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山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综述.docx
露天矿山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综述石头开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大量的高、陡、裸露的岩质边坡,导致矿区 土地资源的破坏、植被群落的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环境破坏和pm 增加。由于高陡岩质边坡高差大,坡度陡,坡面长,坡面温差变化幅度快且大、以及植物根系生 长空间的受限等,所以复绿极其困难1关于研究现状1.1 营造单次隙营造人工地境条件植被地境重塑技术是充分利用人工造孔和岩体裂隙为植被营造地境条件。植被生长需要适 宜的地下生境条件,包括生长空间、水肥和温湿度等条件,良好的地境有助于形成开放的 生态环境系统1.2 边坡绿化技术国外的学者们在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方面研究的起步较早,已形成了适合当地的修复方 法与思想理念1 . 2. 1分散液喷播技术该技术是将催芽后的种子与一定比例的水、纤维、保水剂、黏合剂、缓释肥和腐殖土混合 搅拌,然后利用喷播机将浆体混合物喷到坡面的绿化方法2 .2.2三维植被网分散技术该技术是在土工合成材料中加入活性植被,在高陡岩质坡面构建一个适合植被生长的环境, 利用植被生长根系的加筋作用对岩质边坡进行加固1. 2. 3厚底板喷播技术该技术是在坡面上喷射混有种子和防侵蚀材料的厚层基质材料,形成一层适宜植被生长且 性能稳定的基材层1. 2. 4喷混机械喷射种子该技术是将植物种子、普通硅酸盐水泥、土壤、养分、保水剂等混合,然后通过喷混机械 喷射到岩质坡面上,种子可以在空隙中生根发芽且具有较强的抗冲刷能力。其具有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后期养护成本低等优点,集生物工程、景观生态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生物 学、土壤学、岩石力学、综合生态与环保技术1.1.5 关于柳条沟的技术该技术是在恶劣的立地条件下设置种植槽,在槽内种植攀援类植物,利用攀援类植物吸附 和缠绕的生长方式,达到垂直绿化的目的。张博文1.1.6 有机保护植物纤维毯技术生态防护植物纤维毯其定义为“用于土壤、地基、岩石、土地或者任何岩土工程相关的有 渗透性的纺织品”1.3 .合作与竞争体植被群落是指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植被集合体,它是个体之间通过合作与竞争等相互作 用形成的组合。袁磊选择修复植被群落的合理性是人工向自然植被演替的关键因素1.4 通过合理的施肥措施,实现化肥覆盖后期管护包括浇水、施肥、病虫防治等。浇水的原则是浇水量应大于植物蒸腾量、正常代 谢用水量和地表蒸发量的总和。当植被长至三叶期后开始逐渐控水,有计划地减少浇水量施肥的原则是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同种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确定施肥量,在喷播基质 时加入底肥,缓释复混肥的用量为3040 g/m“水肥一体化”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以溶液的形式对植被进行灌溉。根据植被的生长特 征,对土壤的水分和养分进行精准管控,实现水肥一体化,提高水肥的利用率传统的病虫防治措施主要为喷洒化学药剂,在植被进入生长旺盛期之前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即植被临发病前喷适量的波尔多液或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1次,以后每隔2周喷1次,连 续喷34次。在诊断病害起因、确定病原菌种类、了解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用 对该种病原菌采用有效的防治手段。常见的害虫防治方法有药剂防治、人工防治、物理防 治、摘除卵块、灭杀幼虫、诱杀成虫和生物防治相结合。2工程进展缓慢,工程总结构限制目前,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中多追求绿化速度,而对修复后期植被如何在自然状态下长 期存活考虑较少,后期管护工作不到位,最终会出现在工程竣工后初期的绿化效果较好, 植物生长旺盛,水土保持好,但后期景观效果在自然状态下维持的时间太短。同时由于工程造价高、后期管护困难、复绿植物种类较单一、死亡快,很难形成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 稳定植物群落。最终导致生态修复工作失败。3修复技术研究构建能够满足植物的地境需求是高陡岩质边坡生态技术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根据地层产状、岩石构造、裂隙发育特征、坡面形态、以及钻机制孔等人工技术手段 对高陡岩质边坡的地境进行重塑,这方面的研究尚需完善与发展。(2)是否能够形成长期稳定的植被群落是高陡岩质边坡生态技术修复成效的关键因素,如 何根据矿区所处地区的土壤、植被、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构建适当配比的本土植被 (灌、草、藤)是形成稳定群落的前提。后期管控在高陡岩质边坡修复中的应用仍然需要研究和实践。其中水肥一体化、节水 灌溉技术以及生物防护工作可以极大地节约管护成本,同时也是绿化植被长期持续生长的 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