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作中“花”意象所体现的花语人情的嬗变.docx
摘要李清照词“花”意象的研究是研究李清照的一大内容,从李清照生命历程和情感脉络为线索,阐述李清照词中在同一阶段不同花意象的运用变化。全文从四个部分对李清照词作中“花”意象体现的花语人情的嬗变进行分析。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正文三部分、结语。第一部分论述“花”意象在李清照词作中的体现。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以及李清照自身对出现这些花意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写花的嬗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从同一时期内写花,二是从结合同一时期的花总结不同花的运用变化。可以得到李清照词作中花意象使用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原因。 第三部分论述花的变化体现出李清照与花的关系的变化。花语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不一样的表达,而这种变化也蕴含着作者人生境遇的改变。从以花点缀青春到以花自比最后经过升华人花合一。李清照的一生像花一样成长着,绚丽盛开凄冷凋零。关键词:李清照;花意象;嬗变;花照人;花喻人:花语人心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flower image in li qingzhao's poems is one of the major contents of li qingzhao's research.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nges of the use of different flower images in li qingzhao's poems at the same stage from the clues of li qingzhao's life course and emotional contex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volvement of the image of flower in li qingzhao's ci poems from four parts.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introduction, three parts of text and conclusion.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embodiment of the image of "flower" in li qingzhao's ci poem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social atmosphere and li qingzhao's ow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appearance of these flower images.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flowers,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from the same period to write flowers, and the other is from the same period to summarize the use of different flowers changes. It can be obtained that the use of flower image changes in li qingzhao's ci poems and the reasons for this situation can be analyzed.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flower reflects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 qingzhao and flower. Flower language has different expressions in each period, and this change also implies the change of the author's life situation. From the flower embellishment of youth to the flower from the last through the sublimation of flower unity. Li qingzhao's life is growing like a flower, gorgeous bloom desolate.Key words: li qingzhao; Image;Evolution; According to people; Flower metaphor: flower language people目录一、引言1(一)研究起源和背景1(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1.研究意义2二、花意象在李清照词中的体现2(一)李清照词中的花2(二)李清照词中有很多花意象的原因3.时代背景及社会风气3. 李清照本身的原因3三、花的嬗变4(一)各阶段同一时期中花的使用4.少女时期的花4.婚后至赵明诚去世前的花5.晚年时期的花7(二)不同种类花的嬗变7四、花的嬗变体现出李清照与花的关系变化7(一)花照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8(二)花喻人81.自是花中第一流82.此花不与群花比8(三)花语人心满地黄花堆积9五、 结语9参考文献11致谢12IV一、 引言(一)研究起源和背景意象是把客观外在形态与主观内心相融合而成的带有某种蕴意与情调的事物。通过作者本身的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受对事物加以加工,使普通的事物能够拥有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意”与“象”两者相融,相辅相成。在中国的诗词中,意象是诗词组成的重要部分,而“花”作为一种自然意象也经常被文人所书写。“花”作为一个意象融入写作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在诗经中就有了开端,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至唐宋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王莹唐宋诗词名花与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探索2007年,第2页。经过各个阶段的发展,“花”意象已成为诗词写作中一个典型的自然意象。而对“花”意象的书写,又因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风气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气象,文人写作时心态情怀的不同也使得“花”意象在不同的时候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在词的创作领域中地位突出,是我们研究词时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由于受到所处时代环境以及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性格、经历和审美的影响,使得她的词到现在依然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学者在思想内容研究之外,还对李清照的内心情感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究。在她的词作中有很多关于意象的描写,其中“花”意象在她的词作中出现次数占比很大,梅花、菊花、海棠、桂花等都是她词作中常写的花。目前,研究李清照词花意象的篇目有很多,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李清照花意象”的主题,期刊一共有47篇,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8篇。在很多以“李清照”为主题的文章中对有关“花”意象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涉及。在这些文章中,作者主要用李清照词作的“花”意象同其他一些作者词作中的“花”意象做对比,或是通过作者的生活的不同时期对“花”进行解读,也有通过分析一种花来解读李清照的情感。而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李清照词作在同一时期内对不同花的运用,并通过此变化来对李清照总体思想情感变化进行思考。以横向内花的使用变化变化来对李清照人格情感的变化进行纵向的分析,这可以是一个新的解读方式。(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李清照作为我国文学史中少有的女性作家,对我国古代诗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她的诗词从思想内涵到艺术风格,都是我国古代女性文学写作的顶峰,而她本人也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写作的杰出代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李清照所有时期的词,从纵向出发研究李清照词中的花语意象并进行横向分析,进一步了解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寓意,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李清照想要传达的情感。.研究意义2.1.理论意义本论文从嬗变的角度出发能够为其他人研究李清照词的花语意象及情感提供理论素材,为今后探究李清照词中的花语人情提供具有一定意义的研究框架。对相关学者研究李清照词作,研究李清照内心感情世界的变化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2.现实意义从更细微的角度探究李清照词中花语人情的嬗变,解读李清照同一阶段创作的词中的花意象,让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感知到李清照的内心情感变化,从而引导读者感悟时代变化中生命的价值,对提高对李清照情感认知、了解基本的文学意象知识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二、 花意象在李清照词中的体现(一)李清照词中的花在李清照全集:汇评本中除去存疑词一共收录了46首词,其中30多首提到了花这一意象。而在花中涉及到的主要有梅花、藕花、桂花、菊花、海棠、梨花、牡丹等。“花”意象在李清照词中是很突出的情感意象之一,在少女时期到晚年时期的词中都有体现,其中以梅花的描写是最多的,无论看哪一时期的词作,或多或少都有“梅花”意象的体现。她笔下的花,都体现出一种其独特的花香韵味,梅花品格孤傲、高雅不俗;菊花品格高洁、深秋傲放;桂花品格低调、香气远传;荷花品格独立、清新自然。这些花在词中已经不仅仅是纯客观的自然之物,而是包含着词人感性的情感以及无限思想内涵的“花”,是有生命,独立于世“人化”了的自然物。(二)李清照词中有很多花意象的原因.时代背景及社会风气在宋词的文学质性研究一文中提到“宋词多揽花草当作审美中介,形成了一贯性的原则,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花草文学。”宋词的花草写作是其一大特征。而在花与草的选择中,直接写花或间接提到花的次数远远多于草,笔者认为其中有人们审美心理的因素存在,草在人们心目中很多时候都是陪衬,因为草的本质特征就是绿色的、微小的,它的形态和颜色注定了大多时候它会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配角。而在宋词诸多的写花的词中,梅花、藕花、秋菊、桂花、牡丹又是出现次数较多的,词人们大都爱花而惜花、品花而懂花,他们把自己同花一起合二为一,表现出花与人时间与空间上主体独立的意识重合。 时代背景是产生写花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德之道,不为困穷而改节” 许宝兴 宋词的文学质性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第208页。孔子家语更为具体的把人的道德和花的道德品质相连接起来,因此很多古人会以花自喻,表达自己的某种生活态度或情操修养,而这种观点得到了当时人们广泛的认同,于是对花也就更喜爱了。他们把花渐渐人格化,使花在无言中成为人格情操的榜样:梅花象征孤傲自矜、菊花象征不屈的傲骨、荷花象征浪漫高洁等等。此外,社会风气也是原因之一,在古代还专门有赏花的节日花朝节 梦粱录)姜一记云: “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除了赏花以外人们还别出心裁的进行一些与花有关的活动,如簪花、插花等。宋人爱花的实证在陆游花时游诸家园中“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 许宝兴 宋词的文学质性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第215页。一句中就可以看出来,宋人的确是把花看的很重要,因为喜爱花所以在文学诗词的创作中写了很多咏花、以花喻己的篇章。而社会风气的形成与皇帝喜好有关,例如宋徽宗赵佶是耽于嬉娱的风流皇帝,每次出游还宫,汴京百姓必能看到这位皇帝“御裹小帽,簪花骑马”的装扮,跟随出游的群臣、侍卫也同样帽上簪花。 许宝兴宋词的文学质性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第223页。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随着社会发展,宋人对花的喜爱也渐渐深入起来,人们赋予了花更多的文化内涵,这样一来花便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词人用来表达自身情感的重要手段。而在所有的花中,梅花是最受欢迎的一种,主要表现在宋词中写梅花的次数是最多的,形成了鲜明的创作倾向。“宋人特重梅花,各家几乎都有吟咏,诗词中咏梅成了一个热门的题目。梅苑之辑,就反映了这种风尚。”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337页。李清照生活在这个时代,自小便耳濡目染,所以在她的词作中有如此多写花的也就不足为奇。. 李清照本身的原因李清照之所以写那么多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李清照钟爱花。作为女子,她是喜欢花的,不仅喜欢花的形态,更喜欢不同的花所体现出的不一样的风采。二是她把感情融于花中,表达自己的审美和价值追求。借助大量花意象的描写反复地表现她独特的人格追求,并通过花对于人格品质的认同,肯定自我生命的价值。作为士大夫家庭出生的的李清照,不同于世俗的其他女子,她的才情和心志都超然于群,在传统文化中人格精神的影响下,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一味顺从或被动的人生态度,而具有勇敢寻求自由浪漫的特点,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所以这些具有优良品性的花,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她笔下常见的意象了。在所有的花中她最为祟尚的便是梅的风韵气质,所以词中写梅也是最多。她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角度来欣赏这些花,人花交融,体现出不同于当时时代女性的独特气质。在她三十多首提到花的词中,直接写花的有几十首,且在多数的写花之作中都有她身影的存在。三、 花的嬗变(一)各阶段同一时期中花的使用.少女时期的花李清照少女时代的词在书中一共收录了6首,每首都提到了花。如梦令(常记溪亭)中写了藕花,语调轻快活泼,词中日暮、藕花、鸥鹭相互作用,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日暮荷湖归家图,“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汇评本,崇文书局,2009年,第2页。写了藕花,又用了欢畅的语句,使人感到真实自然。在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一文中薛祥生写到“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荡舟晚游图,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浓厚情趣,具有唤起人们追求自然美的巨大作用。”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汇评本,崇文书局,2009年,第3页。从这首词可以看出少女时期李清照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因为家庭氛围的使然,李清照并没有被拘泥在家里,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小姐。所以年少时的她活泼好动、逍遥自在。这也为她不局限的眼界奠定了基础。如梦令(昨夜雨疏)写了海棠由盛开到凋落,巧妙的改用了韩偓懒起中的诗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韩偓玉山樵人香奁集叙四部丛刊本。词人一早醒来,知道下了一夜的雨,连忙问海棠花怎么样了?词中“应是绿肥红瘦”含蓄地表达出在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后海棠已经零落变“瘦”,表现出词人对海棠花的爱怜,对自然风光经受不住风雨摧残的感叹。点绛唇(蹴罢秋千)一词中写到“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汇评本,崇文书局,2009年,第5页。这里的花是一个拟人的描写,表面写花实际上描写的是少女本身宛若花一样清瘦,花是对作者本身的装点。怨王孙(湖上风来)在花草粹编中题为赏荷,此题虽有狭隘但并非无道理,小令整体是写秋天景象,但另一面又何尝不是荷花凋零之后的景象,“秋已暮,红稀香少。”虽然此时荷花只有些许的残红,但是也给景色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更体现出自然风光之美。正如周笃文李清照作品赏析集中写到“从这首小词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女词人热爱生活的芬芳绵渺的深情。琼枝寸寸玉,陈檀节节香。” 周笃文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浣溪沙·春景中以梨花欲谢表达伤春之情,一方面写梨花要凋谢,一方面又没有继续深入描写。“写出闺妇心情,在此数语。 董其昌便读草堂诗余卷一。”作者淡淡的心绪藏于花中,委婉含蓄。“梨花谢恐难禁”等到风雨来袭,这盛放的梨花飘落该是何等难过,表达出伤春惜花之情。浣溪沙(淡荡春光)中提到了江梅,是为寒食节所作,当时宅院中的梅花已经凋谢,柳树开始发芽,便显出一种连接和谐之美。从这六首词来看,李清照的少女时期无疑是快乐的,她自小生活在文学氛围非常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里,受到家庭的影响很深,再加上天资聪颖,才气过人,所以“自少女时期便有诗名, 才力华赡, 逼近前辈”。 王灼碧鸡漫志。在她少女时期写下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梨花谢恐难禁”这些词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的年少时的贪玩、自由、快乐和无忧无虑,给人一种“年少不知愁”的感觉,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少女时期的花都是轻快、活泼的。.婚后至赵明诚去世前的花.初嫁欢娱时欢快的新婚时光仅有三年,在此期间共有词三首:鹧鸪天·桂花为咏桂花词,“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写出了桂花暗淡低调色黄轻柔的特性,虽然桂花颜色并不热烈,且花朵小,但是每当它盛开之时很远就能闻到它的香味,可以说是未见其花,先嗅其香。词人以独特的眼光看到桂花的香气远扬这一闪光点,于是将其喻为“自是花中第一流”,歌颂桂花内在的含蓄、低调之美。“冠中秋”更是对桂花高度的赞扬,此时梅、菊都还没有开放,唯有桂花飘香盛开,所以成为中秋时节花中之冠。这也是词人对自己的自勉,含蓄却不失风度品行。庆清朝慢关于写什么花近代有争议,有咏芍药说,也有咏牡丹说。据宋人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宋时汴梁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奔走车马”风俗。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2009年,第12页。因此笔者认为这里应是咏牡丹。此词咏牡丹,但全词却没有牡丹的踪影。词中牡丹以品格高尚,姿容妖娆,是为群花中之首。“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2009年,第11页。前两句表现出人们对牡丹花的爱护,给花围上栅栏,避免行人折到。第三句中一个“独”字写出了牡丹在花中地位之高。减字木兰花中词人买到一枝即将盛开的梅花,花戴露珠,颜色鲜艳,煞是美丽。若是把花插于发间,定是人比花美,写出了作者人比花娇的自恋。从这三首新婚词作中看以看出作者对花的描写都是在同花相比,此时词人的生活是较为愉快的,作者既表现出花一样活力四射又表现出如花一般的娇羞,这也是新婚时期的花娇人亦娇的一个体现。.第一次离京至南渡前这一时期李清照四处奔波,又经常与丈夫两地分隔,心中的烦闷可想而知。所以词作主要以花表达思夫和对国家的担忧之情。词作提及梅的有8首,其中专门写梅花的有首,写菊花的两首,桂花一首。玉楼春·红梅不仅写出了梅的外在美,也写出了其内涵之美,由梅“红酥肯放琼苞碎”“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2009年,第15页。之美引出下片写梅之更深层次的内涵,当时新旧党争激烈,通过写梅表达出对国家政治的担忧。满庭芳·残梅为重返汴京所作,从“从来之韵胜,难堪雨藉,不耐凤揉。”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2009年,第25页。写出人们只看到梅的美,却不知梅一样经受不住摧残,通过“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写梅花稀疏的影子在月下还可以找到痕迹,表达了作者爱梅且惜梅,即使已是残梅但是依旧风流。渔家傲(雪里已知)中“寒梅点缀琼枝腻”写出寒冬开放的梅花傲视不群、独占首春的高洁品质,也使人们从花中便可感受到春天的来临。下片“此花不与群花比”更是直接表白梅花的与众不同。临江仙·梅中写梅花姿态憔悴,形态清瘦,“浓香吹尽有谁知”表达出梅花即将凋谢,词人对没有人注意到它的凋零以同情,也表现出词人对自己漂泊境遇的幽怨。醉花阴·重阳中有“东篱把酒黄昏后”“人比黄花瘦”等句,写出重阳节时词人独自一人的闲愁。这里黄花即菊花,通过这一意象更加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之情,幽细凄清,声情双绝。“人比黄花瘦”把自己与花做了对比,得到人比花瘦的结论,表达自己因为思念丈夫而消瘦,有“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喻。多丽·咏白菊上片赞扬了白菊的形态、风姿和气质,下片表达出菊在秋风中摇曳不屈,又以典故写菊来自喻,反映出词人高洁的品质,摊破浣溪沙·桂花“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桂花香气飘进作者怀念故乡的梦中,表达出初次离开汴京后对故乡的无尽怀念之情。.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前此时国家动乱,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被迫南渡,此间的词一共有两首,菩萨蛮“梅花鬓上残”一觉醒来以后鬓间插得春梅已经乱了,此词虽是怀念故乡之作,但此句表达出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否则也不会在早春便插上梅花。鹧鸪天“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2009年,第53页。在词末写了满片盛开的菊花,表达了一种明丽的憧憬,给词人以思乡思夫的慰藉。.晚年时期的花李清照在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国家的灭亡和个人家庭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得她的内心痛苦万分,所以这一时期她的词作主要表现凄凉、低沉之音,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此间写梅花两首,桂花和菊花各一首。孤雁儿(藤床纸帐)为悼亡之作,把梅作为全文的线索,下片“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写出赵明诚去世以后孤寂冷清的生活和悲凉的心境。清平乐(年年雪里)是晚年时期的李清照写从早年、中年到晚年的生活对比,早年经常头插梅花在花中沉醉,中年时挼尽梅花,只留下满衣的清泪,晚年想看梅花而不得。表达出昔日爱梅而不珍惜,现在想要看梅而不得,抒发飘零之感和家国之恨。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写桂花,“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此时与词人相伴的只有这小小的桂花,表现出词人在病初愈后的一点生机,却也隐含了无尽的落寞和无奈。声声慢满地憔悴的黄花写出国破家亡后词人的心境,虽然黄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却更突出环境与心境双重的出凄清。(二)不同种类花的嬗变综合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使用情况来看,可以得出结论,各阶段同一时期不同花意象的大体使用情况为:少女时期,写荷2首;婚后至赵明诚去世期间,写梅花有5首,菊花3首,桂花2首;晚年时期,写梅花词两首,桂花和菊花各一首。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作者不同的选择,从整体综合来看,少女时期写荷花最多,但是没有写到桂花和菊花的词;婚后到赵明诚去世前写梅花是最多的,其次是菊花,没有写荷花的;晚年时期写梅的次数最多,菊花和桂花次数相同,没有写荷花的。总体的变化情况为:写荷次数减少,写梅、菊、桂的次数增加。而花本身文化内涵的不同是造成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盛开于夏天炎热时节,绚丽多姿,烂漫活泼,可以很好的表现出少女的的娇羞与浪漫。梅花高冷傲然,自带韵味,且梅花盛开于严寒而不惧风雪摧残,有坚韧的品质。李清照是一个独立、拥有自由精神的女性,而梅的形态、品格正是她所喜爱的。菊花是深秋之花,盛开于天气转凉,大雁南飞时,有“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韵味存在。桂花虽小,却色香幽雅,香气远扬,不仅可以观赏,亦可以表达作者宁静安闲、蕴藉平和的内心。四、 花的嬗变体现出李清照与花的关系变化(一)花照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是无忧且欢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从小便接受到文学思想的熏陶,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并没有压榨她的天性,作为女子她没有被束缚在小小闺房中,这使她拥有了不同于时代女性的看法与眼界,当然,有才华是她实现这一特性的重要原因。在对花意象的写作中她并未拘泥于花形态本身,而是将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存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汇评本2009年,第2页。这首小令完整地叙述了少年时游玩归家时的情景,通过动静结合渲染了愉悦欢快的氛围,人、景、情融合为一,以藕花映衬出作者卓尔不群的情趣和潇洒豪放的姿态以及欢快的生活形态。此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绿肥红瘦”的海棠花、怨王孙中的残荷等所有闺中时期的花都是李清照少女时期装点青春的自然景物,以花来表现出词人生活的无忧无虑。(二)花喻人 在中国古代女性生命以依附男性体现的为价值社会里,女性就像花儿一样,花娇时被欣赏,花败时被丢弃。而李清照以花自喻,表现出自信以及高尚的人格追求,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另一种人生价值。她把自己的人格追求与情感以花自比写于文中,每一种花都体现出她不一样的精神风貌。1.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婚后经历了她一生中最多的波折,出嫁时期是比较幸福的,嫁给志同道合的赵明诚,夫妻二人时常谈诗论文,这使她的才情和自信都得以被延续。“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汇评本2009年,第10页。她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肯定了桂花,说桂花是“花中第一流”,这看似在咏桂,歌颂桂花内在的精神美,实际上亦在写人如花,以桂花自比,表现出自己同暗香远传的桂花一样拥有淡雅平和和卓立超群的精神品格,她的咏物没有简单的赞咏其物,而是以花比身,以花喻情。诚如沈祥龙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沈祥龙论词随笔。2.此花不与群花比梅花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花,在渔家傲(雪里已知)一词中,“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汇评本2009年,第46页。上片写梅孤傲于寒冬盛开的品质并以美人的脸比喻初开的梅花,下片表达出对梅“此花不与群花比”之高度的赞赏,梅是寒冬盛放的花儿,在百花都已经凋谢的冬天,只有梅傲然独立,给肃杀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生命的气息和些许的色彩。她并没有像前人写梅一样纯粹描写梅花的外在形象美,而是既写梅也写人,赏梅也自赏,赞梅亦赞己。写梅花高洁与孤傲的品格的同时用花来自比,通过写梅花“此花不与群花比”表达出她高洁自怜的人格情感态度,写花的同时也写自己。(三)花语人心满地黄花堆积晚年时期的李清照经过国破之悲和家亡之痛,内心情感历经了一系列的转折,从闺中、婚后前期的伤春闺怨闲愁描写到思念故国故乡故人。“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汇评本2009年,第58页。(声声慢)与其说是在悲秋,不如说是自怜,历经漂泊,家国破碎,零落孤独,这时的她只有自己一个人,明诚去世,再嫁所托非人,故国灭亡,历经了沧桑。她的一生就犹如地上散落的菊花,憔悴、无依。她的内心也随之变得孤独凄凉。这时的李清照与花已经达到了一个人花相融的境界,花即人、人即花。这既是在寄托情感写作时作者进行有意的选择,更是把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完美契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五、 结语李清照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女词人,她的词作直至今天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品读。“花”意象的使用是其词在意象运用中突出的一笔,她通过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她身上表现出不同于当时其他女性的风采,而花恰恰表现出了她独特的审美追求和人生价值取向。在她的写作中她并没有局限于表达闺阁或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通过对花的描写,从花的形态、表现以及品质去表达对国家社会的担忧。我们可以看到她从一个闺阁女子渐渐成长,从家庭走向了社会,在经历国破家亡一系列的打击后,依旧如残梅一样坚强。常有人说李清照和花二者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从词作中看来的确是如此,花的一生绚烂多彩而有随风凋零,李清照的一生亦是如此,她创作中的“花”意与她的命运紧紧相邻,绚烂如夏花,凄婉不折雪中梅,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与人生价值追求,对后世影响深远。参考文献1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汇评本M.武汉:崇文书局,2009.122 许宝兴.宋词的文学质性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113 胡春玲;王妍.李清照咏花词情感探微J.北方论丛,2003,84-86.4 杨冬梅.花:李清照自我情感的外在表征J.学术交流,2006,142-144.5 张纹华;林伟.论李清照词的花意象从唐宋文人审美、女性情感审视李清照词的花意象J.语文学刊,2006,60-61.6 李宗坡.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J.文学教育(上),2009,No.103,70-72.7 王长顺.李清照词意象美嬗变论析J.文艺评论,2012,No.170,48-51.8 高青芝.花意象与李清照的五味人生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v.26;No.11 4,157-158.9 刘伟安;张伟.从花意象看李清照的人生境遇与心态变化J.开封大学学报,2013,v.27;No.103,31-35.10 刘拉妮;马淑兰.浅析李清照前期词中的“花”意象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v.34;No.119,72-75.11 杨敏.透过诗词花意象看李清照的人格追求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7,v.30;No.121,196-197.12 雷晶晶.论李清照后期词的情感内涵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v.25;No.86,63-68.13 郑雪樱.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v.25;No.80,142-145.14 孔越.易安词中“花”的意象探析J.汉字文化,2019,No.232,31-32.15 康建鑫.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J.名作欣赏,2019,No.662,111-112.16 张琼.花景酒意寄愁情浅探李清照花酒词的独特意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5):104-108.17 李鹤男.李清照词作中“花”之意象解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No.124,21-22+27.18 刘永玲.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J.文教资料,2018,No.804,9-10+19.19 邹晶丽.从语言到心灵:李清照词研究C.辽宁师范大学,201420 王莹.唐宋诗词名花与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探索C.暨南大学,2007.21 钟高翔.宋代女性词花意象与女性意识研究C.湖北民族学院,2010.22 刘丹.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C.重庆大学,2015.23 甘少迎.李清照词中的美学意蕴C.安徽大学,2012.致谢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首四年的学习生活,虽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收获。借此机会我想向在那些学习、生活中给我帮助过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本论文是在讲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提纲和开题报告的设计到最后论文的撰写,无不倾注了老师的大量心血和辛勤汗水。老师深厚的古代文学理论知识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非浅。此外,在写作上老师也给予我很大的关怀。在论文首次撰写时我的论文内容有很多的问题,老师耐心地给我分析了所写的内容的问题并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这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此,我衷心的向老师表示感谢,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指导和教诲。其次感谢大学四年所有的老师、同学、舍友们,感谢你们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让我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让我有了无限的动力。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