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资源ID:97286689
资源大小:44.8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冯友兰说;“哲学是旧说所谓道,艺术是旧说所谓技。庄子养生主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旧说论艺术之高者谓其技进乎道。技可进于道,此说我们以为是有根据的。”他阐释说;“理是不可感者,亦是不可觉者。实际的事物,是可感者,可觉者。但艺术能以一种方法,以可觉者表示不可觉者,使人于觉此可觉者之时,亦仿佛见其不可觉者。艺术至此,即所谓技也而进乎道矣。”此后,钟泰提出“技通乎道”,徐复观提出“技中见道”。近来又有学者提出,庄子的真实主张是“技外见道”,“反对艺术”;“遗技合道”,“反对现世的技艺”。对于庄子的技道观至今失于含混,而“技外见道”诸说的产生正表明需要正确诠释庄子本义。在庄子养生主中庖丁云:“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在与感知、思意相对的意义上,“神遇” 与“神欲”之“神”,有两层要义:其一,作为技术主体的人与作为技术对象的物,建立了深刻而密切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技术活动实现为高度自然化的活动“神遇”和“神欲行”实现的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活动;其二,技术的自然化,在超越感知和思意的有限性、限定性的同时,也将技术行为提升到造化自然的无限境界。庖丁解牛之所以展现出音乐舞蹈般的和谐美妙,而且他从中获得高度的满足和成就感,根本原因在于,对于庖丁,解牛的技术活动不止于谋生的功利行为,而是扩展和实现人生之道的途径(“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因此,在庄子的道技哲学中“神”就是“与天为一”所实现的无限生机和创化力量。庄子对于技艺的肯否是立足于“知之至”即道(真)的体认的。他对庖丁之技的推崇,正在于庖丁将有限的技巧实现为无限的生命游化(“体道而游万物间”)。“化”归根到底就是“技”大冶之技。庄子视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人与万物则是造化在天地间炉捶的产物。因此,庄子是将自然运行而生产人与万物视作为创造性的技术活动,而自然(造化)则是“大匠”(“大冶”)。老子主张“大象无形”,因此也主张“大制不割”;庄子主张“未始有物”,因此则主张“刻雕众形”。庄子认为学道者的“大宗师”, 就是“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大匠造化。“此所游已”,造化之技与体道之游是同一的。老子是反对技艺的,“朴散则为器”;他主张放弃技艺,“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庄子放弃了老子的朴器观,认同技艺通道,主张“雕琢复朴”。(庄子大宗师)王弼注“朴散则为器”,亦将老子之“朴”字释为“真”。“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 钟泰注“雕琢复朴”说“还其真也”。但是,老子之“真”,是本根之道,是先于人而超人的本体“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而庄子之“真”,是由“真人”定义的“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因此,同样言“朴”,若归之于真,老子立足在人外之道,庄子立足在道中之人。其次,老子之“朴”,因为是自然本性,因此只需要抱守与复归。庄子之“朴”,只有真人可实现,“雕琢复朴”,即“复朴”并非向老子式的终极原始的复归,而是一个游于万物、同于造化的创造历程。老子之朴归宗于一实然精微之道,庄子之真实行于人生当下游化之境与造物者为人,游于一气之化。老子守朴反技,故主张“绝圣弃知”;庄子崇真尚技,故主张“真人真知”。两者分别的真义在此。庄子主张以造化为师、自然神遇。他认为有限的技艺可以借助于勤奋精专的训练达到物我合 一、化技为道的境界。 这个境界可以概括为“以化为神”的技艺境界开辟了中国后世艺术创作与鉴赏的核心原则。后世论艺术所采用的基本观念“神”“妙”“逸”“自然”,都出于庄子的“神”, 并且归于庄子的“化”。甚至可以说,中国艺术之“艺”,归根到底,就是以庄子哲学精神为基始的技达于神、而形入于化,即“出神入化”“此所游已”。(肖鹰庄子美学辨证刻雕众形:驳“技外见道”说)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于庄子的技道观,后世出现了“技进于道”“技通于道”“技中见道”“技外见道”等诸多阐释,这表明需要正确诠释庄子本义。B.解牛不再只是谋生手段而上升为实现人生之道的途径,使得庖丁能够在解牛过程中展现出音乐舞蹈之美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C.作者认为,庄子之所以推崇庖丁之技,在于庖丁将有限的技巧与自然融合实现了体道之游与造化之技的同一。D.庄子崇真,认为它产生于真人之后,存在于人生当下游化之境,与造物者为人,游于一气之化,故主张“真人真知”。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只有作为技术的主体与作为技术对象的物建立深刻而密切的关系,才能实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等一系列造化活动。B.“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造化归根到底也是“技”,只不过天地是容器,人与万物是造化的技术对象。C.庄子和老子对于技道的真义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老子反对技,主张放弃技,而庄子崇尚技,立足在道中之人,主张真人真知。D.后世论艺术所采用的基本观念“神”“妙”“逸”“自然”的核心原则是庄子所说的“以化为神”的技艺境界。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四十三章)B.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C.凡神知之所知者,则知合于万物之化,而能不止于物物间。 (钱穆)D.可游汝心神于恬淡之域, 合汝形气于寂寞之乡,唯形与神,二皆虚静(成玄英)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驳论思路。(4分)5.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以庖丁解牛为论据为最后一段横线处添加合理的论述内容。(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撕日历的日子迟子建又是年终的时候了,我写字台上的台历一侧高高隆起,而另一侧却薄如蝉翼,再轻轻翻几下,三百六十五天就在生活中沉沉谢幕了。厚厚的那一侧是已逝的时光,由于有些日页上记着一些人的名址和电话,以及偶来的一些所思所感,所以它比原来的厚度还厚,仿佛预示着已去岁月的沉重。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发明台历的人大约是个年轻人,岁月于他来讲是漫长的,所以他让日子在长方形的铁托架上左右翻动,不吝惜时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对时光。当一年万事大吉时,他会轻轻松松地把那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因为日子还多的是呢。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看着那一摞摞用过的台历,会有种人生如梦的沧桑感。于是想到了撕日历。小的时候,我家总是挂着一个日历牌,妈妈叫它“阳历牌”,我们称它“月份牌”。那是个硬纸板裁成的长方形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一轮无与伦比的圆月,一些隐约的白云以及袅娜奔月的嫦娥飘飞的裙裾。下面是挂日历的地方,纸牌留着一双细眯的眼睛等着日历背后尖尖的铜片插进去,完成与它亲密的吻合。那时候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早晨一睁开眼,便听得见灶房的柴火噼啪作响,有煮粥或贴玉米饼子的香味飘来。这基本上是善于早起的父亲弄好了一家人的早饭。我爬出被窝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一侧的月份牌。凡是黑体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母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页泛出一股不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就可以赖着被窝不起来,反正上课的钟在这一天成了哑巴,可以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有时候父亲就进来对炕上的人喊:“凉了凉了,起来了!”“凉了”不是指他,是指他做的饭。反正灶坑里有火,凉了再热,于是仍然将头缩进被窝,那张星期日的日历就随之跟了进去。父亲是狡猾的,他这时恶作剧般地把院子中的狗放进睡房。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着炕沿,温情十足地呜呜叫着。你只好起来了。有时候我起来后去撕日历,发现它已经被人先撕过了,于是就很生气,觉得这一天的日子都会没滋味,仿佛我不撕它就没拥有它似的。撕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频降的白雪。撕去的日子有欢欣愉悦,也有争吵和悲伤。虽然那是清贫的时光,但因为有一个团圆的家,它无时不散发出温馨气息。被我撕掉的日子有时飘到窗外,随风飞舞,落到鸡舍的就被鸡一轰而啄破,落到猪圈的就被猪给拱到粪里也成为粪。命运好的落在菜园里,被清新的空气滋润着,而最后也免不了被雨打湿,沤烂后成为泥土。有会过日子的人家不撕日历,用一根橡皮筋勒住月份牌,将逝去的日子一一塞进去,高高吊起来,年终时拿下来就能派上用场。有时女人们用它给小孩子擦屁股,有时候老爷爷用它们来卷黄烟。可我们家因为有我那双不安分的手,日子一个也留不下来,统统飞走了。每当白雪把家院和园田装点得一派银光闪闪的时候,月份牌上的日子就薄了,一年就要过去了。心中想着明年会长高一些,辫子会更长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码又会大上号,便有由衷的快乐。新日子被整整齐齐地装订上去后,嫦娥仍然在日复一日地奔月,那硬纸牌是轻易不舍得换的。长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兴趣去撕它了,可见长大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待到上了师专,住在学生宿舍,根本没日历可看,可日子照样过得一个不错。也就是在那时期,商店里有台历卖了,于是大多数人家就不用月份牌了。我自然而然地结束了撕日历的日子。我在哈尔滨生活的这几年才算像模像样过起了日子。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台历,由一侧让它到另一侧。当两侧厚薄几乎相等时,哈尔滨会进入最热的一段日子,年终时我将用过的台历用线绳串起,然后放到抽屉里保存起来。台历上有些字句也分外有趣,如一九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记载着“不慎打碎只花碗”;而二月二十八日则写着“一夜未睡好,梦见戒指断了,起床后发现下雪了”;八月二十八日是“天边出现双彩虹,苦瓜汤真好喝”!到了一九九四年的一月十九日,是腊月初八的日子,东北人喜欢这天煮“腊八粥”。我在这天的日历上记着:“煮八宝粥。材料:大米、小米、绿豆、小楂子、葡萄干、核桃仁、大枣、花生”。三月三日写着“武则天墓被万人践踏,只因为她践踏了万人”。而七月十一日是“德国队以1 : 2败给保加利亚队。保加利亚用火样的激情焚烧了陈旧的德国战车”(好像引自一位体育记者之言)。台历有意无意成了我的简易日记本,当然就更加有收藏价值了。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对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让青春成为往事,可我必须坦然面对它。当我串起一九九五年的台历,将一九九六年散发着墨香气的日子摆在铁皮架上时,我仍然会在上面简要抒写一些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的。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已故的父亲就会复活,他又会放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家那个已经荒芜了的院落又会变得绿意盈门。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可它毕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当我年事已高将台历的日子看花了,翻台历的手哆嗦不已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描写童年时撕日历的场景时,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来展现早晨起床时的具体情境,可从中品味出作者对于童年时光的眷恋与怀念。B.“心中想着明年会长高一些,辫子会更长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码又会大上号,便有由衷的快乐”部分运用心理描写,体现出我在年少时期面对成长的欢欣。C.“被我撕掉的日子有时飘到窗外,随风飞舞”,这里的“被我撕掉的日子”运用双关手法, 既指被我撕掉的日历纸,也指我童年时所经历的那些或开心或糟心的日子。 D.本文以“日历”为线索,以小见大,通过对小时候撕日历与长大后用台历等细微小事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作者对于曾经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迷茫。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童年与当下,月份牌和台历的变化对比中,我成长的轨迹经历被娓娓道来,作者围绕“日历”的叙述点明主旨,呼应文题。B.本文语言清新舒畅、朴实真挚,使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用深情的语言叙述情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丰富与美好。C.文中反复出现“嫦娥奔月”的彩牌,象征着青少年时期我对外界的好奇与向往,结尾时再度出现也有对时光流逝的理性思考,升华主题。D.“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一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年轻人感受到的生活带来的压力负担。8.在文中的后半部分,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列举台历具体日期与所记录的内容?(4分)9.迟子建曾评价自己的作品:“我的作品中,总有一缕星光(温暖)跳荡,只是它的底色还是苍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三世A以前B至于赵之为赵C赵王之D子孙E侯者F其继G有在者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谢,意思为“道歉”,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与之意同。B.而,表承接关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舍瑟而作”的“而”用法与之同。C.微,意思为“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意思是“(如果)没有”,二者不同。D.百乘,古时候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秦国大举攻赵,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最初执意不肯。B.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C.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厉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D.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分)(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4分)14.概括文本中触龙的说话艺术。(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江村即事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在一片绚丽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日常优美的景物,叙写了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趣,表出作者的满足和欣然。B.“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清江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江村”的诗题。开头两句,就定下了全诗的氛围,挈领了全诗的旨意。C.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D.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16.比较本诗的颔联和登岳阳楼的颔联在意境和情感上有何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有感且懂规矩。(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登高望远,用比喻手法写出金陵秋景的句子是“_,_”。(3)“扁舟”是古诗文常用的意象,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比如:“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图文并茂,浑然一体作为连环画的代称, A ,将纷繁复杂的历史勾勒成线条,把晦涩难懂的文言转译成白话,集中于方寸之间,人物喜怒哀乐一看即知,故事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儿时望尘莫及的大块头名著瞬间变得通俗易懂,文学佳作、历史典故、英雄传记尽收其中。生动鲜活的配图、言简意赅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情节,让动人心弦的故事在掌心间拉开序幕,如同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大戏,于咫尺间吟唱出人世间的真善美,成为人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小人书是孩子们的掌中宝、心头好, B 。鲁迅先生在连环图画琐谈中给予高度评价,“倘要启蒙,实在也是一种利器。”茅盾在题为连环图画小说的文章也曾称之为“最厉害最普遍的民众教育工具”。纵观文坛,不少著作等身的文章大家都将小人书视作自己文化启蒙的起点。铁凝说:“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小人书是我最初的文化启蒙和文明启蒙之一。”梁晓声则说,“小人书是我能咀嚼文学之前的代乳品。”钱理群更直言,“小人书造就了这么一代人。”一页页精彩的连环画,在时代的放映架上周而复始地上映,也在接续传承中绘出了新的篇章。从笔尖到云端,触屏数字连环画、立体打卡装置进一步丰富了小人书的载体,原汁原味重现艺术经典的同时,实现了高清快捷的数字阅读体验。然而,要让盛放着几代人共同记忆的连环画连通当下,不能只靠AI绘画等技术流,还需创作者们紧扣时代脉搏,基于深挖传统优秀文化这一富矿的基础上,反映新时代的社会风貌,勾勒描绘当下火热生活。我们相信,不仅小人书停留在昔日的美好回忆中,还可以走向更大的市场、摆上更多读者的案头。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4分)19.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本题共3小题,共10分)据说是风把黄土搬来,成了那一片纵横几千公里的高原,水又在漫长的年月里把它们切割得破碎。六九年初去的时候,浩浩荡荡几十辆卡车,扬起几里滚滚黄尘,“哼哼”地在高原上爬。人蜷在车棚里颠。不久看见了窑洞,一排排很革命的样子,大伙都慨叹。一会儿又见了羊群,拦羊老汉披着老羊皮袄,大家又都从心里崇敬,冲老汉招手,老汉却只顾了他的羊群。然后又看见了戴白羊肚手巾的人群拥在塬畔上,木然且疑惑地看我们的车队,我们又冲人家招手,人家仍旧木然且疑惑地站着。塬地平坦而开阔,就象平原,一望无际。忽然,汽车仿佛开到了大地的尽头,平平的塬地斧砍刀劈般塌下去一大片深谷,往下看头晕目眩。深谷中也有人间,炊烟袅袅,犬吠鸡鸣,牲灵和赶牲灵的人小得如蚂蚁在爬。越往北走这样的深谷越多,越大,渐渐不见了平地,全是起伏不断的山梁。然后到了延安。然后发现宝塔山并不“巍巍”,延河又因在冬天不能“滚滚流”。然后遇见有人朝我们伸来饭碗,被带队的县干部吼开。我心里的诗意遭了挫折。李卓在牙间“咝”了一声,歪着脑袋想了半天。20.下面与文中画波浪线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B.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C.“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斩断柔情的时候了。D.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21.分析加点的多个“然后”的语言效果。(3分)22.划横线句与“不久看见了一排排整齐井然的窑洞”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好处。(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观往而知来。列子.说符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聪明人对现在与未来的事唯恐应付不暇,对既往的事岂能再去计较。 培根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史铁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1.A(驳斥的内容只是“技外见道”等诸说,而非包含“技进于道”“技通于道”“技中见道”之说。)2.D(“以化为神”开辟了后世艺术创作与鉴赏的核心原则,而非它是核心原则;另“以化为神”是后世概括的,而非庄子所言。)3.C(第二段的观点是技术在主体顺应自然中上升到造化自然的境界。A项老子这句话是在说无为的效用。B项庄子表达的是生生不息辨证变化的观点。C项钱穆的话在说神就是与天为一的创化力量,化技为道,符合第二段观点D项成玄英做的这个疏是解释虚静的关系而非技道。)4.作者先引出所驳观点“技外见道”;然后结合庖丁解牛阐释庄子所说的“技”“道”密不可分来驳斥;再将庄子与老子的观点进行对比,强化庄子“技可通道”思想。最后得出庄子技道观真正内涵是“出神入化”的境界。(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5.庖丁解牛之解牛为有限技艺,族庖月更刀,良庖岁更刀,而庖丁能“游刃有余”,是经过了开始的所见无非牛,到三年后的未尝见全牛,此为勤奋精专的训练,使庖丁“进乎技矣”达到了“道”境界。(每点2分,表述契合原文,填入进去连贯通顺2分)6.D(“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迷茫”表述错误,作者长大后不再撕日历而是使用台历,是作者长大之后生活方式与对待时光心态发生变化,“可我必须坦然面对它”,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是坦然与乐观的,并不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与迷茫。所以选D。)7.C(“象征着青少年时期我对外界的好奇与向往”表述错误。嫦娥奔月的彩排象征着的是作者在青少年时期乐于幻想、无忧无虑的欢欣,圆月也象征着家庭团圆幸福,并不能从文中体会到年少时候的作者对于外界的好奇与向往所以选C。)8.以点带面地写出了在哈尔滨几年生活的琐碎与丰盈;(1分)作者开始用台历记录收藏日子,与上文撕日历的日子形成对比;(1分)既表达自己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与热爱,(1分)也暗示对逝去日子的怀念(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9一缕星光(温暖):童年时早起撕日历的场景描写,父亲对我的关怀体贴,展现我童年时候与父母在一起时虽然清贫但是团圆温馨的日子(2分);对台历上所记录具体语句的叙述,展示在哈尔滨时平凡琐碎但是充满烟火气,丰盈美好的平常生活(2分)。苍凉的底色:倒数第二段写道“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时间在一日日的流逝,无法追回已逝的岁月,父亲去世,故居破败,童年的温暖也成了永久的回不去的时光。(2分)10.BCF11.B(“恃辇而行”中的“而”表修饰关系)12.D (悲剧色彩错误)13.(1)越过别国来把远地当做边邑,您是知道它的难度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采分点:鄙,把.当作边邑;焉,哪里;陪,增加)(2)我最近特别不想吃东西,便自己勉强步行,每天走三四里,渐渐地增加了食欲。(采分点:殊,特别;日,每天;少,渐渐)14.避其锋芒,因势利导。关心问候,缓和气氛。大话家常,拉近距离。投其所好,请君入瓮。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写出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任意写出三点即可得满分)15.A (氛围绚烂错,应为宁静)16.登岳阳楼的颔联意境开阔宏伟,雄浑渊深;而本诗颔联意境萧散恬淡、幽雅浑朴;(2分)登岳阳楼通过“坼”“日夜浮”表面写出了江山壮阔,但暗含作者对个人沉浮的感慨和动荡国事的担忧;(2分)本诗颔联中用“自去自来”写出了燕的自由,“相亲相近”写出鸥鸟的和谐亲昵,传达了作者暂得安宁后的惬意与满足。(2分)【评分参考:意境可以总体概括,意思对即可得2分;写情感的时候,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然后得出情感,分析各1分,情感各1分;有其他分析或情感,言之成理即可。】17.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示例: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8.小人书是方寸艺术集锦; B.,也是一代人的启蒙书解析:A处句子,通过前文“作为连环画的代称”,以及全文核心话题,可知要填“小人书”,通过后文描述,可概括小人书的特点为“方寸艺术集锦”。只要能答出“小人书”“方寸”字样且句子完整,即得2分。B处句子,通过前句找到“是”,联系出关联词“是也是”,看后文部分,为鲁迅、茅盾铁凝、梁晓声等大家视小人书为“文化启蒙的起点”,综上得出答案“也是一代人的启蒙书”,答出“也是”“启蒙书”,句式正确、句子完整给2分。19.改为“在深挖传统优秀文化这一富矿的基础上”;改为“勾勒描绘当下火热生活,反映新时代的社会风貌”;改为“小人书不仅停留在昔日的美好回忆中”;(序号正确给1分,句子修改正确给1分,只有序号不给分)20.D.(例句是声音的延长,A是解释说明 ,B是话题转变,C是阻断停顿,D是声音延长)21.交代我到达延安进入高原丘陵地区的所见。紧跟着的三个然后加快了叙述节奏,说明我欣赏风景的兴致逐渐消失。为下文“心里的诗意遭到了挫折”做铺垫。(每点1分)22.“很革命的样子”拟人的手法。将窑洞当做革命者形象来写,写出窑洞的“井然整齐”同时也突出窑洞的革命记忆将“很革命的样子”单独拎出用逗号隔开,强调这些窑洞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成熟,孕育了中国革命精神,象征了中国革命的力量。(手法/句式每点2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观往而知来。列子.说符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聪明人对现在与未来的事唯恐应付不暇,对既往的事岂能再去计较。 培根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史铁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多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则名言构成,核心关键词在“过去”、“现在”、“未来”。命题意图较为明显,贴近学生思维,重点关注学生人生观、历史观、未来观等的塑造,考查了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观、世界观如何对待过去,如何对待现在,如何看待未来。首先考生要研读每则材料,理解其意义,挖掘其意蕴,综合三则材料共同指向关键词,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不得为追求所谓“新意”脱离材料语境或曲解意义;其次,三则材料观点有相悖亦有相连之处,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最后,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联系时代,可以运用时代素材,对社会问题进行关照反思,写出新意,写出深度,要树立正确价值观,以积极的思维理解材料,分析材料。第一句话出自列子.说符,“观往”,就是回望历史、过往,是总结和反思过去。过去是复杂而多样的,回望过去,不只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重的教训。但无论是成功给予的自信还是失败赋予的谨慎,过去的经历对接下来要昂首阔步前行的人生都大有裨益。过去已然过去,而我们该如何去回望过去才是这一句话要引发我们思考的重点,回望过去,不是简单的回眸或者消极的驻足不前,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过去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对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出现的景象做出预判和评估,为立足现在提供助益,为光明未来奠定基石 。第二句话提出了与第一句话相反的观点,培根认为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不能沉湎于过去,过分地计较过去而忽视现在与未来。现在与未来接踵而至,我们应当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在第三句话中,史铁生认为“今天”是“设想过去”和“幻想未来”的基点,“今天”也就是现在,现在关联着过去和未来。立足于现在回望过去,过去可以给予现在、未来更多的反思和总结,指导前行;立足于现在想象未来,现在就是未来的起点,影响着未来的每一步走向。在第三句话中,史铁生强调了“现在”的重要性,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衔接点。因此,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把何为珍惜“现在”,做好“现在”,要意识到过去、现在、未来是一条动态但却一直息息相关的时间线,要把“现在”放入“过去”与“未来”的整个链条当中去思考。青年应树立整体意识,总结“过去”,把握“现在”,用不懈的努力、坚持与奋斗,争取“未来”。立意参考:1.把握“现在”,继往开来。2.牢记过去,把握现在,奔赴未来。3. 重视“观往”,珍惜“如今”,方可“知来”(基准分44分)回首与前瞻:时间的交响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是沧海桑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如同匆匆过客,时而驻足回望,时而翘首企盼。古人有云:“观往而知来”,此言不谬,只有深刻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观往,是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正如史记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同时,历史也是一种传承,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行。然而,有些人却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无法释怀。正如培根所言:“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聪明人对现在与未来的事唯恐应付不暇,对既往的事岂能再去计较。”诚然,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但过分纠结于过去,只会让我们错失眼前的机会,甚至影响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展望未来,是对梦想的追求与实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它或许遥不可及,但正是这个梦想,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史铁生曾说:“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这句话道出了时间的流动性与连续性,也提醒我们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展望未来,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洞察力。我们要关注时代的变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我们还要敢于挑战自我,勇于突破常规,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自己的梦想。回首与前瞻,是人生的两个重要维度。回首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智慧;前瞻让我们追求梦想,实现价值。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既要回顾过去,又要展望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美好的未来。当然,回首与前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回忆中,也不能只追求未来的梦想而忽略了现实。我们应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伐,确保自己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总之,回首与前瞻是人生的两个重要课题。让我们在回顾过去的同时展望未来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素材点拨:1.哲人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一种背叛”。我们绝不能丢掉祖辈用鲜血和生命注入到我们血液中坚强不屈的灵魂,不能忘记由过去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蕴藏的强大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危亡之际发出声声怒吼。不能忘却历史上所有侵略者对人民所作所为,忘却那血与泪的教训与痛苦。2.保尔·柯察金带着战斗中受的伤重返战场,燃尽余生;眼科医生陶勇放下对伤害他的患者的怨恨而继续行医,拯救光明。他们不沉湎于过去的痛苦与悲怆,而用现在的宽容与勇气回望过去。对于保尔,战斗是参加革命的勋章;对于陶勇,他人的伤害是对仁心的一次考验。他们立足当下,用深邃的目光投向过去,刺入过去表象背后的纵深,并在对过去的重审中一次次浴火重生。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董宇辉,新东方在线高三英语名师学科负责人,被称为"中关村周杰伦"。后来,新东方停办,不得不转型,董宇辉顺应大势成了销售农产品的直播主持人。直播间里这位当年的名师,边卖牛排,边教英文。既长知识又挺风趣,令观众耳目一新,并迅速走红,成了直播时数万人观看的网络大咖!从求学到择业,从高山到低谷,从迷茫到坚定,“在过去,我曾踏足山巅,也曾进入低谷,二者都让我受益良多,并影响到我的现在,开辟我的未来。”4.“未来”二字如初升的太阳、拔节的禾苗,令人展开无限遐思,增添奋进动力。在李大钊眼中,“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方志敏眼中,未来“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回溯历史,一代代先辈前赴后继,都是在为国家、为民族争取一个好的未来。5.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站在时间的洪流中,泾渭分明的未来与过去,在此时此刻交织。过去如何?未来又如何?在此时此刻的当下,其实就已经能预见分晓。过去的事情,虽然随着时间的洪流一去不复返, 但是它总会为现在留下些许痕迹;未来的方向,虽然茫茫然一片摸不着,但是它总会因为当下的努力而随之渐渐改变。过去从来没有过去,而未来已经存在,唯有把握当下,以求无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