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高考Ⅱ卷02)-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含解析.docx
-
资源ID:97305321
资源大小:110.46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语文(新高考Ⅱ卷02)-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含解析.docx
语文(新高考卷02)-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02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受孔子和儒学的启蒙,在青年时将传道成圣立为自己的终身理想。中年时期,王艮投身王阳明门下问学,后来返回泰州自己收授门徒讲学,此一时期被认为是“泰州学派”的创立时期。在继承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基础上,王艮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以“身”作为其思想的物质性基础,突出强调“身”的本体论意义,其“安身”与“乐学”思想是儒学在晚明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现实回应。王艮在遗集中指出“大学是经世完书,吃紧处,只在止于至善”,他以“身”为中心的思想学说,正是建立在对于“格物致知”与“止于至善”的阐发上。在对王阳明学说的继承下,以格物致知为“知本”,以诚意正心为“立本”,通过“知本立本安身”的过程,阐释大学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开创了“乐学说”。王艮将“身”置于整个系统中突出的位置(见下图):首先,身具有先于心、意、知的发端地位,“格物”先要“实实落落在我身上”,安身亦是安心。其次,道不是外在于身的,因为天地万物皆依于身而存在,身即是道的所在之处。再次,诚意、正心都是“安”的修身工夫,须以“安身”为本,不能舍本逐末,而要先本后末,才能成为“大人”,达于齐、治、平的理想。王艮道、身、心、意、物关系图身既是心、意、知的物质基础,具有发端的原始意义;同时身又涵育着心、意、知,即王阳明所言的良知的扩展。在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身同时具有原始的和持续的双重意义,因此身具有比心更优先的地位,但安心与安身又不能够区分进行讨论。在原始意义的层面,其学说指向了知本立本、乐学等,即以身的真实欲求作为天然自有之理的修身工夫论;在持续意义的层面,王艮思想的落点在尊身尊道、百姓日用即道等方面。主张身与天下家国为一体,即以身为大本不断扩充于天地的安身行道论。“乐学”是王艮哲学思想的发轫,也是其思想中关学价值的根源所在。王艮将“乐”实实在在落于“身”上,使得“人心本自乐”成为了泰州学派的标志性思想。王艮在乐学歌中写道: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乐”自古以来为儒学所童,论语·雍也记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曰也不改其乐。”这就是著名的“孔颜乐处”。真正意义上的“乐”是不断内观自身性你的澄明,王艮认为的“乐学”过程就是这样。“学”是生命存在反身向诚的自然过程,是“身”达到充满“乐”的状态。王艮状为“乐”即是天理。心灵是“乐”的情感表现,学是“乐”的良知自觉,“乐学”既是行之发端,也同时与“当下”“日常”时刻发生着关系。“乐”为天下万物同有,圣人与愚夫愚妇同有,唯一不同的是圣人知而愚夫愚妇后知。“学”亦为天下万物同有,“学”的工夫即乐的工夫,发挥那自然而然的天理,在一片生机畅快中显现人的本体真乐。“学”自是无目的的,却在不假人为中抵达了“乐”的状态,二者融为一体。(摘编自王静“安身”与“乐学”:王艮的身心学说与美学意涵)材料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在儒家看来,乐乃是心之本体。快乐乃是心的本来状态,如果有烦恼出现,那就是离开了心的最初状态。读书人通过修身养性,就是要恢复心的最初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苦乐掺杂,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态,“不乐”与“乐”如同孪生兄弟,它们往往结伴而来。在王艮看来,真正的“乐”,不依赖于外在的条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扰,它不是一个人能够获得的某种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来状态,真正的“乐”并非欣喜若狂或兴高采烈,而是内心宁静、无有忧愁。“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当一个人私欲萌发,即刻就会被自己的良知觉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觉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作为本体之真乐将会重新显露出来。所谓良知,就是本来的“知”,亦即“婴儿意识”,或者说纯净的意识。良知的功能就是知道、感知。所谓“致良知”,简单来说就是始终保持警觉,觉知当下的一切。“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在王艮看来,真正的“学”就是致良知。真正的“乐”,就是通过致良知,发现自己的本体之乐。如果在致良知的过程中体会不到“乐”,那就偏离了圣贤之学的宗旨,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致良知。当然,如果不去学习和践行致良知,也难以体会到这个本体之乐。这意味着,当我们处在放松而警觉的状态,内心宁静、无有思虑,那就是在“学”;当我们处在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内心躁动、思绪纷杂,那就不是在“学”。“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王艮提出,要在乐中求学,当我们的心处在宁静愉悦的状态,学习圣贤之学将会更有效率;如果心中感觉到不乐,那还不如停下来歇息。与此同时,学中也有乐,在学习圣贤之学的过程中,将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那个本体之乐。真正的“学”并不是拿起书本来读的那个状态,而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通过这个“学”所带来的放松和开心,也远远比记住那些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王艮感慨“天下之乐,何如此学”,世间各种欲望之乐,犹如过客一般转瞬即逝,丝毫不值得贪恋,而致良知所带来的精神之乐,是长久的乐、最大的乐。倘若读书只是增加了我们对于知识的执着,甚至带来诸多的负累和烦恼,那么就应该去反思学习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现了偏差,只要及时加以调整,我们的心将重新回归平静与喜乐。(摘编自谢青松“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王艮<乐学歌>解读)1(3分)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艮在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将“传道成圣”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B王艮认为大学一书的紧要处是“止于至善”,他正是在对“止于至善”等的阐释过程中开创了“乐学说”。C“乐”自古以来就被儒学推崇,“孔颜乐处”就是不断内观自身、反身向诚,达到身心俱乐状态的体现。D“乐学”思想强调个体生命与天下家国的同一性,有效提升了个体生命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社会性价值。2(3分)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悲喜交替是人生常态,乐与不乐常结伴而来,可见要体会到真正的“乐”是不可能的。B快乐是心的本来状态,人们应追寻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若狂、不受外物干扰的“乐”。C即使学习很刻苦,但如果偏离圣贤之学的方向,人们也可能会感觉疲惫,成效不高。D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真正的“学”是致良知,记住具体的知识往往能够让人更快乐。3(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学中有乐”观点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C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D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4(3分)对文中“王艮道、身、心、意、物关系图”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关系图中,处于首要位置的是“身”,“身”即为本,是“心”“物”之源,“格物”首先要关注“身”。B从关系图中可以看出,王艮提倡的“格物致知”理念,无论是推究事物原理,还是获得知识,皆须从“心”。C通过分析关系图可知,“安身”是“正心”“诚意”的前提,身即是道的所在之处,身道一体,修身即修道。D通过分析关系图,可推测出想要成为齐、治、平的“大人”,应该寻求本源“身”,反身向诚,不断扩充。5(6分)读完本文,你应对“乐学”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请结合材料,就“如何快乐地学习”,为正在冲刺备考的同学提几条有益建议。(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极村的这片樟子松树林尚书华走进黑龙江漠河,就走进了中国最北端这片寒冷的土地。走进位于漠河市北极村的北极村消防救援站,就走进了一群敢与严寒较量的勇士中间。站长、指导员和9名消防员,共11人,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常年坚守在北极村,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平安生活。还没进营区,我就被眼前一片壮硕挺拔的樟子松所吸引。到近处细瞅,不少树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不同的文字和人名。有一块木牌格外醒目,它挂在林边一棵较粗的樟子松上,上面写着:冰天雪地,三年坚守,无怨无悔王淇。常年的风凿雨蚀、霜浸雪罩,木牌已退了颜色,变得斑驳,但那朴拙有力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隐隐讲述着一段昨天的故事说到北极村消防救援站,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老班长王淇。多年前,北极村只是一个执勤点,只有老班长王淇一个人驻扎在这里。从驻地到边境界碑,往返路程12公里。每天,他都坚持去界碑那里一趟,或擦拭一下界碑,或把界碑上落的雪除掉,或什么也不做,只是默默凝视一会儿。只有这样,他心里才觉得踏实。后来,执勤点由一个人变成3个人,又由3个人变成7个人,再由7个人变成11个人,执勤点升级成消防救援站。老班长当年的做法也变成了一种传统被传承下来。消防员吴俊明告诉我,冬天的时候,天还没亮,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大家就从热乎乎的被窝爬起来,穿好棉衣,戴好棉帽、面罩、手套,开始沿黑龙江堤坝往界碑方向跑。刚开始跑时,身上还有些热乎气,没过多久,寒气就渗到了衣服里,嘴边、睫毛、眉毛、帽檐上全是白霜,手脚冰凉,江风吹得人头疼。这时站长总会鼓励大家,做有意义的事都需要坚持,只有坚持才能达到目的。“最初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跑这么远的距离都很吃力,但必须咬牙坚持。有人落得远了,大家就慢跑等他一会儿。到界碑的时候,人一定是齐的。”他们擦拭界碑,给界碑除雪,那种带有仪式感的举动让他们很激动,感到神圣而庄严。“无论春夏秋冬,每一次这样的体能训练都很苦很累。可每当想到这样做的意义,我们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吴俊明说。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对消防救援指战员们来说,尤其如此。平时99%的训练只为了1%的实战。5000米长跑、耐寒能力锻炼、百米负重折返、绳索攀爬等9项训练课目,每天他们都在择项进行训练。近几年,随着救援业务的不断扩展,训练项目也不断增多。胜任的体能、顽强的斗志、敢打硬仗的精神,让这支队伍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特殊作用。冰上、雪中,洪水、大火,人、畜、财物无论何时何地,不管团体还是个人,只要遭难遇险,他们一定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2021年夏天,北极村遭遇一场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位于滨江大道西侧的古驿村景点因涨水被淹没。这里有一个熊园,里面养了9只棕熊,洪水若继续上涨,棕熊就有可能跑出围栏危害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接到指令后,指战员们迅速赶到现场。此时,整个景区已形成了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小湖。最深处达7米多,湖内的水正在不断渗流进熊园,情况十分危急。现场指挥员当即做出部署,利用消防车水泵抽水,临时铺设水管干线,将抽出的水直接排进道路东侧的黑龙江。就这样,在政府联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体指战员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终于及时排除了隐患。北极村不大,可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人多了,各种预想不到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加,无形中给消防救援工作带来了更多压力。2021年3月的一天晚上,消防救援站接到漠河市消防救援大队转警:七星山后山腰有一名游客因体力不支,迷失方向被困,无法下山,请求救援。接警后,站里立刻调动一车7人,带上担架、强光手电,快速向山里进发。天黑路滑,雪深没膝,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摸索前行,大家终于在一棵树下找到了这位被困者。当时他冻得浑身直打哆嗦。大家立即把他抬上担架,又给他身上盖了一件保暖的衣服,然后深一脚浅一脚地下山。途中,消防员张芳景不慎崴了脚,脚肿得跟馒头一样,他却一声没吱,硬是咬着牙把这位被困者抬到山下。紧接着,这位被困者被用车送到镇上医院。2023年除夕之夜,北极村温度降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点零下53摄氏度。这时站里接到报警,有一位上海游客的车陷到了村加油站附近的浅沟里。指战员迅速出警,到现场后,冒着酷寒立即展开救援。没用多长时间,车被拖出来了。人无恙,车无损,有惊无险。在营区走走、听听、看看,我一直被指战员们那种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和顽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感动着。就要离开救援站了,指导员于楷送我到门口,向我讲述起这些小木牌的来历。挂在最前面那棵树上的,是老班长王淇的。他一个人在这里孤独坚守了1000多个日夜,对北极村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当组织决定调动他离开这里时,他自己动手制作了这块木牌,挂在营区门口的这棵樟子松上,作为自己对这份事业忠诚履职的见证。后来,凡是到这里工作的指战员们都纷纷效仿,把自己的誓言写在木牌上,再挂到樟子松上。渐渐地,这片樟子松树林挂的木牌越来越多,大家郑重地将其命名为“忠诚林”。林中,还铺设了一条石板小路,寓意着传承的脚步绵延不息。站在这片“忠诚林”前,放眼望去,连绵苍郁的大兴安岭成为一道深远的背景。我蓦然意识到:这些年轻的指战员,为什么要选择一棵樟子松和自己的名字连在一起?那是因为,在这寒冷的神州北极,樟子松极为坚强。任天寒地冻冰天雪地,任狂风暴雪肆意吹打,它们依旧苍翠挺拔,傲然站成一道壮美的风景。(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0月,有删改)6(3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老班长王淇是北极村消防救援站的创建者,他一个人默默地在冰天雪地里坚守了1000多个日夜,这种工作态度和精神感人至深,值得传承。B擦拭界碑、给界碑除雪最初只是王淇独自驻守时用来排遣寂寞、消磨时间的,可日久天长,却成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仪式,一种体能训练。C北极村遭遇特大洪水时,全体指战员奋战了三天三夜才排除隐患,这说明“坚持”是救援成功最关键的要素,“只有坚持才能达到目的”。D消防救援指战员们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和体能。这些也是他们能够于艰险危难中显身手、完成消防救援任务的必备条件。7(3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通过实地采访获取素材,以具体事件刻画人物,又适当进行艺术虚构,展现了北极村消防救援站指战员们的群体形象和精神品质。B“我”是这篇通讯的采访者和报道者,作品中融入了“我”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字里行间也蕴含着“我”对勇士们的赞美之情。C作品对王淇的小木牌描写细腻,“退了颜色,变得斑驳”写出木牌久经风霜,“朴拙有力的字迹”则与人物忠诚履职的形象相映生辉。D文章语言通俗平易又生动形象,有感染力。“人无恙,车无损,有惊无险”,三个小短句看似客观记叙,实则饱含救援成功的欣喜。8(6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怎样表现神州北极的天气寒冷的?请简要分析9(5分)作者创作这篇通讯时,拟了两个标题,一个是“北极村的这片樟子松树林”,另一个是“我们这里的年轻人”,你认为哪一个标题好?为什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安定孟与时与余为同年进士,以余年长,常兄事之。余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与时独心推让之出于其意诚然也。与时以选为成都推官,余亦为令越中,将别,无以为与时赠者。而太史公本纪云:“惟刑之静哉。”自古论刑取其要,未有“静”之一言为至。此真圣人之语,余以是为与时告焉。与时从太行山以来京师,今又官蜀中,览剑阁、石门之胜,岂不亦壮哉!昔王介甫初仕大名为司理,而韩魏公为守,尝告以“君年少,当读书,不宜专以吏事”。而介甫实未尝不读书也。以此恨韩公为不知己,而韩公之意则美矣。故余于与时,尤望于吏治之暇,无忘学古之功。孔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往时张文隐公尝为余言:“今时人材,惟赵孟静难得。”赵先生,成都人也。余故为文隐公所知,而赵先生以是亦知余,顾无缘一见之。士之相知,岂在见不见哉!然余怀之久矣。而美与时之获见先生也,又喜与时之得师也。(节选自归有光送同年孟与时之任成都序),有删改)材料二: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越地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熏蒸渐泽。今大者专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欧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节选自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有删改)10(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余好古文辞A然不与B世之为C古文者合D与时E独心F推让之G出于其意H诚然也。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年,文中指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与现在表示年龄相同的“同年”意思不同。B故,文中意为因此,与屈原列传中“故其称物芳”的“故”意思相同。C中州,又名中原,是区别于我国边疆地区的说法,指黄河中下游地区。D累,文中意为连续,与成语“日积月累”的“累”意思不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与时与归有光情同手足,当孟与时出任成都推官时,归有光因为没有礼物可以赠送给孟与时而感到惭愧。B归有光一直想要与赵孟静相见,但却未能如愿,因此他对孟与时到蜀中以后能见到赵孟静相见并师从他学习表示羡慕。C曾巩对越地非常熟悉,他认为越地同中原差别不是很大,物产之美“绝于天下”,百姓很少打官司,喜好嬉戏娱乐。D曾巩主张为官者不管官职大小,都应有“德义惠爱”之仁,并以此“熏蒸渐泽”百姓,而不应“倾摇懈弛”。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2)而越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14(3分)这两篇赠序都表达作者对友人的股切劝慰之意,请分别概括作者的劝慰内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杨炎正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杨炎正,南宋爱国词人,力主抗金。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中“斜日”点明了时间,“西风”突出了季节,这首词写出了词人在秋日把酒临风时的所见所感。B“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两句描写荷花如同被胭脂染过一般红艳,可谓以乐景衬哀情,突出词人愁思之深。C“尚想三径菊花丛”一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意,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D“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写词人想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老翁,直抒胸臆,进一步表达词人的归隐之情。16(6分)“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三句与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营造出空灵曼妙的意境,“ , ”两句,寄寓了离人情怀和月洒江林的寥落。(2)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 , ”。(3)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文人墨客也留下大量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表达各自的情怀,如李白的“ ”,陶渊明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本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人可以亲近自然,可以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虔信的民族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秘密。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最终使自身受到伤害,可谓(a)。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的第一个认识是,人不能像奴隶主对待奴隶那样(b)地奴役和蹂躏地球,否则必将遭到地球的报复。然而在这一认识中,主人的地位未变,只是统治的方式开明了一些。于是反省的深入正在形成更高的认识: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c)吗?与地球上别的生物相比,人真的拥有特权吗?人是自然之子,在自然的规定范围内,可制作,可创造,可施展聪明才智。但是,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人习惯于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海德格尔则呼吁我们与万物平等相处,摆脱认知和被认知、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这样,人不再是主体,物不再是客体,而都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要知道,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而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18(3分)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放在段首,最合适的位置是( )ABCD19(3分)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0(4分)文中画波浪线处连续使用“可”和“不可”,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本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平时晒太阳的主要目的实际上并不是补钙,而是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钙吸收,增加肌肉协调性,预防跌倒。晒太阳时,紫外线晒到皮肤上,皮肤的7-脱氢胆固醇会逐渐转变为维生素D。但如果是隔着玻璃晒太阳, A ,使得紫外线能量明显衰减,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影响,也会影响钙的吸收。隔着玻璃晒太阳确实无法促进钙的吸收,甚至还有可能会晒伤。如果实在是无法外出活动的话,也一定要打开窗子, B 。“夏天短裤和短袖、冬天露出脸和手”就是最佳的选择。要注意的是,晒太阳的时间并不是越久越好,过长或过短都可能会伤害皮肤。绝大多数人每天在阳光下1020分钟即可,儿童可以时间短些为宜,老人可以适当长些,但一般建议在30分钟之内。如果有需要可以戴墨镜,避免不让阳光直射导致眼睛损伤,戴帽子则可以避免秀发被晒伤。21(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6分)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春水中有这样一句短诗:“墙脚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著名演员陈道明却认为:“孤芳自赏已经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因为要孤芳自赏,你就必须坚守自己的个性和原则。至少,它还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02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受孔子和儒学的启蒙,在青年时将传道成圣立为自己的终身理想。中年时期,王艮投身王阳明门下问学,后来返回泰州自己收授门徒讲学,此一时期被认为是“泰州学派”的创立时期。在继承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基础上,王艮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以“身”作为其思想的物质性基础,突出强调“身”的本体论意义,其“安身”与“乐学”思想是儒学在晚明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现实回应。王艮在遗集中指出“大学是经世完书,吃紧处,只在止于至善”,他以“身”为中心的思想学说,正是建立在对于“格物致知”与“止于至善”的阐发上。在对王阳明学说的继承下,以格物致知为“知本”,以诚意正心为“立本”,通过“知本立本安身”的过程,阐释大学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开创了“乐学说”。王艮将“身”置于整个系统中突出的位置(见下图):首先,身具有先于心、意、知的发端地位,“格物”先要“实实落落在我身上”,安身亦是安心。其次,道不是外在于身的,因为天地万物皆依于身而存在,身即是道的所在之处。再次,诚意、正心都是“安”的修身工夫,须以“安身”为本,不能舍本逐末,而要先本后末,才能成为“大人”,达于齐、治、平的理想。王艮道、身、心、意、物关系图身既是心、意、知的物质基础,具有发端的原始意义;同时身又涵育着心、意、知,即王阳明所言的良知的扩展。在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身同时具有原始的和持续的双重意义,因此身具有比心更优先的地位,但安心与安身又不能够区分进行讨论。在原始意义的层面,其学说指向了知本立本、乐学等,即以身的真实欲求作为天然自有之理的修身工夫论;在持续意义的层面,王艮思想的落点在尊身尊道、百姓日用即道等方面。主张身与天下家国为一体,即以身为大本不断扩充于天地的安身行道论。“乐学”是王艮哲学思想的发轫,也是其思想中关学价值的根源所在。王艮将“乐”实实在在落于“身”上,使得“人心本自乐”成为了泰州学派的标志性思想。王艮在乐学歌中写道: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乐”自古以来为儒学所童,论语·雍也记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曰也不改其乐。”这就是著名的“孔颜乐处”。真正意义上的“乐”是不断内观自身性你的澄明,王艮认为的“乐学”过程就是这样。“学”是生命存在反身向诚的自然过程,是“身”达到充满“乐”的状态。王艮状为“乐”即是天理。心灵是“乐”的情感表现,学是“乐”的良知自觉,“乐学”既是行之发端,也同时与“当下”“日常”时刻发生着关系。“乐”为天下万物同有,圣人与愚夫愚妇同有,唯一不同的是圣人知而愚夫愚妇后知。“学”亦为天下万物同有,“学”的工夫即乐的工夫,发挥那自然而然的天理,在一片生机畅快中显现人的本体真乐。“学”自是无目的的,却在不假人为中抵达了“乐”的状态,二者融为一体。(摘编自王静“安身”与“乐学”:王艮的身心学说与美学意涵)材料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在儒家看来,乐乃是心之本体。快乐乃是心的本来状态,如果有烦恼出现,那就是离开了心的最初状态。读书人通过修身养性,就是要恢复心的最初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苦乐掺杂,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态,“不乐”与“乐”如同孪生兄弟,它们往往结伴而来。在王艮看来,真正的“乐”,不依赖于外在的条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扰,它不是一个人能够获得的某种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来状态,真正的“乐”并非欣喜若狂或兴高采烈,而是内心宁静、无有忧愁。“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当一个人私欲萌发,即刻就会被自己的良知觉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觉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作为本体之真乐将会重新显露出来。所谓良知,就是本来的“知”,亦即“婴儿意识”,或者说纯净的意识。良知的功能就是知道、感知。所谓“致良知”,简单来说就是始终保持警觉,觉知当下的一切。“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在王艮看来,真正的“学”就是致良知。真正的“乐”,就是通过致良知,发现自己的本体之乐。如果在致良知的过程中体会不到“乐”,那就偏离了圣贤之学的宗旨,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致良知。当然,如果不去学习和践行致良知,也难以体会到这个本体之乐。这意味着,当我们处在放松而警觉的状态,内心宁静、无有思虑,那就是在“学”;当我们处在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内心躁动、思绪纷杂,那就不是在“学”。“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王艮提出,要在乐中求学,当我们的心处在宁静愉悦的状态,学习圣贤之学将会更有效率;如果心中感觉到不乐,那还不如停下来歇息。与此同时,学中也有乐,在学习圣贤之学的过程中,将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那个本体之乐。真正的“学”并不是拿起书本来读的那个状态,而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通过这个“学”所带来的放松和开心,也远远比记住那些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王艮感慨“天下之乐,何如此学”,世间各种欲望之乐,犹如过客一般转瞬即逝,丝毫不值得贪恋,而致良知所带来的精神之乐,是长久的乐、最大的乐。倘若读书只是增加了我们对于知识的执着,甚至带来诸多的负累和烦恼,那么就应该去反思学习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现了偏差,只要及时加以调整,我们的心将重新回归平静与喜乐。(摘编自谢青松“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王艮<乐学歌>解读)1(3分)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艮在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将“传道成圣”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B王艮认为大学一书的紧要处是“止于至善”,他正是在对“止于至善”等的阐释过程中开创了“乐学说”。C“乐”自古以来就被儒学推崇,“孔颜乐处”就是不断内观自身、反身向诚,达到身心俱乐状态的体现。D“乐学”思想强调个体生命与天下家国的同一性,有效提升了个体生命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社会性价值。2(3分)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悲喜交替是人生常态,乐与不乐常结伴而来,可见要体会到真正的“乐”是不可能的。B快乐是心的本来状态,人们应追寻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若狂、不受外物干扰的“乐”。C即使学习很刻苦,但如果偏离圣贤之学的方向,人们也可能会感觉疲惫,成效不高。D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真正的“学”是致良知,记住具体的知识往往能够让人更快乐。3(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学中有乐”观点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C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D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4(3分)对文中“王艮道、身、心、意、物关系图”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关系图中,处于首要位置的是“身”,“身”即为本,是“心”“物”之源,“格物”首先要关注“身”。B从关系图中可以看出,王艮提倡的“格物致知”理念,无论是推究事物原理,还是获得知识,皆须从“心”。C通过分析关系图可知,“安身”是“正心”“诚意”的前提,身即是道的所在之处,身道一体,修身即修道。D通过分析关系图,可推测出想要成为齐、治、平的“大人”,应该寻求本源“身”,反身向诚,不断扩充。5(6分)读完本文,你应对“乐学”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请结合材料,就“如何快乐地学习”,为正在冲刺备考的同学提几条有益建议。【答案】1A 2C 3D 4B 5以身为先,通过反身向诚的学习过程让“身”达到充满“乐”的状态。“学”“乐”结合,保持“乐”的状态。不被私欲蒙蔽,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喜乐。当读书带来负累或烦恼时,要及时反思学习的方向和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在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基础上将传道成圣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错。原文“将“传道成圣”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是受“孔子和儒学的启蒙”。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A.“不可能的”错。依据原文“真正的乐并非欣喜若狂或兴高采烈,而是内心宁静、无有忧愁”可知,真正的“乐”并非不可能。B.“欣喜若狂”错。原文的表述是“真正的乐并非欣喜若狂”。D.“记住具体的知识往往能够让人更快乐”错。原文的表述是“通过这个学所带来的放松和开心,也远远比记住那些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说“乐中求学”。B.“为己之学”与本文观点无关; C.“良知昏迷, 众欲乱行”可论证材料二第二段“良知和私欲的关系”。D.“似故人”“每相亲”都是从“书卷”中获得的快乐,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学中有乐”的观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表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B.“皆须从心”错。应是皆须从“身”。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身既是心、意、知的物质基础,具有发端的原始意义在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身具有比心更优先的地位在原始意义的层面,其学说指向了知本立本、乐学等,即以身的真实欲求作为天然自有之理的修身工夫论”,可知,“身”具有发端的原始意义;再结合“以格物致知为知本,以诚意正心为立本,通过 知本立本安身的过程,阐释”可知,可以从“安身”出发,反身向“立本”“知本”,即以身为先,通过反身向诚的学习过程让“身”达到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