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pdf
-
资源ID:97291041
资源大小:28.33MB
全文页数:12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pdf
昌平分区规划(国土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空间规划)(2017 年年 2035 年)年)2019 年年 11 月月 I 序序 言言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精神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落实总体规划对昌平区的功能定位,谋划昌平区未来可持续发展新蓝图,昌平区委、区政府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编制了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 年2035 年)(以下简称“分区规划”),努力将昌平区建成科教引领、文旅融合、宜业宜居的生态城市。本次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问题与目标导向,统筹全域资源环境,促进昌平区全面可持续发展。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实现人口、用地、建筑规模总量全域管控,推动减量发展,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坚持科学配置资源要素,提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品质,提高宜业宜居水平。坚持文化传承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并重,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强化昌平特色,展现昌平魅力。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开门编制规划,汇聚各方智慧,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III 目目 录录 总 则.1 第一章 落实功能定位,明确规划目标和发展规模.3 第一节 功能定位.3 第二节 发展目标.4 第三节 城市规模.5 第二章 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控.7 第一节 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乡体系.7 第二节 实现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9 第三节 落实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11 第三章 高水平建设未来科学城,提升新城综合承载能力.13 第一节 未来科学城规模管控与发展引导.13 第二节 新城规模管控与发展引导.14 第四章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高区域生态质量.18 第一节 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山清水秀生态空间格局.18 第二节 协调城市与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1 第三节 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3 第四节 构建多类型、多层次、成网络的绿地系统.24 第五节 加强区域生态协作,维护生态基底.26 第五章 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27 第一节 坚持创新驱动,保障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7 第二节 疏解与承接并重,优化产业结构.28 第三节 聚焦未来科学城,提升全球科技创新影响力.29 第四节 以沙河高教园为抓手,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30 第五节 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推进昌平园高端协同发展.32 第六节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34 第六章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宜居生活空间.36 第一节 健全住房体系,促进职住平衡.36 第二节 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布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37 IV 第三节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42 第七章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强化城市特色引导.44 第一节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44 第二节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强化设计引导.47 第三节 加强新城城市设计与重点区域管控引导.51 第八章 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增强城市安全保障水平.55 第一节 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55 第二节 提升市政保障能力,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效能的绿色市政基础设施.61 第三节 着力攻坚环境污染治理,全面改善环境质量.66 第四节 构建可控可救、快速反应、保障有力的城市安全体系.70 第五节 促进运行高效、服务便捷的智慧城市建设.74 第六节 协调地上地下空间关系,促进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75 第九章 加强统筹分类引导,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77 第一节 城乡统筹目标、分区分类原则和要求.77 第二节 新型城镇建设规划指引.78 第三节 乡村振兴.81 第四节 绿隔地区规划指引.83 第十章 明确实施路径,实现减量提质发展.85 第一节 加强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85 第二节 明确减量任务,促进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86 第三节 划分规划单元,加强统筹引导.88 第十一章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保障规划实施.77 第一节 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及管控体系.90 第二节 完善精治共治法治的城乡治理体系.91 第三节 加强城市体检评估,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92 第四节 健全规划监督问责制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93 附表 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95 附 图.98 1 总总 则则 第第1条条 指导指导思想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总体规划,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周边区域协同发展要求,将昌平区建设成为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推动昌平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第第2条条 主要主要规划规划依据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4.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5.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7.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8.分区规划实施要点 2 第第3条条 规划规划范围范围和规划期限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为昌平区行政辖区,面积为 1342 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 2017 年至 2035 年,远景展望至 2050 年。3 第一章第一章 落实功能定位,明确规划目标和发展规模落实功能定位,明确规划目标和发展规模 深入贯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着眼于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根本遵循,着眼于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昌平区的昌平区的一切工作一切工作坚决坚决落实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定位,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明确发展目标和城市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和城市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提出各项规划要求提出各项规划要求。第一节 功能定位 第第4条条 建设建设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西北部山区生态保育、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构建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与河北怀来地区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协同综合治理,为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北京贡献力量。第第5条条 建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以未来科学城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承载能力建设,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城。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智力及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促进校城融合发展,以沙河高教园融入未来科学城为契机,深入推动国际一流科教新区建设,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4 第第6条条 建设建设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 以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塑造具有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魅力空间。加强三条文化带昌平段和中轴线北延长线的整体保护,挖掘历史脉络、展现文化特色。完善旅游休闲功能,建设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产业为主的山区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满足城市文化消费度假需求。第第7条条 建设建设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以六环以南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加大城乡规划统筹实施力度,通过未来科学城建设大幅带动周边城镇化。深入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大力腾退违法占地和低效产业用地,做好人口调控和社会综合治理。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第8条条 建设科教引领、文旅融合、宜业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科教引领、文旅融合、宜业宜居的生态城市 贯彻落实总体规划的定位要求,保障生态安全,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科教引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传承历史文化,发挥美丽山水资源优势,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城乡协同、服务均好、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5 第第9条条 2032035 5 年年发展目标发展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首都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建成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文化强区;“城市病”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环境宜业宜居。第第10条条 20502050 年年发展目标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科教引领、文旅融合、宜业宜居的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城市病”治理基本完成,成为特大城市近郊区城乡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典范。第三节 城市规模 第第11条条 加强加强人口人口规模规模调控调控,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将疏解非首都功能与人口调控紧密挂钩,到 2035 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 234 万人左右。1.承接中心城区人口疏解,优化人口分布 以平原区为主适度承接中心城区疏解人口。山区应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生态化发展相促进,着力提高山区村镇发展质量,缓解人口大量外流,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条件。2.促进人口城镇化,优化人口结构 到 2035 年城南街道、城北街道、南邵镇、沙河镇、回龙观镇、东小口镇、霍营街道、天通苑南街道、天通苑北街道基本实 6 现城镇化;百善镇、马池口镇、十三陵镇、小汤山镇、北七家镇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第第12条条 推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规模减量 到2035年全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63.35平方公里以内。第第13条条 划定战略留白划定战略留白用地用地,保障服务首都功能,保障服务首都功能 在未来科学城东区、西区划定 5.70 平方公里作为战略留白用地,为服务保障好“四个中心”建设,为未来重大活动、大型事件举办,以及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预留条件。第第14条条 加强加强建筑规模建筑规模管控管控 加强建筑规模与建设时序管控,为承接首都功能,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预留条件。7 第二章第二章 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用途管控 把握城乡协同、服务均好、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把握城乡协同、服务均好、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构建构建“一轴一带一“一轴一带一廊廊、两两城城一区一区多点多点”的空间结构。强化生态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的空间结构。强化生态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两线三区,实现全域空间管控。红线,划定两线三区,实现全域空间管控。统筹安排建设空间与统筹安排建设空间与“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全面落实全域全面落实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控。途管控。第一节 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乡体系 第第15条条 构建“一轴一带一廊构建“一轴一带一廊、两两城城一区一区多点多点”的”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 落实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充分考虑全域资源禀赋、城镇发展基础,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构建“一轴一带一廊、两城一区多点”的空间结构。1.一轴:中轴线北延长线 中轴线北延长线在昌平区内从南到北依次贯穿天通苑南街道、东小口镇、天通苑北街道、北七家镇、小汤山镇、崔村镇、延寿镇,是传承和展示北京中轴线文脉意象的集中区域。其沿线及周边区域要严格控制建设行为,完善空间秩序,强化文化展示和国际交往功能,提升空间品质。2.一带:北部山区生态文化带 昌平区北部山区及浅山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增强生态保育功能,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8 3.一廊:协同创新发展走廊 北清路七北路沿线协同创新发展走廊,由西到东串联海淀山后地区、未来科学城、顺义空港产业区、朝阳电子城等产业功能区,跨区域完善科创产业链条,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服务水平。依托温榆河水系,建设优美滨水生态空间。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升,实现区域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营造产业协同、环境优美、服务一流的创新创业园区,提升区域创新核心竞争力。4.两城:未来科学城、昌平新城 未来科学城规划范围 170.6 平方公里,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阵地,是北京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中“三城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昌平区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昌平新城规划范围 146.7 平方公里,是昌平区公共服务核心地区,是昌平区的行政服务中心,是北京西北部旅游服务中心,是展示昌平区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5.一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 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以下简称“回天地区”)规划范围 57.4平方公里,是逐步发展形成的邻近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区,是北京功能疏解和城市治理的重点区域,是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节点。6.多点:7 个镇中心区 多点包括南口新市镇和小汤山镇、阳坊镇、流村镇、崔村镇、兴寿镇、延寿镇 7 个镇中心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特色发展模式,着力建成小而精、绿且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市镇和特色小镇。9 第第16条条 建建立由“昌平新城、未来科学城立由“昌平新城、未来科学城近中心城区城市组团近中心城区城市组团(回天地(回天地区)区)乡乡镇镇新型农村社区”构成的城乡体系新型农村社区”构成的城乡体系 针对城、镇、村的不同资源禀赋条件,完善“昌平新城、未来科学城近中心城区城市组团(回天地区)乡镇新型农村社区”的现代城乡体系,建立两城引领带动、城镇特色优化、农村社区多元提升的城乡功能有机分工格局。按照功能互补、特色分明、城乡一体的要求,统筹城镇与乡村、南部与北部,形成分区分类管控、城乡全面融合、要素特色彰显的全域共荣新局面。第二节 实现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 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将全区空间划分为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实现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控,遏制城市摊大饼发展。第第17条条 划定生态控制线,实行分区分类管控划定生态控制线,实行分区分类管控 围绕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的战略定位,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以及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地、森林、农田、河流、湖泊等生态用地和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法定保护空间划入生态控制线。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 67%。遵循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基本原则,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环境质量根本改善,针对不同的 10 生态要素和生态空间,实行分区分类建设活动管控。其中,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 110.1 平方公里。1.严格监管生态保护红线 落实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完成勘界定标,保障落地。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2.科学配置其他生态空间 充分发挥西北部山区生态屏障作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区域的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相关规划,落实各项生态保护区的政策和措施。第第18条条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引导集约高效发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引导集约高效发展 依托全域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 18%。严格管控城镇建设空间,新增城市建设项目原则上应在集中建设区内进行布局和建设,严格控制集中建设区以外的各项城镇建设活动。第第19条条 深化限制建设区综合整治,推进弹性管理深化限制建设区综合整治,推进弹性管理 生态控制区和集中建设区以外的地区为限制建设区,约占全区面积的 15%。通过集体建设用地腾退减量和绿化建设,限制建 11 设区用地逐步划入生态控制区和集中建设区,到 2050 年实现两线合一。第三节 落实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第第20条条 划定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统筹建设空间和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遵循用途主导功能的原则,合理划分覆盖全域全类型的国土空间规划分区,调整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利用格局,实现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全区共划定城镇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战略留白用地、有条件建设区、对外交通用地、对外交通设施及其他建设用地、水域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林草保护区、生态混合区和自然保留地等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第第21条条 统筹安排建设空间统筹安排建设空间 全区共划定城乡建设空间 253.58 平方公里,含战略留白用地 5.70 平方公里。预留区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指标 9.77 平方公里,增强规划实施调控的弹性,结合有条件建设区、独立设施项目选址等逐步落实;划定有条件建设区,在不突破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可以用于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或机动指标落地。划定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保障对外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其他建设用地等用地需求。12 第第22条条 统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非建设空间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要求,系统梳理现状非建设空间内各类用地、设施之间的矛盾,加大对非建设空间用地治理和土地腾退整治力度,实现对全域全类型非建设空间整体统筹管控。13 第三章第三章 高水平建设高水平建设未来科未来科学城,提升学城,提升新城新城综合综合承载承载能力能力 落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落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重要组成组成部部分分战略要求,全面加强战略要求,全面加强未来科学城建设未来科学城建设,在,在创新能力、发展活力、创新能力、发展活力、城市功能城市功能上上发挥引领作用发挥引领作用,率先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成活,率先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成活力创新之城,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力创新之城,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以新城为载体,以新城为载体,坚定不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为,为提升首都功能提升首都功能、发展发展质量质量腾出空间腾出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布局,以城市更新改造为抓手,打造宜,以城市更新改造为抓手,打造宜居宜业魅力空间居宜业魅力空间。第一节 未来科学城规模管控与发展引导 第第23条条 人口、用地规模人口、用地规模 规划范围 170.6 平方公里。到 2035 年常住人口规模约 69 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 87.92 平方公里。第第24条条 构建构建“两区一心”的“两区一心”的空间格局空间格局 东区:形成以央企研究院为主,重点承载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创新功能的创新区域,是建设全球领先技术创新高地的核心载体。西区:重点布局以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为主,包括新能源、新型材料、信息技术、高等教育、科技服务在内的研发功能,与东区构建形成完整的科创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回天地区的人才资源、海淀山后地区的研发资源,促进科创产业协同联动发展。14 一心:该区域是东区、西区相互连接的重要生态廊道及交通联络通道,以生态休闲空间及部分生活配套功能为主,与温榆河构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格局。第第25条条 聚焦特色领域,坚持协同开放,建设功能完善、充满活聚焦特色领域,坚持协同开放,建设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科学力的“科学+城”城”充分发挥央企研究院的科创资源优势,创造条件引入民营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等各类研发主体,布局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整合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完善特色领域创新创业链条,进一步搞活创新创业氛围。促进开放协作与交流互动,激发创新活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扎实做好向科学城的转变,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产城融合。重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衔接,提高教育、医疗基础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资源与基础设施配置,加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高品质打造绿色空间与公共空间,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培育具有显著科学城特色的良好城市文化氛围。第二节 新城规模管控与发展引导 第第26条条 人口、用地规模人口、用地规模 规划范围 146.7 平方公里。到 2035 年常住人口规模约 59.8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 55.81 平方公里。15 第第27条条 构构建“一主三副、一带一廊”的新城空间结构建“一主三副、一带一廊”的新城空间结构 1.一主:即老城片区,依托现状昌平老城区组成的综合型城市组团。功能定位为昌平区城市功能核心承载区,区级综合生活服务中心、行政中心、商业中心,老城组团重要的公共活动区域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兼容以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以下简称“昌平园”)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其配套服务功能。2.三副:东扩片区、高铁站前片区、十三陵门户区 东扩片区:以南邵镇为主的东扩片区。东扩片区与老城片区共同承担新城综合服务功能,形成新城的市民服务中心、文化产业集聚区。高铁站前片区:以马池口镇埝头工业区为主的片区。功能定位为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挥京张高铁昌平站的引领作用,打造站城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承接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功能。十三陵门户区:由十三陵镇涧头、西山口组团及城南街道邓庄组团两部分组成。功能定位为特色旅游度假区、人居环境示范区、明文化展示区,集文化旅游、行政办公、居住、教育科研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地标区域。3.一带:六环路和京密引水渠之间的绿色生态带,是昌平区平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廊道和基础设施走廊。4.一廊:十三陵水库、东沙河、南沙河、北沙河连接而成的生态水系走廊,该走廊向东与温榆河生态走廊相连,向西与海淀山后的上庄水库相连,发挥生态隔离作用。16 第第28条条 统筹推进疏解承接,增强新城综合承载和服务保障能力统筹推进疏解承接,增强新城综合承载和服务保障能力 新城作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中心,应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契机,加强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积极承接与首都定位相适应的科技、文化、国际交往等功能,提升综合承载力。统筹考虑疏解与承接、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优化新城发展环境。对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积极承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提升新城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以新城交通枢纽为门户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结合高速公路、铁路、轨道站点打造复合型交通走廊。以高铁为节点组织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转换,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新城内部综合交通体系。精心设计与建设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功能良性发展和配套完善,实现城市管理制度更加完备有效,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智慧服务体系高效运行。新城以西北部山区为屏障,以绿色生态带和生态水系走廊为依托,以多处公园为节点,形成山水相依、蓝绿交织的新城绿色空间结构。坚持生态优先,创新区域管理、资源保护以及城市发展和资金投入模式,推动新城和自然生态保护相互促进。保护和建设好新城现有山体、水系、地形地貌,山体应结合景观再造及绿色产业发展,打造生态景观。以十三陵门户区建设为龙头,结合展览、旅游服务、文化交流、演艺等功能保护好昌平历史文化金名片。做好永安古城历史文化展示,再现永安古城风貌。积极带动大运河沿线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建设具有大运河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17 以城市更新改造为抓手,疏解低效产业用地,高水平建设昌平园东区、西区,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18 第四章第四章 构建构建生态生态安全格局,提高区域生态质量安全格局,提高区域生态质量 昌平昌平山区山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加加快推进生态涵养区快推进生态涵养区生态生态保护,保护,开展开展生态修复,构建山清水秀生态生态修复,构建山清水秀生态空间格局空间格局,打造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打造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是是本次本次规划的基本任务之规划的基本任务之一。一。促进水与城市协调发展,打好水资源保卫战促进水与城市协调发展,打好水资源保卫战,实现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构建山水宜居、城景协调的城镇绿,构建山水宜居、城景协调的城镇绿化体系。化体系。第一节 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山清水秀生态空间格局 第第29条条 推进生态涵养区保护与建设推进生态涵养区保护与建设 强化昌平山区生态功能,建设西北部生态屏障,保障首都生态安全。加强北部山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建设,推动和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加强北运河水系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与生态景观价值。第第30条条 构建全域绿色空间结构构建全域绿色空间结构 以西北部山区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为基底,以三条楔形绿地为主体,以各类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要素为节点,通过河流水系绿廊绿带相连接,构建全区“一屏三楔七河多点”的全域绿色空间结构。1.一屏:西部及北部山体生态屏障 充分发挥山区整体生态屏障作用,加强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等 19 重点生态工程。促进区域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等方面的协作治理,构建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2.三楔:连接西北部山区与东南部平原的大型生态廊道 严格保护东部(小汤山等区域)、中部(东小口等区域)、西部(阳坊等区域)进入中心城区的 500 米以上一级通风廊道,严格控制建设规模,打通连接中心城区的楔形生态空间,形成连接西北部山区与东南部平原的大型生态廊道。3.七河:以温榆河、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孟祖河、蔺沟河、京密引水渠为主线的水系廊道 以七河为主线,形成河湖水系生态廊道,还清水体、拓宽水面、保护水源,提升城市河湖环境品质;建设大面积、集中连片生态湿地和公园,加强滨水地区生态化治理。4.多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主体的生态节点 加强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历史文化及山水资源保护;推进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增加建成区绿地开放空间。第第31条条 强化全域生态空间管控强化全域生态空间管控 1.提高深山区森林资源质量 将海拔 500 米以上山地作为生态涵养林保护的核心区,除永久基本农田、乡村建设用地外,其余区域均划定为生态涵养林保护区。以温榆河上游为重点,加强生态涵养林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到203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由现状46.60%提高到49以上。加强山区一般绿化,稳步推进岩石裸露地区植被恢复,减少水土 20 流失。以沟崖、虎峪、蟒山等森林公园风景区为核心,将周边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山区纳入森林风景区,严格控制区域内人为活动,逐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2.加强浅山区生态保护 重点加强浅山区生态修复和建设管控,推进绿化造林工程。加强整治腾退,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和绿化建设,有效提高林地规模,严禁浅山区新增违法占地建设,加大存量违法建设综合治理力度。3.完善平原区绿化体系建设 推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优化绿地结构,提升绿化质量,促进绿色空间与建设空间的协调发展;加强风沙治理,完善北部生态林地片状布局,形成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加强沙化耕地植树造林和养护管理,实施平原造林工程,营造高标准、高生态防护功能的农田防护林网。第第32条条 加快推进加快推进公园公园城市建设城市建设 打造大尺度、多功能的三条楔形生态廊道;加快温榆河、京密引水渠、清河(昌平段)三条滨水绿色廊道以及京新高速、京藏高速等主干路网绿化建设和改造;完善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永安公园等各类公园绿地建设,构筑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推进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绿化建设。21 第第33条条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重点加强关停矿山等区域山体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第二节 协调城市与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第34条条 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结合本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控制用水总量,到2035 年全区用水总量符合市级管控要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用水节水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坚持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水零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优化用水结构。生态环境、市政杂用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洪水,促进生产和生活全方位节水。到2035 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在现状的基础上下降 40%以上。第第35条条 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源地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源地保护 注重本地水资源涵养,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到 2035 年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加强应急水源储备,充分利用外调水资源,提高再生水利用比例,形成多水源联合调度的供水格局,提升水资源的安全保障程度。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重点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保护工作,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加强水质监测和水源环境风险排查整治,保 22 障全区饮用水水质持续稳定达标。第第36条条 加强水生加强水生态建设,维护水系健康态建设,维护水系健康 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对河道、水库、湖泊等水域空间及其防护空间进行重点保护,严格建设管控。开展滨水带、重点湖库及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水生态安全。到 2035 年全面完成水土流失治理,全区小流域全部实现生态清洁。第第37条条 加强雨加强雨洪洪全过程管理,建设海绵城市全过程管理,建设海绵城市 将海绵城市理念贯彻到城乡规划及建设全过程,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 2035年城市建成区 80%以上区域达到目标要求。依托北部山区生态带,温榆河、京密引水渠、清河(昌平段)三条滨水绿色廊道,以及三条楔形生态廊道,结合小型绿地、公园、街心花园等生态斑块,建设海绵城市。采用灰绿结合的方式,截流并处理初期雨水,控制城市非点源污染。综合运用雨水管道、泵站系统、行泄通道、雨水调蓄区等多种过程控制措施,实现区域径流的合理组织。雨水调蓄区结合大型公园绿地、景观水面、运动场等建设,形成旱涝兼顾的多功能综合设施。23 第三节 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第第38条条 坚守耕地规模底线坚守耕地规模底线 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大规划计划管控力度,严格建设占用耕地审批,加强耕地保护执法,坚守耕地保护规模底线。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51.7 平方公里(7.7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 46.7 平方公里(7.0 万亩)。到 2035 年不断推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保护,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规模总量、空间布局达到市级要求,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第第39条条 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政策,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储备区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质量。第第40条条 强化耕地生态功能强化耕地生态功能 科学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将区内建设用地减量与区外建设用地增量相挂钩,不断促进区外零散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断向区内集聚,注重发挥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规模生态效益和生态屏障作用。适时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不断提高耕地的湿地、绿地、景观等生态功 24 能。发展农业新业态,发展休闲农业、景观农业,鼓励建设集本地农产品展示、销售、休闲、观光、科普、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基地。第四节 构建多类型、多层次、成网络的绿地系统 第第41条条 构建山水构建山水宜居、城宜居、城景景协调的城协调的城镇绿化体系镇绿化体系 新城街区内规划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城市森林、小微绿地等城市绿色空间,营造尺度多样、类型丰富的公园绿地系统。到 2035 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27.5 平方米,公园绿地500 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 95%。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抓好农田林网和农村“五边”绿化,拓展镇村公共绿色空间,构建以乡土植物为主的村镇绿化体系。到2035 年每个村新建或改造提升 1 处游憩设施完善的小游园。1.构建未来科学城蓝绿共融的绿地系统 结合中轴线北延长线景观提升,建设未来科学城生态绿心。依托温榆河沿线生态景观建设,营造林茂水清的滨水空间。引导园区企业和高校逐步开墙共绿。2.打造山水宜居的老城东扩片区 依托山体、水系、交通廊道及平原造林地块等,建设京密引水渠绿带、京藏高速公路防护绿带等绿化带,构建四环绕城的城镇绿化格局。提升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品质,塑造老城三纵三横主干路的绿化景观骨架。推进留白增绿,增加公园绿地服务覆盖范围。3.修补提质,加强回天地区绿化建设 25 结合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拆迁腾退复绿,积极推进回天地区北侧绿色空间建设,整体提升回天地区绿化水平。第第42条条 构建构建服务首都、层级丰富服务首都、层级丰富的绿地游憩体系的绿地游憩体系 依托西北部山体、温榆河、八达岭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园林绿化优势资源,打造以风景遗产、革命纪念、首都遗产保护和郊野休闲等为特色的游憩体系,通过多功能、多层级的绿道网络串联,形成内涵丰富的全域游憩空间,让市民更加方便亲近自然。平原地区融合森林、生态廊道、公园、湿地、田园等生态资源,构建绿地游憩体验区。浅山区通过白羊沟、白虎涧、虎峪等景区资源,打造以沟域观光、休闲农业、林果采摘为特色的浅山游憩体验区。山区依托大杨山国家森林公园、长峪城村等高品质山水生态环境和丰富民俗文化资源,构建自然科普教育、森林康养休闲、民俗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游憩体验区。依托河湖水系、绿色空间以及文化资源,构建特色彰显的绿道系统。到 2035 年全区规划市、区级绿道总长度达到 270 公里以上。第第43条条 构建构建家国田园、古今辉映的家国田园、古今辉映的园林园林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体体系系 1.突出园林文化风貌特色 建设大尺度平原湿地森林景观,提升河流水系、交通路网的林带景观建设,构建田园风的蓝绿交织风貌格局。建设西山永定河长城风景文化带、京张铁路遗址文化景观带、北运河历史文 26 化景观带;提升明十三陵风景旅游服务水平,打造西部平原和东部平原军地融合绿色休闲集中发展区,突出家国魂的风貌格局。与未来科学城发展定位相适应,营造第一道、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和平原山区特色鲜明的风貌格局。塑造山水韵、田园风、家国魂、未来范的景观文化风貌。2.全面推进“京张”通道沿线绿化景观复合提质 推进“京张”通道沿线绿化隔离带的建设腾退和生态修复,建设绿道串联的文化景观线路,加强沿线门户节点和关沟沿线水系山体的景观提升,凸显昌平文化意象。第五节 加强区域生态协作,维护生态基底 第第44条条 建立环境联防联控机制,推进生态协作建立环境联防联控机制,推进生态协作 积极推进与河北地区的生态协作,加强生态廊道绿化、风沙治理等工作,共同维护京津冀区域生态基底。建立与延庆、怀柔、顺义等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与合作平台,共筑首都西北生态屏障。协调温榆河流域上下游水污染防治政策,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共享大气环境、水环境和污染源监测数据,强化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联动合作。27 第五章第五章 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主作为“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载体要载体,高水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