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第1部分 核心突破 1 基本概念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化学用语.ppt
-
资源ID:97305224
资源大小:14.15M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化学第1部分 核心突破 1 基本概念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化学用语.ppt
核心专题突破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专题一基本概念专题一基本概念20172017考点解读考点解读高频考点1分子、原子、离子、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金属和非金属、纯净物与混合物等概念的含义。2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3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过程中的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5以物质的量为核心,与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及化学方程式有关的简单计算。6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7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离子的鉴别及综合推断。8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辨析;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及运用守恒规律进行简单计算。9以陌生的反应为素材,考查氧化还原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其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而“三微粒”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物质的变化是由于构成其微粒之间的结合方式不同。因此,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的变化,有助于理解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如离子反应的本质就是反应物中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应该从离子变化的角度认识离子反应的规律。备考策略2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和物质变化的学科,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均蕴含着各种微粒间的定量关系,挖掘有关定量关系,可以巧妙且准确解决计算问题。因此,专题复习中应构建微粒观,用微粒的观点看世界,探究微观世界的来龙去脉。3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要遵循一种思想对立统一思想(电子有得就有失,化合价有升必有降,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共存于一个反应中),用好一种方法电子守恒法。第第1 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化学用语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化学用语栏目导航栏目导航2 2年考情回顾年考情回顾热点题型突破热点题型突破热点题源预测热点题源预测对点规范演练对点规范演练2 2年考情回顾年考情回顾设问方式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正误判断例(2016全国卷乙,7),(2016江苏卷,3)物质的分类及胶体的正误判断例(2016四川卷,1),(2015北京卷,6)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与化学用语的书写例(2016江苏卷,2),(2016全国卷乙,7)审题要点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纯净物时,要看实质(是否为同种物质);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紧扣“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把握分类标准,如分散系分类的标准是:粒子的直径;注意特例如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NO2不属于酸性氧化物等理解“一图”、“六式”的涵义;注意符号表达意义与要求是否匹配注意题目要求:填名称还是化学式,结构式还是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解题模板熟悉物质的性质辨析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确定变化类型明确分类的方法及依据的标准识别题目所设陷阱判断符号与要求是否一致书写是否规范是否符合事实审清题目要求根据要求规范书写检查确认 解题规律:1题型:正误判断型选择题。2考向:主要考查物质性质与变化、用途的关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命题角度灵活,难度较小。热点题型突破热点题型突破题型一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变化题型一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变化方法点拨:1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解”“十二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三馏蒸馏、分馏干馏四解潮解电解、水解、裂解十二化熔化、汽化、液化钝化、裂化、酯化、煤的气化、煤的液化、碳化、硝化、老化、晶体风化1(2016北京海淀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发生了颜色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用糯米、酒曲和水酿制成甜酒,一定是化学变化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不涉及化学变化ABC DC解析: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HCl、NaCl溶于水,不正确;发生颜色变化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木炭具有吸附性,可使某些物质褪色,不正确;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即电解的过程,一定发生化学变化,正确;、正确。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同时明确有_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并根据各自发生的过程进行准确判断。不一定不一定新物质新物质答案:是化学变化。因为P4(白磷)和P(红磷)的结构不同,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物质,即同素异形体间的互变为化学变化。(2)水解、电解、脱水、蛋白质变性、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都是化学变化吗?答案:都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生成。2(2016全国卷甲)某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鉴别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震荡后仍有固体存在。该白色粉末可能为()ANaHCO3、Al(OH)3BAgCl、NaHCO3CNa2SO3、BaCO3DNa2CO3、CuSO4CD解析:由甲乙发生复分解反应可知,甲、乙均为化合物。A项中由于甲为化合物,不能通过化合反应生成HCl,故A项错误;B项中若乙为FeCl2,甲乙的化合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满足甲乙发生复分解反应,故B项错误;C项中甲为化合物,K2O通过化合反应生成KOH,但不能通过复分解反应生成KOH,故C项错误;D项中若甲为碳酸钠,与少量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乙(碳酸氢钠),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乙(碳酸氢钠),故D项正确。物质变化的认识误区(1)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电解质溶液导电均属于化学变化。(2)核素之间的转化既不属于化学变化也不属于物理变化。(3)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熔化、浓盐酸挥发属于物理变化。(4)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或硫酸铜溶液均有沉淀生成,前者为蛋白质的盐析,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解题规律:1题型:正误判断型选择题。2考向:以拼盘形式考查物质的组成和常见的分类标准,意在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辨认和再现能力。题型二物质的分类题型二物质的分类方法点拨:1物质分类中需把握的“四标准”(1)混合物和纯净物:是否由同种物质(或分子)组成。(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是否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水溶液、熔融状态下能否自身电离导电的化合物。(4)溶液、浊液与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2物质分类判断中的“五大误区”(1)误认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某物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的不同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如C4H10的结构有两种,正丁烷和异丁烷,二者组成混合物。(2)误认为能电离出H的物质一定是酸。如NaHSO4是一种盐。(3)误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而且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属于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4)误认为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Na2O2属于过氧化物。(5)误认为结晶水合物一定是混合物。如CuSO45H2O属于纯净物。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解析:漂白粉是CaCl2和Ca(ClO)2的混合物,B项错误;HClO是弱酸属于弱电解质,C项错误;葡萄糖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故选A。A根据单质、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等概念判断,明确电解质溶于水后能_电离的为强电解质,_电离的为弱电解质,识记常见物质的组成和归类。完全完全部分部分【变式考法】(1)硫酸是电解质,盐酸也是电解质吗?答案:盐酸是HCl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答案: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等。2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制饭勺、饭盒、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B做衣服的棉和麻均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C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D磨豆浆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解析:棉、麻均为纤维素,纤维素与淀粉均可用(C6H10O5)n来表示,但是n值不同,因此不能看作同分异构体,B项错误;花生油是植物油,是不饱和酯类,C项错误;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发生变性,不会水解变成氨基酸,D项错误。故选A。A概念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当碰到一些似是而非且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若直接运用有关概念往往难以辨清是非,这时可以借助一些正面特例或反面特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选项,从而快速得到正确答案。列举正面特例或反面特例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这种技巧适用于从正面获取答案有困难的一类化学选择题。解题规律:1题型:选择题、填空题。2考向:选择题考查主要集中在对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上,填空题侧重考查一些常见的化学用语的书写。题型三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与应用题型三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与应用方法点拨:1化学用语中常考的“一图”、“二模型”、“六式”2.“电子式”书写的一般程序(1)一判断首先要判断是阴离子,还是阳离子,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2)二注意共价化合物仅有电子对的偏移,没有电子的得失,所以不能用“”,而离子化合物有电子的得失,所以阴离子和复杂阳离子应用“”。根据原子的成键规则,要注意判断原子的连接顺序及共用电子对的数目。BC3(2015重庆卷节选)某汽车安全气囊的产气药剂主要含有NaN3、Fe2O3、KClO4、NaHCO3等物质。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产气药剂产生大量气体使气囊迅速膨胀,从而起到保护作用。(1)NaN3是气体发生剂,受热分解产生N2和Na,N2的电子式为_。(2)Fe2O3是主氧化剂,与Na反应生成的还原产物为_(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3)KClO4是助氧化剂,反应过程中与Na作用生成KCl和Na2O。KClO4含有化学键的类型为_,K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NN Fe离子键和共价键离子键和共价键(4)NaHCO3是冷却剂,吸收产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而发生分解,其化学方程式为_。胶体的性质与应用热点题源预测热点题源预测考向预测通常以工农业生产中的现象及应用、自然现象、生活常识为命题背景,将胶体的知识渗透到某一选项中进行考查解题关键(1)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胶体微粒直径介于悬浊液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之间(2)可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失分防范(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1100 nm)(2)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3)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4)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粒带电,但不能说胶体带电,胶体和溶液一样呈电中性(5)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远小于Fe(OH)3的数目(6)制备Fe(OH)3胶体时,应向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12 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预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B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区分氯化钠溶液和蛋白质溶液C有色玻璃、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DPM2.5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 m的颗粒物,PM2.5值越高,大气污染越严重,因此由PM2.5引起的雾霾一定属于胶体【变式考法】(高考组合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2015安徽卷)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2)(2014福建卷)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3)(2014重庆卷)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4)(2013四川卷)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5)(2013安徽卷)H、K、S2、Br能在Fe(OH)3胶体中大量共存()(6)(2013江苏卷)明矾溶于水产生Al(OH)3胶体:Al33H2O=Al(OH)33H()(7)(2012重庆卷)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FeCl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8)(2012江苏卷)明矾能水解生成Al(OH)3 胶体,可用作净水剂()对点规范演练对点规范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