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检测技术要求》(报批稿).docx
-
资源ID:97293257
资源大小:119.54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检测技术要求》(报批稿).docx
ICS 07.060D10DZ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地 质 矿 产 行 业 标 准 XX/T XXXXXXXXX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检测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monitoring equipment and early warning of geological disasters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XXXX-XX-XX 发布XXXX-XX-XX 实施中华 人 民共和 国自然 资源 部 发 布目 次目 次 I前 言 III引 言 IV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检测技术要求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3.1 13.2 23.3 23.4 24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通用检测项目和方法 24.1 设备种类 24.2 检测要求和限制 24.3 室内检测项目和方法 24.4 野外现场试验要求 85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专用检测项目和方法 95.1 雨量计 95.2 管式含水量(率) 仪 105.3 裂缝计 115.4 测地型 GNSS(北斗) 接收机 135.5 加速度计 135.6 倾角计 135.7 泥(水) 位计 145.8 声光报警器 155.9 视频监测系统 166 抽样 166.1 抽样条件 166.2 抽样方案 166.3 抽样判定方法 177 检验 177.1 检验分类 177.2 结果评定 178 标志和包装要求 188.1 标志要求 188.2 包装要求 18附 录 A (资料性) 通用检测设备和项目选择 19IA.1 通用检测设备 19A.2 通用检测项目选择 19附 录 B (规范性) 20野外现场试验检测报告参考提纲 20附 录 C (规范性) 设备试验记录表 21C.1 雨量计试验记录表 21C.2 含水量(率) 仪试验记录表 21C.3 倾角计试验记录表 21C.4 声光报警器基本功能记录表 21C.5 声光报警器功率检测记录表 22C.6 入户报警器基本功能记录表 22参 考 文 献 23I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93) 归 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东方智感 (浙江)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信华源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冯苍旭、张磊、冯建华、马娟、黄喆、张昊、贺鑫焱、李康、孟庆佳。III引 言监测预警作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失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间,我国已在2891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监测预警设备,“十四五”期间, 将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类设备的试用推广。然而监测设备仍存在生产和运行维护成本高、实用性和稳定 性差等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2019年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里提出“集成研 发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装备并加强检测检验,推进我国地质灾害技术装备国产化、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 与推广应用。”检验检测是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质量的必要手段,同时为仪器设备产品的国产化、 标准化、工业化提供保障。在此背景下,编写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检验检测类标准就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我国目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生产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规范监测预警设备检验检测工作, 制定本文件。IV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检测技术要求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的通用检测项目和方法、专用检测项目和方法、抽样、检验和 包装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的检测检验,其他类型监测预警设备检测检验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 文件。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A:低温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B:高温GB/T 2423.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Cab:恒定湿热试验GB/T 2423.4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Db:交变湿热GB/T 2423.7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Ec:粗率操作造成的冲击 (主要用 于设备型样品)GB/T 2423.17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Ka:盐雾GB/T 2423.2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一部分:按接收质量限 (AQL) 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17626.2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5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 (冲击) 抗扰度试验GB/T 5080.7 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 GB/T 3939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接收机通用规范GB/T 38615 超声波物位计JJF 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技术规范JJF 1305 线位移传感器校准规范JJG 233 压电加速度计检定规程3 术语和定义GB/T 2828.1、JJF 100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检测 testing在设定环境条件下,对给定产品,按照规定程序确定某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处理所组成的技术操 作。13.2检验 inspect ion在给定环境条件下,为确定产品的各特性是否合格,测定、检查、试验或度量产品的一种或多种特性,并且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的活动。3.3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 Geological Hazard Monitoring IoT platform用于接收地质灾害数据采集设备监测数据,并提供数据展示、分析、共享等功能模块的信息系统。 注: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包括构成其功能的软件系统和支撑其运行的硬件系统。3.4平均无故障时间 mean t ime between fai lures (MTBF)产品或系统在两相邻故障间隔期内正确工作的平均时间。注:也称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是标志产品或系统能平均工作多长时间的量。4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通用检测项目和方法4.1 设备种类根据我国目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生产和发展的实际情况,设备分为以下几类:雨量计、含水量 (率) 仪、裂缝计、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 、加速度计、倾角计、泥 (水) 位计、声光报警器、视 频监测设备。4.2 检测要求和限制4.2.1 检测仪表及设备要求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检测过程中,应采用经定期检定或校准合格的计量器具、仪表以及有关测 试配套装置。4.2.2 人工干预限制除检测开始前允许对受检仪器或设备装置进行常规性能检查调试外,检测过程中不允许再做人工调 整。4.3 室内检测项目和方法4.3.1 分类原则根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实际使用环境的差异,规定了12项检测项目,供各设备在不同使用环境 中选择。通用检测项目使用设备参见附录A.1,项目选择参见附录A.2。4.3.2 外观检查以目测和手检方式对设备的外观进行检查,其结果应满足以下要求:a) 整机结构不得有松动变形及其他影响使用、操作的缺陷;b) 设备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应有加工缺陷及锈蚀;c) 外表涂覆、电镀层应牢固均匀、光滑,不应有脱皮锈蚀,外露表面应具有良好的防腐蚀层;d) 面板、机壳、铭牌等外观颜色、结构、型式应保持相互协调,必要时还应考虑系统仪器联机配 套的整体一致性。24.3.3 数据通讯规约4.3.3.1 设备通讯要求设备应满足监测数据定时上报、设备状态上报、指令控制、设备应急联动等功能要求,具体内容见 表1。表 1 设备通讯要求表序号检测项检测描述检测内容1数据定时上报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 (以下简称物联网平台) 根据设备数据上报频率情况,判定数据上报稳定性默认设置每小时上传一次监测数据,物联网平台下发修改定时上报频率指令后,按照修改后上报频率进行数据定时上报2设备状态上报在测试周期内每天至少上报一组设备 状态数据状态数据包括设备电压、 电池余量百分比、温度、信 号强度、定位信息、传感器状态等3指令控制测试周期内物联网平台采集上报频率、阈值等参数后通过指令下发至设备端,设备接收指令后需按照设定参数进行调整控制指令如下:a) 获取设备终端时间b) 校正设备终端时间c) 获取设备状态d) 重启设备终端e) 获取接入传感器类型f) 设备遥测g) 设置传感器时间相关参数h) 获取传感器时间相关参数i) 设置传感器属性相关参数j) 获取传感器属性相关参数k) 设置工作模式l) 获取工作模式m)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n) 固件升级o) 固件升级包大小范围p) 下发预警喇叭播报内容q) 紧急预警r) 获取设备指令集版本4设备应急联动在测试周期内人工触发设备,通过数据上报和联动情况判定设备是否具备应急联动功能人工触发1次受测设备 (随机挑选) 达到阈值,设备触发后需进行数据加报,加报数据上传后,预警广播根据平台指令进行预警信息播报4.3.3.2 设备通讯试验方法试验环境及条件:a) 提供试验设备接入物联网平台;b) 设备需满足任意运营商的蜂窝移动通信网络;c) 参与试验的各类设备至少一台/套。 试验流程:a) 试验设备在物联网平台完成注册;b)设备开始功能性测试:数据定时上报、设备状态上报、指令控制、设备应急联动4项功能;1) 数据定时上报:设备 (报警器除外) 按照默认每小时上报一次数据,并可根据物联网平台设 置的上报频率进行数据定时上报;2) 设备状态上报: 自设备连接物联网平台启动测试开始,上报设备状态情况;33) 指令控制:测试期间物联网平台自动随机给设备下发参数 (包括数据采样间隔、数据上报间 隔、告警阈值等) 修改控制指令;4) 设备应急联动:在测试周期内人工触发受试设备达到阈值,受试设备10分钟内需自动上传变 化数据;物联网平台接收到变化数据后向预警广播自动发送预警信息 (10分钟内响应表示成功) ;c) 物联网平台给试验完成的设备生成测试结果。4.3.4 温度检测4.3.4.1 低温检测a) 低温检测用来确定设备在低温环境下使用、运输或贮存的能力,低温检测应按照GB/T 2423.1规 定的测试程序进行;b) 应将样品放入温度为试验室温度的试验箱中,然后将温度调节到符合GB/T 2423.1规定的严酷等 级温度。当试验样本温度达到稳定后,在该条件下暴露到规定的持续时间;c) 由温度和试验持续时间表示试验严酷等级,严酷等级应从下面给出的数值中选取:1) 温度:40;33;25;20;10;5;5 ;2) 持续时间:2小时;16小时;72小时;96小时;3) 确认低温检测后设备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说明书要求。4.3.4.2 高温检测a) 高温检测用来确定设备在高温环境下使用、运输或贮存的能力,高温检测应按照GB/T 2423.2规 定的测试程序进行;b) 应将样品放入温度为试验室温度的试验箱中,然后将温度调节到符合GB/T 2423.2规定的严酷等 级温度。当试验样品温度达到稳定后,在该条件下暴露到规定的持续时间;c) 由温度和试验持续时间表示试验严酷等级,严酷等级应从下面给出的数值中选取:1) 温度:125 ;100 ;85 ;70 ;65 ;60 ;55 ;50 ; 45 ;40;35;30 ;2) 持续时间:2小时;16小时;72小时;96小时;3) 确认高温检测后检验设备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说明书要求。4.3.4.3 温度变化检测a) 温度变化检测用来确定设备耐受环境温度快速变化的能力;b) 应将样品放入温度为试验室温度的试验箱中,然后将温度调节到符合 GB/T 2423.22 规定的严酷等级温度。从试验室环境温度到第一个条件试验温度,然后到第二个条件试验温度,再返回到试验室环 境温度的调节过程被视为一个试验循环;c) 试验的严酷等级由两个温度、温度变化速率、暴露持续时间和循环数的组合决定。1) 相关规范应规定低温,应从-55;-50;-40;-33;-25;-20;-10;-5;5 试验温度中选取;2) 相关规范应规定高温,应从 125;100;85;70;65;60;55;50;45;40;35;30试验温度中选取;3) 温度变化速率的优选值为: (1±0.2)/min; (3±0.6)/min; (5±1)/min;4) 暴露持续时间可为 3 小时;2 小时;1 小时;30 分钟;10 分钟或相关规范规定的时间。当相 关规范没有规定暴露持续时间时,则该时间为 3 小时;5) 试验样品应连续试验 2 个循环,确认温度变化检测后检验设备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说明书要求。4.3.5 湿度检测4.3.5.1 恒定湿热检测4a) 恒定湿热检测用于确定规定时间内恒定温度、无凝露的高湿环境对试验样品的影响,恒定湿热 检测应按照GB/T 2423.3 规定的测试程序进行;b) 本检测包含了在高湿度的条件下,仪器使用、贮存和运输时适应性的试验方法。试验的严酷等 级有温度、相对湿度、试验持续时间共同决定,温度和相对湿度的选择:1) 温度:30±2 ,相对湿度:93±3%RH;2) 温度:30±2 ,相对湿度:85±3%RH;3) 温度:40±2 ,相对湿度:93±3%RH;4) 温度:40±2 ,相对湿度:85±3%RH。c) 推荐的持续时间为:12 小时;16 小时;24 小时;48 小时;d) 调整试验箱内温度,到达所要求的严酷等级。为了避免试验样品产生凝露,应控制试验样品的温度或使试验样品先达到试验温度再调整试验箱的相对湿度达到规定值;e) 在 2 小时之内,通过调整试验箱内的湿度达到规定的试验严酷等级;f) 确认恒定湿热检测完成后仪器指标是否符合说明书的要求。4.3.5.2 交变湿热检测a) 湿度检测用于确定设备在高湿度与温度循环变化组合且通常会在样品表面产生凝露的条件下使 用、运输和贮存的适应性,湿度检测应按照GB/T 2423.4规定的测试程序进行。b) 本检测包含了相对湿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下的一个或多个温度循环。温度循环的上限和循环次数 决定了试验的严酷程度。严酷程度应从下列数值中选择:1) 高温:40;循环次数:2,6;2) 高温:55;循环次数:1,2,6。c) 样品在试验箱内稳定之后,箱内湿度应上升至不小于95%,环境温度为25±3。d) 24小时循环期中,升温过程应满足下列要求:在3±0.5小时之内到达有关标准所规定的合适高温值,相对湿度应不小于95%,最后15分钟内相对湿度应不小于90%;保持过程应满足下列要求:温度应 保持在规定的高温限制的±2内,直至循环开始的12小时±30分钟为止,本阶段的最初和最后15分钟 之内,相对湿度应在90%100%,其余时间相对湿度应在 (93±3) %;温度降低过程应满足下列要求: 湿度在3小时6小时内降到25±3 ,相对湿度应不小于80%。e) 温度降低过程结束后,试验环境应保持在25±3 ,同时相对湿度不小于95%,直至24小时一 个循环结束。f) 确认交变湿热检测完成后设备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说明书要求。4.3.6 盐雾检测a) 盐雾检测适用于确定设备抗盐雾腐蚀的能力,也适用于评定保护性涂层的质量以及均匀性。盐 雾检测应按照GB/T 2423.17规定的测试程序进行;b) 试验箱的温度应维持在35±2 。所有的暴露区域都应维持盐雾条件,用面积为80平方厘米 的器皿在暴露区域的任何一点连续收集至少16小时的雾化沉积溶液,平均每小时收集量应在1.0毫升 2.0毫升之间。至少应采用两个收集器皿,器皿放置的位置不应受试样的遮挡,以避免收集到试样上凝 结的溶液,器皿内的溶液可用于测试pH值和浓度。溶液的收集可以按照规定在试验前或者试验中进行。4.3.7 振动检测a) 振动检测适用于确定仪器在包装或非包装状态下,在运输、搬运过程中经受振动的适应性。将 试验样品按预定的状态放置在振动台上,试验样品重心点的垂直位置应尽可能的接近振动台台面的几何 中心,可以使用围栏等方式固定;b)振动检测法分类:51)定频振动试验法:使振动台作垂直正弦振动,固定频率的选择:5HZ、10HZ、50HZ,每个固定 频率点持续时间为20min,最大加速度不超过20g;2) 扫频振动试验法:使振动台作垂直正弦振动,频率以每分钟一倍频程的扫频速率,在5HZ 80HZ5HZ频率之间进行扫频试验,最大加速度不超过20g,循环次数为5次。3) 往复式振动试验法:包装件样品固定于振动台,包装的最小面朝向人。振幅为25.4mm, 以最 低转速启动,逐渐提高至包装离开振动台。记录此时转速,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试验持续时间:持续时间 (分钟) 14200/每分钟转速,当完成一半振动时,将试验样品在水准方向上作90度的旋转,按照之前的转速,继续振动直到结束。试验期间可沿试验样品的长边底部放置一个钢尺量具,当发 生移动时,可认为是包装离开振动台。4.3.8 自由跌落检测自由跌落检测用来模拟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被剧烈搬动受到跌落等粗率操作造成冲击效应的试验方 法。用于非包装的试验样品,以及在运输箱中其包装可以作为样品一部分的试验样品。自由跌落检测应 按照GB/T 2423.7规定进行,检测后检查设备的工作情况。除非已知实际使用条件或有关规范另有规定, 跌落高度的选取应考虑试验样品的质量。试验严酷等级参见表2所示。表 2 自由跌落高度与质量25mm<50kg50mm100mm250mm500mm<10kg750mm1000mm1500mm<1kg试验样品处于正常运输和使用时的姿态进行自由跌落,应该从规定的位置跌落了两次。4.3.9 浪涌 (冲击) 抗扰度检测浪涌 (冲击) 抗扰度检测用于评价设备电源线和内部连线在经受来自开关切换及自然界雷击所引起 的高能量瞬变干扰时的性能。浪涌 (冲击) 抗扰度检测应按照GB/T 17626.5进行,检测后检查设备的工 作情况。试验前先确定试验等级,优先选择的试验等级范围参见表3。表 3 浪涌 (冲击) 抗扰度等级范围表等级开路试验电压 (±10%) kV10.521.032.044.0×特定注:“ × ”可以是高于、低于或在其他等级之间的任何等级,该等级可以在产品标准中制定。除非相关产品标准有规定,施加在直流电源端和互连线上的浪涌脉冲次数应为正、负极性各5次, 对交流电源端口,应分别在0° 、90°、180° 、270°相位施加正负极性各5次的浪涌脉冲。连续脉冲时 间间隔为1分钟或更短。浪涌施加部位在电源端口 (直流或交流) 可能是输入或输出端口。4.3.10 静电放电抗扰度检测a) 静电放电抗扰度检测适用于处于静电放电环境中和安装条件下 (也包括从人体到靠近关键设备 的物体之间可能发生的静电放电) 的设备、装置和系统等,用来评估设备遭受静电放电时的性能。静电 放电检测应按照GB/T 17626.2进行,检测后检查设备的工作情况;b) 确定施加放电点,要考虑的试验点可包括位置有与地绝缘的金属外壳上的一些点、控制或键盘 区任何点和人机通讯的其他任何点 (开关、键、旋钮) 以及其他操作人员易于接近的区域、指示器、发 光二极管 (LED) 缝隙、栅格、连接器罩等;6c) 静电放电试验时,试验等级的优先选择范围参见表4,接触放电是优先选择的试验方法,空气放 电则用在不能使用接触放电的场合中。表 4 静电放电抗扰度等级范围表接触放电空气放电等级试验电压/kV等级试验电压/kV12122424363848415×特殊×特殊注:“ × ”可以是高于、低于或在其他等级之间的任何等级。该等级应在专用设备的规范中加以规定,如果规定了 高于表格中的电压,则可能需要专用的试验设备。对受试设备直接施加的放电除非在相关标准、产品标准中有其他规定,静电放电只施加在正常使用 时人员接触到的受试设备上的点或面。通常考虑情况参见表5。表 5 静电放电施加在连接器上的情况例连接器外壳涂层材料空气放电接触放电1金属无外壳2金属绝缘涂层可接触的外壳3金属金属外壳和涂层4绝缘无a5绝缘绝缘涂层6绝缘金属涂层注:若产品 (类) 标准要求对绝缘连接器的各个插脚进行试验,应采用空气放电。间接施加的放电对于放置于或安装在受试设备附近的物体的放电,应用静电放电发生器对耦合板接 触放电的方式进行模拟。4.3.11 外壳防护等级用外壳防护测试设备,应按照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对受检仪器进行检测,检测后检查设备的工 作情况。4.3.12 可靠性检测可靠性指标采用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设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可选用:8 000小时, 10 000小时,16 000小时。具体应按照GB/T 5080.7的规定执行。4.3.13 功耗检测4.3.13.1 工作环境a) 如果制造商未规定工作环境,或者规定的温度范围包括23,试验应在23±5进行,如果规 定的温度范围不包括23 ,则试验将在任意一个温度范围边界更接近23的条件下进行;b) 相对湿度范围:40%RH-70%RH。74.3.13.2 精度要求a) 测量使用经校准的能提供有效值的万用表或功率计;b) 万用表在额定电压下的精度应在±1%以内;c) 功率计在100W或更高功率下的精度应在±1%以内。4.3.13.3 测量过程a) 如果设备有一个或多个额定电压,应在一个额定电压下和不重复的多个额定电压下进行测量;b) 如果设备有一个或多个额定电压范围,应在所选额定电压范围的每一个边界进行测量;c) 当功率稳定后,读取正常负载下完全工作模式的输入电压和功率;d) 如果功率在正常工作周期内是变化的,应测量覆盖一个完整的工作周期的功率平均值;e) 监测设备仅电池供电时,其续航时长应不低于7日;f) 当功率稳定并且进入节能模式后不少于1分钟内读取正常负载下节能模式的输入电压和功率。4.3.13.4 记录信息对于每个配置的测试至少应记录以下信息:a) 受试样品制造商名称和商标或识别标记;b) 机型或型号和受试样品的序列号;c) 试验时的配置和使用的工作负载;d) 试验时的环境温度;e) 输入电源-实际电压和频率;f) 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功耗。4.4 野外现场试验要求4.4.1 现场试验时间a) 各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在新产品鉴定或试生产前,应开展现场试验;b) 宜选择在汛期或设备适应的工作期进行,检测时间应不小于三个月;c) 一般应至少经历6、7、8月中的2个月。4.4.2 现场试验要求a) 现场试验点应是真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议选择比较典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b) 设备的布设应该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相适应;c) 设置的数据采集间隔时间和上传间隔时间需满足正常监测要求;d) 监测设备的数据应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输至物联网平台;e) 试验设备在线率计算、数据质量和完整性的评判均以物联网平台接收到的数据情况为准。4.4.3 现场试验实施4.4.3.1 试验设备准备a) 现场试验实施前应与物联网平台负责机构沟通,确认前期准备工作;b) 设备的供电系统应能满足连续 30 个阴雨日正常工作要求。4.4.3.2 试验点选择与踏勘a) 根据试验设备的类型选择相应的现场试验点;b) 现场试验点选择后,应进行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详细了解试验点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c) 在踏勘过程中,确定好试验设备拟安装的位置。84.4.3.3 试验设备安装与调试a) 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设备安装;b) 根据设备和物联网平台数据传输要求,进行设备在物联网平台上的建站和数据采集与上传间隔 等参数设置;c) 检查设备的安装与参数设置情况,正确无误后,开始投入运行。4.4.3.4 试验运行a) 现场试验过程中,应详细记录设备故障、维修更换、网络故障、物联网平台故障等影响设备正 常工作的相关信息;b) 对于出现故障的设备或软件,应及时详细记录处置过程信息;c) 现场试验中,要加强与试验点监测人员的联系,随时掌握现场情况。4.4.3.5 试验总结现场试验结束后,进行现场试验报告的编写,对现场试验的开展情况以及试验效果进行总结。5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专用检测项目和方法5.1 雨量计5.1.1 分类雨量计分类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 6 雨量计分类设备名称型式测量范围 mm/min分辨率mm雨量计压电式不限0.1、0.2、0.5、1.0称重式不限0.1、0.2、0.5、1.0光学式不限0.1、0.2、0.5、1.0容积式不限0.1、0.2、0.5、1.0雨量计虹吸式不限0.1、0.2、0.5、1.0翻斗式不限0.1、0.2、0.5、1.05.1.2 检测项目及指标要求a) 在人工降雨的环境中,应将待检测雨量计传感器的输出值与量具的读数值进行比较;b) 人工降雨在空间分布均匀,宜在降雨强度 10 mm/h 及以上;c) 有效降雨覆盖范围内同时放置的两个量具在 1 小时内降雨量读数相差不超过 1%。5.1.3 检测方法及参数a) 传感器测量的准确性用误差表示;b) 与量具读数相比,雨量计测量的绝对误差应在±4%范围内。5.1.4 操作步骤a) 将传感器和清空的量具同时放置在人工有效降雨环境中;b) 测量连续 1 小时的累积降雨量,比较传感器输出值和量具读数;9c) 可分别选择不同的人工降雨强度,如中小雨约 25 mm/h;暴雨约 45 mm/h;特大暴雨约 120 mm/h。 综合误差计算按照公式 (1) 进行:Z =| | 100% . (1)式中:Z被检雨量计的综合误差 (%) ;W1被检雨量计雨量输出值,单位为毫米 (mm) ;W2量具雨量输出值,单位为毫米 (mm) 。d) 计算结果应满足 5.1.3 的要求;e) 试验按照附录 C.1 格式记录。5.2 管式含水量 (率) 仪5.2.1 检测方法和设备a) 管式含水量 (率) 仪的检测采用烘干法;b) 在相同的土样环境中,将待试验含水量 (率) 仪的输出值与烘干法获得的含水量 (率) 值进行 比较;c) 烘干法的设备,主要由环刀、装土铝盒、分析天平、电热恒温烘箱等试验设备组成;d) 烘干法类设备基本参数表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 7 烘干法类设备基本参数表设备名称技术参数铝盒材质:铝;容积:300 cm3环刀材质:不锈钢;容积:100 cm3天平精度:0.1 g;最大量程:500 g烘箱材质:不锈钢;温度范围 10 300 ,灵敏度为±0.5 5.2.2 检测方法及参数测量的准确性用误差表示。与烘干法相比,含水量 (率) 仪的测量值绝对误差应在±2%范围内。5.2.3 操作步骤a) 采集土壤样品。标准土样从野外采集。野外采集的土样应注意土壤代表性;b) 处理土壤样品。野外采集的土样需经过风干、挑选、研磨、过筛和装瓶等室内严格的准备过程;c) 根据管式含水量 (率) 仪的实验工装尺寸和土壤待测含水量 (率) 计算出蒸馏水、干土质量;d) 按照已经计算得出的蒸馏水和干土质量,将干土和蒸馏水混合均匀;e) 将管式含水量 (率) 仪固定在工装内。将一定含水量 (率) 的湿土逐次、分层、均匀压实。制 备好一定湿度的土样后,记录管式含水量 (率) 仪测量值;f) 在土样测量层取三次环刀土样,并全部转移至铝盒内。用天平称取铝盒及土壤试样合计质量 m1,准确至 0.1g;g) 将铝盒及土壤试样放置于烘箱内,设置温度 105 ,直到土壤试样烘干至恒重,用天平称取 铝盒及烘干土壤试样合计质量m2;h) 烘干法计算土壤体积含水量时,采用公式 (2) 进行计算:1011O = mp(1)一v(m)2 100%. (2)式中:土壤体积含水量 (%) ;m1湿土+铝盒的重量,单位为克 (g) ;m2干土+铝盒的重量,单位为克 (g) ;p水的密度为 1 克/立方厘米 (g/cm3 ) ;v环刀的容积,单位为立方厘米 (cm3 ) 。i) 将待检测的含水量 (率) 仪放置在相同土样环境中进行测量,用烘干法测量相同土样环境含水 量 (率) ,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对,计算测量的绝对误差应符合 5.2.2 的准确性要求;j) 可分别选择在不同土壤含水量范围进行试验,如含水量在0%10%;含水量在 10%20%;含水 量在 20%30%;含水量在 30%40%;k) 相同的观测者按照相同的测量程序,使用相同的设备,在短时间内重复测量标准土样的含水量 (率) ,重复测量次数应不小于 6 次,计算实验标准差;l) 试验记录表按照附录 C.2 格式记录。5.3 裂缝计5.3.1 裂缝计分类裂缝计按照工作原理可分为:a) 电感式裂缝计;b) 差动变压器式裂缝计;c) 振弦应变式裂缝计;d) 磁致伸缩式裂缝计;e) 电阻式裂缝计;f) 拉线 (绳) 式裂缝计;g) 激光式裂缝计。5.3.2 基本性能参数裂缝计的计量特性见表8表12。其中电感式裂缝计计量特性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 8 电感式裂缝计计量特性项目技术指标基本误差%±0.10±0.20±0.30±0.50±1.0线性度%±0.10±0.20±0.30±0.50±1.0回程误差%0.040.080.120.200.4重复性%0.040.080.120.200.4差动变压器式裂缝计计量特性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 9 差动变压器式裂缝计计量特性项目技术指标基本误差%±0.10±0.20±0.30±0.50±1.0线性度%±0.10±0.20±0.30±0.50±1.0回程误差%0.040.080.120.200.4重复性%0.040.080.120.200.4振弦 (应变) 式裂缝计计量特性应符合表10的规定。表10 振弦 (应变) 式裂缝计计量特性项目技术指标基本误差%±2.5线性度%±2.0回程误差%1.0重复性%0.5磁致伸缩式裂缝计计量特性应符合表11的规定。表11 磁致伸缩式裂缝计计量特性项目技术指标基本误差%±0.05线性度%±0.05回程误差%0.02重复性%0.02电阻式裂缝计计量特性应符合表12的规定。表 12 电阻式裂缝计计量特性项目技术指标电位器型滑线电阻型导电塑料型基本误差%±2.0±2.0±0.05±0.1±1.0线性度%±2.0±2.0±0.05±0.1±1.0回程误差%1.01.00.020.040.4重复性%0.50.50.020.040.4拉线 (绳) 式裂缝计计量特性应符合表13的规定。表 13 拉线 (绳) 式裂缝计计量特性项目技术指标基本误差%±0.05±0.10±0.20±0.50线性度%±0.05±0.10±0.20±0.50回程误差%0.010.020.030.20重复性%0.010.020.030.20激光式裂缝计计量特性应符合表14的规定。12表 14 激光式裂缝计计量特性项目技术指标基本误差%±0.02±0.10±0.20线性度%±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