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docx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破裂是蜘蛛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主要有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1数据和方法1.1 血管内栓塞组和开颅动脉瘤结果86例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2883岁,平均(53.5±7.1)岁。所有病人均经头颅 CT检查发现有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或CT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均在出血后3 d内治疗。 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血管内栓塞组(栓塞组)和开颅夹闭术组(夹闭组),各43例。栓塞 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52.7±8.4)岁;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2例,后交通动脉18 例,大脑中动脉2例,大脑后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基底动脉4例;术前Hunt- Hess分级I级1例,II级26例,III级11例,IV级3例,V级2例。夹闭组男18例,女 25例;年龄(55.4±4.8)岁;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6例,后交通动脉8例,大脑中动脉 16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术前Hunt-Hess分级I级1例,II级25例,III级10例,N级 4例,V级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o1.2 圈成蓝技术DSA或CTA检查确定动脉瘤部位。栓塞组:气管插管全麻,全身肝素化,股动脉穿刺。窄颈 动脉瘤采用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或者3D弹簧圈成蓝技术;宽颈动脉瘤选择3D弹簧圈成蓝 技术,或者支架(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夹闭组:根据动脉瘤部位选择相应入路,显 微镜下打开侧裂池、颈动脉池或视交叉池,释放脑脊液获得足够的操作空间,显露载瘤动 脉和瘤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阻断载瘤动脉,阻断时间一般控制在5 min以内,以 合适的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颈。术后持续泵入尼莫地平,腰椎穿刺术或者腰大池引流术释 放血性脑脊液。1.3 统计处理应用SPSS 20. 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 mr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4周,栓塞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0分22例,1 分6例,2分5例,3分4例,4分2例,5分3例;夹闭组mRS评分0分20例,1分7例, 2分5例,3分4例,4分3例,5分2例。栓塞组恢复良好率(76. 7猊33/43)与夹闭组(74.4%, 32/43)无统计学差异(P>0.05)。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2%, 7/43)明 显低于夹闭组(37.2%, 16/43;P<0. 05)。3开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2周内有20%50%的病人会再次出血,病死率接近85%我们认为,对于颅内动脉瘤,是选择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还是开颅夹闭术治疗,应该根据 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瘤颈以及病人发病状况、年龄、体质、病人和家属的选择, 来做决定。前循环动脉瘤,一般既可以血管内栓塞治疗,也可以开颅夹闭术治疗。对于大 脑中动脉动脉瘤,尤其是瘤颈较宽者,应该首选开颅夹闭术;对于后循环动脉瘤,一般选 择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很少考虑开颅夹闭术。有报道,基底动脉动脉瘤开颅夹闭术风险较 高我们结果显示,对于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术前Hunt-Hess分级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的病人,分别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和开颅夹闭术治疗,术后4周,两组恢复良好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是,血管内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夹闭 术组(P<0. 05) o这表明,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血管内栓塞治疗较开颅夹闭 术,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我们分析,与以下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开颅夹闭术,必 要的临时载瘤动脉阻断,导致一定程度的脑缺血;手术虽然细致的解剖操作,仍然对神经 或血管带来一定的刺激和损伤,引发癫痫,相应部位的出血等;开颅手术刺激,导致术后 脑血管痉挛;手术的操作暴露,导致的切口和颅内感染等。综上所述,对于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和开颅夹闭术均是有效治疗方法,但血管内 栓塞术后并发症更少。因此,临床上,对于两种治疗方法都适合的病人,应该首选血管内 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