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摄影的技巧研究———以纪录片《卓筒》为例.docx
-
资源ID:97347863
资源大小:2.67M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纪录片摄影的技巧研究———以纪录片《卓筒》为例.docx
题 目: 纪录片摄影的技巧研究 以纪录片卓筒为例 摘 要本次毕业作品的拍摄卓筒,是以纪录片的形式进行拍摄,详细的介绍了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特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保护人“蒋铭”和文化传承人“廖吉荣”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表现“传承人”的“匠人精神”,通过对卓筒井制造、工作原理的详细阐述一可以让受众了解古时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原理,二可以展示古时先辈们的聪明才智,起到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影片卓筒为例通过研究纪录片的摄影手法来使人们了解纪录片的整体形势、概念,通过研究纪录片和剧情片的不同让大家学会区分什么是纪录片什么事剧情片,对纪录片有一定的了解。关键词:纪录片:纪录片摄影: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异同:卓筒井 第 23 页SummaryThe "Zhuo tube" of this graduation work was shot in the form of a documentary. It introduce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Zhuo Zhujing, Daying County, Suini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and specifically protected the "Zhuo Zhuj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life of the person "Jiang Ming" and the cultural inheritor "Liao Jirong" have been recorded in detail, and the "artisan spirit" of the "inheriter" is expressed in every bit of daily life. It can let the audience understand the working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the ancient people. Second, it can show the wisdom and wisdom of the ancient ancestors, and play a role in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culture.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film "Zhuo tube"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documentary's overall situation and concept by studying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methods.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ocumentary and feature film, we will let everyone learn to distinguish between what is a documentary and what is a feature film. Certainly understand.Keywords: documentary:documentary photography: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ocumentary and feature fil目 录前言一、 何为纪录片 (一)纪录片的概念 (二)纪录片的历史二、 纪录片的摄影运用 (一)“跟拍”的运用(二)“摆拍”的运用(三)“空镜头”的运用三 纪录片摄影与剧情片摄影的异同(一)纪录片与剧情片的不同(二)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相同结语致谢参考文献 一、 何为纪录片(一)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职业,随之也带动了影视行业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将影视行业大概分为三大种类:纪录片、故事片、广告片。本论文所研究的对象正是这三大片种其一的纪录片。何为纪录片?纪录片是电影或电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影像的方式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素材,真人真事作为表现的对象,不虚构任何因素,用艺术的手法加工后展现出来,例如:它可以有“解说词”解说词的内容应该以实际发生并记录的事情为依据不能随意编造或夸大事件的程度。纪录片又和新闻有所不同,它可以不受新闻“新”的限制,可以记录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也可以重现过去的事件,大到令世界震惊的“大事件”,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或工作。根据记录对象和表现手法的不同,纪录片又可以分成政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传记等。因为纪录片最主要的性质就是“真实”,所以它常常以真实事件为例阐述某种道理来引起社会的关注使受众产生无尽的思考。(二)历史图1.1(工厂大门截图)纵观历史纪录片最早是以电影的方式出现的也被称为“纪录片电影”,早期的许多影片没有明确定义但却有纪录片的痕迹,这些影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但也算是纪录片的萌芽。最早如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工厂大门(图1.1)水浇园丁等代表着电影诞生的影片实际上都属于“纪录片电影”,最初的电影以记录为主他们没有过多的剧情只是单一的记录了某件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没有现在电影的“故事情节”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电影被人们称为“纪录电影”的原因。国内最早的纪录片电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外国摄影师来记录当时清末时期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等内容。在之后出现了北方的纳努克人,弗拉哈迪带起了一股新的叙事潮流,他发挥了极具想象力创造性地把故事片的架构运用到纪录片中来,比如通过场外调度:机位、角度、景别的选择,加入艺术性的创作来表达被摄主体的内心变化及感受,最后再通过不同的剪辑手法完成影片中时间空间的转变,在不失真实性的原则下让受众看到自己想要展现给受众的态度和观点。国内1938年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南泥湾白求恩大夫等影片,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一些电影公司也拍摄过上海故事南京名胜等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如国庆阅兵伟大领袖毛主席永垂不朽伟大的土地改革等主旋律纪录片。1953年我国成立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是我国当时最专业的纪录片生产单位,之后八一制片厂等单位也拍摄了不少纪录片,所以说纪录电影实际上是电影的最初模式。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文化的日新月异,纪录片也出现了新型的形式短视频纪录片,它打破了传统纪录片时间长的特点在非常短的时间展现出所想纪录的人或事,通过多样的剪辑形式将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事情串联起来,在不失真实性的原则下带给观众完整的一段记录,以被记录者自述的方式来解释导演所想要阐述的观点,画面构图精细考究,在弗拉哈迪开创的手法上进行了升华,将现在电影的架构融入展现给观众一个更“简短”更“美”更“有趣”的纪录片,也正适应了现如今飞速的互联网下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需求,正是因为短视频纪录片满足了大部分人对生活的需求所以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二、 纪录片的摄影运用本论文主旨为纪录片摄影的技巧研究,所以我们以自己所拍摄的纪录片卓筒为例,从摄影手法的角度分析讨论纪录片摄影的方式与方法。纪录片卓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保护人“蒋铭”和文化传承人“廖吉荣”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表现“传承人”的“匠人精神”,通过对卓筒井制造、工作原理的详细阐述一可以让受众了解古时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原理,二可以展示古时先辈们的聪明才智,起到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作用。这部纪录片采用旁白和采访交替出现的方式来解释整部片子的人、故事和阐述导演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等。一部好的纪录片有很多因素,导演的思想,故事的主题、意义,旁白和采访的灵活运用,这些最终都是要通过画面来展示出来,一部纪录片的基础是“画面”,这就要求摄影师自身需要很高的审美标准或者独到的画面理解,丰富的专业知识,坚实的基本功,综合运用各类技巧的能力等等。纪录片摄影受很多因素影响,设备的种类,天气的好坏,周围的人、环境等因素,所以如果要想完成一部纪录片你需要有能控制除天气这类人为不可控的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丰富的交际能力来和被摄主体以及周围群众沟通,扎实的基础知识来完成各类镜头的处理,灵活的应变能力来应对现场突发的各类情况,极强的耐心来等待某一时刻最美的镜头等等。所以说要想完成、做好一部纪录片不单单是跟着被摄主体一直记录记录记录,而是要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法的能力才能完成一部纪录片,有广阔的知识面来进行拓展,独到的画面理解才能拍好一部纪录片。所以下面就以卓筒为例分析怎样才能拍出一部良好的纪录片,拍摄纪录片可能会用到哪些手法技巧。(一)“跟拍”的运用 首先传统的纪录片是以跟随某个主体,记录一个人或一件事来作为故事,阐述某种导演想要表达的道理,这种方式我们也称为“跟拍”,“跟拍”很广泛的运用在各类纪录片中,可以说纪录片最主要的拍摄记录手法就是“跟拍”,“跟拍”顾名思义就是跟着拍,跟着被摄主体进行记录,有时候会是跟着某个人记录某人一天的生活,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休息,直到导演认为采取到了自己所想要的所有素材再进行后期的制作完成整部纪录片。有时候会是某类动物,例如英国广播电视台(BBC)拍摄的各种自然类纪录片,无论是海洋也好,地球脉动也好都会出现对单一物种或单一群体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拍摄,一是为了表现一年内各类动物或族群在各个时间段有的习性“什么时候会迁徙到哪里去,在新生儿出生的时候会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不会受到侵害,怎样带领族群生存等等”这些都需要摄影师进行很长时间的跟踪拍摄,像这样一部纪录片的拍摄也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时候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是五六七八年,这是谁也不敢保证的,所以每一部纪录片都需要极强的耐心,缜密的思维,和完善的安排,否则在这样长时间的拍摄中很可能因为某一环节的出错功亏一篑!又或是记录某一重要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像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就讲述了海外游子在日本求学奋斗的历程,由留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屡经磨难,亲手制作的。也是当时为国人解开了“留学生之谜”的重要途径。最后还可能是某一历史事件的人过程,这类纪录片大多是记录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国庆阅兵伟大领袖毛主席永垂不朽伟大的土地改革等,可以说所有类型的纪录片都需要以固定的某个人或某件事为基础,在经过当事人同意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拍摄。所以跟拍是一部纪录片的基础!图2.1(纪录片卓筒截图)图2.2(纪录片卓筒截图)纪录片卓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保护人和文化传承人“廖吉荣”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拍摄,在为期两周的拍摄中我们较为完整的记录了“廖师傅”的日常生活和每日的工作,如图2.1和图2.2,将卓筒小井的制作过程,工具的分类、用法以及卓筒小井的操作过程完整的记录,并且用艺术的手法在既表现出真实形态的情况下,用摄影的手法加以美化,让镜头变得更为生动,耐人寻味。跟拍是很考虑摄影师摄像功底的基本手法,跟拍最基础的就是要“稳”,要保证画面的稳定,不能出现剧烈的晃动要让观众看清楚你所记录的东西!所以这就要求摄影师要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当然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摄影装备也日渐完善,稳定器的出现也给众多摄影师带来了便利,但很多时候由于费用的局限,还是得靠自己来完成拍摄,本次卓筒的拍摄就有这类麻烦,我们没有很完善的器材,但按照导演的需求我们还要进行大量的跟踪拍摄,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基本功来“拿稳机器”,为了避免错过些关键镜头我们会提前与被摄者进行沟通,大体与被摄者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并询问拍摄当天需要进行的主要活动,提前进行拍摄的布置,规划好当天的行程,在脑海中有个大体的构思,这样我们可以避免很多因不了解,漫无目的的拍“无用画面”,在有较为稳定的画面后,我们需要根据个人的审美、画面的见解,来完成每一个镜头的拍摄,因为是跟拍就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很强的预判力能够在瞬间想到ABCD种方案,不光是画面的好坏,摄影机运动的轨迹,主体的运动轨迹,更是要有出现意料之外的动作或者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一个良好的纪录片摄影师是需要极强的耐心来完成一系列跟拍画面的。在跟拍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例如在拍摄卓筒的过程中,我们在前期沟通时没有沟通完善,导致廖师傅曲解了我们的意思,在展示卓筒井取卤水的时候按照日常取盐的的速度来展示最后草草结束,我们没有完成导演想要拿到的画面,第一次的失误后我们总结了经验,并根据现有的记录的画面计划了下一次拍摄时想要拿到的画面,安排了机位人员等工作,在随后的跟踪拍摄中我们会和廖师傅聊起这个话题,告诉师傅我们还不是很了解这个过程,想请师傅再做一遍,最后征得廖师傅的同意又为我们展示了一遍整个采取过程,我们也详细的将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也为之后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跟拍”有不确定的特性,很多时候不能追求画面的完美,有时候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因为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我们很多时候应该考虑真实的去记录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为了“漂亮的画面”而去记录!当然能根据现有的条件进行艺术性的加工这是最好不过的,像舌尖上的中国、BBC的各类纪录片,这些摄影师所拍摄的画面都特别的优美,在不失真实性的基础上我们进行艺术性加工美化有利于引起受众的兴趣,不会因纪录片的“枯燥乏味”而失去对片子的兴趣,跟着被摄主体就是“跟拍”,“跟拍”最基础的要素就是“稳”,在保持画面稳定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加工,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摄影师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的运用各类手法,无论是画面的构图,曝光,焦点,这都是需要在跟拍中灵活的变通。构图我们要懂得切换不同景别来方便后期剪辑时有景别的变换、在我们跟拍的过程中光线会有明暗,天气的不同,室内或室外,这就需要摄影师来随时调整摄像机的曝光、跟拍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焦点的人虚实,前面说过跟拍是要跟着被摄主体对其进行拍摄,区分被摄主体和其他因素最好的方法就是焦点的改变,焦点清晰可以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主体身上,这就需要摄影师有良好的距离感和随时改变焦点的能力,所以说跟拍是纪录片中最基础的一点,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难的一个手法。(二)“摆拍”的运用图2.3(纪录片卓筒截图)图2.4(纪录片卓筒截图)图2.5(纪录片卓筒截图)“跟拍”是一部纪录片的基础,但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不仅只有“跟拍”一个手法“摆拍”也广泛出现在各类型纪录片中,很多时候因为跟拍的不确定性和瞬时行,摄影师时常会抓不到哪一重要瞬间,或是有些物品例如:卓筒中需要一一介绍各类钻井、打盐、晒盐的工具(如图2.3和2.4),又或是为了纪录片整体画面衔接的顺畅有趣,需要用到一些穿插画面,例如卓筒中我们会用到很多大英县城的城市空镜,交代城市、乡村的环境,人民的日常生活(如图2.5),廖师傅以及蒋馆长的家庭环境等,这些画面有利于更清楚的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这项技术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当然对主要人物的采访也是“摆拍”对人物的采访可以使观众更具体直观的理解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我们对蒋馆长,廖师傅以及铁匠的采访也有解释本片和加强感情的作用。纪录片不单单只是“跟拍”,“跟拍”只是基础,只是采集到你所想要的一些素材,知道完整的时间线,让受众了解被摄者的日常,要想了解一部纪录片观众更多的还是从对被摄者的采访、旁白等,适当地穿插各类空镜来解释被摄者所描述的画面,这样才是一部纪录片的整体骨架。所谓“摆拍”就是去将东西摆好去拍,有刻意营造的性质,但是本质是在不失纪录片真实的情况下加以加工、深化,“摆拍”并不代表“造假”,他并不代表随意的去编随意的去捏造,他是导演根据“跟拍”内容和采访内容去对应的匹配一些画面,这些画面必须“真实”,相对“跟拍”来说“摆拍”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确定好主题后摄影师可以更好的去运用各类摄影手法:控制曝光、改变焦点色温的调控、摄像机的运动等都是可以有计划的完成,充分的发挥摄影师本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深化去解释纪录片的内容,例如卓筒中城市空镜,单一的城市空镜比较普遍,这时候我们用长焦镜头去拍一些较大的场面,在画面中适当的有车流穿过作为前景,增加了画面整体的流动性和趣味性。拍摄一些场景地名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变焦的方式来起到引导观众视线的作用,拍摄单一工具的镜头时我们采用了逐一拍摄,在室内通过不同的灯光来逐一刻画工具的全貌、细节和历史的刻痕,拍摄时使用不同的手法,运动或固定,在还原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艺术性的加工。采访也是“摆拍”一类,在采访时我们需要提前对被摄者有个良好的沟通确定大体的采访内容后寻找合适的场景,场景一般要表现被摄者的身份或符合整片的基调,也可以是以简单的黑白布来进行采访,在选择机位时摄影师要考虑整体画面的纵深感和纵深感带来的视觉延展,要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者身上,加以灯光的运用使画面生动活泼,有立体感。图2.6(纪录片卓筒截图)在卓筒中我们拍摄蒋馆长采用了一个微缩的晒盐架来担当背景,配合着灯光将晒盐架突出表现(图2.6),加强了画面整体的丰富内涵、表现了蒋馆长的身分,也符合纪录片整体的氛围,拍摄廖师傅时我们将廖师傅放在画右背景以农田衬托,在表现所处环境的同时也表现了一种廖师傅在现代的大都市中一直遵循自然古朴的方法继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所以“摆拍”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解释事件的作用,它通过非“跟拍”类的境头去阐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释导演和被摄主体的思想,既丰富了整部纪录片的语言内容还直观的解释了纪录片的中心思想,带动观众的情绪烘托主题,推动故事的发展情节,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三)“空镜头”的运用纪录片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跟拍”和“摆拍”,这两个重要因素共同构成了纪录片的完整架构,在本次卓筒的拍摄中有几点重要的拍摄手法值得研究。首先是空镜头的运用,在前面研究过,空镜头笼统的可以算是“摆拍”的一部分,它可以分成室内和室外空镜,室外空镜可以是自然风光,城市人文,室内空镜可以是特殊物品的摆拍,或是展现室内某些环境特征等。在拍摄自然风光的时候我们可以多运用两极镜头去展现,我们可以广泛的运用广角镜头甚至是鱼眼镜头来展现壮丽的自然风光,也可以用百微去拍摄细小的动植物,因为两极镜头打破了人眼正常的视觉体验,在表现风景和细节的同时我们还能起到吸引受众的效果,但是当摄影师在拍摄两集镜头的时候不能单纯的运用这类镜头就去“瞎拍”,在广角时摄影师要学会在广角镜头中找角度,运用广角镜头是会打破传统的视线规则,但是广角镜头和其他焦段的镜头是一样的,都是需要去运用构图的知识去表现的,摄影师要学会在广阔的区域中去寻找更自然的构图方式,例如在卓筒中我们拍摄一个火车过山的镜头,我们利用三分法构图的方式,将火车放在画面的下三分之一处,上三分之二大面积留白,使构图更加优美,在既展现大场景,表现大英县自然风光的同时也突出了拍摄的主体会火车,让画面变得和谐优美,没有那么的杂乱无章。我们用航拍设备围绕蓬基井拍摄了一系列镜头,这些镜头都是以蓬基井为画面中心展开的运动或固定而且大多都是通过大场面镜头来展现他的整体风貌,所以在拍摄大场景画面的时候摄影师首先要想好拍摄的主体是什么,接着根据现场环境运用构图的知识将画面表达完整,赋予画面更美的意义,所以这就要求摄影师有灵活把控现场的能力和高度的审美观,很多时候大场面才是最难把握的画面。不同于广角镜头,百微镜头是抓住事物极小的细节如清晨的露珠,植物的纹路,人物特写等,它虽不像广角镜头运用广泛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类镜头,广角镜头能够解释或阐述全貌,整体概念,那么百微镜头就是就是要展现细微中的细微,放大人们无法轻易观察到的,例如人们观众可以轻松的看到草坪的全貌,但无法看到一根小草上的露珠,一只小瓢虫,这些就需要用到百微镜头来完成。运用这类镜头摄影师还是要首先想到要表达的主体,是露珠、花草或者是某种特定的细节,例如:卓筒中我们大量的运用百微镜头去拍摄制作工具的细节来表现岁月赋予这些工具的痕迹,展现制作年代久远,文化的悠久传承。拍摄铁匠打铁时来记录火星的飞溅,这些既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通过极端镜头的运用带给观众新奇与震撼的体验。城市空镜在一部纪录片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纪录片的重要意义”就是记录生活,展望未来,我们通过对城市环境的记录可以很好的传达些生活的画面,将要表达的中心意义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卓筒中我们运用城市空镜传达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卓筒井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无论是对当地居民还是对这个社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摄影师拍摄时建议多用长焦镜头去拍摄,一是长焦镜头能够很好的避免普通群众对镜头的尴尬紧张心理,可以很客观的展现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尽量不要让群众正面镜头因为当他们正面镜头的时候我们很难记录到自己想要的,人们多多少少会有“注意自身形象”“故意的做作”等习惯,这时候长焦镜头就能够很好的避免这些问题。二是城市环境太过复杂,很多时候摄影师很难去使观众的视线集中到一点或者想要表达的主体上,城市与自然风光不同,城市有着太多形形色色的人,川流不息的车和林立的高楼,我们用长焦镜头可以有效的压缩画面,大景深有很好的虚化功能,可以规避掉摄影师不想表达的画面突出主体。在拍摄时为了得到更丰富的画面我们在运用长焦大景深的情况下有一个小技巧,我们可以将“人群”和“车流”当作“前景”,这些“前景”可以占到画面的小部分甚至有些时候可以遮挡住画面,这些流动的画面可以增加画面整体的趣味性和流动性,在观众的观感上更加有城市市井气息。卓筒运用了很多类似这样的技巧,比如在广场上下棋的大爷,跳舞的大妈,一些居民楼前玩耍的小孩,很好的展现了当地城市的风貌,同时对后期剪辑的流畅也有很大的帮助。有室外就有室内的拍摄,在一部纪录片中,室内的活动也很重要,例如前面说的摆拍,我们很多画面是需要重点去记录的,在拍摄打盐工具的时候我们通过各种运动的结合不单单是简单的推拉摇移,更多的是将这些结合在一起去进行综合的运动,这样做可以使画面更加流畅,例如卓筒中我们对晒盐架的描述运用了推和上摇结合的运动,时刻将拍摄主体保持在画面中间很好的展现了物体的全部面貌,最后落幅以仰拍的方式结束有着对这种传承的尊敬,把简单的物品变得不简单,把普通的物品通过艺术的手法加工变得不普通。在拍摄卓筒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任何物品的拍摄中光线的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光线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正面光可以提亮物品较暗的部分,前测光可以突出物品的质感,而背光可以很好的营造物品的整个轮廓。在拍摄的过程中借用灯光来给物品进行更深层次的造型。因为灯光有着很好的塑形作用,所以摄影师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像运动一样将手法结合起来去运用,例如我们拍摄物品时想要突出物品的质感我们选用前测光去突出质感,但是单一的光源会造成很大的反差,所以我会用前侧光作为主光源,在物品的暗部用瓦数较小的灯去进行补光,加上背光突出物品的轮廓使整个画面更加有层次感更好的表达主体。在拍摄中很多时候我们用到了“扫光”的技巧,所谓“扫光”就是让光“动”起来,“索衣杆”的拍摄上我们就用了这样的手法,我们通过索衣杆上的空隙将光打进内部形成光斑再将光“动”起来,这样我们就不是固定单调的画面,变成了“运动的”画面。拍摄“平锅”的时候我们着重表现了因为年代久远而出现的裂缝,我们依然运用了和拍摄“晒盐架”同样的打光方法,加之特别对缝隙用“扫光”来表现,让人有一种岁月流逝年代久远的感觉。合理的运用扫光可以使画面变得生动,让观众感受到年代感和岁月感。所以说合理的运用“技巧”可以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也可以使画面不再单调赋予更多的意义,很好的传达导演的思想。“技巧”的运用就要求摄影师有着清晰的思路和良好的基本功,在理解导演的意图下能将不同的手法进行不同的组合使用不同的技巧,很好的和导演合作完成一部纪录片的制作。三、 纪录片摄影与剧情片摄影的异同?(一)录片纪与剧情片的不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视频的定义也变得多元,我们笼统的将视频分为两大种类:纪录片和剧情片两者虽然都是视频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在本质上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别,纪录片最核心的就是“真实”所有的事情必须是真实发生的,所有的人物也必须是真实事件得真实人物,如果失去“真实性”也就失去了一部纪录片最本质的意义。而“剧情片”相较纪录片来说它不像纪录片有着非常核心且严肃的要求“真实”它可以说更加随意一些,他的剧情可以是根据真人真事来拍摄,也可以根据真人真事来改编,更可以是编剧自己想象构造出来的故事。简单的在本质上区分开了两者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说明一下两者在摄影方面存在的不同点。在摄影上纪录片首先强调“真实”所以摄影手法上最主要的就是“真实”,它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和时效性,例如我们跟拍一件事情时拍摄的主体它发生了什么你必须完整的记录下来,如遇突发状况或者主人公讲述了什么事情对影片有很重要的价值我们必须记录下来,而且当时记录下来的影像无论好与坏都不能再进“二次拍摄”,所谓的“二次拍摄”就是叫拍摄主体再进行一遍之前的对话内容,这样就失去了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也就有很大去表演的成分了。,但剧情片不同,剧情片所有的剧情都是被事先编排好的,每一个镜头的构图、灯光、画面内人物怎么运动、画面外摄影机怎么运动、这些在拍摄之前就已经被订好了,剧情片可以在一个镜头上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可以拍十遍二十遍甚至是更多遍,一切都以为了达到导演所要的效果而服务。在拍摄环境的要求上纪录片力求“真实”他必须将真实的事情和真实事情发生的真实环境记录下来,就好像我们拍摄卓筒时记录三位不同身份的人所干的每件事时我们很完整的记录他们的生活或工作,每一个镜头发生的地点环境都是两位师傅日常工作的环境,包括对两位师傅的采访都是没有做过改动的,摄影师能改动的只有画面的景别局部的灯光力求追寻真实。剧情片则反之,剧情片每一个镜头内出现的人物、人物的服装,背景陈列的物品都是要经过严肃的考究。导演经过严谨的构思会想到镜头内出现的物品以及含义,而道具组会根据导演的想法将环境布置出来,即使是在本身就有的环境内往往因为导演的个人思想或者拍摄场地的需要剧组的人员也会对现有环境做出改变,一切以服务剧情和工作需要为主,大多都只是为了还原电影内的“真实”。在空镜头的拍摄上,纪录片摄影师往往会去城市或大自然中寻找素材记录真实的人和事物,卓筒中的每一个空镜头虽然会经过摄影师的考究但都是取材自真实环境中,但有很多时候我们想完成一个镜头需要漫长的等待和耐心,因为在纪录片摄影中有很大的瞬时性,例如我们在拍摄火车过山的镜头中,我们需要等待火车到来的瞬间,在火车经过时很有可能因为构图的不完美我们会调整构图再继续等待下一次火车的经过,因为纪录片摄影的“真实”性所以在很多时候同样的镜头我们可能需要重复的拍摄很多次,无论是人物跟拍也好空镜头也好导演为了达到想要的要求往往会要求摄影师重复的拍摄某一画面或者某一场景,例如在采访中,一般的采访对象往往是第一次接触镜头,他们对镜头会有很大的顾虑很多时候很难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时候导演会对其反复的进行采访,慢慢的消除镜头的“存在感”最后得到真实的回答。(二)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相同纪录片和剧情片在摄影手法上除了本质的不同还是有一定的相同点的,尽管纪录片摄影力求真实但摄影师还是能够灵活的运用摄影手法去让画面更加完美,耐人寻味,这和剧情片摄影是相似的,两者都是通过不同的景别去表达摄影师所想表达的东西这是一部视频最基础的东西,无论是纪录片摄影师也好剧情片摄影师也好他们都需要提前做好拍摄预案,对纪录片摄影师来说他们在拍摄前要做好大量的工作去了解片子被摄主体的所有信息,制定好很详细的拍摄方案,一般来说摄影师会想到某些类型的场景用什么类型的景别和运动手法去拍摄,要尽量做到非常详细,同时也要做好出现意外时不同的预案,这就和剧情片一样剧情片在拍摄之前需要想到非常详细的方案例如:每一个镜头的内部的画面构图景别大小补光,镜头外的摄像机运动,镜头与镜头的衔接等这些都是需要详细考虑到的。又例如拍摄结束后的补拍镜头,无论是纪录片也好剧情片也好在拍摄结束进入后期剪辑的工作中往往由于前期拍准备工作的不到位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摄影师会进行镜头的补拍,这是每个剧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拍摄卓筒时我们由于时间的问题两次回到大英县进行补拍,分别拍摄了廖师傅制作筒车的过程和其他空镜头的补拍,在最后这也成了本片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虽然纪录片和剧情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他们都是通过一部视频的基础构成部分来进行组合才能完成的,所以他们都是同属于视频行列的两大种类。结 论本论文围绕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并以纪录片卓筒为例对纪录片摄影的特点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中我对“跟拍、摆拍和空镜头”进行了着重的研究。在本论文中我也对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异同展开讨论。对于我来说纪录片是能将真实事件与真实人物,用真实手法记录下来的一个一部影片,它最主要的核心就是“真实”,这也是他与剧情片最本质的不同,摄影师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应当牢记纪录片的核心原则,不能脱离“真实”的轨道,在保证影片真实的原则下可以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去加工画面,使画面传达给受众的含义更加突出和丰富。致 谢 这次毕业作品的拍摄是我们和老师共同努力的成果,我非常感谢xxx老师对我这次拍摄的帮助,这次拍摄帅老师无论是在前期的准备,中期的拍摄和后期的编辑都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指导!同时xx老师、xxx老师和xx老师在拍摄期间也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细心的关怀。我非常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指导与照顾,也只有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才能拍摄出这样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参考文献1豆瓣 辞镜对纪录片的发展有深远影响2012-08-272温建梅.纪录片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融合3汪流 王志敏 陈山 张会军等.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外影视大词典4MovieLab 北方的纳努克如何开辟了现代纪录片先河2019-06-235方方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ISBN:9787104018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