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ocx
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中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逐渐由不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迈进,我国的金融监督审查部门在针对银行的理财领域上,加大了监督力度。当前,社会上对于银行的理财产品,都存有不同的看法,好坏参半,学术界对银行理财产品评价和认识也是观点不一。本研究首先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银行理财产品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研究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起源以及后期发展所依托的理论,对其发展的过程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接着通过从多角度探究和对比分析,发现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不足之处,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国理财产品取得更加平稳顺利的发展。全文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的绪论分为四部分,首先探讨了银行理财产品研究的国内外背景,其次论述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最后交代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分别从银行理财产品业务、银行理财产品影响因素、银行理财产品对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影响以及金融稳定性四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和分析。第三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机制。首先界定了银行理财产品、金融稳定性的概念,并梳理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和银行理财产品类型。其次,从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及其影响的理论、银行理财产品对金融稳定性的理论两个方面出发,梳理现有的理论基础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从微观角度以14家商业银行的不同理财产品具体会对商业银行稳定性所产生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第四章是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实证分析。首先,本章上一章的理论框架构建了SVAR模型,采用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分析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其次,本章还探讨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对金融业的稳定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此外,本章将银行理财产品细化为国有大型银行的理财产品和全国性的股份银行理财产品,分别进行了详细探究。第五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和百城的房价均价之间以及从社会渠道进行的融资增长速度之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的政策建议为:适度调整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节奏,确保整体风险水平的可控;科学构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的指标权重,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我国宏观经济实现快速转型提供动力。关键词:银行理财产品规模;金融稳定性;SVAR模型5AbstractIn recent years,China's banking financial products gradually from the immature stage to the mature stage,China's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view department in the field of bank financial management,increased supervision.At present,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on bank's financial products in the society,which are mixed,and the academic circles also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evalu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bank's financial products.This research firstly analy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banking financial products,and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studies the origin of banking financial products and the theory relied on in the later development,and ha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Then through m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we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bank financial products,and solve these problems can help our financial products to achieve a more smooth and smooth development.There are six chapters.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first of all,it discuss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on bank financial products,secondly,it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and finally explains the main research points of this study.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four aspects of banking financial products business,banking financial products influencing factors,banking financial products on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macroeconomic impact,as well as financial stability.The third chapter is conceptual 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mechanism.First defined the bank financial products,financial stability concept,and combed me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types of banking products.Secondly,from the development of bank financial products and its impact theory,bank financial products on financial stability theory,combing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basis and building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Chapter fou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financial products of 14 commercial banks on the st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The fourth chapter i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of China's bank financial products.First,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previous chapter of this chapter constructs the SVAR model using the monthly time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8.The influence of bank wealth management product size on financial stability is analyzed by inter-sequence data.Secondly,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scale of banking financial products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In addition,this chapter refines the banking financial products into the financial products of large state-owned banks and the national stock banking financial products,respectively,in detail.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ale of bank wealth management products in China and the average price of house prices in 100 cities,as well as the growth rate of financing from social channels.The rhythm of financial business development to ensure the overall level of risk controllable;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dex weight,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escort,for China's macr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o achieve rapid power.Key words:Scale of bank financial products;financial stability;SVAR model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1引言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21.2.1现实意义21.2.2理论意义21.3研究内容21.4研究创新点4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52.1研究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文献52.1.1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文献综述52.1.2银行理财产品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62.1.3银行理财产品对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影响的文献综述62.1.4影子银行、房地产价格与金融稳定性的文献综述72.2研究金融稳定性的相关文献92.3银行理财产品对宏观金融运行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102.3.1银行理财产品对宏观金融运行的作用机制102.3.2基于增量视角的分析122.3.3银行理财产品对宏观金融运行的具体影响分析163概念界定与理论机制183.1核心概念界定183.1.1银行理财产品183.1.2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历程183.1.3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类型193.1.4金融稳定213.2相关理论框架213.2.1传统金融中介理论213.2.2现代金融中介理论223.3.3金融市场效率理论243.3.4银行理财产品对金融稳定性的理论框架254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274.1影子银行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具体机制274.2基本模型设定274.3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284.3.1变量选取与定义284.3.2数据来源与处理294.3.3平稳性检验304.4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314.4.1实证结果314.4.2稳健性检验324.4.3稳健性检验335我国理财产品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实证分析395.1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395.1.1变量说明395.1.2数据来源425.2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425.3实证分析435.3.1单位根检验435.3.2模型设定435.3.3稳定性检验445.3.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455.3.5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465.4分不同银行类型的实证分析505.4.1国有大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实证分析515.4.2全国性股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实证分析566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636.1研究结论636.2政策建议63参考文献65表次表2.1同业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前后银行资产负债简表对比11表2.2同业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前后的银行资产负债简表对比12表2.3债券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前后银行资产负债简表对比13表2.4债券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前后银行资产负债简表对比14表2.5非标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前后银行资产负债简表对比15表2.6非标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前后银行资产负债简表对比16表4.1数据描述性统计30表4.2单位根检验结果31表4.3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及影响渠道32表4.4不同类型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及影响渠道34表4.5不同期限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及影响渠道35表4.6银监会“8号文”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及影响渠道36表4.7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及影响渠道37表4.8降低资本比率和资产收益率38表5.1变量详细说明表42表5.2变量描述性统计42表5.3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43表5.4模型滞后阶数判定表44表5.5各变量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46表5.6社会融资同比增长率的方差分解结果48表5.7全国百城平均房价的方差分解结果49表5.8模型滞后阶数判定表52表5.9各变量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53表5.10社会融资同比增长率方差分解结果55表5.11全国百城平均房价方差分解结果56表5.12模型滞后阶数判定表57表5.13各变量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58表5.14社会融资同比增长率方差分解结果61表5.15全国百城平均房价方差分解结果62图次图1.1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增长情况图1图5.1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45图5.2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百城平均房价的脉冲响应结果47图5.3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社会融资同比增加率的脉冲响应分析47图5.4各类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市场占比图51图5.5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53图5.6国有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社会融资同比增长率的脉冲响应分析54图5.7国有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百城平均房价的脉冲响应分析55图5.8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58图5.9全国性股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社会融资同比增长率的脉冲响应分析59图5.10全国性股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百城平均房价的脉冲响应分析601引言1.1研究背景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最早出现在2000以前,部分商业银行针对客户陆续开设个人外汇理财服务和专业的投资理财顾问服务。2002年9月,中国光大银行在我国首次推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增值产品(也被称作结构性的存款)(曹沁,2018)。中国四大银行从2003年开始以建设银行为首,先后宣布发行了个人外汇结构性存款。2005年,中国银监会通过并正式施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促使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下图1.1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近十年来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到2017年底,余额已经高达29.54亿元,成为我国资产管理业的龙头老大。从中国光大银行第一次推出银行理财产品开始,银行理财产品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见下图1-1)。图1.1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增长情况图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逐渐由不成熟转向成熟,成为学者们关注研究的重点。目前,学者们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观点喜忧参半。周荣芳(2010) 周荣芳.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J. 中国金融(1):17-19.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推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吴晓灵(2013) 吴晓灵. 互联网金融应分类监管区别对待J. It时代周刊, 2013(21):14-14.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就是银行系统开设的证券投资业务;杜金富(2013) 杜金富.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金融监管研究, 2013(2):1-8.发现银行理财产品是我国银行部门转型升级的关键,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李扬,殷剑峰(2011) 李扬, 殷剑峰. 影子银行体系:创新的源泉,监管的重点J. 中国外汇(16):34-36.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是“银子银行”业务的一部分,容易对金融系统造成系统性风险。上述观点体现了学者们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不同认识。面对如此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应该从学术的角度出法,正确客观的认识银行理财产品,并对以下几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首先,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是什么?其本质如何解释?其次,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对金融体系运行有何影响?如何利用理论和实证模型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第三,依据我国基本国情以及本研究的研究结论,期望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规避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可能发生的问题,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1.2研究意义1.2.1现实意义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双管齐下,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的审慎政策,继续进行对利率和汇率的市场改革。完善金融监督管理机制,规避金融风险的发生。”银行理财产品这个市场属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个子市场,无论是对宏观金融体系稳定运行,还是对利率、汇率市场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其次,货币当局对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增长速度的适度调控对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系统化、全面性的探讨,可以剖析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内在机制和影响渠道,对加快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2理论意义本文在梳理和归纳国内外学者对银行理财产品领域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对银行的类型细分,分别研究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本文首先厘清了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起源、发展的过程还有理财这一类的产品,分别把它们之间的种类进行了重新的细分,然后,针对银行在理财产品领域发展的背景情况、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研判,对丰富我国银行理财产品领域的研究理论将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当前国家在理财产品这一领域上的背景影响,实证分析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宏观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宏观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渠道。在本文的结尾,选取具有代表性银行的理财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银行类型的理财产品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并将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从提出较为科学性、针对性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1.3研究内容1.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突出问题的政策研判:从文献回顾的视角,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针对研究涉及的银行理财产品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国内外有关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分类,明确研究范围、界定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起源、发展的过程还有理财这一类的产品、分别把它们之间的种类进行了重新的细分、针对银行在理财产品领域发展的背景情况、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寻找出当前研究银行理财产品对金融稳定性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产生的背景、原因,针对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现行的政策体系,确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2.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论分析: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概念进行界定,收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进行科学的划分,并分析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的特征。对金融稳定性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现阶段评价金融体系稳定的指数法、指标法、宏观压力测试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其中,金融稳定性指数方法存在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统一性,并且无法做出金融系统稳定性的预警以及前瞻性预判;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模型设置很难识别和处理不同类型的外部冲击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故采用直接指标法对我国金融业目前存在的风险系数进行量化,研究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和金融市场理论等理论为研究根基,探究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起源和后期发展,剖析其可能对我国金融行业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其次,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产品分类进行梳理和分类,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06年以前);第二阶段,蓬勃发展阶段(20062008年);第三阶段,日益规范化阶段(2009年至今)。在以上三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背景、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背景,结合我国理财产品的政策体系,对理财产品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进行重点分析,构建较为完善的理论分析模型和机制。3.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实证检验:分析银行理财产品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分别从银行理财产品信贷、资产价格的影响,从而分析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社会融资增长率、百城平均房价、CPI同比增长率以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影响。实证分析我国银行理财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总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我国银行按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分析各类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其次,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实证方法定量分析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金融稳定性、宏观经济等不同层面的影响。4.健全银行理财产品监管的路径分析:基于实证分析的研究结论以及相关理论假说、理论模型,结合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背景的特点和现实,对实证结果进行合理的理论解释,并针对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适度调整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节奏,确保整体风险水平的可控;完善金融监管统计指标体系,确保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转型发展。1.4研究创新点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是影子银行以及带来的影响,但是详细的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研究,还有其针对宏观经济金融所产生的影响,这方面的文献还有欠缺。因此,本文不再重复研究影子银行,而是主要研究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可能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本研究以银行理财产品相关的理论为依托,构建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采用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分析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细化银行的分类,分别研究其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其次,从银行理财产品这一视角,将不同类型银行进行分类来具体研究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对金融运行、经济运行的具体影响。将不同类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其研究结论更具有可靠性,也更具有针对性。本文在研究理财产品的过程中,除了从影子银行入手实施研究之外,还从房地产泡沫和金融稳定两方面实施探索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其一,本文在选取样本数据的过程中,时间选定为2013年年初至2019年年末,通过对近些年整体季度数据的分析,信贷政策在房地产等行业中产生的时间是2010年,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为信贷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这对于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起到了限制的作用,为了合理的避开监管,影子银行因此而产生,银行将信贷资金以某种业务的名义转至其名下,孙国峰、贾君怡(2015) 孙国峰, 贾君怡. 中国影子银行界定及其规模测算基于信用货币创造的视角J. 中国社会科学, No.239(11):93-111+208.认为同时通过影子银行向需要资金的企业或组织机构提供贷款,随着这种模式的普遍应用,影子银行随着贷款业务的持续增加,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尤其是同房地产展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行为不利于金融的稳定。本文样本选取的月度数据信息与影子银行产生变化的时间重合,以稳健货币政策实施为前提,分析影子银行、房地产价格和金融稳定三者在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产生的关联,同时,月度数据较季度数据相比不仅内容全面,而且具体。其二,本文采用建模的方式将研究的三个方面融入其中,分别探究三者分别与其余两方面的关系及影响,张宝林、潘焕学(2013) 张宝林, 潘焕学. 影子银行与房地产泡沫: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之源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11):35-46.在研究的过程中,重点研究影子银行环境下,金融稳定受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可见其研究的重点依然围绕在房地产房地产对金融稳定的作用程度及影响范围。其三,本文将王劲松等(2015) 刘晓云, 王劲松, 李耀辉, et al. 基于Copula函数的中国南方干旱风险特征研究J. 气象学报, v.73(6):84-95.的指标体系和主成分分析法作为构建金融稳定指标的基础,并与月度数据相结合,最终建立一个能够对金融稳定程度实施综合衡量的指标。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2.1研究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文献国内外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研究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现状、特征以及营销模式;第二类是研究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各种因素;第三类是银行理财产品对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2.1.1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文献综述Davison(1989)研究了在个人金融服务机构中,当银行开发新理财产品时市场营销和市场研究的作用受到较大的关注,并强调市场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DAVISON,Hetal.,1989);刘楹等(2007) 刘楹, 杜胜, 谢丽娟. 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J. 西南金融(6):26-27.梳理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简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提出理财产品的市场发展战略;刘楹在梳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的基础上,认为当前理财产品创新性和理财产品进入市场的合规性是制约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制约因素,刘毓(2008) 刘毓.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选择J. 中国金融, 2008(11):33-34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谭莹和李舒(2009) 谭莹, 李舒. 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发展J. 金融理论与实践(12):62-64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特征以及趋势,认为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展还不成熟,缺乏相应的衍生工具市场;孙从海(2011) 孙从海.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供给行为分析J. 经济导刊(10):34-35运用供给与需求理论模型剖析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起源和发展,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供给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部分解释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兴起与供给行为;孙从海(2012) 孙从海. 城市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结构与展业策略基于银行理财产品数据的实证分析J. 金融与经济, 2012(2):36-39.以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策略,认为城市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结构以及市场地位对理财业务发展转型,提高理财产品核心竞争力;阮银兰(2012) 阮银兰.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J. 金融与经济(2):42-45.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认为过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化趋势明显,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凸出,并提出防范和管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措施;苏薪茗(2014) 苏薪茗. 银行理财产品是庞氏骗局吗?基于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市场的实证分析J. 金融论坛, 2014(11):43-52.对于我国当前银行在理财产品这一项上的一些模式进行了研究,了解到银行方面是可以对实际理财产品的期限进行错配提高收益率的,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利差下降可能引发“庞氏骗局”的风险;梁涛(2014) 梁涛.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趋同:羊群效应抑或是监管诱导J. 经济与管理(1):63-67+78.认为外部监管制度、羊群效应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趋同的原因,理财产品趋同增加了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投资风险,因此需要加快监管机构转型、推动理财产品差异化发展;方先明等(2015) 方先明, 余丁洋, 杨波.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结构及其收益的不确定性J. 经济问题, 2015(6):69-74分析了不同类型银行的理财产品,总结归纳出了主要的理财产品机构和币种,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具有脆弱性;王洪亮(2017) 王洪亮.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态势、主要风险及防控策略J. 南方金融(3).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改变了银行传统资金来源和运用结构,对银行体系带来了诸多风险,因此需要完善理财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法律体系,创新和健全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预防和管理机制。2.1.2银行理财产品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徐加根和陈恪(2011) 徐加根, 陈恪. 市场结构、银行绩效与理财产品市场稳定基于12个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10):59-64+74利用2009年全国12城市银行理财产品数据研究市场竞争程度、银行绩效对理财产品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较高的市场竞争程度以及较低的银行绩效水平会导致银行理财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潘明清等(2012) 潘明清, 杨斌.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J. 消费经济, 000(4):7-1考察了我国2009-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物价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对银行理财产品具有重要作用;罗荣华等(2013) 罗荣华. 德阳市表彰内部审计业务工作优秀单位J. 现代审计, 000(005):P.50-50采用随机效应的半参数模型分析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银行类型、理财产品起始认购金额、以及理财产品具有的规模会影响收益率的高低,除此之外,银行有利用周期短但利息高的产品增加存款的行为;朱滔和吴刘亮(2013) 吴刘亮. 并购事件对债券持有人的财富效应研究D. 暨南大学, 2014利用A股上市银行2001-2012年间发行的理财产品信息为样本,实证分析了监管政策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监管政策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具有引导作用,并且监管政策对不同类型理财产品收益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陈良凯和黄登仕(2014) 陈良凯, 黄登仕.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 财经科学(4):59-6研究了银行营销行为对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客户管理幅度、理财产品营销短消息次数、理财产品交叉覆盖度与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的人数显著正相关;者贵昌(2015) 者贵昌. “余额宝”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化策略J. 学术探索, 2015(10):66-7分析了“支付宝”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认为短期内“支付宝”对银行理财产品具有替代效应;曾薇等(2016) 曾 薇. 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影响基于两阶段DEA模型的研究%The Impact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on Commercial Banks Product Innovation-the Research Based on Two-stage DEA ModelJ. 中国管理科学, 024(5):1-7采用两阶段DEA方法分析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效率和理财产品市场表现效率,研究表明银行理财产品创新与市场表现效率显著正相关,金融监管对理财产品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翟光宇(2016) 翟光宇, 何玉洁. 商业银行应加速收入结构多元化吗J. 财经科学(9):1-13,共13页.的研究发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正相关,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进一步造成银行存款转移,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被减弱。2.1.3银行理财产品对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影响的文献综述王增武(2010) 王增武.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J. 中国金融(23):28-29.研究了2010年前10个月关于整个信贷这一类的理财产品还有一些组合管理这一类的实际发展情况,了解到相关产品的发展导致新增货币发行量远超中央银行设定的信贷规模上限,银行理财产品干扰了货币政策的制定;梁珊珊和邓智琦(2012) 梁珊珊, 邓智琦. 银行理财产品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J. 金融与经济, 2012(4):25-27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流动与资产负债的传导机制,对其货币的供应能力进行了剖析,认为完善信息统计机制有助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孙建坤和范俊林(2012) 孙建坤, 范俊林.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J. 中国流通经济(4):124-128.分析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对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带来的影响,提出表外理财产品的资金运用方向会导致广义货币供给量的统计结果远低于真实值,并提出采用理财产品资金运用方向的算法估计广义货币供应量;段福印和李方(2012) 段福印, 李方. 银行理财产品对宏观金融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J. 上海金融(4):22-27+118研究发现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影响了我国的金融结构;卢满生(2012) 卢满生. 银行理财产品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分析J. 武汉金融,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