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精英模拟卷 【全国卷】含答案.docx
-
资源ID:97304343
资源大小:44.89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届高考语文精英模拟卷 【全国卷】含答案.docx
2024届明日之星高考语文精英模拟卷 【全国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是汉语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起初是分开的,属于两个彼此独立的概念。“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花纹,“物相杂,故曰文”“五色成文而不乱”“文,错画也,象交文”中的“文”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产生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归纳之,“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又引申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并用,较早见诸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并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词语,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通常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狭义的文化,通常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实际上把文化视为与政治、经济相区别的实体范畴,又称为“小文化”。20世纪80年代,文化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股潮流,文化概念的定义也多样化起来。总之,我们认为,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换言之,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属文化范畴。在西方,文化一词系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而来,原义指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界使之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后来,该术语产生了转义,古罗马著名演说家西赛罗在其“智慧文化即哲学”这句名言中把文化的转义确切地表达出来了。智慧文化的内容变为主要指改造、完善人的内在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于是,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培育公民具有参加这些活动所必需的品质和能力等内容渐被纳入文化概念,其内涵由此变得更为丰富。但在黑暗的中世纪,文化概念的含义被神学观念压制,18世纪启蒙时代的理论家们把文化概念逐步从神学体系中解放出来。自18世纪末始,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一词的词义与用法发生巨变。到19世纪末,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在纵览各家、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美国著名人类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性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这一定义广为现代西方学者所接受。(摘编自刘生全文化:不同语境下的理解与阐释)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汉语中,“文”与“化”开始时彼此独立,与后来的“文化”概念风马牛不相及。B.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与“质朴”“野蛮”等意思相对。C.广义的文化指与人有联系的一切东西,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D.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与东方的不同,是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举“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等例子,论证了“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B.文章第五段将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进行对比,论证了文化概念的多样化特点。C.文章第六段引用西赛罗的名言“智慧文化即哲学”,阐述文化一词产生了转义。D.文章分别论证了汉语系统、西方语言对“文化”的理解与阐释过程,思路很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化”在汉语中原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教行迁善是“化”在此基础上后来引申出的意义。B.如果把文化看作是与政治、经济相区别的观念形态,那么不应该包括物质创造活动及创造的结果。C.在西方,文化的概念曾包括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所必需的品质和能力等。D.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的定义因抓住了文化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而广为现代西方学者所接受。(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大作家,都是喝着民间文学的乳汁长大的。民间文学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种文化基因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民间文学是塑造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民间文学所蕴含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价值观、审美趣味等,参与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过程。民间文学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原创性的精彩文本及样式。在与世界各民族交往中,观音、妈祖等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神话形象,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民间文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也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摘编自郭超民间文学再不抢救,今后就没有了)材料二:民间文学的演述始终与某一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民间文学与生活情境之间的联结最为牢固,同时也具有多向度的社会意义。倘若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情境,民间文学便无以演述,也失去了演述的必要。比如,在壮族地区,情歌只有在歌圩的情境中才能充分显示出生活的价值。民间文学的实际状况让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即城乡一体化进程迅速导致民间文学口传文本枯竭,民间文学研究不再可能从田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文本资源。如今,在大部分乡村,人们已听不到村民演述农耕生活的各种口头文学了。(摘编自万建中打捞失落的民间文学)材料三:近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一直在为民间文学传承人才的发掘、培养而努力。命名了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并通过民间艺术表演展示活动、民间文艺学术研讨及交流活动、民间文化传承人专题研修班等相关研修和培训活动,为培养民间文学传承人和研究学人搭建发展平台。八年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经过一大批民间文学专家及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已经亮相。该数据库包含神话、传说、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谜语、民间说唱等,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口头文学收集的原始资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堪称“民间四库全书”。尽力恢复民间文学曾经生存的民俗场,是破解民间文学传承难题的关键。否则,对传承人的保护就只能是暂时的,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可能也会治标不治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恢复民俗场。比如,受到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冲击,山歌这样一种民间文学形式也就失去了传承的民俗场。但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完全可以在一些旅游景点开展山歌对唱的民俗表演活动,这种民俗表演既能够吸引游客,又能够培养新的传承人,不失为一种新的民俗场类型。(摘编自王锦强如何唤醒沉睡的民间文学资源)材料四: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民间文学作品中那些富于感染力和思想性的内容,将长期存活在人民的口耳之间,不过,它们必然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异,被讲唱的机会也将大为减少。大量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新的口头创作,则会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它们在现在和未来,都将是民间文学中占主要位置的部分。不过,大多数民间文学研究者由于向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的民间文学方面,忙于“抢救”而往往忽略了对各种新的口头创作的研究,因此,这一领地还是我国现阶段民间文学研究上的薄弱环节。(摘编自安德明变异与永恒民间文学的现状与未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许多著名作家就是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才创作出了文学精品的。B.民间文学不仅塑造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也为中国与世界各民族交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载体。C.民间文学的演述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和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各种仪式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D.城乡一体化进程使我们距离传统的民间文学越来越远,我们很难再从田野和乡村中获得演述农耕生活的各种口头文学。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发掘和培养民间文学传承人才,命名杰出传承人并开展各种展示、交流、研修和培训活动,是解决当前民间文学传承问题的重要举措。B.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是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阶段性成果,是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堪称“民间四库全书”。C.传统民间文学演述的民俗场因现代化进程的冲击而遭遇破坏,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我们还是可以在民俗场的恢复方面做些努力。D.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学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无视现实生活中丰富鲜活的口头文学现象,应关注当代产生的活跃在民间的口头创作。6.以上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走向界碑(节选)王族命令下来了。命令很简单,让汽车连派几个人去一号达坂,用红漆把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红。一号达坂在多尔玛边防连,汽车连下喀喇昆仑山时会路过那里,任务便落在了汽车连头上。如果没有这个命令,田一禾带着十五辆军车,在三天后就下了喀喇昆仑山,就能回到叶城县的零公里。突然接到这个命令,下山时间只能推后。汽车兵上一趟喀喇昆仑山不容易,下山时便很迫切,哪怕一晚上不睡觉,也愿意把车开下山。下了山,海拔一低,就不会缺氧,头也就不再疼痛。但是命令来了,得服从。田一禾到了阿里首府狮泉河,去邮电局给对象马静发了一封电报,说他下山后最多待十天,然后就要上山。田一禾与马静是高中同学。田一禾参军入伍的那一年,马静考上了大学,之后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去年,两人在通信中确定了恋爱关系。马静说,咱们不能只靠通信谈恋爱,应该见面,田一禾本以为今年入冬后就可以休假,不料汽车连又要上山,只能让马静来一趟。马静很快发回电报,说她一两天即可动身来新疆。田一禾算好下山的日子,给马静去电报确定了见面日期。不料,汽车连却接到了去一号达坂描红“中国”二字的命令,看来他下山的日子又得推后几天。他想起部队常说的一句话,舍小家顾大家。这句话的意思是个人利益是小,部队利益是大。阿里的军人在这方面的牺牲比比皆是,有一位排长准备结婚,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因为执行紧急任务上了山,那一去就是一年,一年后下山才得知,未婚妻因为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早已返回黑龙江与别人成家。想到这些,田一禾暗自叹息,希望马静不要因为这些变心。车队很快上路,向多尔玛边防连驶去。山上有很多像一号达坂这样的地方,因为这个任务,一号达坂一下子被拉近。描红“中国”二字的任务已经明确,哪怕再模糊,平时再不关注的一座山,也将变得清晰。田一禾想,一号达坂在等着咱们汽车连。如果连长肖凡去完成描红“中国”二字的任务,那就只能说一号达坂在等着肖凡一个人。迎面的阳光照过来,照着田一禾,也照着肖凡。田一禾劝肖凡在多尔玛边防连休息,他的身体好,由他去执行任务。肖凡说:“战士们都很辛苦,再说一号达坂的海拔太高,这个任务由我去完成。”田一禾有些吃惊:“你一个人去吗?”肖凡点了点头。田一禾说:“我的身体好,让我去吧。”肖凡却摇头。田一禾又说:“要不我陪你去,两个人在路上有个照应。”肖凡说:“一号达坂那么高,我之所以要一个人去,就是不想多一个人受罪,你陪我干什么?没那个必要。”田一禾的嘴张了张,像被什么压着,没有吐出一个字。排长必须听连长的,这是规矩,而且还有军令如山一说,田一禾懂得这些,只能把想说的话压下去。有风从田一禾和肖凡身边刮过,像是把一股寒意砸在了他们身上,二人不由得颤抖了几下。喀喇昆仑山上的风不大,但是刮起来没完没了,历来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平时刮风倒也没什么,最多是冷一点儿而已,如果人遭受高原反应,再加上刮风,头就会更疼,呼吸就会更困难,好像有一只巨手,一把将气喘吁吁的人拎起,一甩手就扔向不可知的去处。现在刮过来的风,让田一禾和肖凡觉得说话费劲,于是便打住话题,踩一脚油门,加速向多尔玛边防连驶去。进入多尔玛院子后,田一禾抬头向上看了看,一号达坂的海拔5800多米,几乎与云朵挨在一起,是阿里军人常说的“天边边”。边防连就在一号达坂下面,抬头能看见,但上去一趟却很难,大雪封山后就更上不去了,只有等到开春后积雪融化,在巡逻时才上去一趟。空气稀薄、缺氧、高原反应等,会在迈出第一步时,像石头一样压在战士们身上,像针扎一样让脑袋生疼,像被抽去筋骨一样让双腿发软。边防线在一号达坂上,必须上去巡逻。担任巡逻任务的是边防军人,除了他们几乎没有人上去。平时,不上一号达坂,也有高原反应的头疼,而上一号达坂则举步维艰,一步三喘。战士们每次上去都议论,咱们如此艰难地爬上一号达坂,是为了什么?有的说,是为了到达,咱们到达就证明是坚守;有的说,是为了看一眼界碑上的“中国”二字,那两个字红灿灿的,体现着中国的威严。说得都好。田一禾再次向肖凡提出请求,由他去完成这次任务。肖凡仍然不同意。田一禾很想去一趟一号达坂,作为军人,只有上了一号达坂,对界碑敬一个军礼,才算是真正到了边关。虽然在喀喇昆仑山上苦,但并不能苦熬,必须在苦中见精神,苦中有作为,这就是喀喇昆仓山精神一天天忍,一月月熬,一年年扛。只要喀喇昆仑山在,这些精神就在。外人认为他们傻,人生在世为自己选择一个好的去处,本无可厚非,他们为什么就不离开喀喇昆仑山,去氧气充足的地方,哪怕是喀喇昆仑山下的叶城县一带,至少能吃饱空气,白天走路轻松,晚上睡觉踏实。有一个说法,在喀喇昆仑山上的无人区,但凡出现人,那一定是军人。现在,田一禾也想当一回在无人区出现的人,哪怕肖凡不同意,他也想争取。(选自广州文艺2023年第8期,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命令下来了”自成一段,小说以此开头,既能突出军令如山,又能自然引出边防官兵执行命令的具体过程。B.从田一禾与肖凡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一号达坂海拔太高,描红任务并不容易,不让田一禾去体现了肖凡对下属的体恤。C.田一禾多次向肖凡请求去完成描红的任务,他想对界碑敬一个军礼,然而肖凡始终不同意,这让田一禾心存不满。D.小说介绍一号达坂的具体海拔高度、上去一趟的艰难,为的是表现边防战士坚守边疆的不容易,突出他们的精神品质。8.“界碑”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具体作用。(6分)9.军旅文学往往采取宏大叙事,而这篇小说却有所不同,请从选材、叙述、主题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其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过颍阳,祭遵以县吏数进见,上爱其容仪,署为门下吏。祭遵从征河北,为军市令。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上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上乃贷之,以为刺奸将军。语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令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祭遵为征虏将军,将兵北入箕关,与弘农、厌新、柏华聚合战,中弩矢,入口洞出,举袖掩口,血流袖中。众见遵伤,却退。遵呵吏士,吏士进战,皆一击十,大破之。祭遵袭略阳,遣护军王忠皆持卤刀斧伐树开道。至略阳,袭隗嚣。隗嚣破,上从长安东归过汗,幸祭遵营,劳之,士众作黄门武乐,至夜御灯火。时遵有疾,诏赐重茵,覆以御盖。时遵屯汗。诏书曰:“将军连年距难众兵即却复独按部功劳烂然。兵退无宿戒,粮食不豫具,今乃调度,恐力不堪。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今送绿千匹,以赐吏士。”祭遵奉公,赏赐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布衣,韦袴卧布被终身,夫人裳不加彩。士以此重之。祭遵病薨,丧至河南,诏遣百官皆诣丧所。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复幸城门,阅过丧车,瞻望涕泣。上亲临祠以太牢,仪如孝宣帝临霍将军故事。博士范升上疏曰:“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又建为孔子立后,奏置五经大夫。虽在军旅,心存王室,不忘俎豆,可谓守死善道者也。”乃赠将军,给侯印绶,朱轮容车,遗校尉发骑士四百人,被玄甲、兜婺,兵车军阵送葬。祭遵死后,每至朝会,上常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上数嗟叹,卫尉铋期见上感恸,对曰:“陛下至仁,哀念祭遵不已,群臣各怀惭惧。”(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将军连年A距难B众兵C即却D复独按E部F功劳G烂然。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爱,指喜爱,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爱”字含义相同。B.“幸祭遵营,劳之”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C.“时遵有疾”中的“疾”与成语“大声疾呼”中的“疾”含义不相同。D.被,指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忠而被谤”中的“被”表示被动,两者含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祭遵征讨河北时,处死了皇帝身边犯法的贴身奴仆,皇帝因此要治罪祭遵,但陈副劝谏皇帝,认为祭遵的做法正是遵行军令的表现,皇帝最终赦免了祭遵。B.祭遵在北上箕关的战斗中,被弩箭射中,伤势严重,以致士兵看到后无心战斗,纷纷退却,但在祭遵的呵斥下,又奋勇向前,最终大破敌军。C.祭遵命令手下砍树开道攻打略阳,击败隗嚣后,皇帝从长安向东回去经过汗地,正好驾临祭遵的军营,慰劳将士。此时,祭遵正处在病中,皇帝给予了他特殊的赏赐。D.祭遵奉行命令,把缣帛赏赐分给士卒,家中没有私人财产,一辈子身上穿着布衣、睡觉盖着布被子,夫人的衣裳也都是布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令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2)上常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临江仙向滈乱后此身何计是?翠微深处柴扉。即今双鬓已如丝。虚名将底用,真意在鸱夷。治国无谋归去好,衡门犹可栖迟。不妨沉醉典春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注:向滈:字丰之,南宋初人。曾官萍乡令。鸱(ch)夷:范蠡归隐后的别号。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乱后”二句用设问手法,点明了此词的写作背景,写出了自己的无奈选择。B.“虚名”二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蔑弃虚名、将要效法范蠡功成身退的愿望。C.“衡门”即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屋舍。与上阙“柴扉”意义相近,前后呼应。D.“不妨”句意为将春衣典当换钱买酒,刻画出一位贫困而又放逸的词人形象。15.请比较归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二句与本词末二句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人常以酒寄情。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_”来表达回归田园的闲适自得,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来化悲伤为旷达。(2)赤壁赋中,苏轼用“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3)杭州亚运会期间,小刚在电视上看水上项目时,旁边的父母问他都学过哪些描写西湖胜景的古诗词,小刚脱口而出两句“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希望多打粮食,天一旱,庄稼的成长就受到威胁。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也焦急。北方的春天,十年九旱。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在梦中常常看到蒙蒙细雨。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或方正或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花。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冬眠中被唤醒的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正积蓄力量向水面进发。17.下列句子中的“在”与文中加粗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张大爷远离家乡,来到千里外的城市打工,他在努力赚钱。B.他在电脑桌上放了一盆仙人掌,仙人掌开花的时候很漂亮。C.我找了好半天,一直都没有看见猫的踪影,原来猫在阳台。D.我和老王说着话,一转眼他不见了,原来老王在找他的朋友。18.请结合文段简要赏析画横线的句子。(4分)19.文中画框的部分如果写成:“冬眠的荷花被扰动了,开始向水面生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梧桐属落叶乔木,原产于中国。树身高大挺拔,向上可达二十多米,树皮平滑翠绿,树叶浓密,显得一片郁郁葱葱,因此又名“青桐”。“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白居易的这两句诗,把梧桐碧叶青干、桐荫婆娑的景趣描写得可谓是(_)。梧桐树木材轻软,_,传说中很多古琴都是用梧桐木做成的。梧桐树皮可以用来造纸或者做成绳索,种子炒熟可食用或榨油。_,它的叶子、花、根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可治腹泻、疝气、须发早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梧桐树树形优美,且易于修剪整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用于园林观赏。梧桐生命力很强,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还能抵抗烟尘、隔离噪音,_,可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和厂矿区环境净化。在传统文化里,梧桐因有引凤的传说而具有传奇色彩。“(_,_)”,从这个俗语就可知道,梧桐是象征着祥瑞的。20.请根据语境,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一个成语和一个俗语。(3分)(1)填入的成语是:_(2)填入的俗语是:_,_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姚鼐乘风雪登泰山之巅,为了“正赤如丹,下有红光”的日出之景;地质考察队向罗布泊行进,被“一轮血红的落日”的辉煌震撼;日出日落中的“高个子”既在小镇欣赏日出日落,也踏上了追寻海边日出的旅程。有人喜欢追寻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有人流连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风马牛不相及”说法绝对,原文“文与化起初是分开的”,只是强调“起初是分开的”,应该是有联系的。C.“广义的文化指与人有联系的一切东西”不合文意,原文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D.“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与东方的不同”扩大范围,原文是说,到19世纪末,西方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故选B。2.答案:B解析:B.“进行对比”错,虽然把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放在一起,但没有进行对比论证,而是阐述其内涵和外延。3.答案:D解析:D.“因而”强加因果关系。原文是说“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这一定义广为现代西方学者所接受”。4.答案:B解析:B.“民间文学不仅塑造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以偏概全。原文是“民间文学是塑造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参与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过程”。5.答案:B解析:B.“是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说法绝对,材料三中说的是“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6.答案:材料一侧重介绍民间文学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材料二侧重介绍民间文学面临的问题。材料三侧重介绍我国相关部门在抢救民间文学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材料四侧重介绍应关注当代新的民间文学创作。解析:四则材料因各自定位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侧重点也有所差异。在阅读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语句分析其与中心话题的关系,从而把握各材料的重心。材料一“民间文学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民间文学是塑造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民间文学”旨在阐明民间文学再不抢救,今后就没有了。材料二通过介绍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指出民间文学面临枯竭的现状。材料三“经过一大批民间文学专家及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已经亮相”等语句通过介绍我国相关部门在抢救民间文学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唤醒沉睡的民间文学资源。材料四“大多数民间文学研究者由于向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的民间文学方面,忙于“抢救”而往往忽略了对各种新的口头创作的研究,因此,这一领地还是”则介绍当代新的民间文学创作,意在引起关注。7.答案:C解析:“这让田一禾心存不满”错误,田一禾并没有不满,他一直在争取上一号达坂,一是为信念,二是为照顾战友。8.答案:结构上,“界碑”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形象上,田一禾多次主动提出想去给“界碑”描红,肖凡揽下任务,不想田一禾一起受罪,使田一禾与肖凡对国家的忠诚之心显露无遗,也展现了战友之间的关爱之情。主旨上,“界碑”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边防战士坚守边疆、保家卫国的精神,表达出作者对边防战士由衷的赞美。解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此题中的“界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有助于肖凡、田一禾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突出小说的主旨,表现对边防战士的歌颂。结构上,“命令很简单,让汽车连派几个人去一号达坂,用红漆把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红”“描红中国二字的任务已经明确,哪怕再模糊,平时再不关注的一座山,也将变得清晰”“是为了看一眼界碑上的中国二字,那两个字红灿灿的,体现着中国的威严”从接受任务、肖凡与田一禾两人抢着上一号达坂给“界碑”描红、到战士们对上一号达坂的意义的议论,“界碑”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形象上,“田一禾劝肖凡在多尔玛边防连休息,他的身体好,由他去执行任务。肖凡说:战士们都很辛苦,再说一号达坂的海拔太高,这个任务由我去完成。”“田一禾再次向肖凡提出请求,由他去完成这次任务。肖凡仍然不同意”“田一禾也想当一回在无人区出现的人,哪怕肖凡不同意,他也想争取”田一禾多次主动提出想去给“界碑”描红,肖凡揽下任务,不想田一禾一起受罪,使田一禾与肖凡对国家的忠诚之心显露无遗,也展现了战友之间的关爱之情。主旨上,“是为了看一眼界碑上的中国二字,那两个字红灿灿的,体现着中国的威严”“一天天忍,一月月熬,一年年扛。只要喀喇昆仑山在,这些精神就在”,“界碑”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边防战士坚守边疆、保家卫国的精神,表达出作者对边防战士由衷的赞美。9.答案:选材方面,这篇小说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取边防战士为“界碑”描红这一小事件来写。叙述方面,小说在展开的过程中插入边防战士的爱情故事,写出平凡边防战士的个人感情世界,真挚动人。主题方面,通过边防战士为“界碑”描红一事,表现和平年代的军人对国家的赤诚之情。解析:题干要求从选材、叙述、主题上分析小说的特点。这需要先了解军旅文学的宏大叙事,即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表现宏大的思想主题,而这篇小说不同。选材方面,“命令很简单,让汽车连派几个人去一号达坂,用红漆把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红”从接受任务、肖凡与田一禾两人抢着上一号达坂给“界碑”描红,是边防战士为“界碑”描红的小事;叙述方面,“田一禾到了阿里首府狮泉河,去邮电局给对象马静发了一封电报,说他下山后最多待十天,然后就要上山想到这些,田一禾暗自叹息,希望马静不要因为这些变心”“有一位排长准备结婚,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因为执行紧急任务上了山,那一去就是一年,一年后下山才得知,未婚妻因为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早已返回黑龙江与别人成家”插入田一禾与一位排长的恋爱故事,讲述着平凡边防战士的个人情感;主题方面,“是为了看一眼界碑上的中国二字,那两个字红灿灿的,体现着中国的威严”“天天忍,一月月熬,一年年扛。只要喀喇昆仑山在,这些精神就在”通过边防战士为“界碑”描红之事,表达了和平年代边防战士对国家的赤诚,这些都有别于宏大主题的军旅小说。10.答案:BDF解析:句意:将军连年抵御艰险,众兵士退却,(你)还要独自巡察部下,功劳辉煌耀眼。“将军连年距难”主谓宾完整,所以在B处断开;“众兵即却”主谓结构,其后断开,即在D处断开;“复独按部”省略主语“你”,谓语和宾语完整,所以在F处断开。11.答案:B解析:A.正确。句意:皇帝喜爱祭遵的容貌仪态。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B.错误。代词,他们;结构助词,的。句意:正好驾临祭遵的军营,慰劳他们。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C.正确。疾病;急。句意:当时祭遵患有疾病。/大声而急促地呼喊。D.正确。句意:身穿玄铁铠甲、头戴战盔。/忠诚却被诽谤。12.答案:D解析:D.“夫人的衣裳也都是布的”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夫人裳不加彩”可知,原文的意思是祭遵夫人的衣裳不讲究修饰,选项曲解文意。13.答案:(1)你们要防备祭遵,我身边的奴仆犯了法尚且被杀,他一定不会偏袒你们的。(2)皇帝常常感叹道:“哪里还能找到像征虏将军祭遵这样心忧国家、克己奉公的人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备”,防备;“尚杀之”,被动句;“私”,偏袒。(2)“安”,哪里;“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如祭征虏忧国奉公之臣者”。【参考译文】皇帝经过颍阳时,祭遵以县吏的身份多次觐见皇帝,皇帝喜爱祭遵的容貌仪态,任命祭遵为门下吏。后来,祭遵跟着军队在黄河以北征战,成了军市令。有个伺候皇帝的年轻奴仆犯了法,祭遵依法杀了他。皇帝十分生气,下令将祭遵逮捕。当时担任主簿的陈副上谏说:“明公常想要众军整齐,现在祭遵执法毫无避忌袒护,是要让您的教令得以施行。”皇帝这才宽恕了祭遵,让他做了刺奸将军。皇帝还对各位将领说:“你们要防备祭遵,我身边的年轻奴仆犯了法尚且被杀,他一定不会偏袒你们的。”祭遵担任征虏将军,率领士兵向北进入箕关,和弘农、厌新、柏华聚等人交战,被敌人的弩箭射中,弩箭射到祭遵的嘴上,贯穿而出,他抬起衣袖遮掩嘴巴,血流入衣袖中。大家看见祭遵受伤,纷纷撤退。祭遵呵斥士兵,士兵见状勇猛参战,都以一当十,大败敌兵。祭遵袭击略阳,派遣护军王忠等人都拿着刀斧砍树开道。到了略阳,攻打隗嚣。隗嚣被攻破后,皇帝从长安向东回去经过汗地,正好驾临祭遵的军营,慰劳他们,士兵们演奏黄门武乐,到了夜晚点上灯火。当时祭遵患有疾病,皇帝下诏赏赐给他厚厚的坐褥,上面用皇帝的御盖覆盖着。当时祭遵屯扎在汗地。皇帝下诏书说:“将军连年抵御艰险,众兵士退却,(你)还要独自巡察部下,功劳辉煌耀眼。兵士撤退没有一向的警戒,粮食没有提前准备,现在再来调度,恐怕做不到。国家知道将军不容易,也不吝惜力气。现在送给你们千匹缣帛,来赏赐官吏士兵。”祭遵奉行命令,把缣帛赏赐分给士卒,家中没有私人财产,一辈子身上穿着布衣、睡觉盖着布被子,夫人的衣裳不讲究修饰。士卒因此敬重他。祭遵因病而死,在河南发丧,(皇上)下诏派遣百官都去发丧的地方。皇上穿着朴素的衣服乘车前去吊唁,看见城门就开始放声哀哭,一直哭到哀恸不止。再来到城门,看到经过的发丧的车子,边瞻望边哭泣。皇帝亲自用太牢祭祀他,仪式像孝宣帝看望霍去病的旧例一样。博士范升上奏折说:“祭遵作为将军,选拔士卒都用儒家思想,喝酒娱乐,一定要演奏雅歌、进行投壶的游戏。又建议为孔子立后,上奏建议设置五经大夫。虽然在军旅中,心中仍挂念着朝廷,不忘记俎豆之礼,可算得是终生坚守儒家思想之人了。”于是皇上赠以将军、侯印绶,用漆红了轮子的车子装着,派遣校尉骑士四百人,身穿玄铁铠甲、头戴战盔,用兵车摆出军阵的形式送葬。祭遵去世后,每当上朝,皇帝常常感叹道:“哪里还能找到像征虏将军祭遵这样心忧国家、克己奉公的人呢!”皇帝屡次叹息,卫尉铋期见到皇帝感伤悲痛,回答说:“陛下非常仁义慈爱,悲痛思念着祭遵无法停止,臣子们各自都感到羞愧恐惧。”14.答案:B解析:“效法范蠡功成身退”不对。从下阙开头的“治国无谋归去好”来看,词人实际上有志难伸,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无奈之下选择了归隐,这与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是大不一样的。15.答案:同:都表达了对“富贵”的蔑视之情。陶渊明不求荣华富贵,只愿顺随自然,走到生命的尽头;向滈也对富贵不屑一顾,选择弃官归隐。异:陶渊明还认为仙境不可期求,对道家得道成仙的想法表示了怀疑;向滈所谓的“行乐”,其实是身逢乱世、理想无法实现后的愤懑之语,并非真正沉醉于酒,忘怀国事。解析:从“富贵非无愿”和“须富贵何时”都表达了作者对富贵功名的鄙弃之情。本诗中的“人生行乐耳”则可体会出词人要及时行乐,不愿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则表明陶渊明既鄙弃功名富贵,又不相信宗教世界,表达了作者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16.答案:(1)引壶觞以自酌;一尊还酹江月(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示例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示例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17.答案:B解析:A.“在”是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在时间上的持续。B.“在”和文中加粗的“在”都是介词,表示方位。C.“在”是动词。D.“在”是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在时间上的持续。18.答案:连用四个动词“拾”“捡”“割”“劈”一气呵成,四个分句句式相同,形成排比,语言富有气势。描述了“我”小时候在农村干农活的情景,写出了“我”对农村和农活的熟悉,也揭示了“我”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感情的缘由。解析:“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运用排比的修辞,句式相同,结构一致,且都是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