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docx
三亚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摘要在研究特定地域的经济发展情况时,需要从空间分布与空间组织的角度去分析所研究区域内各社会经济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关系,并有效描述相关客体在空间内的集聚形态与相应的规模,此即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涵盖的基本内容。不难看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在特定研究时段内的总体发展状况,有助于研究者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探索相关地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产业结构。一般而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会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加强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作为国内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沿海发展城市,三亚市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高速运行,通过研究三亚市市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总体特点与发展规律,有利于为国内其他旅游型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利借鉴,同时也可以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现实与理论意义。本文分析了三亚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三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基本状况、三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三亚市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合理建议。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三亚市AbstractWhen study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specific region,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various social and economic objects in the studied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effectively describe the aggregation form and corresponding scale of related objects in space This is the basic content covered by the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can reflec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tatus of a region in a specific research period, which helps researchers explor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elevant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Generally speak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will continue to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will help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y to achieve high-qualit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As a coastal development city with tourism as the pillar industry in China,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ed of Sanya City has maintained a high speed in recent years. By studying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laws of the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of Sanya City, it is beneficial to other tourism-based cities in China Development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and can als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t has strong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anya City,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of Sanya,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of Sanya,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of Sanya City.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Sanya City目录摘要3Abstract41绪论61.1研究背景及意义61.1.1研究背景61.1.2研究意义61.2国内外文献综述71.2.1国外文献综述71.2.2国内文献综述71.3研究内容及方法81.3.1研究内容81.3.2研究方法82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92.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92.2理论基础92.2.1增长极理论92.2.2中心-外围理论92.2.3点-轴理论102.2.4区域整体论103三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现状103.1三亚经济发展情况113.2三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基本状况113.2.1现有区域经济空间结构113.2.2下一步发展规划123.2.3旅游及上市公司发展情况134三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144.1经济区经济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144.2经济区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144.3产业发展差别大155优化三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措施155.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165.2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165.3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口素质175.4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7参考文献18致谢19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空间结构分析法是进行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时可以有效地体现出所研究事物的空间结构与特点,在区域经济研究过程中,生产结构及类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基本生产要素是主要的研究要素,研究者需要对此综合分析与深入总结。近年来关于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一些研究方法与手段也渐趋成熟,作为商学的重要分支,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经典理论与研究方法做一简要复述,有助于强化相关研究的理论依据。在有关经济活动的研究文献中,地理空间布局往往是研究人员重点分析的因素,这主要是因为任何经济现象都需要以特定的地理空间来作为依托,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并且很多理论都产生了积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比如在资源配置、区域经济开发、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往往与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关的理论上升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层面依然成立。当前,随着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逐渐成熟,三亚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依靠旅游业的强势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即便如此,也要看到三亚市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正面临着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大的冲击,单纯依靠旅游业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积累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探索实现三亚市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就显得非常迫切,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风险,提升区域经济的质量与效益。1.1.2研究意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来说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对于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增长过程以及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不难理解,经济发展正效应的产生需要有序的空间结构作为支撑,所以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地理空间也成为了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对三亚市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将三亚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作为基本单位,还考量了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对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总结了三亚市经济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措施,旨在及时调整三亚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减少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为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1.2国内外文献综述1.2.1国外文献综述有关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经典理论大都来源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20到30年代开始,以V.Thünen、A.Weber、W.Christaller以及A.Losch为代表的一批德国学者先后投身到区位理论的研究工作当中,先后发表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以及市场区位论,共同组成了后来著名的古典区位论体系。区域空间经济结构的最初定义是由E.S.Dunn 和 E.Otremba分别提出的;E.V.Boventer拓展了空间结构分析的方向,综合了经济理论与区位论的常规研究方法,从理论与模型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推导工作;作为区域科学的集大成者,通过对前人重要研究成果的总结创新,W.lsard创立了以区位理论与均衡经济学为核心的区域综合研究体系,该体系在理论深度、现实意义以及研究对象方面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相对沉寂之后,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又迎来了以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为代表的黄金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说有极化理论与分异理论。F.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是空间结构极化理论的典型代表,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总是由少数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率先拉动的,再经聚集效应与扩散作用,最终实现相关产业链的整体发展。J.R.Boudville提出的区域增长极理论实现了增长极理论从经济空间到地理空间的延伸。在发展极对地区间差异性的影响方面,G.Myrdal与A.O.Hirschman首先都承认“极”的存在会对落后地区形成“扩散”与“回波”效应,但是在影响结果方面两者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前者认为累积作用会导致地区间差异增大,而后者则认为“极”的聚集效应最终会有效缩小地区间差异。1965年J.G.Williamson在其发表的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及空间结构分异理论,他认为区域经济差异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U”型模式,即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2.2国内文献综述国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初进国内时,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许多著名的经济学研究学者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国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应用拓展,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顾朝林综合运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相关理论提出了区域经济空间状态的调控机制,以此为基础奠定了我国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李小建教授研究总结出以“点、线、面”为基本要素的空间网络结构;陆玉麟教授提出了新的“双核型”区域经济增长模式;曾菊新教师则认为区域性、系统性与动态性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三大基本要素;陆大道院士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发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沿海-沿江”T型经济发展结构与“点-轴”发展理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涌现出一大批青年学者,他们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与应用做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如:孙铁山通过研究城市群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与经济集聚程度,发现两者间存在明显的倒“U”关系;王少剑在对三亚区域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时,运用了多水平回归分析及经典的空间格局方法;陈洪全、于婷婷则分别对吉林省经济效率格局与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空间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经典统计与DEA综合分析;赵璐通过对沿海地区经济差异的分析,发现南北区域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乔志霞应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欠发到地区的市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研究;唐伟在对成都都市圈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情况分析时,使用了局域、全域自相关型系数等工具,发现研究区域的差异性增强、集聚效应不断减小。综合上述文献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可以发现:研究对象逐步扩大,目前已经转向国家重点城市集群或经济带;研究工具与方法复杂化、多样化。在经典数理统计的常规方法上加入了核密度分析法、椭圆标准差等空间研究的方法。1.3研究内容及方法1.3.1研究内容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充分学习相关理论和借鉴前人优秀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三亚市的实际情况,对三亚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问题展开研究,本文按照以下顺序依次展开研究: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然后再对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文献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第二章,为了奠定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本文先是探讨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而简要概述了各类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分析了三亚市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现状,旨在能够较为直观、全面地分析三亚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第四章,运用各项经济数据对崖州区、天涯区、吉阳区、海棠区育才生态管委会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三亚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五章,结合前文的研究,提出促进改进三亚市区域经济结构相关发展建议。1.3.2研究方法(1)比较分析法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三亚市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比较分析了三亚市4区1管委会之间经济区域之间的地区差异,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差异。(2)文献研究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等网络数据库和学校图书馆查找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相关的研究文献,加以阅读为研究提供理论借鉴。(3)社会调查法可以通过三亚市统计年鉴,三亚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公报搜集本文研究所需要的各项数据,加以整理为论文写作提供数据支撑。2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2.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国科学院陆大道院士是国内首位引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概念的学者,他指出区域经济空间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独立的社会经济研究单元,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正是对上述基本研究单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由此产生的空间结构形态所做的深入阐释。2.2理论基础2.2.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外国学者佩鲁在1955年提出的,他认为增长极并不是独体存在的,而是与区域内的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作为推进型增长单元,推进型企业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不同渠道的扩散作用,形成影响经济整体发展的不同增长点。布代维尔作为佩鲁的学生在1966年将地理化因素引入增长极概念当中,为了对区域研究的层次更加清晰,他将区域细分成三种类型:计划区域、匀质区域以及极化区域。其中极化区域具有较强的现实研究价值,一般情况下,研究区域中的各部分具有很强的依存关系,且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连续异质地域。2.2.2中心-外围理论1966年,弗里德曼(J.R.Friedman)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该观点在其所著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有详细的阐述。上述理论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上世纪60至70年代在研究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理论,亦被称为核心-边缘理论。在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当中,“外围”与“中心”的形成是源于不平等的发展关系,即发展迅速的部分区域形成中心,反之则以外围的形式存在。由于外围区域在技术、经济权力以及贸易方面对于中心区域有较强的依附关系,因此会受到来自中心的全面制约,连带出现了生成效应、现代化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连接效应以及主导效应等六种反馈形式,同时在中心统治地位的影响下,外围区域还呈现出一定的扩散现象。2.2.3点-轴理论经济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方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涵盖的具体内容也比较多,如政策导向、人工与自然通道、技术革新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对经济要素的集聚形态造成复杂影响,在此基础上,经济中心会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经济空间结构形态。德国学者Werner Sombart在研究经济活动与交通干线建设的相互关系时,认为两者存在直接联系,从而在上世纪60年代发表了生长轴理论。他指出,一般情况下,铁路、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线的规划建设时会围绕中心城市来进行,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吸引劳动力,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输成本,还有助于形成以交通干线为主轴的新兴工业区,通过集聚效应拉动外界对于区域企业的投资。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生长轴,也会吸引大量的人口集聚。如在原联邦德国根据国土地理环境规划与调整经济发展方向时,就有效地应用了生长轴理论来优化国内的交通条件,从而通过经济产业带的定向分布来调节人口与投资的流动方向,实现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2.2.4区域整体论 芒福德是美国建筑理论家与城市规划家,他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要想实现城市总体的协调发展,要从区域要素的相互关系入手,确保科技、自然物质、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此即为他在上世纪初提出的区域整体理论。该理论注重区域发展过程中的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反对区域经济规模的单纯性扩张,认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需要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良好的制约与关联度才能实现。一旦出现问题,也要以区域整体的方法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三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现状3.1三亚经济发展情况三亚市的前身为崖县,1984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三亚县级市,至此三亚踏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并在1987年由县级市升格成地级市,2014至2015年间国务院同意三亚在裁撤原先六镇的基础上设立吉阳、崖州、海棠、天涯四个新的行政区。从地理位置来看,三亚市南临南海、北接保亭县、西毗乐东县、东面为陵水县,总体处于海南省南部,鹿城是其别称。三亚市海岸线全长259公里,海域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包括10个主要岛屿、19个港湾以及11条入海河流;全市共有491个自然村,村委会92个,居委会57个,总陆地面积1921平方公里。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旅游业,受益于得天独厚的庞大旅游资源,三亚市经济总量常年居于国内四大一线旅游城市首位,2019年全市三大产业增加情况如下:第一产业增长率3.7%,净增加值为71.51亿元,第二产业增长率3.1%,净增加值为112.37亿元,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依然强劲,增长率为7.6%,净增加值达到了493.98亿元,高于前两个产业的总和,同时户籍人口从2010年开始保持着每年10-20万的增量。3.2三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基本状况3.2.1现有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下图3.1为三亚市土地类型分布及其占比情况。图3.1 三亚市土地类型分布从图3.1可以看出,三亚市土地类型较为复杂,包含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四大类型,其中山地面积占比达33.36%占比最多,台地面积占比18.08%占比最少。比较适宜人类居住及进行经济开发的平原地区占比为23.4%。图3.2 三亚市区域空间结构在水土资源组合较好的平原地带内,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规模扩张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用地矛盾突出。受三亚市复杂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市域范围内城镇和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带,北部地区山地、丘陵地区为热带国家公园。如图3-2所示,三亚市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布局在河流和交通线的复合轴线上,而且集中分布在水土资源组合较好的沿海地区,呈现出产业区沿河流、沿交通轴线串珠状分布的特征,并高度集中于中心主城区。3.2.2下一步发展规划目前三亚市正在建设总部经济圈,其发展定位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打造自贸环境建设先行区、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引领区、深度融入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承载区。在具体布局方面,三亚市强调形成“一心两翼、三区多点”的全市总体布局结构。具体来说:“一心”:以大三亚湾为主中心。承载引领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的核心功能,发展世界级旅游品牌消费和全球化文化艺术旅游、品牌体育赛事旅游消费。“两翼”:以海棠湾和崖州湾为东西两翼。东翼海棠湾重点发展旅游度假与主题旅游消费、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和医疗康养与国际游艇产业聚集区。“三区”:大三亚湾建设以“大型消费商圈+总部商务办公”为引领的总部经济核心区;海棠湾建设一站式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功能区;崖州湾布局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和大学城,形成科技产业集聚区和南海保障功能区。“多点”:在城区外围沿绕城高速,布局多个特色功能组团。近年来,三亚市四大行政区积极响应国家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号召,加快调整并优化产业布局:海棠区以国际休闲度假区为发展定位,打造精品化现代服务业,在加速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将“国家海岸”作为海棠区的战略发展目标;天涯区紧紧抓住临空经济产业的优势增长点,积极引进专业人才规划编制地区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理念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崖州区在现代新型工业与热带高效农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此为契机加快宁远河特色文化经济带建设;以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为区域发展核心的吉阳区,还将继续围绕自身的优势产业进行优化完善。3.2.3旅游及上市公司发展情况三亚市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国家5A级景区三个,4A级景区六个。具备旅游营业资格的宾馆数量共计252家,包括6家三星级酒店,17家四星级酒店,14家五星级酒店,总计58874间客房及97019张床位。强大的旅游硬件基础设施有力地推动了三亚市旅游业的高速发展,2019年全市仅在旅游业方面的总收入就高达633.19亿元,增长率为惊人的15.6%,于此相应全市2019年共接待2396.33万人次的过夜游客,增长率为10.0%,其中2305.70万人次是国内过夜游客,增长率为9.4%,90.63万人次是过夜入境游客,增长率为26.6%。在上市公司方面,目前三亚市上市公司数量较少,截止2019年12月底,三亚市仅有三家上市公司,其中海航创新(600555)在上海上市,海南瑞泽(002596)和大东海A(000613)在深圳上市。三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海航创新已然陷入亏损状态,公司2019前三季度净利润为-4951万元;大东海A经营状况一般(已公布全年年报)2019全年净利润仅为75.67万元;海南瑞泽经营状况较好,2019前三季度净利润达5872万元。4三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虽然三亚市2019年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公报公布了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数据情况,但是公布及三亚市统计年鉴尚未公布2019年各行政区划的经济发展情况,故本文采用各个行政区201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4.1经济区经济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三亚市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数据背后还隐藏着一系列制约其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要与其空间结构发展相协调,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区域内企业所处的经济体制环境以及具备的效率都是相对不变的,所以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就成为了限制区域经济增长率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要比空间结构的演进更为迅速,但需要确保两者在大致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规划方面,三亚市目前正向点轴型分布靠拢,经济发展快速的区域正在吸引大量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以及资金从落后地区流出,这对于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进一步扩大这些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严重不均衡,近年来吉阳区与天涯区在整个三亚市的集聚功能持续增强,沿海、沿河及主要交通干线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给轴线地区有限的资源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三亚市北部地区整体的经济可达性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如何实现三亚市经济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网络式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发展差异,成为摆在当地政府与区域经济学领域研究人员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4.2经济区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表4.1 2018年三亚市各行政区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情况区域农村城镇全体居民农村/城镇崖州区16584350562476447.31%天涯15503365843139542.38%吉阳16265367503335544.26%海棠16357335942913448.69%育才生态管委会12501295941957142.24%目前三亚市既有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城镇,同时也存在大量贫困的乡村地区。2018年崖州区、海棠区、吉阳区、天涯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已超过了3万元大关,其中崖州区、吉阳区、天涯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超过了3万5千元。育才生态管委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未突破3万元大关,但也只是咫尺之遥,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了29594元,超过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但同期崖州区、天涯区、吉阳区、海棠区、育才生态管委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仅为16584元、15503元、16265元、16357元、12501元,分别仅为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7.31%、42.38%、44.26%、48.69%、42.24%,人均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二元结构明显。4.3产业发展差别大下表4.2为2018年三亚市各行政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行业分布情况。表4.2 2018年三亚市各行政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统计情况区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量比例天涯区2373632889311477541200383512:14:74吉阳区69575509028174488423234873:22:75海棠区12711130256150870693837714:32:54崖州区1960666926430244656777635:12:53育才生态管委会52630126845626712158043:10:46全市68274511824684089844595505511:20:69从上表4.2可以看出,三亚市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天涯区、吉阳区的经济总量均已经超过200亿元,而海棠区和崖州区的经济总量尚未突破100亿元,差异明显。三二一结构是产业结构的最合理形式。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三亚市已经建立了三二一产业结构,2018年三二一产业总值的比例为69:20:11,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占据了绝对优势。但从各个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来看,各行政第一、二、三产业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天涯区和吉阳区已经建立了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的比例已经超过70%,其中吉阳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比例更是只有3%。而崖州区和育才生态管委会经济发展产业格局较为落后,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崖州区占比达35%、育才生态管委会占比更是达到了43%,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自然条件与景观环境。海棠区则是全市第二产业占比最高的行政区划,其工业占比达到了32%。5优化三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措施5.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逐步完善与成熟,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有效辅助手段,政府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在方式与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运用、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对于统筹整个三亚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坚持协调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总体战略。要在不影响三亚市经济发展整体速度的基础上,对当前五个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优先解决共同的影响因素,同时还要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只需要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一些地区优先发展成为区域发展增长极,进而带动周边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不同区域进行适当的产业分工,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政府要做好各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中间人,利用法律与政策工具协调好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对于有意向进行跨区域合作的企业单位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5.2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了切实有效地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的阻碍作用,三亚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力度。从催生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制度来看,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体系、医疗制度以及户籍制度等都有需要改进与优化的方面,政府要加快这些方面综合改革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税收制度改革、施行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建设、取消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深入贯彻协调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策略。加强区域增长极与落后地区之间的互助合作,发掘崖州区、育才生态管委会的内生发展动力,有效提升落后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府要关注经济落后地区的困难家庭,尤其是对那些没有收入来源或者劳动能力缺失的人群要给予必要的生活保障。从财政收支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现有的税收政策来有效缩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与收入差距,有效利用对于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过程,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建立专项扶贫资金来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体度过难关,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5.3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口素质一个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那么没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储备是万万不行的。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对于相关专业的人才缺口还很大,三亚市要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眼光,在进一步巩固旅游业作为区域优势支柱产业的同时,要着力加强对于人口素质的提升工作,保障区域经济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首先,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基础上,积极向社会公众宣传终生学习的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其次,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比例,特别要向农村及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倾斜。同时,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废除落后的、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教育体制,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的输出渠道。最后,政府要加强对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力度,立足本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惜人次的良好氛围。5.4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错误做法,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旅游业作为三亚全市的重点龙头产业,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求是比较高的,在过去的发展中,三亚市也走过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直到现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耕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破坏、工业及生活废物随意丢弃的现象,三亚市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一定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根据三亚市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环境保护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要对区域内的排污企业进行严格的生产监管,确保污染物排放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同时各地区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来限制污染企业的发展规模,比如收取排污费、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税费征缴等。保障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单纯依靠区域内环保部门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来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社会公众意识到环境保护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要积极引入绿色环保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政府还要积极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鼓励环保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三亚市的特色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下功夫,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环保企业,建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参考文献1黄沛然. 湖南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5):68-69.2宋耀辉, 王宁. 新疆西北部城市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 经济论坛, 2019(5):24-32.3熊华林, 曾爱勤. 新常态下三明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14):9-10.4栾斌. 完善公路运输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 现代企业文化, 2017(8):141-141.5李琬, 孙斌栋, 刘倩倩, et al. 中国市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8, 38(5).6黄璨, 邓宏兵, 李小帆. 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的实证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7, 34(1):116-125.7涂建军, 朱月, 李琪,等. 基于网络空间结构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影响区划定J. 经济地理, 2017, 37(12).8马蓓蓓, 李海玲, 魏也华, et al. 西安市贫困空间结构特征与发生机理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6).9韦玉臻. 自然要素对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影响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7.10程易易. 成都市中心区餐饮业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7.11张国印, 王泽宇, 吴艳霞, et al. 面向场景解析的空间结构化编码深度网络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7, 38(12):1928-1936.12王珞珈, 董晓峰, 刘星光, et al.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国内外研究进展J. 城市观察, 2017(2).13王兆峰. 区域旅游与交通系统空间结构优化以武陵山区为例J. 企业经济, 2017(12):5-10.14韩刚, 袁家冬, 张轩, et al. 紧凑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能耗的作用机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7).15蔡晓梅, 朱竑. 新时代面向美好生活的日常生活地理与城乡休闲“生活地理与城乡休闲”专栏解读J. 地理研究, 2019, 38(7).致谢时间飞逝,转瞬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就结束了。回首这四年,感慨万千,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周围所有人的关心和帮助。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xx。导师就像一个炙热的太阳,照亮我的生活,照进我的心窝。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老师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我感动。从确定题目,到写作方法,到框架指导,再到论文修改,每一步老师都会仔细认真的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