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97306509
资源大小:15.5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docx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3.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2.体会诗人后两句从兄弟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一、复习导入,揭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日和清明,我们跟随古诗穿越时空,在爆竹声声中感受古人春节的热闹与期盼,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细雨纷纷中感受他们对亲人的思念与缅怀,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有着独特习俗的节日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一起看(小视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节日有关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借助注释,解诗题题目是我们走进古诗的一扇门,借助注释,说一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九月九日是我国的重阳节。“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3.再读课题知道了这么多,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九月九日这一天,王维非常思念家乡的人们。)诗题中的哪个字传递了这种思念?带着这种思念请你再来读课题。(指名读)我似乎感受到了王维长长的牵挂。我感受到了王维浓浓的思念。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走近王维。三、反复诵读,读韵律1.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读,注意这些生字的读音。3一起读句子,学习异字。注意“异”的写法,上面是巳,要全封口。看老师怎么写,大家在田字格里书写两遍。(拍照展示学生书写,点评)4.多形式读古诗。谁来读一遍?生读。读得真好,难读的字一个也没错。谁再来试试?生读。读得字正腔圆,非常流利。师:我们知道读好古诗仅仅读准确还不够,还要读出?(学生答:节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的时候,试着在课本上画出节奏节奏。(指名在大屏幕上画)谁来试着读一读?男生都跃跃欲试,那我们一起来。一起读。女生读。四、理解诗意,悟诗情1.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有什么感觉?(诗人很孤独,很寂寞,很想念家乡的亲人)最能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什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什么是异乡?远离故乡的他乡。那异客呢(他乡的陌生人)?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想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一次家也没回。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独)他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怎能不孤独呢?中秋节到了,人们亲朋相聚,吃月饼、赏圆月,而王维却,他怎能不。重阳节的大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王维却,他怎能不。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阖家团圆,其乐融融,王维却,他怎能不2.同学们,他乡越是热闹,王维越是孤独。但是王维只是在过节的时候才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吗?哪里可以看出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可以看出。)你看出了什么?(王维平日里就很思念家乡,每逢过节的时候他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倍"是什么意思?(加倍、更加)倍字用得多巧妙,让我们知道,作者平日里就思念亲人,每逢过节,这种思念就更加强烈,这种表达真切,令人感动。师:一起再读这两句诗,读出诗人的这份思念之情。3.王维是如此的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重阳节这天,家乡的亲人又在干什么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描写了怎样的节日习俗?(登高、插茱萸)(课件出示茱萸介绍)这就是茱萸,一种有着浓烈香气的植物,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人们喜欢在这一天佩插茱萸,认为这样可以辟邪、消灾。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王维不光诗写的好,还擅长画画,苏轼称赞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完后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兄弟们登高,插茱莫)遍插茱萸,却少了王维一人。这么画面,是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象吗?(不是)你从哪个词读出来的。(遥知)是的这画面正是王维远在他乡想象到的。兄弟们在登高,在插茱萸,也在思念远在异乡的王维。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课件提示生写话。写法总结:前两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板书:直接)但后两句通过想象亲人的感受,更加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是间接地写法。(板书:间接)4.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思念。带着这种心境谁再读整首诗。(指名两人读)你读出了王维内心的情感!你的思念深深打动了老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仔细听,你听出有什么不一样。(一些字读音拉长了)(图片,红色标注)你们看,老师在读的时候,把这些红色的字音拉长了,这样更能读出对亲人思念的深情与绵长。谁来试试?(男生)真好,谁还想试试?(女生)听老师读,(示范第一句)生跟读。不错,有感觉,接着往下读。慢慢的读,长长的读,那份思念就读出来了。全班读,看师手势指挥。如果有一天,你在他乡想念自己的家人,也可以这样表达。(齐读)诗不光能诵读,还能吟唱,想不想听?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古人过重阳节的情景。重阳节除了登高和插茱萸还有其他习俗,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意思是,等到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赏菊花,饮菊酒,也是重阳节重要的习俗。因为重阳节正值金秋时节,也是菊花开的最为绚烂的时候,古人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约上三五好友一起饮酒、赏菊、赋诗。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写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师范读古诗。(生读古诗)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里知道的?满园的菊花金黄金黄,这黄菊花中有一丛色似霜的白菊花,白居易写这首诗时已经是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他看到这丛白菊花想到了今天这个酒席上,他这个白头发的老人进入了满是少年的地方。有菊花赏,有那么多年轻人陪,当然开心了。(课件,两首诗)如果说王维的重阳节是思念的惆怅的,白居易的重阳节却是热闹的、高兴的。同样的节日,不同的心境,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五、指导综合性学习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古诗,也了解了节日的习俗文化,你能准确地给他们分分类吗?(小游戏)师:我国还有很多优秀的传统节日,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回忆,一部文化史,这些诗句中描述的又是哪一个节日情景呢?我们读诗,猜节日。师:这些传统节日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的文化节日吧,请看课后的活动提示,先来明确活动内容(播放录音)师:课下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商量一下你们要了解哪个节日,确定了要了解哪个传统节日,就可以去搜集资料,大家可以通过询问长辈,图书馆查阅资料,看影视片,收集或制作实物等形式,了解更多的关于这个节日的习俗和文化,最后你们可以把找到的资料用表格记录下来,当然你也可以用思维导图去记录。下节课,我们将在课上进行交流、讨论和分享。课后老师推荐你们读一读这本我们的节日,这本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生动的传统习俗和传统节日的文化,如果你还有疑惑,就去更多的书中寻找更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