 xing兮,又申之以揽 1n蓙 chi。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以:介词,因为。:佩带。申:重复、加上。以:介词,因为。揽:采摘。善:喜欢。虽:即使。其:代词,我。犹:还,仍然。译文: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又因为我采摘白芷为饰而给我加上罪名。这也是我心中所崇尚的美德啊,即使(为之)死多次也不后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 jÍ 余之蛾é眉兮,谣诼 zhuó谓余以善淫。灵修:指楚怀王。浩荡:荒唐。民心:指屈原自己的心。一说指人心。众女:喻指小人。蛾眉:喻指美好的品德。谣诼:毁谤。译文:埋怨楚怀王实在太过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我的用心。众多小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固时俗之工巧兮,偭 min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 q兮,竞 jing 周容以为度。固:本来。时俗:世俗。之:主谓之间,取独。工巧:善于取巧。偭:违背。错:同“措”,举措。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喻指准绳、准则。追曲:追随邪佞。周容:迎合讨好。以为:把作为。译文: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炖 tún 郁邑 yÌ余侘 chà 傺 chi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 ning 溘 kè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 zhi 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炖郁邑:强调忧闷之深切。炖、郁邑,忧愁烦闷。侘僚:失意的样子。穷困:走投无路。乎:介词。在。溘:突然。流亡:随流水消逝。此态:指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鸷鸟:凶猛的鸟,指鹰、雕等群:合群。固然:本来就这样。译文:忧愁烦闷而又失意,独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消逝,我也不肯做出那种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猛禽不与凡鸟同群,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何方圜 wuán之能周2)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 rng?诟 gou8。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方圜:方(头)和圆(眼)。圜,同“圆”。周:合。孰:何、怎么。屈:使受到委屈。抑:使受到压抑。尤:责骂。攘:容忍。诟:辱骂。伏:同“服”,保持。死直:为正直而死。译文:哪有方柄和圆凿能够相合,哪有道不同却能够相互安处的?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备和辱骂。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简要概括。抒情怀。屈原追述自己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由于楚王骄纵狂放,不体察人心,不采纳屈原的政见,无形中鼓励了谗臣对屈原的诋毁。屈原的政治理想被黑暗的社会现实撞得粉碎,令他迷惘、徘徊,陷入痛苦的反思与抉择。屈原以工匠的规矩、绳墨比喻法度、法规,直斥朝中那些破坏规矩法度的谄媚之徒。他抑郁愁苦,进退无路颇怀舍生取义之志,表示:“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以品性刚烈、卓尔不群的鸷鸟自比,以方圆不合、异道难同为喻,表明了不肯与朝中好臣同流合污的意志。他宁可委屈自己,压抑心志,承受责骂侮辱,也要固守气节,正道直行。如果因此而死去,那不也正是前代圣人所推崇的精神吗?诗歌至此,诗人的身世、情操、理想,他爱国爱民、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情怀,都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第四段.悔相 xiàng道之不察兮,延伫 zhù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相:观察。延伫:久立。乎: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反玏粛櫓訟提:同“返”,返回。回:使回转。朕:我。复路:回原路。及:趁着。译文: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还不算远的时候。步余马于兰皋 go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 ji 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cháng。步:缓行。于:介词。在。皋:水边地。丘:山冈。焉:在那里。不入 :不被容纳。离尤:同“罹”,遭受。初服: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芠荷:菱叶与荷叶。裳:穿着的下衣。译文:让我的马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驱马疾行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在那里休息。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而又遭受指责,退下来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裁剪菱叶与荷叶做上衣,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 jí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 róu 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不吾知:即“不知吾”。苟:如果、只要。其:代词,指代情感。信:的确。芳:美好。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的样子。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犹:还,仍然。亏:减损。译文: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佩带。服饰的芳香和佩玉的润泽交织在一起,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是没有减损。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反顾:回头看。游目:放眼观看。四荒:四方荒远之地。菲菲:香气浓烈。章:同“彰”。修:美好。犹:还,仍然。惩:因受创而戒止。译文:忽然回头放眼观看,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佩戴的饰物缤纷多彩,浓烈的芳香更加显著。人生各有各的爱好,我独爱美好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因为受到惩罚而停止(爱美好,从正道)?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简要概括省自身。屈原反思,表现了自己高洁自守的品质,抒发献身理想的热情。诗人用悔、反、回、复等词语,描写了自己的精神状态。他策马徐行于兰草水边、芳椒山冈,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不但不能容于朝中,反而获罪,就打算退到未仕之初的状态,表示要返回充盈的自我。在诗人看来,缤纷芳香的衣饰,与美好的心灵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诗人喜欢美服奇饰,如同世人“各有所乐”一样。他的这一嗜好,固然出于他的爱美之心,也是因为他立身高洁。挫折坎坷,甚至死亡,都不能让他改变这样的追求。诗中描写花草的用意是什么?描写花草的诗句交代了诗人被疏离、贬黜的原因及被疏离、贬黜后的行为。诗人用芳香现丽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崇高美好的品德;在被疏离、贬黜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驾着马车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叶、荷花为衣裳,表现了无论是“进”还是“退”都要坚持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九死无悔。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既使人感受到花草的芳香,更展现了一种深远的意境,这些生长在水边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引到奇丽的幻想世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格,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形象。3.梳理:理解文言现象,突破卡点。通假字 扈江离与辟芷兮来吾道夫先路日俪规矩而改错4何方圜之能周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国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辟,同“僻”,僻静、幽静)(道,同“导”,引导)(错,同“措”,举措)(圜,同“圆”,圆形)(伏,同“服”,保持)(离,同“罹”,遭受)(章,同“彰”,明显) 纫秋兰以为佩古义:作为。今义:认为。 恐年岁之不吾与古义:时光,时间。今义:年纪;年代,年头儿;年成。春与秋其代序目古义:时序更替。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 恐美人之迟暮古义: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是屈原自指,一说指楚怀王,今义:美貌的女子。 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 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流水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自前世而固然古义:古时候。今义:迷信指人生的前一辈子。 高余冠之岌岌兮古义:高耸的样子。今义:形容山势高耸;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囚字余曰灵均(名词作动词,取名)(名词作动词,取表字)因纫秋兰以为佩朝搴之木兰兮日夕揽洲之宿莽6余虽好修婍以鞲羁兮0鸷鸟之不群兮(名词作动词,连缀、连接)(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名词作动词,喻指束缚、约束)(名词作动词,聚合成群)2.形容词的活用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B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6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固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形容词作名词,美德)(形容词作动词,加)(形容词作动词,哀伤)(形容词作动词,崇尚)(形容词作名词,正道)(形容词作动词,看重)(形容词作动词,加高)(形容词作动词,加长)3.动词的活用 伏清白以死直兮) 步余马于兰皋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缓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游。四、句式积累1.被动句 謇朝谇而夕替 虽体解吾犹未变分“替”含被动意味,“夕替”意思是晚上被贬黜。“解”含被动意味,“体解”意思是被肢解。2.倒装句 肇锡余以嘉名 年岁之不吾与目不吾知其亦已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4状语后置,即“以嘉名肇锡余”。宾语前置,即“恐年岁之不与吾”宾语前置,即“不知吾其亦已兮”。定语后置,即“高岌岌之余冠兮,长陆离之余佩”七、再读品味1.请你诵读全文,概括本文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本文塑造了一位出身高贵,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意外美修饰,才华卓然出众,志向远大宏伟,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1)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2)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修明法度(“规矩”“绳墨”),举贤授能)他关注民生,力主“美政”,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们的追逐私利。 坚持理想,义无反顾,卓绝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2.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同他的这一举动吗?观点一: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屈原即便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也还是附庸者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赏识。和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洁的节操只有在君王帮他力排众议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时,他便失去了支撑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的。观点二: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前路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因为活着便有希望。抱石沉江,是愚忠的一种表现。3.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请分析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的语言讲究文采,喜爱铺陈,华美艳的辞藻使得诗歌色彩浪漫炫目。浪漫的手法大量运用比喻、想象、夸张的手法,同时使用了香草的名称象征性地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浪漫的句式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以“兮”字助势,使诗句宛转纡徐,富于抒情色彩。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双句押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浪漫的想象纵横驰骋的想象,铺陈描叙的写法,“香草美人”的比兴构筑出一个现奇幻丽的艺术境界。将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将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浪漫的精神屈原义无反顾的、追求理想的人生之路。4.离骚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文本特色。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它想象瑰丽、奇特,善于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1)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工整,让人惊叹。(2)大量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芭。“蕙”“揽”,比喻高尚的德行。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逐谓余以善淫。“灵修”指思慕的恋人,屈原以此称呼楚怀王。“众女”喻指小人。“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 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绳墨”比喻准绳、准则。4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诗人要保持芳洁与美好(3)富有节奏感。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又由两个“分”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的旋律回环往复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所以“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色彩以及调节诗歌节奏的作用。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因此“兮”字的使用使全诗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味。八、文本小结本诗中,诗人自述身世,并讲述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小人的诽谤中伤,以致遭到贬黜的遭遇。全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坚守,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结束语不管日月如何变迁,屈原的精神永远独立不迁。自投入汨罗江,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已凝固和沉淀,他的灵魂就得到洗礼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为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不再是两千年前的屈大夫,而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民族文化。它穿越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屈原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九、对比鉴赏1.诗经和楚辞分别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氓中赋、比、兴手法和离骚中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1)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本诗以叙事为主,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正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体现了“赋”的手法。) 中间两章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开头,采用了“比”“兴”的手法;“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此句“比”中有“兴”,诗人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2)离骚中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以“香草”“美人”来象征自己、贤士和理想中的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用香蕙、白芷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披挂江离和白芷、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诗人把这些写进诗中,一方面使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富有韵味;另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2.离骚中屈原的政治理想被黑暗的社会现实撞得粉碎,氓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普通女性的婚姻恋爱悲剧,请你分别分析造成二者悲剧的原因。(1)离骚中屈原悲剧的原因: 诗人虽有美好的品行,却不容于世俗。诗人拥有“抚壮而弃秽”的理想,但楚王昏庸,不堪重托。 小人进谗言,诗人被君王贬斥。(2)氓中婚姻恋爱悲剧的原因: 女子对氓的人品、性格缺乏深入了解。氓的性格有暴躁的一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的变心。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婚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那个时代的女子在爱情、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这一婚姻悲剧日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的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她们遇上一个对感情和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们的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文本小结本诗中,诗人自述身世,并讲述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小人的诽谤中伤,以致遭到贬黜的遭遇。全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坚守,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第 18 页 共 18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