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理水专论.docx
园冶理水专论明代纪诚所著园林业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一部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 者。为该书题词的作者郑元勋说道“古人百艺皆传之于书,独无传造园者何?曰:园有异 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正因园冶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造园艺术的专籍, 更彰显出这部著作所具有的开创意义。通过园冶深入发掘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原著为明代文章的风格, 是骈四俪六文体,并夹杂有许多当时的苏州土话、俗称和典故,很难理解。南京林业大学 陈植教授为园冶作注释,是一项极具远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经陈植教授详加注释后, 实是赋予了园冶新的生命。对于这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经典著作的传承具有重要 意义。园冶全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4篇,第二卷全志栏杆,第 三卷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6篇。全书立论清楚,逻辑合理,其中的“掇山”专篇为本书精华之一,但是全书并没有“理水”的专篇。作者计成虽在书中多篇 均涉及“理水”的内容,但是较为分散。“水本无形,因器成之”,概因作者认为“理水” 的关键在于池、岸等处理,而不在于水本身,所以结合其他造园元素一并论述,而没有出 现专篇。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被称之为自然山水园,主要是以自然山水为范本,并结合山水诗、山 水画发展形成。其中的“掇山” “理水”通过“浚一派之长源,列千寻之耸翠”由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体、水态极为丰富,处理手法多种多样,故本文讨论的范围仅限 于园冶各篇涉及的水景相关论述,主要对园冶各篇中与“理水”有关的论述进行 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力求园冶水景理法能有相对完整、清晰的呈现。1空间:作为水和神品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多是以水池为中心进行布局,以自然山水为摹本的 宅园,是园主人精神寄托之所,往往通过寄情山水来表达园主人的志向、抱负等个人情感。 如把水喻为“濠濮”“沧浪”以表达“逍遥游”的老庄思想:“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 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或把水面中的倒影与光影喻为充满灵动气韵的幻境,如置身 瀛壶胜境,天然图画之中:“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 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境仿瀛壶,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池塘倒 影,拟入蚊宫”同时这些宅园也是园主人日常生活的场所。园冶中描述了许多与水发生联系的生活场 景,如水畔的小憩令人心旷神怡:“水面粼粼,爽气觉来欹枕”;一湾清水化解夏日暑气:“一湾仅于消夏,百亩岂为藏春”;水岸柳枝下赏月,池中荷花的清香阵阵飘入房中:“曲曲一湾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在溪湾处赏竹,在水畔的亭上 观鱼,坐于石矶品味清泉:“看竹溪湾,观鱼濠上,俯流玩月,坐石品泉”;和秋夜在水 畔抚琴:“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计成在园冶中描述的这些与水相关的场景,展现了园林中“水”所形成的如画风景与 清雅意境,以及园主人赏景抚琴、消暑解忧、修身养性、迁想妙得2造园之技:筑园就是要培育自身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理法强调“意在笔先,心中有境”,郑元勋在园冶题词中说“是惟主人 胸中有丘壑,则工丽可,简率亦可”,指出了造园风格可以华丽亦可古朴,重要的是筑园 之人心中的构思和意境追求。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理水”要“动江流天地外'之情”,达到“万壑流青”3造园结合场地形貌“因地制宜”和“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重要的理法准则。园冶一方面强 调了造园结合场地地形特征“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高阜可培,低方宜挖”和 “开池浚壑,理石挑山”以下就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系的源尾处理、水面形态布局、水池驳岸的处理以及多种形态 的水景理法进行论述。3. 1水源之流,诸水起流转,海权配置以“死”水为主(是将水气流 与园外水分析“理水”之初,最为重要的步骤就是确定水源和水尾,即“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 察水之来历”要使园中之水与外界的水体贯通,引“活水”入园当然是最为理想的方式,如园冶中 “相地”篇所列“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和“江湖地”等均有相关的论述。把外 界之水引到园中,可以“堂开淑气侵入,门引春流到泽”“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 树”;倘有天然的泉水流过,就要引导注于石上:“泉流石注”;或者通过疏浚水道沟通 泉源,跨水横架桥梁:“水浚通源,桥横跨水。但在造园最多的“城市地”中,引入“活水”毕竟受到很大限制,园内之水很难与园外 “活水”相通,这就意味着园中是一池“死”水。同时,水体布局受场地尺度的限制,又 要实现小中见大和水流无尽之意,只能通过水源与水尾“隐”与“藏”的处理来实现。园冶中提出以下步骤:水源处理首先要隐藏在深邃之处,强调“入奥疏源,就低凿 水”;然后疏浚一湾长流“浚一派之长源”;再跨水横架桥梁“引蔓通津,缘飞梁而可度” 对于园中水尾的处理,计成也有极为精辟的论断:“疏水若为无尽,段处通桥”3.2 .水体空间形态对于水面的处理原则,在园冶中用4个字进行概括,即“随时合方”。这一理水法则 指出了水面的形态布局要“宜曲则曲,合方则方”。“方”即水体布局为平直的几何形态,通常用于临水主建筑前的水体岸线处理。由于园中 的主厅堂是体量比较大的人工构筑物,若为曲线的驳岸,很难协调人工与自然的关系。而 通过设置建筑前出挑的滨水平台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主体建筑与水池间融合的矛盾。江 南古典园林在许多庭园的主厅堂前都采用出挑平台与水面衔接的处理方式。如留园中“寒 碧山房”“明瑟楼”前的平台(图3)和拙政园中远香堂前的平台,它们所形成的平直岸 线可以使主厅堂与山水很好地融为一体。也有些庭园直接为主体建筑临水,如艺圃北部的“延光阁”(图4),横跨水面,虚阁堪支,对景山水,颇得“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 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境界“曲”即水体布局以模拟自然界蜿蜒水体为主的曲岸线,园冶中指出水态一定要“潦 涧如带”“曲折有情,疏源正可”。这样可以很好地与园中假山形成更为紧密的山水格局, 得“山环水抱”之势,构成自然山水园林的骨架,同时能够增加水面空间的变化。郑元勋 语“水不得深带之情,山不领回接之势,草与木不适掩映之荣,安能日涉成趣哉? ”指出 水得“溪带之情”是非常重要的水体形态特征。江南古典园林的水体多在有限的空间中通 过水面的变化,增加空间深远感,增强体验的趣味性,呈现出“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 之春”的意境。3.3 水体驳岸之空间布局沿池驳岸是中国古典园林最为精妙的处理手法之一。江南古典园林中水池多以湖石为驳岸, “临池驳以石块,粗夯用之有方”,利用湖石参差、悬挑、凹凸变化使池壁似有江涛拍岸 之气势。同时结合池山、峰石、挑台、植物等,形成富于空间变化和错落的驳岸。水体驳 岸可呈现出“涧、壑、坡、矶”等形态。园冶书中“白苹红蓼,鸥盟同结矶边”的语 句就描述了水畔色彩丰富的水草以及出挑的石矶上鸥鹭成群的情景。又如艺圃南部水池驳 岸的处理(图5),湖石形成的石矶挑出水面,驳岸参差变化,使山水合于一体,得天然 之趣。3.4 “水”的模拟自然界的水体多种多样,湖、溪流、瀑布等都是“理水”模拟的对象这些理水的方式,计成都强调了与地势、山体相结合的原则,“水本无形,因器成之”, 只有通过地势等外环境的变化才能形成多样的水态。4理法原则,即“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法强调“因地制宜,师法自然”,这是总的原则和形式来源。而在营 建工程中则遵循“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理法原则。水与其周边的其他造园元素“互相 借资”,构筑古人心往之所。4. 1池上理山的山水意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掇山、理水”是造园中联系最为紧密的工序,“岩、峦、洞、穴之 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计成推崇池上理山为“园中第一胜也”,强调假山的变化“若大若小,更有妙境”,以及 山水结合带来的效果“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书房是古 人最重要的一处日常使用场所,计成认为书房之中最宜结合掇山理水,“为书房中最宜者, 更以山石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间想”4.2 建筑类型与水的关系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主要的造园元素,许多建筑承担着生活的功能,是“宅”向“园” 的延展,同时又有很重要的对景、因借,控制视点的功能。园冶中指出“卜筑贵从水面”,即建筑选址最好在水畔,结合水中的倒影,形成最美 的视觉效果,并论述了不同建筑类型选址与水的关系。如“楼阁”的选址建议“何不立半 山半水之间”,“亭”的选址要“水际安亭”,“榭”的选址“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 态”。或结合滨水建筑丰富水面形态的变化,“亭台突池沼而参差”。例如,网师园的水 池受场地条件限制,主体近方形,四面岸线都经过精心处理,西侧岸线较为平直,正是通 过突入池中的“月到风来亭”,使得池岸错落,变化丰富,增加层次。“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能够组织游线,划分空间。园冶中认 为廊与水的关系是廊或临水面,或度过溪壑,曲折延续:“落水面”“或穷水际”“通花 渡壑,蜿蜒无尽”。园冶中还提到了不同造园场地中水与建筑的关系,如在江湖地的“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仅仅“略成小筑”,即可“足征大观”。4. 3桥桥、桥墩桥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多称“虹”,如“横跨长虹”即长桥横跨水面之意。其主要功能为分 割水面空间,形成水上交通。桥的形式也很多样,如平桥、曲桥、拱桥、廊桥等,本身即 为园林一胜景。桥的架设与水是分不开的,桥藉水成影,水因桥成景。上文中已经提到“理水”的水尾处理的重要方法就是“疏水若为无尽,段处通桥”。园冶中对水与桥 的论述还有“临濠蜒蜿,柴荆横引长虹”,即池沼要曲折蜿蜒至柴门之内,并横接长桥;“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是说用桥梁连接隔水的对岸,可以另建馆舍,引向另一处空间; “到桥若谓通津”则指出行人至桥,似有通过渡口的感受等。5中国古典园林的施工技法随着对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很多以现代空间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比较古典园 林的理论,这是很有必要的研究,能够体会中国古典园林精妙的空间构成。同时,站在当 时造园的时代背景下,以当时造园人的思想、手法和步骤来解析中国古典园林也是非常重 要的。因为这样能切实体会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了解其“意”方能理解其“境”, 这正是园冶对于研究我国古典园林理法的理论价值所在。园冶中还特别提到用山石筑池的技法,材料要选择薄板状的山石,“选版薄山石理 之”,具体的施工技法要根据力学原理进行石块的布置“凡理块石,俱将四边或三边压掇, 若压两边,恐石平中有损。如压一边,即稍有丝缝,水不能注”注: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拍摄。致谢: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李雄教授对作者在中国古典园林鉴赏与理法方面的指导 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