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6.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人教版.ppt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性与差异性第第1 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考点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6湖北八校联考)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的麦克默多干燥谷,大约有200多万年没有降水,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干燥谷中有冰层达数米厚的盐湖。干燥谷的边缘有时还能看到一条从冰川中流出的富含铁的河流,被当地称为“血瀑布”。下图为南极洲麦克默多干燥谷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2题。-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而冰层下的湖水水温却高达25,比较温暖,其主要原因是(C)A.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B.夏季冰川融水注入,增加了湖水的温度C.阳光透过冰层,冰层阻止其热量散失,形成“温室效应”D.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2.有关麦克默多干燥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推论,正确的是(D)A.该地深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风力强劲,干燥B.该地多为“V”型谷、角峰、刃脊、冰斗等冰蚀地貌C.每年7月在干燥谷附近可以看到血瀑布现象D.在干燥谷谷底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解析第1题,南极洲夏季时,昼比较长,阳光透过冰层,让下面的水升温,加上冰层的阻挡作用,形成“温室效应”,水温较高。第2题,南极洲极地东风为东南风,A项错;该地区为干燥的地区,没有冰雪覆盖,冰川作用不明显,B项错;7月份是南极洲冬季,气温很低,冰层较厚,不易看到血瀑布现象,C项错;由于南极洲风力大,麦克默多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可能有风成沙丘分布,D项正确。-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如下表所示。-1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6全国卷,1011)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第12题。-1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B)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2.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B)A.日照更长B.气温更高C.植被更密D.海拔更低-1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解析第1题,考查岩石圈(山地)、大气圈(气温)、水圈(冰川)之间的相互关系。解读图文信息可知,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山峰的抬升时间越早,故选B项。第2题,山地是否存在现代冰川,与山顶的气温有直接关系,山顶气温较高,降雪融化难以形成冰川,故选B项。-1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3.(2013上海卷,48)西欧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地理景观多姿多彩。读图,完成下题。据图综合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及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思维流程(1)自然地理要素对西欧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分析如下。由区域图获取信息:西欧大部分位于40N60N的大陆西岸,属于北温带,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内海,主要山脉呈东西走向。调动储存知识:西欧大部分地区为平原,沿岸有势力强劲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在此基础上,调动气候成因的知识原理,按太阳辐射(地处中纬度,北温带)、大气环流(常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下垫面(海陆位置大陆西岸,海陆轮廓海岸线曲折,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加湿,地形东西走向的山脉,西低东高的地势有利于西风深入)的顺序逐条分析。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西欧形成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降水较多且分配均匀,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年较差小。-1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如下。区域图中较低纬度分布有小麦带,较高纬度分布有乳畜带。景观图中有牧场奶牛、河流上行驶的轮船。因此可确定答题方向是气候对农业生产和内河运输等人文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受气候(光、热、水)、地形等因素影响;通航条件受地形、水系水文条件影响,而水系水文条件又受地形和气候影响。-1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答案纬度和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共同塑造了西欧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西欧大致位于40N60N,西临大西洋,终年受西风带控制,西风使西欧大陆冬暖夏凉,全年降水较为均匀;地势西低东高,平原广阔,山脉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易于暖湿空气深入内陆;北大西洋暖流沿欧洲海岸北上,对气候又起增温增湿作用。这些因素导致形成了西欧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对河流航运的影响: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西欧河网密布,河流流量稳定,水位变化小,航运价值大。对农业的影响:温和湿润的气候使得这里牧草旺盛,多汁,乳畜产量高且稳定,种植业以小麦为主,地形平坦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粮食产量稳定。-1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西欧温和湿润的气候,平坦的地形造就种植业和乳畜业,是形成当地以面包和乳畜产品为主的饮食文化的物质基础。对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影响:由于气候湿润、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因此人口分布密度大,城市众多,工业区稠密。(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1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之13地理景观图地理景观图是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形态特征的实物景观图像,多为地理景物素描图或照片。通过景观图可以显示制图区域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便于人们对制图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如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景观图,反映了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及植被等自然特征。-2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 判读方法1.定特征:确定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说明什么地理现象,找出标志性景观,分析景观反映的地理特征,由此对景观图所处区域进行空间定位。如上图所示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区;为山清、水秀、石美、洞异的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为沟谷发育的黄土高原;为地势起伏和缓的江南丘陵。2.找联系:分析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阐释景观成因;根据现有景观推知过去或预测未来,注重地理过程性分析。如图所示桂林山水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深厚的石灰岩地区经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2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3.地与人: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探究某自然景观条件下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开发利用方式),或推测某人文景观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背景。如图所示黄土高原因流水侵蚀强烈,沟谷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要以水土保持为核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综合发展,实现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2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考点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2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6山东临沂一模)读图,完成第12题。1.我国主要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变化可能是由于(C)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B.河流沿岸大规模挖沙C.修建水库数量增多D.近十年降水持续偏多2.据图推断,近年我国(D)A.滨海盐碱化趋势减弱B.台风破坏程度明显降低C.沿岸湿地的面积缩小D.河口附近海岸侵蚀后退-2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解析第1题,图示信息显示,河流年总输沙量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加剧,年总输沙量会增加;大江大河年总输沙量的减少受人为挖沙活动的影响不大;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在库区,年总输沙量减少;降水偏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量也会增加。第2题,图示信息显示,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海平面上升,滨海盐碱化加重,沿岸湿地面积扩大,海浪侵蚀加剧。台风破坏程度与海平面变化以及入海泥沙量没有必然的关系。-2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4全国卷,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第13题。-2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A)生物量提高生物量降低植株密度改变植被分布改变A.B.C.D.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D)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D)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2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解析第1题,通过计算,生物量2009年为4,2010年为4.78,2011年为4.93,2012年为5.04,2013年为5.19,生物量逐年提高,正确,错误。通过读表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变,而草本植物数量增多,因此植株密度增大,正确。植被分布情况无法判断,错误。第2题,抓住关键词,“此消彼长”。通过计算,植株数量方面灌木没有变化、草本数量增多,A项错误;总生物量,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B项错误;地上生物量方面,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C项错误;地下生物量方面,灌木由1变成1.01,0.99,0.98,0.97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草本由1变成1.21,1.29,1.42,1.58,呈现上升的趋势,符合“此消彼长”,D项正确。第3题,灌木植物数量上没有变化,地上生物量略有增加,而地下生物量略有下降,整体而言变化不大;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多,地下生物量也有增加,整体而言增加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变化的情况可知,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D项符合题意。