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马说(第2课时) 语文版.ppt
-
资源ID:97335550
资源大小:1.76M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马说(第2课时) 语文版.ppt
第二课时一、新课引入同学们:“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所学的韩愈的马说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二、新课讲解分析文段一:分析文段二: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本段文字从哪些方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二、新课讲解分析文段三: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二、新课讲解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二、新课讲解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背景简介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主旨分析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马说寄托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和控诉。二、新课讲解三、归纳小结 全文围绕全文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议论,借伯乐和千里马为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议论,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主题思想1、理解课文填空。文章引用“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将人才比作“_”,而把伯乐喻指_,集中抨击_社会现象。食马者千里马识别人才的人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四、强化训练四、强化训练2、用原文填空:_是全文的主旨句,因为这种客观现象,造成“千里马”_的遭遇。最后,作者大声感叹_,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在结构上,与主旨句相照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五、布置作业马价十倍战国策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提示:联系课内所学的知识来理解。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