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秋词》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97371256
资源大小:17.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渡荆门送别》《秋词》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
教案渡荆门送别秋词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引言1.1背景介绍:介绍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1.1.1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1.1.2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游历,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离开故乡的离情别绪。1.1.3秋词: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1.1.4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二、知识点讲解2.1诗歌内容分析: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和主题。2.1.1渡荆门送别:描述诗人乘舟渡过荆门,远别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2.1.2秋词: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2.1.3对比两首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三、教学内容3.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两首诗歌,使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1.1学习李白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3.1.2学习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3.1.3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两首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4.1.1能够描述诗人的生平背景。4.1.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4.1.3能够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5.1.1引导学生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5.1.2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5.1.3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5.2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两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5.2.1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诗歌的美。5.2.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5.2.3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六、教具与学具准备1.1教具准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和音响设备,以便展示诗歌和播放相关音乐。1.1.1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1.1.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与诗歌相关的音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1.1.3白板:用于板书设计,方便学生跟随教学过程。1.1.4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含诗歌文本、作者简介、教学内容和问题讨论等。七、教学过程2.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白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1.1展示李白生平图片和相关介绍,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2.1.2朗读渡荆门送别,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1.3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和对故乡的依恋。2.2诗歌分析:深入分析渡荆门送别和秋词的内容和主题。2.2.1解读诗歌文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2.2.2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2.2.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3诗歌欣赏:通过朗读和音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2.3.1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2.3.2音乐配合:播放与诗歌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美。八、板书设计3.1板书设计: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3.1.1渡荆门送别板书设计:列出诗歌的主要意象和情感,突出离别的主题。3.1.2秋词板书设计:列出诗歌的主要意象和情感,突出秋天的美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3.1.3对比板书设计: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板书,突出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表达。九、作业设计4.1作业设计: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1.1诗歌背诵:要求学生背诵渡荆门送别和秋词。4.1.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离别主题的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4.1.3研究作业:要求学生研究其他李白的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主题表达。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5.1课后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5.1.1学生参与度:反思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1.2教学方法:反思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5.1.3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5.2拓展延伸: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活动,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拓展对诗歌的学习和欣赏。5.2.1诗歌朗诵会: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5.2.2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举办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5.2.3文学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文学社团,与其他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交流和分享。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1知识点讲解:在讲解知识点时,需要重点关注诗歌内容分析环节。1.1.1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诗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1.1.2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让学生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二、教学难点与重点2.1教学难点解析:在解析教学难点时,需要重点关注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环节。2.1.1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诗句解析和情景再现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2.1.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音乐、图像等辅段,让学生在朗读和欣赏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三、教学过程3.1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需要重点关注激发学生兴趣环节。3.1.1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生平图片和相关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3.1.2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四、板书设计4.1板书设计:在设计板书时,需要重点关注简洁明了地呈现诗歌内容和主题环节。4.1.1用关键词和图示等形式,将诗歌的主要意象、情感和主题呈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4.1.2对比板书设计: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板书,突出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表达。五、作业设计5.1作业设计:在设计作业时,需要重点关注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环节。5.1.1诗歌背诵:要求学生背诵渡荆门送别和秋词,巩固他们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5.1.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离别主题的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