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生物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必修3.ppt

    • 资源ID:97405031       资源大小:2.04M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物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必修3.ppt

    第4章种群和群落考纲内容能力要求命题分析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实验:(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与探究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1.新课标卷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本章的内容,具体考查包括对种群特征的理解、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种群数量增长分析及其实践应用、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等,属于高频考点。2017 年考查了种群密度、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2.命题趋势: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增长曲线的分析和应用、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等,同时题型多样,有坐标曲线图、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数学模型。考纲导读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随机取样适用范围:_。取样关键:_。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个体总数 N(2)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适用范围:_、_的动物。密度估算公式:初次捕获标志数 M再次捕获的个体数 n重捕中的标志个体数 m2出生率和死亡率该种群个体总数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_的比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或迁出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类型图例年龄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长型年幼个体数_年老个体数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增大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约_死亡率稳定衰退型年幼个体数小于年老个体数出生率小于死亡率_4年龄组成(1)类型大于等于减小种群数量(2)意义:可推测_的变化趋势。雌、雄5性别比例:指种群中_个体数目的比例。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1)“J”型曲线敌害资源和空间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_。数学公式:NtN0t。特点: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不断加快。(2)“S”型曲线产生原因:自然界的_是有限的,气候多变,有敌害等。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增长率不断减小。环境容纳量K 值:又称_,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决定因素:_。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自然因素:_、食物、_、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气候天敌判断正误1可用样方法调查某块草地蒲公英的数量和某玻璃容器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2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性别比例可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3种群的“S”型增长和“J”型增长主要由环境条件决定。()4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5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答案:1.2.3.4.5.考点一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考点梳理1各种群特征的相互关系(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的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决定(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2)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增长快;相对稳定;性别比例:增长慢。高考探究考向1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典例1(2016 年浙江卷)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ABCD解析蝉基本上无生殖后期,C、D 错误;在地下生存多年的蝉在夏季羽化后(生殖期)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所以在夏季时,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A 正确、B 错误。答案A年龄0 1 2 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 121706962637264554239264考向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典例2(2015 年新课标卷)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所示。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解析题干中提到,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9时丧失繁殖能力;再结合表格所给的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这3 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111,由此可推测出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考向预测1 下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为种群密度,A 正确。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与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年龄组成,是性别比例。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 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C 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 正确。答案:B2(2016 年湖南株洲一模)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大小B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的大小;冬季和秋季时性别比例水平较高,但种群数量较小,这说明性别比例较高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在春季和春夏之交,社鼠的种群数量较大,说明此时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且此时雌性数目接近于雄性。答案:C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由图示知,12 月份未成熟个体数目为 0,又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故该种群可能从 6 月份开始,出生率就为 0,A 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衰老个体减少,使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 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 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改变,D 错误。答案:D4(2017 年北京卷)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做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 符合题意,B 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 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答案:A5(2017 年新课标卷)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药物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考点二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考点梳理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调查植物时宜选用双子叶植物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段时间(续表)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三点提醒(1)适用范围: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些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2)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3)样方面积:与调查的植物有关,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m2,灌木为16 m2。2植物、动物、微生物取样调查方法的比较: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高考探究考向1种群密度的计算典例3(2017 年山东兖州模拟)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 2 hm2(1 hm210 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 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53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125 只/hm2解析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 m 值减小,N 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性别比例约为(3218)(1822)32;通过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125 只/hm2。答案D考向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比较和选择典例 4(2016 年新课标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综上所述,C项正确。答案C考向预测6(2017 年新课标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 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样方面积过小或数量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 错误。答案:B7(2017 年安徽合肥质检)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A 错误;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 错误;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C 错误;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D 正确。答案:D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K 值有无无 K 值有 K 值考点三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及在生产中的应用考点梳理1“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形成原因无环境阻力,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有环境阻力,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续表)2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 A、B、C、D 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 值,A、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3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1)一定面积的草原所能承载的放牧量是一定的,过度放牧就会使环境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使环境容纳量进一步下降,于是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如下图所示)。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2)保护珍稀动物必须从根本上保护其生存环境不受破坏和改变,使其更好地生长,提高动物的环境容纳量。项目灭鼠捕鱼K/2(最大增长速率)应在 K/2 之前尽早进行灭鼠工作,防止鼠害进入K/2(加速期)使捕捞后的鱼群维持在 K/2K(最 大 环 境容纳量)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降低 K 值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 K 值性别比例使某一性别不育不能单一捕捉某一性别年龄组成尽量减少幼体尽量保护幼体(3)灭鼠和捕鱼的具体应用:高考探究考向1“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理解和应用典例5(2015 年广东卷)下图表示在一个 10 mL 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 NtN0t 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 值约为 120 000 个解析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种群数量太少,A 错误;“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不能用数学模型 NtN0t 表示,B 错误;取样器取样法计数用于物种丰富度的调查,C 错误;K 值为 12 000 个/mL10 mL120 000 个,D 正确。答案DK 值含义1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会上升。2K 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 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如图所示。3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 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时,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物种分组第 7 天第 14 天第 21 天蝉大眼蝽对照组0.200.620.67处理组0.200.100.13豌豆蚜对照组2.004.002.90处理组2.008.70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1.001.310.82处理组1.132.192.03考向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典例6(2016 年四川卷)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害)。(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_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 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_。解析(1)豌豆蚜个体小,运动能力弱,故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施用疏果剂后,豌豆蚜的处理组的种群数量上升,但受其他生物和环境制约,故呈“S”型增长。(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故其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4)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故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答案(1)样方“S”(2)二、三分解者(3)含氮的养料互利共生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4)利马豆度增加考向预测8(2017年江苏卷)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 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 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 150 r/min 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 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 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 错误。答案:B9(2017 年新课标卷)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通常对于有利的种群,应在其种群数量为 K/2K 时加以利用,使其种群数量降低到 K/2,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而从图可知,在丙和丁之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 K/2,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 K/2,丁超过 K/2,所以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进行捕获,A、B、C 错误,D 正确。答案:D)10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第 1 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 2 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该种群 K 值为 K1D第 4 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解析:由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第 1 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由曲线斜率可知,第 2 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该种群 K 值为 K2;第 4 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环境可能发生剧变等因素,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减少。答案:C11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 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如下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4 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 K 值B4 支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C试管内种群的 K 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内的开始下降解析:在该实验中,4 支试管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表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由于试管和试管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其内的种群的 K 值也不同;试管内起始酵母菌数比试管的多一倍,而培养液体积相等,故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的开始下降;这也说明 4 支试管内的种群不会同时达到 K 值。答案: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1实验目的(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2原理(1)用液体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3方法步骤4酵母菌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的抽样检测法。(1)血球计数板: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25 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 25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16 个小方格。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 1625400 个小方格。(2)计数方法:对于 1625 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的 4 个中方格共计 100 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 2516 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 5 个)中方格共计 80 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下图所示。(3)计算方法1625 型的计数板:酵母细胞个数/mL100 个小方格细胞总数/10040010 000稀释倍数。2516 型的计数板:酵母细胞个数/mL80 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时间/天123456数量/个5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表所示:(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典例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按如左下图装置进行了实验,并使用如右下图所示的血球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排气口的胶管设计成长而弯曲的目的是_。(2)实验的最初阶段,由于_、_、_,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3)在上图所示的计数室中,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4)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_。(5)请你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解析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开始阶段呈“J”型增长,但由于代谢废物的积累、营养物质的消耗等,后期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本实验在时间上可形成前后的自身对照。答案(1)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营养物质充足没有敌害和竞争(2)温度等条件适宜(3)增加稀释倍数(4)该实验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重复实验(取样)次数时间1234567123(5)见下表:举一反三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答案:C

    注意事项

    本文(生物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必修3.ppt)为本站会员(yl****t)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