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内科常见病种诊疗方案.docx
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0. 6g,生石决明先煎30g,夏枯草10g, 菊花10g,龟板先煎20g,生地15g,丹皮10g,白芍10g,天竺黄6g, 胆南星6g等。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0.6g,生地30g,钩藤 后下15g,菊花9g,茯苓15g,白芍15g,赤芍15g,竹茹9g,川牛膝 15g,川苜9g,丹皮15g,半夏9g,陈皮9g,桅子9g等。推荐中成药: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12次,或遵医嘱。局方至宝丸,每次1丸,每日1次2次。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口服,每日12次。紫雪散,口服,每次1.53g,每日2次。珠珀猴枣散:每次0.3g, 口服,每日2次。(2)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 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 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涤痰汤加减。制半夏9g,制南星6g,陈皮9g,枳实9g,茯苓 9g,人参15g,石菖蒲9g,竹茹6g,甘草6g,生姜6g等。推荐中成药: 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12次。复方鲜竹沥液,每次20ml, 口服,每日23次。(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 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15g,附子9g 先煎半小时等。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 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钩藤后下15g,生石决明先煎30g, 川牛膝9g,黄牛9g,山桅9g,夏枯草9g等。推荐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每次10g,开水冲服,每日3次。(2)风痰阻络证(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 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法:熄风化痰通络(化痰通络)。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9g,生白术9g,天麻12g,紫丹参 15g,香附9g,酒大黄6g,胆南星6g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9g,天麻10g,茯苓12g,橘红10g,丹参20g,当归12g,桃仁12g,红花9g,川芭9g等。推荐中成药:中风回春丸,每次1.21.8g, 口服,每日3次。华佗再造丸,每次48g, 口服,每日23次;重症每次816g。通脉胶囊,每次4粒,每日2次3次,口服,或遵医嘱。欣麦通胶囊,每次2粒4粒,每日3次,口服。(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 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法:化痰通腑。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星篓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胆南星6g, 瓜萎30g等。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枳实9g,厚朴9g 等。推荐中成药:安脑丸,每次12丸,口服,每日2次。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口服,每日1次。(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 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治法:滋阴熄风。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育阴通络汤加减。生地黄15g,山萸肉9g,钩藤后下15g,天 麻9g,丹参15g,白芍15g等。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代赭石 先煎30g,龟板先煎30g,白芍12g,玄参15g,天冬9g,川牛膝15g, 川楝子9g,茵陈9g,麦芽9g,川茸9g等。推荐中成药:大补阴丸,每次6g, 口服,每日23次。知柏地黄丸:口服,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 每次1丸,每日2次。(5)气虚血瘀证:面色胱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 心悸便澹,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治法:益气活血。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苗30g,全当归10g,桃仁9g,红花9g, 赤芍15g,川苜6g,地龙9g等。推荐中成药:消栓通络片,每次25g,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脑安胶囊:每次2粒,口服,每日2次。脑心通胶囊:每次2粒4粒,每日3次,口服,或遵医嘱。通心络胶囊:每次2粒4粒,每日3次,口服。3.常见并发症的治疗患者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如呃逆、呕血、手胀等,可选用以下方药进行治疗。(1)呃逆 气阴两虚,胃气上逆: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 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方选人参粳米汤(西洋参6g, 粳米30g),水煎服,日一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则神昏澹语,便秘尿赤,腹胀,舌 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方选大承气汤(生大黄后下 15g,芒硝分冲9g,厚朴9g,枳实9g,沉香粉分冲1. 5g),水煎服, 日一剂。(2)呕血:神识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 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选用犀角地黄汤(水牛角30g, 生地30g,赤芍9g,丹皮9g),或云南白药或三七粉、生大黄粉等鼻 饲。(3)手胀:瘫侧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足部的肿胀,按之无 凹陷,似肿非肿,实胀而非肿。可予“复元通络液”(生川乌10克, 生草乌10克,生黄黄30克,当归15克,川茸15克,桃仁10克, 怀牛膝30克,桑枝30克,桂枝30g,红花15克,川椒15克),局 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或中风消肿复肢液(鸡血藤、络 石藤、青风藤、海风藤、伸筋草、红花50g、土虫15,以75%医用酒 精2000ml浸泡10天),每日2次涂擦患肢。(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临床运用时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并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应 用,以保证临床应用安全而有效。疗程为2周。1 .中脏腑(1)痰热内闭证选用清开灵注射液2040nli加入0. 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 脉滴注,每日1次。(2)痰蒙清窍证选用醒脑静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 9%氯化钠 注射液250nli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 .中经络(1)瘀证突出者,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 滴注。如三七总皂昔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2)辨证属于热证者,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 脉滴注,如苦碟子注射液。(三)针灸针灸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分为中脏腑、中经络辨证取穴。治疗大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滋补肝肾。针灸处方:中脏腑选穴:百会、内关、水沟、十二井穴、合谷、太冲。方法: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35次/周。水沟、十二井穴可采用点刺放血。中经络主穴:头针一顶中线、顶旁线、顶斜一线、顶斜二线体针一肩鹘、臂濡、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风市、 血海、足三里、丰隆、绝谷、解溪、太冲配穴:口眼歪斜一颊车、地仓、攒竹、额廖、承浆语言/言语障碍一头针:语言一区、二区、三区舌针:聚泉、金津、玉液体针:百会、风池(双侧)、翳风(双侧)、完骨、天柱、哑门、廉泉、夹廉泉(双侧)、内关(双侧)、通里(双 侧)小便失禁一百会、关元、水道(双侧)、内关、神门足内翻一丘墟、照海方法: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35次/周。(四)推拿选穴:肩鹘,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太冲手法:迟缓期一滚法,点法,拿法,擦法痉挛期一滚法,按法,揉法,摇法,扳法(五)康复措施早期康复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从中风病发病,即可开始康复方 法的介入,但需注意具体方法的选择。康复训练手法调整总的规律: 开始由治疗师用正确的运动模式,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让患者记 住这种运动感觉,然后在不出现异常运动模式的前提下,加上一点主 动运动,治疗者从患者的运动中观察、感受运动的正确与否,随着患 者运动能力的改善,逐渐减少扶助量,增加主动运动的比重,最终达 到没有辅助运动的主动运动。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良肢位设定、被动关 节活动度维持训练等。(1)良肢位的设定中风的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时体位变换为主。良肢位 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体位,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 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能起到良好的作用。(2)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是借助治疗者的手法进行运动。用于意识不清 或不能进行自我被动运动,以及病情尚未完全稳定不宜过度活动者。 目的是预防关节挛缩和早期使患者体会正常的运动感觉,促进运动功 能改善。(3)体位变化的适应性训练从康复角度出发,对于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可以 从病后23天开始进行体位变化训练。开始时可利用起立床取半坐 位。床上的主动性训练,通常以躯干肌训练为主,当患者能较好的完 成上述动作后,可逐步进行主动性训练。四、目前存在的难点1、偏瘫、偏身麻木、面瘫及失语等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后遗症, 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致残率可达70-80%,重度残疾率高达3040%, 我们通过早期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后遗症,对上述后遗症的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中风后肢体痉挛还不能完全解决。3、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 五、疗效评价缺血性中风是我科优势病种,约占全部患者的78%o通过数年的 临床积累,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1年我科共收治缺血性中风 患者1047例,其中治愈好转982例,占93. 79%;未愈60例,占5. 73%; 死亡8例,占0.76%。通过执行中风病临床路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 质量,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失眠一、中西医病名:失眠(失眠症)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或睡而不酣,或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 睡,或整夜不能入睡的一类病证。失眠症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 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IMS)。二、诊断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995 年)。西医诊断:参照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三、治疗(一)辨证治疗1、肝郁气滞证症状: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 苔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方药: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越鞠丸加减。方药举例:柴胡1525g,半夏10g,夏枯草20g,黄苓10g,夜 交藤30g,炒枣仁50g,生龙骨20g (先煎),生牡蛎20g (先煎),茯 神20g等。若肝郁化火,目赤耳鸣,口干而苦,舌红,苔白,脉弦数,可加龙胆草10g,桅子l°g,泽泻10g,车前草i°g;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结者,可加天麻l°g、 芒硝5g (冲服)。中成药:钩藤20g、大黄(后下)15g、逍遥丸或柴胡疏肝丸、2、阴虚火旺证舒肝解郁胶囊、舒眠胶囊等。症状:心烦,入睡困难,甚则彻夜难眠,多梦,心悸不安,腰膝疫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 细而数。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方药:黄连Wg,肉桂3g,丹参30g,生地20g,麦冬20g,柏子仁20g,炒枣仁30g 莲子心10g,知母15g盗汗加浮小麦15g 中成药:,山桅10g,白芍20g,远志10g,石斛30g,,百合20g,连翘20g。,生龙骨20g (先煎),生牡蛎2°g (先煎)。乌灵胶囊、百乐眠胶囊、杞天口服液等。(二)其他治法1、单方验方、小绿茶和炒枣仁每日清晨8时前将绿茶15g用开水冲泡队 服两次,8时后禁饮茶水:晚上就寝前冲服炒枣仁粉蜒坚持服用 710天。有心动过速、习惯性便秘者慎用。一.1八n谆升前至1000毫(2)酸枣仁粥:将炒酸枣仁30g力口水5。0/升、生升去渣,加入粳米12两煮粥,加少量食盐调味即可服用。一般7 10天为一疗程,服用35个疗程。(3)夜交藤粥:夜交藤60g,去残叶,用温水浸泡片刻,煎20 分钟去渣,加入粳米50g,大枣3枚,同煮至米烂粥熟,再加白糖调 味佐食。2、针灸:取穴:印堂、神庭、内关。配穴:心脾两虚者加神门、 三阴交;胃腑不和者加足三里、中月完、丰隆、阴陵泉;阴虚火旺者加 肾俞、太溪、太冲;肝火上扰者加风池、行间、肝俞。3、认知行为疗法(1)正确认识睡眠。人在清醒一定时间后,大脑会自动进入睡 眠状态,不必为睡眠减少过度担心。(2)不要过分强调睡眠长度,只要白天不感觉疲倦就可以。(3)有了睡意再上床,不要希望通过早睡增加睡眠时间,入睡 前在床上逗留时间越长反而入睡越难。(4)每天定时起床,日间适当接受阳光沐浴,以促进形成正常 的睡、醒节律。(5)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如每天打太极拳;(6)睡前患者可用一手掌放在后枕部,用另一手手指揉按双眉 中间印堂穴;(7)深呼吸法:先将肺内气体尽力呼净;然后均匀吸入空气, 意想将空气吸到足跟,直至不能再吸,呼出与吸入控制用最慢速度, 不必数呼吸次数。4、其他(1)睡眠环境宜安静、舒适,睡时不宜穿紧身衣服;(2)晚饭宜有营养、易消化,宜适量忌过饱;(3)睡前半小时不吸烟,不饮酒、浓茶和咖啡等;(4)睡前不进行激烈运动、不观看令人激动的节目;(5)注意精神调摄,消除思想顾虑,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 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四、目前存在的难点1、以失眠为主诉的患者,往往伴有较多的心理症状,所以心理 障碍与失眠相互促进,影响对失眠的治疗。2、由于失眠伴随症状较多,所以治疗方案难以统一。五、疗效评价2011年我科门诊及住院的不寐患者4056人,住院不寐患者中肝郁气滞证占57. 32%,阴虚火旺证占42. 68%,治愈好转率达97. 56%。郁病一、中西医病名:郁病(抑郁症)由于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致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 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一类病证,称为抑郁症,现代医学的抑郁发作可参照本病治疗。抑郁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 减少为主要表现。二、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委员会1991年制定的 情感性(心境)障碍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以及2001年中 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进行诊断。三、治疗(一)实证1、肝气郁结证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月完 闷暧气,腹胀便澹,妇女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调中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醋柴胡15g,醋香附15g,郁金15g, 桅子15g,枳壳15g,陈皮15g,川尊10g,生白芍10g,甘草10g等。若见失眠不寐者,加夜交藤30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琥 珀粉5g;暧气重者,加旋覆花10g,苏梗10g;月经不调者,加丹参10g,红花10g,赤芍10g;脾虚湿盛,加乌药10g,茯苓15g,草豆 蔻10g;饮食积滞腹胀则加入焦三仙各15g,鸡内金10g,莱瓶子10g 等。中成药:越鞠丸,每次1丸,温水送服,每日2次。解郁安神颗粒,每次10g,温水送服,日3次。2、气郁化火证症状: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痛。眩晕,头痛,头胀,目赤,失 眠,口干口苦,嘈杂吞酸,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解郁和胃方药:丹桅逍遥散加减:丹皮15g,桅子15g,当归15g,柴胡 10g,茯苓15g,白芍10g,白术10g,黄连10g,吴茱萸5g,甘草10g 等。若见口苦便秘重者,加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5-10g 后下,厚朴10g;肝火上炎者,加菊花10g,钩藤15g,白蔗藜10g; 呕恶吞酸明显者须加入清半夏10g,海蝶峭20g,煨瓦楞子15g;饮 食积滞腹胀则加入焦三仙各15g,内金10g等。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1丸,温水送服,每日2次。(二)虚证1、心肾阴虚证症状:情绪不宁,心烦而悸,口咽干燥。健忘,失眠,多梦,五 心烦热,潮热盗汗,或兼遗精,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甚则无苔,脉 细数。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生地15g,天冬15g,麦冬15g,玄参 15g,人参10g,茯苓15g,当归10g,柏子仁15g,酸枣仁10g,远 志10g,丹参10g,五味子10g等。兼见遗精、腰膝酸软者则加入黄连5g、肉桂10g、莲子10g、英 实10g等;阴虚火旺、汗出较多者,配合当归六黄汤。中成药:天王补心丹,每次1丸,温水送服,每日2次。2、肝肾阴虚证症状:情绪不宁,目干畏光。急躁易怒,眩晕,耳鸣,视物不明, 或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或肢体麻木,筋惕肉喝。舌干红,少苔,脉 弦细或细数。治法:滋养阴精,补益肝肾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熟地10g,山药10g,山萸肉10g,泽 泻10g,丹皮15g,桅子10g,当归15g,柴胡10g,茯苓15g,白芍 10g,白术10g,甘草10g等。若兼见虚火较甚者则加入银柴胡10g,白薇10g.麦冬10g等; 心烦、失眠、心悸明显者加入珍珠母(先煎)30g、生龙骨(先煎) 30g,生牡蛎(先煎)30g,桅子10g等。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1丸,温水送服,每日2次。(三)其他治法1、电针疗法取穴:取百会、四神聪、人中、神门、合谷、涌泉、足三里等。操作:以感应电流为佳,其电流强度达到局部肌肉收缩为宜,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2、推拿疗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取穴以手、足三阴经腌穴为主,上 肢取穴多以神门、灵道、合谷、内关等穴;下肢取穴多以血海、阴陵 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等穴。手法:滚、按、揉、弹、拨、搓、捻、抖。隔日1次,10次为1 疗程。3、心理疗法郁病患者主要是移情易性,主要通过开导疏通,解除病人的心理 障碍,并且有目的的带病人到欢乐热闹的场所,以调节其情绪,有利 于病情好转。根据患者治疗后的SCL-90及HAMD (24项)量表的对比 分析中观察具体疗效都会产生明显变化。4、音乐疗法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用音乐和赏花的方法来治疗本病的记 载。在理渝骈文中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 胜于服药者矣”,临床实践证明,通过听音乐可以调整患者原有的不 良心理状态,尤其有利于针对具备高等文化素质水平患者中重度神经 衰弱症状的心理调整,进而全面恢复睡眠健康。目前日常临床实践治 疗中,应用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琵琶行、十面埋伏、流水行云、梅花三弄、平湖秋月等曲,疗效确切。四、目前存在的难点1、抑郁症患者多伴有心理障碍等症状,具有疑医疑病的心理,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2、抑郁症的疗程长,患者大多依从性较差,多在治疗尚未痊愈 时即停止用药,导致病情的反复,复发后再用药往往效果不理想。 五、疗效评价2011年我科门诊及疗区共收治4000余例郁病患者,其中门诊患 者占96%总数,疗区患者占4%。从性别分析看,女性患者占78%,男 性患者占22%。从发病年龄分析,18-30岁患者约占25%, 30-40岁患 者约占35%, 40-50岁患者约占33%, 50岁-80岁患者约占7%。从家 庭经济状况分析,低收入患者约占29%,中等收入患者约占45%,高 收入患者约占26%。从文化程度分析,文盲及小学文化患者约占20%, 初中及高中文化患者约占25%,大学文化患者约占55%。从临床证侯 分型看,肝气郁结型约占45%、气郁化火型约占25%、心肾阴虚约占 12%、肝肾阴虚约占18%o从中医症候改善总体疗效分析,结合HAMD (24项)量表评估及 抑郁症状问卷(BDI)、社会适应量表等量表判定临床总体疗效,本病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 5%,显效率为41. 5%。其中,肝气郁结证中 医症候改善总有效率为95%,显效率为65%、气郁化火证中医症候改 善总有效率为90%,显效率为66%、心肾阴虚证中医症候改善总有效 率为75%,显效率为56%、肝肾阴虚证中医症候改善总有效率为71%, 显效率为49%o出血性中风由于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引起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口舌 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中风,亦称为卒中。其中血溢 脑脉之外者为出血性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现,也称自发性脑出血, 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 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 颁布)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 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两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两个 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 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二)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制定。1、临床特点(1)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2)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 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2、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等;(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血肿灶为高密度影,边界清楚,CT值为7580Hu;在血肿被吸收后显示为低密度影。(3)腰穿检查: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可见血 性脑脊液。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行CT扫描者,可进行腰穿检查协助 诊断。3、高血压性脑出血(1) 50岁以上者多见;(2)有高血压病史;(3)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壳核、丘脑、小脑和脑桥;(4)无外伤、淀粉样血管病等脑出血证据。三、治疗方案(一)基础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中华 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第一版)推荐的脑出血的治疗要求实施。(二)中医治疗给予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康复训 练及护理。疗程4周。1 .口服中药汤剂(1)治则:破血化瘀,泄热醒神,豁痰开窍,填精补髓。(2)基础方:水 蛭5g虻 虫5g 生大黄10g (后下)生蒲黄15g (包煎)瓜 篓20g三七粉5g,冲服)石菖蒲15g龟板胶10g出化)(3)加减:痰热腑实,加芒硝,枳实,厚朴;有意识障碍,加服安宫牛黄丸,服3-5天。大便稀,去大黄。气虚,加黄黄。2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0. 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每日1 次静脉滴注;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 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为2周。3 .针灸生命体征稳定时开始。治疗期5次/周;随访期3次/周。针灸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分为中脏腑、中经络辨证取穴。治疗大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滋补肝肾。针灸处方:中脏腑选穴:百会、内关、水沟、十二井穴、合谷、太冲。方法: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35次/周。水沟、十二井穴可采用点刺放血。中经络主穴:头针一顶中线、顶旁线、顶斜一线、顶斜二线体针一肩鹘、臂膈、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风市、 血海、足三里、丰隆、绝谷、解溪、太冲配穴:口眼歪斜一颊车、地仓、攒竹、额廖、承浆语言/言语障碍一头针:语言一区、二区、三区舌针:聚泉、金津、玉液体针:百会、风池(双侧)、翳风(双侧)、完骨、天柱、哑门、廉泉、夹廉泉(双侧)、内关(双侧)、通里(双侧)小便失禁一百会、关元、水道(双侧)、内关、神门足内翻一丘墟、照海方法: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35次/周。(四)推拿选穴:肩鹘,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太冲手法:迟缓期一滚法,点法,拿法,擦法痉挛期一滚法,按法,揉法,摇法,扳法(五)康复措施早期康复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从中风病发病,即可开始康复方 法的介入,但需注意具体方法的选择。康复训练手法调整总的规律: 开始由治疗师用正确的运动模式,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让患者记 住这种运动感觉,然后在不出现异常运动模式的前提下,加上一点主 动运动,治疗者从患者的运动中观察、感受运动的正确与否,随着患 者运动能力的改善,逐渐减少扶助量,增加主动运动的比重,最终达 到没有辅助运动的主动运动。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良肢位设定、被动关 节活动度维持训练等。(1)良肢位的设定中风的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时体位变换为主。良肢位 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体位,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 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能起到良好的作用。(2)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是借助治疗者的手法进行运动。用于意识不清 或不能进行自我被动运动,以及病情尚未完全稳定不宜过度活动者。 目的是预防关节挛缩和早期使患者体会正常的运动感觉,促进运动功 能改善。(3)体位变化的适应性训练从康复角度出发,对于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可以 从病后23天开始进行体位变化训练。开始时可利用起立床取半坐 位。床上的主动性训练,通常以躯干肌训练为主,当患者能较好的完 成上述动作后,可逐步进行主动性训练。四、目前存在的难点1、关于出血性中风病病因病机和治疗的理论创新。2、出血性中风致死率高。3、中风后吞咽障碍等中风并发症的治疗及康复问题。4、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可占中风患者的 70%-80%,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五、疗效评价2011年,我科共收治192例出血性中风患者,其中危重病例占 2.41%O我科通过应用破血化瘀,泄热醒神,豁痰开窍,填精补髓之 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以破血化瘀,泄热醒神,豁痰开窍治标,填精补 髓以治本,促进了血肿的吸收,缩短了治疗周期。通过综合治疗,其 治愈率达到30. 53%O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出血吸收后进行正规的针刺、 康复等辅助治疗后明显降低了致残率,减少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 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缺血性中风一、中西医病名:缺血性中风(脑梗死)由于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引起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口舌 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中风,亦称为卒中。其中脑脉 痹阻者为缺血性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死。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 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二、诊断本病种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制定。三、治疗(一)辨证口服中药1、中脏腑(1)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 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 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