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古文示例与集中训练.docx
2023年初高中衔接古文示例与集中训练考点:1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与坚瓠续集卷之四一一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2 .三国志吴书吾粲传一一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3 .黄宗羲原臣一一推断作者的用意4 .大学之道老子一一对“人”的要求【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 .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2 .推断作者的用意3 .对“人”的要求4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考点示例】一、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与坚瓠续集卷之四一一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考点解读】加点词5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4 .断句5 .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文本 甲赵豫,字定素,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 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始与豫同守郡者,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并嗷嗷著名绩,豫尤以恺悌称。(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注】灶丁:旧称煮盐工。恺悌:和乐平易。文本 乙松江太守赵豫居官慈惠。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始皆笑之,遂有“松江太 守明日来”之谣。不知讼者乘一时之忿,经宿气平,或众为劝解,因而认息者甚多。比之钩银致 人而自名英察者,其所存何啻霄壤!(节选自坚瓠续集卷之四) 【注】钩银:辗转推问,究得情实。问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简廷臣九人为知府()(2)专务益军() 答案(1)选择;(2)从事,致力于。解析(1)句子意思是“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简”选择,选拔;(2)句子意思是“专门致力于扩充军队”,“务”从事,致力于。问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勾及姻戚同姓()*(2)留一履以识遗爱()答案 解析(DD【解析】句子意思是“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联系前面的“专务益军”看,与“牵 连”表意有关的是“征调”。故选D。(2) C【解析】句子意思是“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练习句子结构看,“爱” 应该是名词,选“恩惠”的意思更合适。故选C。问题3把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答案当时卫军放纵专横,赵豫逮捕其中特别横暴的人,用棍杖打完后再把他们发配到边关,众军于是 安定顺从。他一心一意安抚人民,帮助百姓休养生息。解析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恣横”,放纵专横;“执”,逮捕;“尤者”特别横暴的人;“杖”, 名词作动词,用棍杖打;“配”,发配;“遂”,于是;“帖然”安定顺从的样子;“拊循”, 安抚;“休息”,休养生息。问题4用为第段画直线部分断句。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答案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解析句中“良家子谨厚者”是定语后置句,意思应该是“谨厚的良家子”,该词组是名词性词组,做 “择”的宾语,与“为吏”一起构成动词词组,表达完整语意,“为吏”后应停顿;“训以礼法”, 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形式,单独表意;“均徭节费”是由动宾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减吏员十之 五”是又一动词词组,表明采取的另一措施。问题5根据第段文意,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答案赵豫关注民情,敢于上奏章为民直言,帮助百姓摆脱酷吏的压迫、减少重租,获得休养生息。解析要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从情理上讲,需要找赵豫深得民心的做法。根据第 段文意,原因在“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一县, 减去十之二三”的表述中,一是赵豫敢于上奏章为民直言,使百姓都获得休养生息,二是减去“十 之二三”的重租,他做到了关注民情,帮助百姓摆脱酷吏的压迫。问题6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请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答案甲文中赵豫“患民俗多讼” “好言谕之”,以和乐平易的方式改善民风,意在引导人们关注地方 治理中施教易俗的重要性;乙文中赵豫居官慈惠,以民为重,作者意在通过对比赞美赵豫的仁爱 为民,批判那些为求政绩和英名而不恤民力的酷吏。解析题干提示“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要求“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 的差异“,分析时主要围绕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来看,在甲文中,赵豫是以和乐平易的方式改善 民风:“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日:'明日来。'” “患民俗多讼”表现对民风的关 注,“好言”表现他的平易,”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意在引导人们关注 地方治理中施教易俗的重要性。乙文,“太守赵豫居官慈惠”这是止面交代。“每见讼者,非急 事,则谕之日明日来'”这个做法以及“因而获息者甚多”的结果和甲文相近。不同的是,乙 文最后一句用反问句形式,把“钩银致人而自名英察者”拿来与赵豫进行对比,批判那些为求政 绩和英名而不恤民力的酷吏的同时,突出了赵豫的仁爱为民。译文 甲赵豫,字定素,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 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 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 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 豫商议。等到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致力于扩充军队,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 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 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告朝廷,朝 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 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 内共享祭祀。当赵豫刚到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 “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等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 有的被劝阻,多停止不再来起诉了。起初与赵豫一同守郡的人,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都光明磊落有良好的政绩,赵 豫更是因和乐平易著称。译文 乙松江太守赵豫在官任职慈爱仁惠。每每看见诉讼的人,如果不是紧急的事情,就告诉他们说曰 “第二天来”。起初大家都笑他,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不知诉讼的人乘着一时的 愤怒,经一夜气平,有时众人对他们劝解,因而事情得到平息的非常多。比之辗转推问,究得情 实使人来而自名智慧过人明察的,他们的存在何异于天地!二、三国志吴书吾粲传一一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考点解读】L断句2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4 .翻译文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吴录日: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儿有卿相之骨。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迁为长史,治有名迹。虽起孤 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值天大风,诸船续继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沉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左右以为船重必败。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 奈何弃之? ”粲、渊所活者百余人。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诣,粲教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 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 ”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粲募合人众,拜昭义 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迁太子太傅。 赤乌中,遭二宫之变,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朝中官员各执一方。粲抗言执正, 明嫡庶之分,违忤孙权,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霸之党人杨竺不得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陆 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由此为霸、竺等所谓害,下狱诛。寿评曰:吾粲遭罹屯蹇,以正丧 身,悲夫!(选自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有删改)【注】绽维(gngxiV):绳索。问题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B.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C.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D.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D解析注意人名“孙河” “粲”,以及“县长” “小吏” “长吏” “将军” “曲阿丞”等官职名称;还要理解“深奇之”是“很欣赏他”的意思。问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升迁。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 郎中,再迁为太史令。”B.处士,又名“隐士”,唐代习惯称为“高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 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D.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示年份)。“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 权的第四个年号,共计14年。答案C解析C项,封建时代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儿子”则不能称 为“太子” O问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粲幼时就表现不凡,后来被孙河将军赏识,奏请朝廷任命,从而走上仕途。B.吾粲任职后,治理有方,名声政绩毫不逊于问道,后来不断得到任用。C.在会稽太守任上,吾粲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最终请出了隐士谢谭。D.在宫廷斗争中,吾粲“抗言执正”,因正直而丧身,陈寿认为这是可悲的。答案A解析A项“被孙河将军赏识从而走上仕途”错。在孙河奏请之前,吾粲已为小吏。问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儿有卿相之骨。”(2)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 ”粲、渊所活者百余人。答案(1)吾粲生下来才几岁,孤城有位老妇人看见他,对他的母亲说:“这个孩子有卿相的风骨。”(2)吾粲说:“船沉了,我们就应一起去死!别人陷入绝境,怎能抛弃他们呢? ”吾粲与黄渊救活 的有一百多人。解析(1) “妪”老妇人,“谓”对说,“是”这,这个,“骨”风骨。(2) “败”沉,“俱” 一起,“穷”陷入绝境,“奈何”怎能,“活”救活。译文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县人。吴书记载说:吾粲生下来才几岁,孤城有位老妇人看见他,对 他的母亲说:“这个孩子有卿相的风骨。”孙河任乌程县县长时,吾粲是他手下的小吏,孙河对 吾粲的气概感到惊奇。孙河后来做将军,可以自己选拔辖区内的地方官吏,便上表朝廷,奏请吾 粲为曲阿县县丞。后升为长史,治理有声名政绩。吾粲虽然出身寒微,却与同郡陆逊、卜静等人 地位声望一样高。孙权任车骑将军时,征召吾粲为主簿,外任山阴县县令,后回来在孙权身边任 参军校尉。黄武元年,吾粲与吕范、贺齐等人一道率领水军在洞口抵御魏国将领曹休。正好遇到天刮大风, 各船的缆绳都被吹断,船只有的漂到岸边,被魏军俘获,有的翻倒沉没。那些还存在的大船,落 水未死的兵卒都攀附着船舷大声呼救,船上的其他官兵都怕人多使船倾覆沉没,都用戈矛撞击水 中兵卒,不让他们上船。只有吾粲与黄渊让船上的人将落水者拉上船,左右将士认为船只超载定 会沉没,吾粲说:“船沉了,我们就应一起去死!别人陷入绝境,怎能抛弃他们呢? "吾粲与黄 渊救活的有一百多人。回来后,吾粲升任会稽太守,征召隐士谢谭为功曹,谢谭以身体有病为托词不肯赴任,吾粲开 导说:“应龙因为能屈能伸而成为神灵,凤凰因为善于鸣叫而被人所贵重,你为什么一定要隐身 藏迹在天外,潜伏鳞甲在深渊呢? ”之后吾粲屡次前往邀请,谢谭终于愉快地同他谋事。吾粲招 募组合人马,被任命为昭义中郎将,与吕岱一起讨伐平定了山越,入朝担任屯骑校尉、少府,升 迁为太子太傅。赤乌年间,遭遇两宫事变,孙权想废掉太子孙和,然后立鲁王孙霸为太子,朝中官员各自支持 一方。吾粲仗义执言,阐明嫡庶之分,违背孙权的想法,要让鲁王孙霸出朝驻守夏口,遣送孙霸 同党杨竺不得让他留在京都。吾粲又多次将朝廷纷争的情况告诉陆逊,陆逊当时驻守在武昌,接 连上表谏铮。吾粲因此被孙霸、杨竺等人进谗言陷害,被逮捕入狱处死。陈寿评论说:吾粲遭遇厄难,因为正直而丧身,可悲啊!【考题对接】一、黄宗羲原臣一一推断作者的用意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原臣(清)黄宗羲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 日: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 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 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 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 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 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 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 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口未尝不背也。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 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矣。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 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 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选自明夷待访录,有删减)1 .可填入第段方框的一项是(A.或B.也C.之D.固2 .下列对本文第段和第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治理天下不能仅依靠一个人,需要臣子和国君分工。B.为人臣并非为一家一姓,出仕为官是为了天下万民。C.即使能为国君做到舍弃生命者,也不算真正的臣子。D.即使能对国君做到心领神会者,也不算真正的臣子。3 .请分析本文第段举“桀纣”、“秦政、蒙古”以及“晋宋齐梁”兴亡为例的作用。4 . “臣”的原意是“奴仆”,但是清代雍正皇帝在批阅奏章时,将一个大臣折子上的“奴才”二字用朱笔 改为“臣”,旁边批语是“称臣得体”。上文也通过辨析“臣”与“子”、“仆妾”的区别来推究为人臣 之道的本源,请联系上文具体内容,推断作者这样做的用意。一、黄宗羲原臣【答案】1.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未尝不背也”,做臣下的人轻视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即使能辅助国君立国,跟随国君去死,他对于做臣下的道理仍然未尝不是背离的。 此处和前面的“即”,“即使”呼应,表示让步关系,意为“仍然” O此处只有“固”有“仍然”的意思。 故选D。2.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分工”错误,“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因为国家如此之大,不是一个 人所能治理得了的,因而分担给群臣去治理。此处“分”是分担,不是分工。故选A。3 .桀纣灭亡,天下就太平了,秦朝和元朝的兴起,国家就混乱了,晋宋齐梁的政权更迭则与天下兴亡没有 太大关系。作者以这三组例子强调国家兴亡不在于一家一姓,而在于百姓的忧乐,借此提出为人臣子如果 不去拯救百姓于水火,只管忠诚于国君,则不合真正为臣之道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作用的能力。“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 乱者也”,桀纣灭亡,天下就太平了,秦朝和元朝的兴起,国家就混乱了,晋宋齐梁的政权更迭则与天下 兴亡没有太大关系。这是在前面观点“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提出后作者的 举例分析,作者以这三组例子强调国家兴亡不在于一家一姓,而在于百姓的忧乐,从而得出结论“为臣者 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未尝不背也”,即人臣子如果不去拯救百姓于水火, 只管忠诚于国君,则不合真正为臣之道的观点。4 .作者认为父子关系永恒不变,而君臣关系建立在是否担负天下兴亡的职责,所以不同;仆妾侍奉国君个 人,为了满足君王的欲望,但是臣子出仕是为了天下和万民,所以也不同。作者做这样的区辨,其目的是 破除传统君臣关系的误区:臣子是君主的个人奴仆。同时也是宣扬真正的为臣之道:做官是为了天下百姓, 这是对时人的批评警告与号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结合“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父子固不可变者也”分析可知, 作者认为父子关系永恒不变,而君臣关系建立在是否担负天下兴亡的职责,所以不同;结合“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 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分析可知,仆妾侍奉国君个人,为了满足君王的欲望,但是臣子出仕是为了天下 和万民,所以也不同。“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 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国君为自己死或者为自己出逃,我 跟从着他死或者跟从着他出逃,这是君主所宠幸人和亲近人的私事;世上作为臣下的不明白此中的道理, 认为臣下是为国君设立的;做官是为了天下,不是为了国君;为了人民百姓,不是为了国君一姓。据此可 知,作者做这样的区辨,其目的是破除传统君臣关系的误区:臣子是君主的个人奴仆。同时也是宣扬真正 的为臣之道:做官是为了天下百姓,这是对时人的批评警告与号召。【参考译文】有这样一个人,哪怕对方看到的东西,听到的声音不通过语言和容色表达出来,也能体察到对方的心 意,用这样的方式来侍奉国君,可以说是臣下吗?答:不是。舍掉了自己的生命为国君服务,可以说是臣 下吗?答:不是。没有明确的表示,也能体察到对方的心意,那是取用来侍奉自己的父亲的;为国君献出 了自己的生命,是无私的最高境界。但是还不足以称得上臣下,那么做臣的标准如何才算可以呢?答:因 为国家如此之大,不是一个人所能治理得了的,因而分担给群臣去治理。所以我的出来做官是为了天下,不是为了国君;为了人民百姓,不是为了国君一姓。我为天下万民着 想,不符合为君之道,即使君主有明确的表示强迫我去做某事,我也不能去服从他,何况那没有明确的表 示呢!不符合为君之道,即使站立在他的朝廷上为官,我也不能答应,何况是为君而死呢!如果不是这样 的话,而是为国君的一人一姓起见,如果国君有不直接通过语言或容色表达出来的欲望,我体察到他的心 意并服从他,这是宦官和宫妾的心态啊;国君为自己死或者为自己出逃,我跟从着他死或者跟从着他出逃, 这是君主所宠幸人和亲近人的私事。这就是国君的臣下和不是他的臣下的宦官宫妾的区别。世上作为臣下的不明白此中的道理,认为臣下是为国君设立的。国君把天下分给我,然后叫我去治理 它,国君授给我人民让我去管理他们,把天下人民当作国君口袋里的私有物。天下的治理和扰乱,不在于 某一姓之人的兴亡,而在于万民的忧愁和欢乐。因此暴君夏桀、商纣的灭亡,是促成天下成为治理的原因; 秦始皇、元朝的兴起,却是促成天下进入乱世的原因;东晋、南朝宋、齐、梁这些国家的兴亡,与天下的 治乱没有关系。做臣下的人轻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即使能辅助国君立国,跟随国君去死,他 对于做臣下的道理仍然未尝不是背离的。或许有人会说:臣下和儿子不是并称臣子的吗?答:不是。父亲和儿子气质是同一的,儿子的身体是 从父亲的身体中分出来的。孝顺的儿子,虽然与父亲的身体是分开的,但却能逐渐靠近父亲的气质,时间 长了父与子的气质也就完全相通了;不孝的儿子,与其父亲的身体分开后,就逐渐疏远,时间长了父与子 的气质就不相似了。君与臣的概念,是由于有了天下才出现的。如果我对天下没有责任,那么我对君王来 说就是陌生人。出来当国君的官,而不以天下的事情为事情,那么只是君王的奴仆和妃妾;如果以天下的 事情为事情,那么就是君王的老师和朋友。虽然称为臣下,但臣下的概念不断在变化;可是父与子的关系 是不会变的。二、大学之道老子一一对“人”的要求 阅读下面大学之道老子选文,回答问题。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之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老子)L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之道和老子对“人”的要求。2.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二、大学之道老子【答案】1 .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 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材料“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 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可见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材料“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绝学无忧”可知,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 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所以)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 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可见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 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2 .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由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 知,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 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可见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译文】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大学之道)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 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所以)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 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