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考考前模拟高三练习卷(南通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
资源ID:97307640
资源大小:1.12M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考考前模拟高三练习卷(南通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 8 页 高三练习卷高三练习卷 语 文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商代。殷人把有意志的神看成天地万物的主宰,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西周时期,赋予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这是天人合一的萌芽。春秋时期,出现了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天”已经开始从神的地位下降到现实世界。这样的变化引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所讲的“天”保存了西周的道德属性,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儒家基于天人合一所阐发的道德观,几千年来始终打上了孔子关于君臣父子的“差等之爱”的烙印。到了宋明时期,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使“差等之爱”与博爱相结合,把儒家的道德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今天讲弘扬古代的优秀道德传统,就应该弘扬这种“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今仍然极具价值。“万物一体”远不只是人与人“为一体”,而且人与鸟兽、草木、瓦石都“为一体”,从而见其哀鸣、摧残、毁坏,亦必有不忍、悯恤、顾惜之心。显然,“万物一体”是人对自然万物产生“仁爱”的根源。我们现在所热衷讨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应该可以从“万物一体”中找到哲学上的根据。同时,“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并没有抹杀人与自然的区别。王阳明特别强调“宰禽兽以养亲”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在当代西方,一些人完全抹杀人与自然物的区别,认为两者同样具有神圣性,具有同等价值。相较于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来说,王阳明的思想显得更合情合理,更切合实际。而这种中国儒家传统所强调的“人有义”而“最为天下贵”的思想,更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但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重在讲“一体”,而不太注重区分主客的内涵,这就不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到具体的途径及其理论依据。自然物不同于人,它不可能约束自己,主动使自己适应人、与人和谐相处。人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除了必须具有高远的天人合一境界,还必须依靠人自己的认识、实践,掌握自然物本身的规律,以改造自然物,征服自然物,使自然物为人所用。这些道理,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讲“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有点类似中国的“天人相分”,它是科学的。诚然,西方近代的“主客”思维方式,是产生诸如生态危机、环境污染之类流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些流弊只是把这种思维方式抬到至高无上地位的结果,我们不能因见其流弊就完全否定它。我主张走中西会通之路,把天人合一思想与“主客”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让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较多的区分主客的内涵,而不致流于玄远;把“主客”思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考考前模拟高三练习卷(南通四模)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第 2 页,共 8 页 维方式包摄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而不致听其走向片面和极端。这似乎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来发展之路。(摘编自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材料二:中华宇宙观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宇宙万物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整个世界万物之间的有机关联。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鸟兽、草木、山水同在。按照这样的宇宙观,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这样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宇宙万物的生存联系起来。当然,讲天人合一,并非把天与人直接等同起来。很多思想家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统一。战国末期的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认识到天与人的职守不同,强调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唐代刘禹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耳”。柳宗元则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即天与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见,中国古人在讲天人合一时,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从而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价值论参考。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不存在所谓绝对独立存在的客观自然,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他者”。人与天地自然万物是共存关系,相即相容、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关系论参考。此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明确了人对于天地万物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对自然心存敬畏,人类应当按照自然规律活动,维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实践论启示。(摘编自郭齐勇“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古代对天人合一的认知,不同时期思想家有着不同的认识,即使同一时期不同的思想家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B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把儒家的道德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能够用来否定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C自然物不可能约束自己,主动使自己适应人、与人和谐相处,所以人要掌握自然物的规律,改造征服自然物,为人所用。D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宇宙观的核心,强调了整个世界万物存在平等关系,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要弘扬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就要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其内涵,吸纳其思想的精髓。B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必须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否则该思想还是有其缺陷的。C如果不将西方近代的“主客”思维方式极端化,就不会产生生态环境的流弊。D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可以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形成提供基础支撑。语文试题 第 3 页,共 8 页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从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今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B材料二列举荀子、刘禹锡、柳宗元的看法,证明天人合一思想是有区别的统一。C材料一以环境危机等流弊来论证只有“万物一体”的思想,才能解决实际问题。D材料二第二段所涉及的价值论参考、关系论参考、实践论启示,逻辑关联紧密。4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来发展之路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4 分)5陕西的毛乌素沙漠,昔日沙尘漫天,寸草不生,经过持续的治理,已变为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请结合材料谈谈其中蕴含了哪些治理理念。(6 分)(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青云衣 叶梅 虎跳坪的一条小径绕下长江,转过两道拐,江边有一块馒头石,可立脚可系船。十多年前,便开始有戴着红黄盔帽的陌生人从小径爬上虎跳坪,站在向怀田的门前对着峡口指指划划。不久对岸人来人往,修了一条通往江边的公路,炮声震得屋顶直颤。“他们要做什么?”怀田问。女婿是乡长,明白底细,便说:“爹,国家要修水电站了!”怀田没当回事,国家修国家的,自家修自家的,妻子妲儿在世没住上好屋,他得替她把坟再修修。老辈人的坟园,就在向家屋场的后山,占的是虎头凤尾,正对峡口,风水涌来,满山松杉翠柏,随风吟唱。怀田当年给消失在江中的父母砌了衣冠冢,还有妲儿的墓。生长在三峡间,风风雨雨几十年,怀田脸上沟壑纵横,牙也磕去了四五颗,却不减当年矫健身手,上坡下坎,如履平地。多年累积的心愿,除了替妲儿修坟,还要整修向家屋场。怀田蹲在妲儿的坟头喃喃自语:妲儿,你一直想有个家,我怎么能撇了你呢?怀田拿定主意,将向家老屋场改建成吊脚楼。好在九佬十八匠的手艺,自己每样都通晓一二。等进到深山买来木料,一根根修整成柱头、椽角、檩子,工夫虽然不是一天两天,但无论如何,他向怀田也要建起一幢雕龙翘檐、走马转角、亮亮堂堂的吊脚楼。一班帮忙的按照吩咐上了屋顶,稀里哗啦揭了瓦。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长着两棵青草,不青不黄。拆了瓦,一明两暗三间房子就没了样子,光秃秃地露出断墙残壁,墙上的裂缝指头粗,像爬着一条条小蛇。众人一推,稀里哗啦,老墙土扬起的尘埃,远看就像江边烧着的火灰。很快,吊脚楼便开始了修建。女婿赶到虎跳坪的时候,怀田正站在高坡上指挥建楼。语文试题 第 4 页,共 8 页 女婿急了,说:“爹,你莫修了!”怀田说:“你管你乡上的事,不要管我。”怀田扯起嗓子一声吼:“修屋噢!”女婿隔老远就喊:“爹,爹!搞不得!”怀田说:“什么搞不得?”女婿说:“三峡这一方的人好多都要搬迁,我们也要搬呢”“向家世世代代就在这里,哪朝哪代的皇帝也没赶过,你这个当乡长的赶到我头上来了?”“不是我”“那是哪个?哪个拿的点子?你去找来同我说说理。”怀田说,“修水电站就修水电站,哪里不可以修,偏偏要淹我向家的屋场做什么呢?”女婿乡长走村串寨,处处碰钉子。搬迁户都说:“你把你的爹请动了,我们一声噢嗬就搬家。”各路人轮流来看向家大爹,怀田自是“老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依旧请人到镇上买水泥、木料,一派重建吊脚楼的架势。眼看三峡工地日夜施工,搬迁期限日近一日,女婿急出一嘴燎浆泡,怀田看着有些心疼,也有些茫然。这天夜晚,怀田一人来到江边,端坐在九十九级石阶上。端的好所在,一明两暗三间瓦房背靠青山,面对江水,竹林环绕,门前一块平整的场坝,又栽种些柑橘葡萄,异香袭人。朦胧中,零星炊烟如云似雾,渐去渐远 群山静谧,尚有峡谷波涛奔涌。恍惚间,脑海中又浮现出那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中消失在大江中的可怜父母。还有那妻子妲儿过去的光景被他一刀一刀刻在了心里。眼下,他得离开了。他向家要搬得远远的,去一个没有山的地方。想到这里,他默默地低下头,再次凝望着屋场后的坟茔。第二天,怀田突然传出话,八月十五中秋这天,是儿孙的,都请到堂。这天晴朗,好太阳,山巅翠微,江水清澈透底。怀田光头发亮,穿一身崭新衣裳,精神矍铄。儿孙辈来得整齐,几十个请来帮忙的乡亲早候在坪坝,只听吩咐。炸过鞭炮千字头,怀田对太阳底下一班人说道:“起坟!”起坟是当地的风俗,就是将已经埋葬的先人重新安葬。原来,怀田要将向家的亡人请进多年前居住过的岩洞,然后用水泥浇灌,封住洞口。众儿孙听得明白,回过神来,不禁脸色肃然。到得下午,山上坟茔中的先人一一被请进洞,正要砌洞之时,向怀田喊道:“且慢!”众人不解,怀田却道:“把我的寿棺也抬进去。”众人大惊。三峡人古来就有为自己准备寿棺的习惯。十年前,向怀田的寿棺就已备得,年年复上油漆,棺面光亮如镜。这天早起,他在寿棺内轻轻放下一套青云衣是妲儿当年亲手为他缝成的青布裤褂,他一直珍藏着。“这宝塔河,向家世代的地方,到了我这辈断不得根。”众人听得脸色发紧,怀田却说#QQABCQAAogAoAJAAAQhCAwmwCAIQkAEACagGxFAAoAIBwBNABAA=#语文试题 第 5 页,共 8 页 出一句让人出乎意料的话来,“国家要做大事,我向怀田但我日后死了,请各位将我送回宝塔河。”怀田说:“到时候,在水下开了这洞,我要睡进这寿棺里!”他凝视着幽深的岩洞,儿孙早流下泪来 黑漆寿棺十六人抬,缓缓靠进洞的深处,与亲爱的父母,还有心爱的女人妲儿,紧紧挨在了一起。砌起一块块三峡石,洞口眼见着一寸寸弥合,再远远望去,便没有了洞,只有浑然一体的大山,以及山下的江水。残红晚霞,一江碧水泛散粼粼金光,倦鸟泼刺刺归林,峡谷峭壁深沉了颜色,如墨如黛。(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向怀田不想搬迁,既有对国家选在这里修水电站的不理解,也有父母的衣冠冢和妻子妲儿的坟墓在这里的缘故。B“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长着两棵青草,不青不黄”,写出了房子因年代久远、衰败坍圮而不得不重修的现状。C作者没有给女婿乡长设置名字,意味着他是基层工作者的代表,说明当时动员三峡搬迁工作的艰难具有普遍性。D儿孙们因向怀田交待自己死后也要睡进岩洞而流下泪来,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被向怀田这一决定深深震撼。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被一直珍藏的青云衣,既是向怀田与妻子妲儿的情感见证,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B作者写向怀田“端坐在江边九十九级石阶上”这一情节,引出下文写他思想转变。C“零星炊烟如云似雾,渐去渐远”,写出了向怀田对故土家园深深的依恋之情。D“老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一嘴燎浆泡”等语句,表达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8 面对搬迁,向怀田有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简要说明。(4 分)9 向怀田在八月十五中秋日召集儿孙举行仪式的场面,具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QQABCQAAogAoAJAAAQhCAwmwCAIQkAEACagGxFAAoAIBwBNABAA=#语文试题 第 6 页,共 8 页 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节选自孟子离娄下)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君道第一)【注】讟(d):怨恨,诽谤。詹何:战国时期楚国思想家。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舜 A 为法 B 于天下 C 可传 D 于后世 E 我由未免 F 为乡人也 G 是 H 则可忧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则与禽兽奚择哉”与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中“择”意思相同。B.“为君之道”与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意思不同。C.“上治而下乱者”与大学之道“国治而后天下平”中“治”意思相同。D.“问其治国之要”与孟子“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要”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孟子认为“仁”和“礼”是人的本心,君子内心存有“仁”和“礼”,所以他不同于一般人。B孟子认为人要重仁信礼,能以舜为典范,像他那样去做,即使有一时的忧患,也不需要担心。C唐太宗运用割股啖腹的比喻形象表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认为要做好君主,就不能侵害百姓。D楚庄王聘用詹何治理楚国,使国家安定;魏徵希望唐太宗明白古人治国的道理,向古人学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2)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14两则材料都强调了“自反”的重要,但孟子和唐太宗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3 分)#QQABCQAAogAoAJAAAQhCAwmwCAIQkAEACagGxFAAoAIBwBNABAA=#语文试题 第 7 页,共 8 页(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岁晚怀古 王安石 先生岁晚事田园,鲁叟遗书废讨论。问讯桑麻怜已长,按行松菊喜犹存。农人调笑追寻壑,稚子欢呼出候门。遥谢载醪袪惑者,吾今欲辩已忘言。【注】鲁叟:孔子。载醪袪惑:相传西汉扬雄常喜欢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称孔子为“鲁叟”,并不想再讨论儒家的思想,表明他潜心归隐之意。B颔联中一“怜”一“喜”,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流露出物是人非的伤感。C“调笑”“欢呼”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温馨快乐、富有情趣的农家生活场景。D这首怀古诗隐含诗人当时的人生际遇,同时表达诗人所追求的人生志趣。16有评论说诗中的“先生”指陶渊明,请结合全诗谈谈这样说的依据。(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项脊轩志中“,”两句,描写了明月之夜月光将桂树影子映在墙上、树影随风摇曳的景象。(2)礼记礼运中“”和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语句都强调了“能”对选拔人才的重要性。(3)在主题班会课上,朱老师针对一些同学自信心不足的表现,用“,”的古诗文名句勉励他们。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 3 小题,10 分)一进入西双版纳的原始密林,你就会为各种植物的那种无穷无尽、充沛旺盛的生命力所震惊。参天的古树,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片树林;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总之,这里的一切,仿佛从大地的最深处带出来了一股丰盈充沛的生命活力,汹涌迸发,弥漫横溢。它在一切树木上,一切花草上,一切山之巅,一切水之涯,把这一片土地造成了美丽的地上乐园。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北方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里却风和日暖,花气袭人。我最爱这里的清晨,雾气缭绕,满山都是乳白色的雾气,是那样的深,那样的浓,汹涌着,翻滚着,令人欲醉。我最爱这里的月夜,月光像水一般从天空中流泻下来,泻到芭蕉的大叶子上,泻到累累的木瓜上,泻到成丛的剑麻上,让一切都浸在清冷的银光中。我最爱这里的白云,舒卷自如,变化万端,流动在大树林中,流动在茅舍顶上,流动在汽车轮下。每当汽车驶入白云中的时候,下顾溪壑深处,白云仿佛变成了银桥,驮着汽车走向琼楼玉#QQABCQAAogAoAJAAAQhCAwmwCAIQkAEACagGxFAAoAIBwBNABAA=#语文试题 第 8 页,共 8 页 宇的大宫。我最爱这里的青山,簇簇拥拥,层层叠叠,身上驮满了万草千树,肚子里藏满了珍宝奇石,千峰争秀,万壑竞幽。18文段中两处都用了“仿佛”,但表意不同,请简要说明。(2 分)19文中加点的“流动”富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理解。(4 分)20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将文中“我最爱这里的清晨令人欲醉”一句进行改写,要求:符合语境,句式相对一致,修辞相同,且不得再将“芭蕉”“木瓜”“剑麻”作为描述对象。(4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许多人都有个愿望,想一睹古人真容。如今在 AI 的助力下,A 。不久前,有“东方睡美人”之称的汉代辛追夫人化身 3D 数字人展现在世人面前。她呈坐姿,年龄大约 35 岁,皮肤肌理清晰可见,毛发材质高度逼真,服饰妆造等也依据史料记载进行了复原。这是 AI 技术在考古领域的重大应用。辛追夫人出土于上世纪 70 年代,出土时面容已肿胀变形和腐败,生前面貌不得而知。当时医学影像设备落后,仅对其颅骨进行了 X 光片病理检查。到了 2002 年,湖南博物院曾推出一版辛追夫人容貌复原像。但受技术局限,B 。AI 技术的持续发展,才让真实复原有了如今的可能。由于超写实数字人技术、高精度人体建模技术的助力的原因,文物活了起来,浓重的历史文化也变得更有触及感。AI 技术在考古领域的运用不会停止,对文物的复原也不会止步。下半年将推出可交互版“辛追夫人”AI 智能体,届时“辛追夫人”C ,还能“动”起来,她将通过文物讲解和实时对话,带你穿越千年,畅聊汉室纷纭。21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写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传统需坚守,但不可泥古不化;创新为发展,但不可舍弃根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QQABCQAAogAoAJAAAQhCAwmwCAIQkAEACagGxFAAoAIBwBNABAA=#高三高三练习卷 练习卷 语 文 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1(3 分)D 2(3 分)C 3(3 分)C 4(4 分)既要重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又要注意“天人相分”;既要把“天人合一”思想与“主客”思维方式结合,又要把“主客”思维方式包摄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5(6 分)体现了“万物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体现了“天人相分”、自然为人所用的理念;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获益的理念。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6(3 分)B 7(3 分)A 8(4 分)对国家选在自己家乡修水电站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支持;想着修坟、建屋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将先人重新安葬时对故土充满眷念;即将离别故土的伤感。评分建议: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9(6 分)选定八月十五中秋的特殊日子(1 分)突出家人团聚、祖先聚合的庄严(1 分);通过特定语言和动作(1 分)表达了即将与故乡离别的悲壮(1 分);通过景物描写(1 分)烘托眷念故乡的沉重(1 分)。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10(3 分)CEG 11(3 分)A 12(3 分)D 13(1)(4 分)现在有人,他用强暴无理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 2 分;“横逆”“自反”两处,每译对一处得 1 分。(2)(4 分)楚庄王又问如何治理国家,詹何说:“没有听说管理好自己而国家发生动乱的。”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 2 分;“何如”“身治”两处,每译对一处得 1 分。14(3 分)孟子论述“自反”可以使人心存“仁”“礼”,无忧患;唐太宗论述“自反”可以修身治国。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15(3 分)B 16(6 分)“晚事田园”符合陶渊明晚年归隐的生平经历;诗中“桑麻”“松菊”“稚子候门”“载醪袪惑”“欲辩已忘言”等都出自陶渊明的诗句;诗中表达的思想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相契合。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6 分)(1)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2)选贤与能 简能而任之(3)示例: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评分建议:一句 1 分,有错字、漏字、别字均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一)语言文字运(一)语言文字运用用 I I (本题共 3 小题,10 分)18(2 分)处的“仿佛”表示揣测;处的“仿佛”是比喻词。评分建议: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19(4 分)(1)“流动”一词富有动感(1 分);连续运用三个“流动”突出白云舒卷自如,变化万端(2 分);(2)与前文雾气翻滚和月光流泻的意境相一致(1 分)。评分建议: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20(4 分)示例:我最爱这里的清晨,雾气像浪涛一样在这片森林里涌动,涌动在莽莽苍苍的山峦间,涌动在榕树的树冠上,涌动在各种各样花草的香气里,让一切都裹挟在浓厚成团的水汽中。评分建议:句式 2 分,修辞 2 分;意思对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0 分)21(6 分)A:这一愿望正成为现实 B:这一复原效果并不完美 C:不仅能“活”过来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22(4 分)因为超写实数字人技术、高精度人体建模技术的助力;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变得更有触及感。评分建议:一处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改法,修改正确亦可。四、写作(60 分)23(60 分)根据 2023 年全国新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赋分。#QQABCQAAogAoAJAAAQhCAwmwCAIQkAEACagGxFAAoAIBw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