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用口罩产品质量状况分析.docx
防护效果是考核口罩在规定条件下,阻隔颗粒物通过口罩进入人体的能力。防护效果不仅 反映了材料的过滤效果,还反映了口罩与脸部的贴合紧密程度,反映了佩戴口罩后实际的 防护效果1.3 对通气性能的要求更高通气阻力是指在呼吸过滤时过滤层对过滤气体流动的阻力。口罩在佩戴时要完全遮盖口鼻, 如果口罩的通气阻力过大,严重影响人体正常呼吸,长时间佩戴或是在剧烈运动时佩戴会 造成吸入氧气不及时而产生的缺氧,对人体产生损伤。尤其对于儿童口罩,其通气阻力的 要求更严格。儿童心肺功能尚在发育,安静呼吸每次呼入呼出的气体量为成人的40%到 50%,呼吸频率与成人也有区别,对口罩通气性能要求更高。儿童长时间佩戴通气阻力不 合格的口罩,容易因呼吸不畅致血气浓度不足,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1.4 口罩的使用条件口罩带是将口罩固定在头部的绳带,断裂强力主要考核口罩带及口罩带与口罩体的连接强 力。口罩作为防护外界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内的主要屏障,首先要能佩戴牢固,能够紧密且 牢固的遮盖口鼻以及下颌。如果断裂强力不合格,会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儿 童活泼好动,若在人多密集处口罩带断裂,会将使用者立即暴露出来,带来安全隐患。1.5 皮肤主动刺激健康皮肤的表面呈弱酸性。当口罩pH值超标,就会破坏皮肤的弱酸性物质,致使人体皮 肤受到刺激而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口罩直接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且长时间佩 戴,pH值不合格将直接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1.6 注意事项、使用方法口罩的标识能直观的反映出其质量性能、使用场合、注意事项、使用方法等。消费者会根 据口罩的标识进行选购和使用,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准确的标识可以正确引导消费者使用, 避免口罩的误用和滥用。2质量问题的原因疫情初期,由于防疫物资的短缺,口罩生产企业井喷式的出现,但生产出来的口罩存在严 重质量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2. 1医疗卫生领域从国内口罩召回信息来看,口罩质量问题主要原因是使用了不达标的熔喷布。疫情之前绝 大多数的熔喷布都应用于工业过滤、汽车隔音、环保吸油、擦拭品等方面。疫情发生后, 随着口罩需求量的增加,很多企业纷纷投入生产用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熔喷布。但是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熔喷布要求纤维细度更小,静电驻极等工艺环节要求也更高,导致部分熔喷 布质量不能满足口罩等产品要求。2.2 中小型或功能完善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些纺织服装类企业、卫生用品企业、高新科技企业纷纷开通口罩 生产线,开始跨界生产口罩。根据企查查的查询数据可知,2020年注册或增加口罩生产销 售的国内企业就有17000余家,这些企'也中70%以上为注册资本小于500万的中小型企业, 并且70%以上企业集中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和福建这些制造业发达地区。由于这些 企业对于口罩的生产要求、标准体系、质量控制等不熟悉,并且大部分企业都是急于快速 生产,尽快投入销售,没有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把控,也没有对成品口罩进行质量检测就 投入市场,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口罩质量存在严重问题。2.3 企业通过紧急制定企业标准控制口罩质量疫情初期,由于非医用口罩标准体系不是很完善和明确,或是有些口罩没法达到GB/T 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的要求,很多企业通过紧急制定企业标准来控制 口罩的质量。但是这些企业标准存在严重的问题:有些企标中没有考核关键性指标;有些 企标制定的考核指标低于国家标准;有些企标通过改变检测方法的技术参数,来降低对关 键性指标的考核要求3保障非医用口罩原料的质量总体来说,口罩质量问题从疫情初期的问题频出到疫情后期的逐渐稳定,这一改变主要取 决于政府的正确引导、标准的及时跟进、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企业对质量问题的重视。为 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提升口罩的质量,建立健全的监管体制,提出以下建议:(1)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要坚决把好原材料进口关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杜绝质量差、 不合格的原材料进入生产线,避免质量不达标的口罩流入市场。(2)对于消费者来说,尽量选购正规渠道的非医用口罩。选用口罩时,应看清口罩外包装 上的相关信息。对于非医用口罩需关注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执行的标准编 号、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等。不建议购买无执行标准、生产厂家等相 关信息的产品。(3)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加强对非医用口罩原材料的来源的监管,确保生产原材料安全 可靠;要对非医用口罩生产全过程监管,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可控。继续加大非医用口罩的 监督抽查力度,尤其针对使用企业标准进行生产的企业,应该依据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 规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公布监督抽查信息,利用公众媒体监督的压力引导企业规范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