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人民版必修2.ppt
-
资源ID:97428717
资源大小:13.73M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历史 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人民版必修2.ppt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2.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各自改革的特点及影响。3.掌握苏联三次改革的结果,认识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影响。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1.背景背景(1)20世纪50年代,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改革措施改革措施(1)经济上: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 。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 。(2)政治上: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平反冤假错案活动。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模式农业税种植玉米地方权力3.评价评价(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_ 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性:缺乏 ,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易混易错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正确的理论指导1.前期改革前期改革(1)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改进工业管理。(2)作用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 增强,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新经济体制综合国力2.后期改革后期改革(1)状况:改革步伐逐渐缓慢。(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1.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结果: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 。(2)政治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倡导“”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三、莫斯科落日三、莫斯科落日政治领域民主化2.影响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日益严重,运动愈演愈烈。(2)苏联解体开始: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解体:1991年12月,签署,苏联完全解体。民族分裂阿拉木图宣言思维点拨图解识记误区警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主题一赫鲁晓夫改革1.内容内容史史料料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苏联)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史料解读史料解读史料说明赫鲁晓夫通过行政命令推广种植玉米,结果挤占了其他作物的耕地,玉米作物本身在产量和质量方面也不理想。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提提示示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都未达到预期目标。原因: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世界霸权地位。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等。提示2.评价评价史料史料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史料解读史料解读史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一方面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雕塑以黑白相间的色调来评价他的改革。问题思考如何理解“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提提示示“跨进了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其经济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提示史论总结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1)特点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业改革侧重于管理体制,政治改革具有“以新的个人崇拜取代旧的个人崇拜”的特点。(2)失败的原因没有结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主题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史史料料“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诸如公有制、计划化、社会保障,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已经成为了先进的西方社会生活习以为常的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概念本身在它们通常的、惯用的意义上已经难以描绘和说明现实。”戈尔巴乔夫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史料解读史料解读史料表明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经没有了本质区别。问题思考依据史料,概括戈尔巴乔夫的观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提示提示观点:资本主义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的特征。根本原因: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提示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史料史料1986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史料解读史料解读史料中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逐年下降,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年份19861988年1989年1990年增长率2.8%2.4%4%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是什么?提提示示趋势:持续下降,1990年出现严重负增长。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困难重重,难以奏效,政治改革引起国家混乱。提示史论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及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及教训(1)不足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深化提升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知识识角角度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以苏联解体而告终。2.史史观观角角度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热点点角角度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11223344答案解析5566解解析析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的现状,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赫鲁晓夫“蛮干”的表现。2.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12233445566解析答案解解析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答案解析3.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他流着泪说:“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 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1122334455664.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答案解析112233445566解解析析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时期重视军事改革有关。A项是斯大林时期,B项是赫鲁晓夫时期,D项主要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故选C项。5.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答案解析112233445566解解析析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后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因此说是“挥向了党的脖子”。6.苏联解体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材料料一一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112233445566材材料料二二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材材料料三三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112233445566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答案答答案案积极作用: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不足之处:他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12233445566答案112233445566(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答答案案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