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头故事的文化解读.docx
浪子回头故事的文化解读迷失的儿子:回到家的故事是一位荷兰作家,作者在1994年出版。主要叙述者与伦 布罗夫100多年后的绘画经历了一次意外的相遇,并开始了他的漫长生活。叙述者以伦勃 朗的画作浪子回头为认知对象,思考伦勃朗、“自己”及耶稣的生活经历,认为三人 同时都在经历着画作中“小儿子”“大儿子”与“父亲”的角色转换,这些转换也构成了 文中的三条叙事线索。同时,从读者角度审视三条线索中人物的角色转换,会感同身受自 己也在生活中扮演着这三个不同角色。“浪子回头”的故事取材于路加福音浪子的比喻,讲的是一个宽容慈祥的父亲原谅 并重新接纳离家出走,拿着所得财产恣意挥霍,终致身无分文,迷途而返的小儿子。然而, 终日在家照料父亲的大儿子却对父亲热烈欢迎“浪子”的行为耿耿于怀。小说中,叙述者 所遇到的画作浪子回头就是以此典故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浪子回头”画面。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认知叙事学旨在达到读者与人物之间的双层认知效果。 读者以此了解作品中人物(包括叙述者)的思维过程。唐伟胜认为,认知叙事学在强调读 者认知过程的同时,也强调了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一、第一层:叙述者认知模式的转变(一)伦勃朗的“浪子回头”最初叙述者对伦勃朗的认知仅停留在内心固有的认知图示上,认为伦勃朗就是画中的小儿 子。叙述者采用第三人称人物聚焦模式来阐释伦勃朗是画作中小儿子的原因。“伦勃朗从 小过着极其优越的生活,年轻时的他就像上帝的宠儿,心高气傲。然而,成功、名望与金 钱就如昙花一现,接踵而至的是不幸与灾祸。伦勃朗的各种遭遇可谓与浪子如出一辙”接着,叙述者采用第三人称体验性叙事(叙述他人体验),使伦勃朗的认知模式开始发生 变化。当看到一些批评家的伦勃朗传记这个外部“刺激物”时,叙述者又认为伦勃朗 是画作中的大儿子。因为近期出炉的伦勃朗传记中,人们将他视为一个心胸狭窄且对亲情 淡漠如水之人“伦勃朗的心成了一颗独特的为父之心。内心的爱之火因画家多年之遭遇而愈加强烈,为 迎接儿归的身影而燃烧”叙述者还在最后做出总结:“这幅画所展示的,不是伦勃朗的面容,而是他为父的心。他的宠儿提多斯,英年早逝。 从浪子回头里的父亲身上可知,他必定流完了最后一滴干泪。漫长、痛苦挣扎后的伦 勃朗终于发现,原本是儿子的他,最后成了父亲”到这里,叙述者对伦勃朗的认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断转换的三个角色形成了伦勃朗 一生的图示,同时也是小说的第一条线索:(二)浪子回头的我“根据一般常识,在叙事过程中的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它以叙述声音的形式存在于 文本当中。”在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中叙述者“我”同时又是伦勃朗的画作浪子回头的读者,可称之为同故事叙述,所以故事中的“我”也是叙事认知者。故事开头,“我”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第一人称、内部聚焦的“体验性”叙事形式 用公开的叙述声音描述自己常年在大学执教,密切参与中南美时事,对生活、迷茫,觉得 自己就是画作中迷失的小儿子,渴望回家。叙述者这样写道:“首次见到浪子回头这幅画时,我刚结束六周之久的美国巡回演讲。筋疲力尽的我同 时感到无比的孤独与焦躁。此时的我渴望父亲之爱,只想拥入父亲的怀抱,渴望家的港湾。 画中归家的小儿子便是寻找灵魂栖息地的我”随着故事的发展,叙述者久存脑海中的“自己就是图画中的浪子”的图示结构被朋友忠告 式的“刺激物”打破。叙述者“我”的认知模式也随之发生转变。“我的确是家中的老大, 对父母孝敬有加,地里干活也十分卖力,却从未去感受在家的快乐,感激被赋予的特俗恩 赐,反而对外出闯荡,被父热切欢迎而归的兄妹冷眼相加”。(三)者身份出现叙述者对耶稣的认知转换是以一个隐蔽的叙述者身份出现的。“我们听见一个声音在叙述 事件、人物环境,但却不知道这个声音来自哪里,它似乎仍然在一个黑暗而深邃的地方”二、浪子回头后的充分利用申丹在2004年发表的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一一认知叙事学评析中提到,佛鲁德里克 强调文章有可述性是因读者的情感受到了故事影响,读者的认知过程就是叙事化的过程 在小说第九章,叙述者说:“观伦勃朗的浪子回头后,我有所顿悟,得到一个出乎意 料,但也意料之中的想法一一成为父亲。人们生命过程中的“小儿子”“大儿子”都要逐步成为慈悲的“父亲”。当人们把疲惫的 祝福之手栖落于归家儿女的肩上时,世上最美、最动人的画面产生。读到这里读者才真正 明白叙述者认知模式转换的内涵,即叙述者在阐释生命的净化历程,讲诉每个人都必经的 生命归宿一一成为人父。读者也明白了小儿子、大儿子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两个中转站, 而成为人父才是人生追寻的终点站。这里,叙述模式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叙事者认 知过程转变的同时,读者的认知图式也形成了:三、读者情感的升华认知模式转换不仅能清晰表现叙事文本中叙述者的思维变化过程,还能使读者的情感在认 知过程中得到升华。小说中叙述者对画作浪子回头主题的解读及认知转换,表明“浪 子回头”的故事也是每个人成长历程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